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物志》与苏州四十年
陆文夫小说的苏州情结
作者: 陈奕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24-128页
主题词: 陆文夫;苏州情结;苏州小巷;文化
摘要: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显示了他独到的'苏州情结',写出了别人不能取代的属于
他'自己的声音'.他的小说具有恬淡,幽静,质朴、地道的特质.这种特质是与苏州文化的内质、苏州人的气质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相吻合的.本文试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地域色彩浓郁的环境描写、苏州文化的渗透与自觉呈现,从形式的角度分析其语言的'苏州化'特色,并结合其'小巷情
结'的缘起,来说明陆文夫'苏州情结'的感情依据及隐藏其中的文化意识.。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6章 1985年以前的小说
蒋子龙(1941— ),河北沧县 人。1976年发表短篇小说《机电 局长的一天》,1979年发表成名 作《乔厂长上任记》,开启“改 革小说”的先河,并贡献一大批 作品。小说有《开拓者》、《一 个工厂秘书的日记》、《锅碗瓢 盆交响曲》、《拜年》、《蛇神》 等。
真正给张贤亮带来知名度并引起争议的作品是《灵与肉》、《土牢情 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这几篇小说讲述的 是过去的苦难生活和永不泯灭的创伤性心灵历程,其中渗透了作者自 身性体验。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极度困厄的知识分子,在被流放、被劳 改的处境中,他们遇到了生活方式、情感方式都近于“原始”的劳动 女性。这些劳动女性不仅解除了他们的“双重饥饿”,而且以古朴、 坚韧、达观的性格赋予落难知识分子超越苦难和自我救赎的非凡力量。 在这里,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资本论》的启悟、劳动女性的感召, 成为张贤亮作品的基本结构。其中自我内省是主线,在与劳动女性的 关系中推动了自我内省;读《资本论》以及反省西方人道主义的影响, 使主人公进行自我的思想批判。所以张贤亮的小说不是再现苦难,而 是如何从苦难中实现自我超越。
铁凝(1957— ),生于北京。 主要有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 衫》、《红屋顶》、《麦秸垛》、 《对面》和长篇小说《玫瑰门》、 《无雨之城》、《大浴女》、
《笨花》等。
《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清新秀润的笔法写了载着现代文明的 火车开进山里的台儿沟,给山里的姑娘们带来新的希望和憧憬。主人公香雪 用鸡蛋换回朝思暮想的自动铅笔盒,反映了作者以清纯的心灵拥抱生活的乐 观精神。
小巷里的大宅门后走出的民国大家
小巷里的大宅门后走出的民国大家
亦安冉
【期刊名称】《现代苏州》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说苏州人不显山露水,一如苏州的园林。
但凡苏州的大宅门,不像北方那么张扬,总是在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推开一扇小门,说不定后面就藏着一个大户人家,你很难一眼窥见门里的繁华。
就是这些曲曲折折的苏州小巷里,走出了许多民国大家,只消说上几个,就够叫人叹为观止的了。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亦安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洋中药"启示:中药如何走出大宅门?
2.从雨巷里走出的反叛者--论戴望舒的诗歌
3.盛宣怀:青果巷里走出的"非常之人"
4.温家宝:从天津小巷里走出来的“平民总理”
5."大宅门"里走出的物管新锐们--记诚则成物业管理顾问公司的领导团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巷》-精品文档
社会现象反映
01
通过小巷这一微观社会,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
贫富差距、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等。
社会价值观批判
02
对当时社会的一些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如金钱至上、权力
崇拜等。
社会制度批判
03
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政策进行批判,如阶级固化、教育资源不
均等。
人生哲思
人生意义探讨
通过小巷居民的生活和经历,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如生活 的价值、追求的目标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胡同
一个老旧的、充满人间烟火气 息的小巷的居民。
老王
胡同里的一位年长的邻居,对自 己手艺很自豪。
小花
胡同里的一个小女孩,天真可爱。
故事发展
1
胡同里的老旧房屋面临拆迁,居民们面临搬离 的困境。
2
老王的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因为年轻人不愿 学习。
3
