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新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哈纳斯保护区)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西北部,地理坐标86°54~87°54′,北纬48°35′~49°11′。
北部与俄罗斯接壤,东与蒙古毗邻,西与哈巴河县交界,南部与布尔津县禾木乡相连。
保护区东西长约74km,南北宽约66km。
土地总面积220162hm2。
1.2 自然概况
1.2.1地貌
哈纳斯保护区位于阿尔泰山西北部,大地构造上隶属阿尔泰山地槽皱褶带的富蕴复背斜,系华力西早期皱褶的巨大复背斜构造,主要由变质的下古生界岩系组成,并有大量华力西期花岗岩侵入。
基岩均属酸性盐类。
境内山体高大,切割强烈,地形起伏相差悬殊,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哈纳斯河从东北向西南流经全区,著名的哈纳斯湖和阿克库勒(白湖)呈串珠状分布于哈纳斯河流域,形成一条狭长的低洼谷地;保护区海拔高度1270~4374m,最低海拔位于保护区小湖站南界哈纳斯河底,海拔约为1270m,最高峰(友谊峰)为4374m。
地貌类型主要有三类,东北部为深切割高山,高山群集,雪岭绵亘,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古冰川遗迹随处可见,冰川地貌齐全,我国阿尔泰山冰川大多分布于此,成为自然保护区一大自然景观,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东南、西及北部地区为深切割中山,在海拔2600~3000m有两个古夷平面,其上发育着众多的冰碛湖泊,冰川遗迹明显;哈纳斯湖湖头以南为中等切割中山,海拔小于2200m,切割强度从北到南逐渐减弱,深度500~850m,古冰川地貌不明显,“U”型谷被流水切割成“V”型谷。
1.2.2 气候
哈纳斯保护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温带高寒山区气候。
年日照时数2157.4h,日照百分率47.5%。
年内平均气温-0.2℃,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
持续4个月,冬季长达7个月之久,气温低于-30℃的极寒天数有3~7d;极端最高气温29.3℃,极端最低气温-37℃;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15.9℃,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16℃,气温年较差31.9℃。
年平均降水量1065.4㎜,最大降水高度为海拔2100m;由西南向东北随着地形逐渐抬升,降水量逐渐增加;北部和东北部海拔高,终年冰雪覆盖,气候严寒,多为固态降水,并得以存储,成为巨大的固体水库和壮观的现代冰川。
降雪从10月份至翌年3月份,积雪深度可达1~2m。
年平均蒸发量1097㎜,相对湿度59%~90%,湿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林内湿度一般可达90%以上。
常年盛行西南风,最大风速可达19m/s(风力8级),一般风速在8m/s以下。
无霜期80~108d,早霜从8月上中旬开始,晚霜到翌年5月中下旬结束,植物生长期5-8月。
1.2.3 水文
哈纳斯保护区河流水系发达,主要由哈纳斯河及其各支流组成。
哈纳斯河是保护区内的主要河流,境内流程约125km,自东北向西南纵贯全区,沿途有阿库里滚、土尔滚等6条支流汇入。
哈纳斯河是布尔津河的最大支流,而布尔津河又是我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河流——额尔齐斯河的最大支流。
由于气候的原因,区内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加上冰川融水又受季节影响,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差异明显,一般以6-8月河流径流量最大,冬季最小。
区内冰碛湖泊星罗棋布,数量众多,共有大小湖泊319个,其中哈纳斯湖最大,阿克库勒湖次之。
哈纳斯湖位于保护区西南部,为古冰川强烈刨蚀,终碛垄阻塞山谷积水而成,湖长24km,平均宽约1.9km,平均水深约90m,面积45.73km2,蓄水量约40亿m3,湖南端出水口流量约50m3/秒。
湖面平均高程1370m。
湖面12月冻结,翌年5月解冻。
阿克库勒湖位于哈纳斯河上游,由哈纳斯冰川刨蚀而成,湖面呈Y字形,面积9.5km2。
哈纳斯湖和阿克库勒湖对哈纳斯河的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湖面宽广,蓄水量大,使哈纳斯河长年累月流水不断。
此外,保护区内山谷洼地,高山低洼处,湖滨及河流沿阶分布着众多沼泽湿地,蓄存水分,并以各种形式不断向外补给。
哈纳斯保护区也是我国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冰川面积和储水量分别
占阿尔泰山冰川的71.46%和79.08%。
保护区共有冰川210条,面积209.51km 2,冰储量13.042km 3,折合淡水储量117.378亿m 3。
区内地表水水质优良,哈纳斯河水矿化度低,河水含沙量仅6.5g/m 3,水中各类离子总量仅27~73mm/l ,pH 值6.58~7.02,属中性极软水。
哈纳斯湖水矿化度平均为67mg/l ,pH 值7.4~7.6,总硬度9.36~12.50mg/l ,属微碱性弱矿化水。
据有关部门检测,哈纳斯湖水除化学需氧量超出Ⅰ类标准外,其余水质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
1.2.4 土壤
哈纳斯保护区土壤包括山地沼泽土、暗色草甸土、山地黑钙土、棕色针叶林土、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土、山地冰沼土、高山石漠土等8个类型。
