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洗浴文化历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洗浴文化历史

洗浴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一席之地。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的法典中就规定了在登基、继位、祭奠、开元等重大活动中,都要戒斋三日、沐浴更衣,“吏五日得一休沐”,表明洗浴对官宦仪容仪表之重要,人对天、地之敬重。此后历朝莫不如此。至汉唐时代,洗浴文化已趋形成,洗浴方式也越来越多,诸如:蒸气浴、温泉浴、冷水浴、药浴等在上层社会普遍流行。不仅如此,洗浴还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医学中健身养生的方法与理念,如中医的热熬、泡足、薰疗、按摩等方法,均为中国洗浴文化特色的形成融入了新的元素。

在中国洗浴文化传统中,“沐浴而朝”与“斋戒沐浴以祀上帝”,不仅是一种隆重的礼仪,而且也是古代人的信仰与精神生活。儒家文化“有澡身而浴德,与其澡于水,宁澡于德”之说。孔子的门生曾点把洗澡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加以赞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明中国洗浴文化的传统,不仅在于发肤之康洁,而且更讲求品行之端庄、德行之良好。

据扬州作家王资鑫先生考证,中国沐浴史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家庭专用洗澡间,惊现于扬州汉宫!1993年在扬州城北郊西湖果树地区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直径60厘米的灰陶沐盆,以及陶匜,作为冥器为陶质,经考证,其时实用应为铜盆、铜匜为多,匜形如葫芦瓢,是最早的洗浴用品。

但是,中国人自古洗浴隐秘化,直到唐代之前,没有公共浴室。为什么?因为儒学孝经明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示人。”

13世纪初叶,扬州已拥有1000家公共浴室(15页),而到了乾隆年间(1765)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浴池之风,始于邵伯镇郭堂,后徐凝门外之张堂效之。城内张氏复于兴教寺效其制以相竞尚,由是四城内外皆然”。可见当时洗浴之盛况。

考古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铜镜,也说明了生活于原始文化繁荣时期的中华民族的先祖,学会以金为鉴、整理毛发,至少已经具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周公十天一洗发,“一沐三渥发”。西周末年至春秋中期的《诗?君子偕老》提出了“鬒发如云”,此处鬒字即剔治义,而《礼记》首次出现的“鬋”字,便是今字“剪”的前身,其《内则》所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起码是2200年前的发式修剪记录。《后汉书》有“髫发厉志、白首不衰”的说法,未成年男子长发下垂至眉,《诗经》称“髦”,也有小童首两枚双丫,归属弱冠之年,而一到20岁便行士冠礼,并命字,表示成年。

到了汉代,由于洗浴纳入封建礼仪的范畴,尤其修面、理发被提到十分崇高的位置,因而有“有发示孝”之说。把对头发的爱护与对祖宗是否孝顺联系起来。这是中国传统洗浴文化对头发特别的抬举。

有关中国洗浴文化历史最悠久且有文献记载的,当属扬州。

据王资鑫考证,明末,大约1650年前后,扬州出现了零星的理发业。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云:“三日洗儿,谓之洗三。”扬州人出生的第三天,也有“洗三”风俗,除了送红蛋以外,压轴戏是“洗凤雏”,用艾叶、花椒烧成热汤,用鸡蛋清揉擦婴儿头额和小脸,以求消毒杀菌,白嫩无疖。至于水中放花生和银饰,则是祈祷吉祥如意。

清代仪征人林苏门曾深切感悟洗浴文化,并咏诗一首:“日新何必用汤盆,相对忘形总一般,刮垢无分身贵贱,临池先辨水温寒。祼程我侧谁能浼,人前各尽欢。混沌一堂和气温,居然浴毕也弹冠。”在这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空中,人人袒裼,个个裸程,没有尊卑,没有贫富,没有肩章官阶,没有职业标志,不计门弟高低,无论出身贵贱,官也罢,民也罢,雅也罢,俗也罢,人人平等,人人混沌,于是便进入一个有形的世界,一个忘形的世界;一个有我的世界,又是一个忘我的世界。实乃中国“和”文化理念的表达。

我们还可以透过许多楹联,进一步了解中国洗浴文化的人本精神,诸如: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东升客满堂——早起三光,充分筹备,万事俱备,只待来客。三岁孩童须携带,酒醉年高莫入池——童臾无期,尊老爱幼,历来是浴室美德。入浴寮感全身暖,出门顿生满面春——入出对比,各是一重天,也算是沐浴人的良愿。共浴一池水,分享四季春——池水共浴,春天分享,这是一个亲情世界,也是大同理想。身离由水精神爽,步上瑶池气象新——曲水与瑶池使人精神爽,社会面貌新。涤旧垢以澡身,濯清泉而浴德。不但讲外表美,还求心灵美,相看此际皆生色,共涤以前旧污垢。除旧更新,弦外有音,告别昨日,欣然生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