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_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应用的1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A ED

RES

回·顾

本文是“多元智能:中国十年”专刊的特约稿,以纪念《多元智能》中译本出版10周年。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虽然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但译者却不是最早将这个理论介绍到中国的人。因此在论述“多元智能:中国十年”之前,说明此理论20多年前传到中国的来龙去脉和《多元智能》出版前后的过程,有益于读者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对中国人民的感情,认识他的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之间的联系。

一、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和《多元智能》的出版

饮水不忘挖井人,在多元智能理论为中国千

百万人耳熟能详,在教育界广为人知的今天,我

们不应忘记最早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的,正是加德纳本人。在中国传播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中,加德纳首当其冲,名列第一。

多元智能理论诞生之后的1985年和1987年,加德纳应文化部和教育部的邀请,第三次和第四次来到中国,访问了广州、厦门、桂林、柳州、西安、成都、北京,南京等八个城市,其中在北京、南京、厦门的访问、讲学时间,都长达一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不止一次在讲学时向众多音乐家、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介绍了“零点项目”的工作和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他1987年介绍多元智能理论的演讲录音,经过专家的翻译,刊登在1988年1月正式出版的首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中[1],从此

沈致隆,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物理化学教授,艺术教育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84-1986年国家公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1997年、2006年两次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

点项目”访问讲学。曾任北京轻工业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兼艺术教研室主任、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系主任,现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北京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工学院等学校兼职教授。

1994年起在国内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80多所高校及美国的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讲学讲座数百场,师生听众超过10万人次。近年来的专著有《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亲历哈佛》、《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等,曾翻译或主编出版了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新视野》、《重构多元

智能》、《艺术·心理·创造力》、《领导智慧》、《改变思维的艺术》等名著的中译本,是作者的多年好友。个人电子邮箱为:shen_7320@ 。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应用的10年

沈致隆

6

回·顾

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界和教育界就为人所知。这说明多元智能理论的星星之火,20多年前就已经由加德纳本人亲自播撒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了。

遗憾的是,当时美育还没有成为教育方针的独立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在中小学没有话语权,理论的普遍应用并不顺畅。虽然后来港台一些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传来,却没有通过学术渠道,而是“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中国大陆”[2]。多元智能成了商人牟利的工具,理论不可避免就走了样。中国大陆学者也曾发表过有关文章,出版过加德纳著作的中译本,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有的出版社没有购买翻译版权,中译本印出来后就成了非法出版物,难以公开发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为了使更广大范围的民众深入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之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受加德纳的委托,借助他本人亲自出面邀请的便利条件,当时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及其常务副主任李妲娜女士,曾数次派人去哈佛,希望中国访问者能亲临“零点项目”,深入了解这个理论的本质,进而绕开港台商业化的渠道,系统地、原汁原味地将理论带回中国,以推动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进程。前两次去的访问学者因故未能完成这个任务,才有了第三人,也就是我1997年的哈佛之行。

虽然有著名音乐家的推荐,加德纳还是派人到北京进行了一番考核,然后才正式发出邀请函。我当时同意前往哈佛,并非钟情于多元智能理论,目的是完成国家课题“中外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尽管如此,加德纳还是特意为我在“零点项目”安排了办公室,提供了我与“零点项目”中参与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众多成员认识并交流的机会,并在尽力帮助我完成预定研究计划的同时,利用各种不同的场合,特别是他本人在美国各地的报告会,包括邀请我参加1997年“零点项目”举办的“多元智能理论新指南”国际研讨会,循循善诱,使我逐渐熟悉多元智能理论,并对它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在我即将结束在美考察时,加德纳郑重提出请我翻译他有关多元智

能理论的著作,并在回国后联系愿意购买中文版权的中国大陆出版社出版。因我在任职的高校内兼任化学和艺术两个学科的带头人,教学和科研任务很繁忙,再加上没有心理学专业的背景,担心难以胜任,曾经建议他另请大陆或港、台的心理学家翻译成中文出版。加德纳拒绝了我的建议,指出自己的著作一定要用简体汉字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出版,而且最好由热爱艺术特别是音乐的学者翻译,心理学专业背景不是最重要的条件。这么一来,为回报他在哈佛数不胜数的帮助和照顾,也为不辜负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的信任和推荐,我才在回国后利用业余时间,从头学习发展心理学,频繁请教作者本人和中国的心理学家,历时一年半,翻译了《多元智能》一书。

翻译不易,出版更难。多家出版社,包括著名教育类出版社虽有兴趣,但一听说要买版权,

1997年在哈佛大学加德纳的办公室

1997年在加德纳的家中

7

JIA ED

RES

2004年加德纳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北京小学生的演出

刻打了退堂鼓。有的要译者自己购买版权,有的要译者先出资10万才肯签合同。经过近一年的奔波,虽然我委托的版权代理公司费劲周折,终于找到了愿意购买翻译版权的新华出版社,但书的中文翻译版权在美国却已多次转手,下落不明。正像翻译过程中加德纳总是在我遇到疑难时提供帮助一样,最后还是他在关键时刻“临门一脚”,设法找到了中文版权在美国的归属,并促使版权以合理的价格卖给了译者委托的代理公司,才有了《多元智能》在1999年这个关键年份的出版,也才有了它后来为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的普及做出的重大贡献。

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所谓中国的多元智能理论“之父”或者“之母”,都不是别人,而是这个理论的创建者本人、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他为什么对自己的理论在中国普及如此费心?为何怀有如此感人的中国情结?原因是他对中华文化的景仰,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10年的传播和实践

1999年《多元智能》一书中文译本出

版时,新华出版社和我事先事后并未做任何宣传工作,因为两者均与教育界的学者、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师范、教育院校没有任何联系,想宣传也无从下手。书出版后,加德纳很满意,我“交差”后也就如释重负,专心于化学和艺术的科研教学工作,不再关心这本书。它后来产生的影响,是我和出版社当时没有想到的。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第一功臣当属加德纳,第二功臣就是音乐家李妲娜教授。她不但立刻将《多元智能》作为历届学生的必读书和多次会议的资料,在自己任教的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任理事长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内广为散发,而且拜访多名音乐界和教育界权威人士,在赠书时大力推广并宣传这个理论的意义。当她访问时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的时候,她所做的工作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加快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进一步的传播和普及。

陶西平先生这位教育界的领导同志,由于长期重视艺术教育,立刻敏锐地意识到多元智能理论的价值,并于2001年6月在山东举办的有62

个教育单位参加的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这个理论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2002年2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批准了以他为负责人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立项,成为“十五”期间教育科研的重点课题。这个课题到2006年

10月结题并通过鉴定为止,共有全国13个省

(市、自治区)的数百所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参与研究,经过培训和参与实践的教师过万人。

这个空前大规模的课题组在陶西平先生的领导下,在以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为首的多位中外专家指导下,强调对理论的“借鉴”和“实践”,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规律,在实践中借鉴理论的思想,逐步从测量学生的智能,转变到对教育目标和方法的研究,从而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2004年与来访的加德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回·顾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