其中棕色针叶林土、草甸土、石漠土、冰沼土是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面积占保护区各土壤类型总面积的95%以上。
森林土壤主要为棕色针叶林土,包括灰化棕色针叶林土、普通棕色针叶林土、生草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4个亚类。
山地沼泽土。
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
1500m 长期积水的山涧、河谷阶地的碟形
洼地上,面积2266hm 2,土层平均厚度
60cm 。
暗色草甸土。
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m
左右的哈纳斯湖北部河流、冰川堆积物
上,面积289hm 2,土层平均厚度80cm 。
山地黑钙土。
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
1800m 的阳坡缓坡地及平缓谷地,面积约
3476hm 2,土层平均厚度50~60cm 。
山地棕色针叶林土。
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2300m 比较湿润的山地阴坡及半阴
坡,阳坡局部也有分布,面积41727hm 2,土层平均厚度40~60cm 。
亚高山草甸土。
主要分布于海拔1800~2400m ,常与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交错高山石漠土阳坡山地黑钙土亚高山草甸土阴坡冰川雪山1200m
1800m 2300m 2800m 3100m 4374m 3100m 2800m 1200m
棕色针叶林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2400m
高山冰沼土图1-1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土壤垂直分布图
分布,面积29612hm2,土层平均厚度50cm。
高山草甸土。
主要分布于海拔2400~2600m的阳坡及半阳坡,面积39883hm2,土层平均厚度40cm。
山地冰沼土和高山石漠土。
主要分布于海拔2500(2600)~3100(3200)m
的永久雪线以下,面积分别为32680hm2和28272hm2。
气候冷湿,土壤发育微弱。
1.2.5植物与植被
哈纳斯保护区已发现地衣类低等植物20科40属103种,高等植物共有119
科398属921种,其中种子植物67科294属723种,有国家野生重点保护植物
十余种。
有大型真菌32科77属172种,许多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有森林、草甸、草原、灌丛、高山植被、石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等7种植被型,并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划分为中山
森林草甸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冻原植被带、永久性雪山等5
个带。
森林、灌丛和草甸是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着深刻
影响。
保护区森林植被为南泰加林型山地森林,是我国唯有的西西伯利亚泰加林
生态系统的代表。
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m以下阴坡、半阴坡及沟谷。
森
林覆盖率为17.8%,包括灌木林在内的覆盖率为25.8%。
植被垂直带谱如下:
哈纳斯湖为中心,湖岸、沟谷、阴坡及半阴
坡中下部遍布森林植被,树种主要以新疆落
叶松、新疆云杉、新疆冷杉、新疆五针松占
绝对优势,其次是欧洲山杨、疣枝桦、柳属
等。
河床阶地、林中空地、阳坡多为草甸草
原植被。
在山间洼地、湖头河口两侧沼泽地
上发育有沼泽植被。
中生和中旱生灌木组成
的灌丛植被在本带得到充分发育。
2200~2300米为亚高山草甸带,但在很
多地区表现并不不充分。
在准平原地带发育
图1-2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
得较完善。
植物种类以中生禾草、杂草类组成,沟谷灌丛也较为发育。
亚高山草甸植被从海拔2100米开始与森林植被并存。
2400~2600米为高山草甸带。
森林植被逐渐稀少,中生禾草及杂草类组成的植物群落广泛发育。
针叶灌丛较为多见,在平缓山坡、谷地水分条件好的区域分布有较大面积的以圆叶桦为主的阔叶灌丛。
2600~3100米为高山冻原带。
3100米以上为永久积雪带。
冰川与积雪带可下延至2700~2800米。
石质峰、斗蓬状碎石堆、冻裂风化雪融蚀后的石砾严重破坏了植被的发育,把高山以至亚高山植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1.2.6 野生动物
哈纳斯保护区以其森林结构的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为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区内现有野生脊椎动物30目74科349种,其中两栖类2种,爬行类1种,鸟类287种,兽类5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70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有雪豹、貂熊、紫貂、北山羊等15种,国家二类保护有驼鹿、雪兔、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原麝、鸢、黑琴鸡、花尾榛鸡、苍鹰、雀鹰、褐耳鹰、乌雕、猎隼、燕隼、红隼、灰鹤、石貂、雪鸮、长尾林鸮、花头鸺鹠等55种;属哈纳斯特有种的动物有阿尔泰林蛙、极北蝰、胎生蜥蜴、岩雷鸟、普通松鸡、哲罗鲑(俗称大红鱼)、细鳞鲑、江鳕、北极鮰、西伯利亚斜齿鳊等。
此外,区内还有昆虫24目79科285种。
1.2.7 湿地资源