小花喜欢在胡同里玩耍,对这里充满感情。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作者介绍
汪曾祺
中国著名作家,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代表作品
《小城三月》、《受戒》等。
创作背景
灵感来源
作者在旅途中路过一条小巷,被小巷的宁静和古朴所吸引, 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写作风格
作者采用了细腻的描绘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小巷的历 史和文化氛围。
排比
在描写小巷时,连续使用 “这是……的小巷”的句 式,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和 节奏感。
象征与隐喻
小巷
小巷象征着封闭、保守和传统 ,代表着主人公过去的记忆和
陆文夫小说创作
1978年:短篇小说集《献身》 1979年:短篇小说《崔大成小记》 短篇小说集《特别法庭》 1980年:短篇小说集《小巷深处》、短篇小说
《小贩世家》、中篇小说《有人敲门》 1982年:《小说门外谈》、短篇小说集《特别法
庭》 1983年:中篇小说《美食家》、短篇小说《围墙》
1984年:小说集《小巷人物志》第一集、短 篇小说《门铃》、短篇小说集《围墙》
抄朱源达的家可不同啊,那场面是十分惊心动魄的。老
远便听见哭喊、喧嚷、呼唤、嚎叫、杂物的破碎和折裂,
还有壮胆助威的口号声……朱源达家成了格斗场,里面打
得乒乓山响,一团团的灰尘喷到大门的外面。柳条筐被抛
出去了,用大刀斩得粉碎。因为这是犯罪的工具,用它卖
过菱藕。菜篮也逃不了,拎过鱼虾的。缸盆一只只地飞出
1957年到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 与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中其他几位青年作家筹办 一个定名为《探求者》的刊物,个人受了处分。
被发配回苏州,在苏州机床厂当了一名学徒工, 4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先进工作者和技术革新 能手-- “陆师傅”
1960年重回江苏文联创作组
1964年,被送往江宁县江宁公社李家生产队 劳动。
《唐巧娣翻身》-- 解放前苦大仇深,解放后成为了受苦的工
人阶级典型,以不识字为荣
“唐巧娣也把不识字和工人阶级混同起来了, 讲话的开头总是说几句:‘我是个工人,不识 字,讲错了请大家原谅。’”
“我一字不识,工资八十”
不叫儿子读书,忤逆不孝,结果受儿 子虐待。
小巷人物系列
陆文夫的小说很少涉及大的题材,而是着意凡人 小事的描绘,关注普通百姓、小人物的命运,写了 一系列生活在小巷中的难以载入史册的小人物,描 写了小巷人物的日常琐事,如饮食起居、婚丧嫁娶, 贴切描摹了小巷人物的心态。陆文夫往往在小说中 展现每个小巷人物几十年的命运沉浮、悲欢离合, 真实地反映了苏州普通老百姓几十年的生活遭遇, 表现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沉浮,社会变迁。所以 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蕴涵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是体 现历史沧桑变化的人物命运记录。
陆文夫张贤亮等
陆文夫,江苏泰兴人,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中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
好茶、好酒、苏州情结写作特点: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我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
1、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
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
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
陆文夫自称为“糖醋现实主义”[8]。
他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
显示出一种机智幽默的风格。
2、,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
他不仅着力于苏州的地方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生存境况。
他的小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文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说。
“小巷文学”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的一类文学作品。
代表人物陆文夫,其作品《美食家》堪称“小巷文学”的代表作。
另著有《小巷深处》、《小巷人物志》,以作品中诸多生动的小市民形象见誉于文坛并且深受读者喜爱。
让读者在欣赏作品中人物的表演的同时细细品味人生的真谛。
小巷在文学空间中的城市元素——以1980年后的陆文夫创作为例摘要:在新时期,小巷作为市井文学的想象空间,成了陆文夫建构纸上苏州的重要符码。
本文试图透视1980年代后陆文夫笔下的小巷空间中城市元素的渗透,探究在城市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震动下,市井文学所具备的审美特质及发展趋向,为如何实现市井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对接与统一提供依据。