哈纳斯保护区湿地面积大、类型多样。
湿地类型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冰川雪山湿地。
湿地总面积为32266.90hm2,其中河流湿地574.84hm2,占1.78%,沼泽湿地3018.85hm2,占9.36%,湖泊湿地6552.87hm2,占20.31%,冰川湿地22120.34hm2,占68.55%。
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有56科171属387种。
湿地植被类型多样,针叶林湿地植被主要有新疆云杉群系和草类—忍冬—落叶松林,阔叶林湿地植被主要有疣
枝桦群系、小叶桦群系和草类—欧洲山杨群丛组,灌丛湿地植被主要沼桦—欧杞柳群系、蔓柳群系,草本湿地植被主要有沼泽化杂类草草甸群丛组、沼泽化苔草草甸群丛组;水生植被主要有水烛群落、浮叶眼子菜群落、角果藻群落、水麦冬群落、单花灯心草群落等。
湿地动物种类繁多,湿地脊椎动物达22目34科75种,其中鱼类3目3科6种,两栖类1目1科1种,爬行类1目2科3种,鸟类14目25科60种,兽类3目3科5种。
1.2.8 景观资源
哈纳斯保护区森林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优美,景观资源丰富,是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区,又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
保护区景观资源类型多样。
包括了生物景观、水域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天象景观、文化历史景观等众多景观类型,景观品位高。
目前已发现和开发景观景点52处,其中水域景观18处、生物景观8处,地文景观11处、胜迹6处、民俗6处、其它3处。
著名景观景点主要有哈纳斯湖、白湖、鸭泽湖、神仙湾、月亮湾、双湖、骆驼峰、友谊峰、哈纳斯图瓦族村落等。
1.3 社会经济情况
哈纳斯保护区内现有社区农牧居民172户,总人口705人,有劳动力230人,主要以牧业为主。
社区居民主要集中在哈纳斯湖南部和西南部,包括哈纳斯(新村、老村)、哈纳苏、东西力克、吐别克四个自然村。
近年来随着哈纳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地农牧民开始积极经营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每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000元以上,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保护区哈纳斯湖以下路网较为完善,交通便捷,电力供应充足,通讯发达。
1.4 生态地位
哈纳斯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处我国西伯利亚冷湿气流的入境前锋。
区内有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泰加森林类型、灌丛和草甸草原,自然生态系统完善,生态功能强大,在改善区域气候与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障新疆乃至
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哈纳斯也是我国现代冰川的重要分布中心之一,区内冰川雪山面积占到阿尔泰山冰川雪山面积的70%以上。
冰川地貌景观类型多样,角峰、刃脊、冰斗、羊背石冰川湖等地貌景观齐全,是我国典型的冰川景观博物馆。
由于冰雪融水丰富,区内湖泊、河流发育,水资源十分丰富。
对下游布尔津河和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水量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对北疆广大流域区人民群众和工农业生产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众多国家一、二类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种类和稀有珍贵的西伯利亚红松原始林,生物多样性丰富,在我国自然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5 林业基本情况
1.5.1 历史革沿
哈纳斯保护区前身为哈纳斯林场,1974年成立。
主要从事森林管护、森林更新、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有少量木材生产。
1980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在自治区林业厅设保护区办公室,在哈纳斯设保护区管理站,科级事业单位,由阿尔泰山林业局代管。
1986年,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4年,经自治区林业厅党委批准,保护区管理站升格为管理处,为处级事业单位。
2000年7月,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阿勒泰地区管理,地区委托布尔津县代管。
布尔津县人民政府在哈纳斯成立“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副县级单位。
2003年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交由地区直管,阿勒泰地区将“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改为“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同时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改为“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为阿勒泰地区行署派出的正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定编70人,设办公
室、计划财务科、规划建设项目科、林政科、宣传培训科、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科、资源保护整治科7个科室,下设门票站、环境卫生大队、旅游服务中心、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4个科级自收自支单位。
2006年7约,阿勒泰地委、行署撤销了“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成立“喀纳斯景区旅游管理委员会”,与“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仍然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机构延续至今。
1.5.2 林业机构与人员
哈纳斯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党政办公室、政治部、监督与审计局、公安局、计划财政局、旅游局、农牧水局、林业局、环境建设交通局、社会事业管理局、综合执法管理局等部门。
森林资源与自然保护由林业局具体负责,设有资源林政科、森林防火科、保护科、天然林保护办公室等职能部门,下设林业派出所个、检查站2个,已建保护管理中心站1个、保护管理分站10个。
保护区管理局现有职工150名,其中全额预算事业编制80人,自收自支事业编制70人。
有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会计师21人,初级职称46人,技术员35人,技术工人45人。
技术力量较强。
1.5.3基础设施现状
自保护区成立以来,经过20余年建设,先后完成了保护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和2004年保护区能力建设。
共投入建设资金2508.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32.0万元,地方配套776.2万元。
保护区在局站址建设、保护工程、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及基础设施设备等基本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和科研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保护管理能力与科研监测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在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1.5.4 自然保护与森林资源管理
自保护区成立以来,在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做了大
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保护区成立后,加强了森林防火力度,严励打击了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乱猎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对河流湖泊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向游客和社区群众经常性地宣传国家《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同地方相关部门和社区群众联合联防,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游客及社区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为了协调自然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阿勒泰地区在原保护区管理机构基础上成立了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并赋予充分的行政职能,很好地协调了自然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自然保护管理与旅游开发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自然保护事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自然保护的持续发展。
为了减小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的影响,管委会先后制定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旅游管理办法》、《喀纳斯风景区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保护投资的同时,自筹数千万元,先后用于植被恢复、环卫设施、宣传设施和野生动物抢救等工作。
为加强自然保护,2003年,将原来的3个保护管理站增加至7个站,增加护林员20人;2004年,又增建了3个站,使保护区保护站达到10个。
在争取国家林业局一、二、三期保护区建设投资的同时,积极实施了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
经过保护区广大干部职工20余年的不懈努力,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使喀纳斯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得到十分完好的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