市井乡土风情小说
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 均获全国文学奖。
• 冯骥才小说创作特点: • 1、小说创作视野相当广阔,其笔触 深入到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文 化的、心理的各层面。 • 2、小说善于描绘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 的人物来,以此表现不同时空中的人 生图画。 • 3、小说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刻思 考。
市井和乡土风情小说
一、概述
1、何为“风情”小说? • 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 风土人情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
• 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不是作为客观背景存 在,而是小说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 小说的灵魂。
2、“市井”和“乡土”:
• 1)“市井”和“城市”:
• 2)“乡土”和“农村”:
3、主要作家及代表作:
形文化和这种文化培养熏陶下的“特殊市 民阶层”为表现对象,绘制了一幅独具色 彩的民俗画和众生相。在某种程度上这是 对老舍等人的颇具北京地方色彩的文学传 统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学脱离政 治意识的干扰,自由地表现民俗世界提供 了先例。
• 2.艺术特色 • (1)长于描写北京的风俗民情,仪 式礼节,典章文物,并将之穿插在对 人物命运的叙述中,成为人物命运的 一部分,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 2)用白描手法写人状物,擅长 以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细节描写来刻 画人物性格。 • •
市井风俗派小说的特点 • 1、平民化的取向; • 2、轻喜剧的风格; • 3、小说语言的地域色彩; • 4、注重故事性。 市井风俗派小说的意义与局限 • 1、意义 • 突出了风俗文化这一文学维度; • 文学慢慢地回归传统; • 增加了文学的知识性于趣味性。 • 2、局限 • 无法超越民俗,不能深入地探索人性; • 这些小说展示的是对人生的生存性关注而不是存 在性关注。
论陆文夫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
堂, 她的美丽超出了我的想象 , 我觉得她像一部历史 ,
一首古诗 , 是各种美妙故事 的发源地 , 这些故事好像 在 哪部 文学 作 品 中读 过 。一个 梦 游 天地 的青 年 终 于在 大 地上找到了落脚点 , 从此我就爱上 了苏州 。 川 ” 苏州 的小 巷不但是陆文夫的家居之地 , 而且是他的精神家园, 他 深深 体会 到苏 州最 大 的特 点 是 文化 : “ 千五 百 年古 老 二 而悠久 的文 化 。文 化是个广 义词 , 它不仅仅是 写在纸上 的东西 , 凡 园林 、 筑 、 的 、 的 、 的 、 的 , 细 举 建 吃 穿 用 玩 仔 推敲起来 , 无一不和文化有关系。; [z]所以从处女作《 移
陆文夫 , 人称陆苏州 , 他和苏州这个城市几乎融为 一体 , 在他 的小说 中 , 塑造 出了苏州城市文化形像小巷
和 园林 。
对 苏州 特 有 的居 住 建筑 形 态一 刁 巷 的描 绘 足 以 、 构成小巷文化景观 , 家庭作坊式的手工艺生产与小巷 、 围 墙、 石库 门十分 和每家都有 临河 的长窗 和石 码 头 。 那码头建造得 十分奇妙 , 简单而又灵 巧 , 是用许 多长长
息, 还有两块下马石像怪兽似的伏在门边 , 虎视耽耽,
阴冷威严 , 注视着大 门对面 的一道影壁 。那影壁有砖雕 镶边 , 当中却是空 白的一 片 。这种巷子里行人稀少 , 偶 尔有卖花人拖着 长声 喊 : “ 阿要 白兰花 ? ” 其余 的便 是麻 雀 在 门楼上 吱吱卿卿 , 喜鹊 在风火 墙上跳上 跳下 。你仿 佛 还 可 以看 出王孙 公 子 骑 着 高 头 大 马 走 进 了小 巷 , 吊 着铜环的黑漆大门咯咯作响 ,四个当差的从大门堂内 的长凳上慌张站起来 ,扶着主子踏着门边的下马石翻 身下 马 , 马便有 人带着 系到影壁边 。你仿佛 可 以听到 那 喇 叭声 响 , 竹连 天 , 门上 张灯结 彩 , 炮 大 一顶花轿 抬进 巷来 。若 干年后 , 在那 花轿走 过 的地 方竖起 了一座 贞节 坊或节孝坊。在那发黄的志书里 ,也许还能查出那烈 女、 节妇 的姓 氏 , 可那牌 坊 已经倾 纪 , 只剩 下 两根方形 的大石 柱立在 那里 。 (《 小巷人物志》 代序《 中天地》 梦 ) 悠 久 的历史 被 浓 缩 在有 限 的场景 中 ,让 人 窥 一 斑 见全貌 , 了解截然不 同的苏州社会 。 园林是苏州 的文化标 志物 , 陆文夫喜欢描写 园林 , 园林每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 , 体 现苏州城市 的文化氛围。在《 小巷深处》 他写过 留园 中, 的假山和村色 ;在《 介绍》 中他写过古朴幽静的沧浪亭 ; 在《 有人敲 门》 , 中 他几乎写遍 了大小 园林 。 初冬晴朗的早晨 , 天暖和得 出奇 。苏州人都溜进 了 那些古 老 的花 园度过他们 的假 日。 徐 文霞穿着鹅黄色 闪着 白花 的绸棉袄 ,这棉 袄似 乎有点短窄 , 可是却把她束得更苗条而伶俐 。辫子好像 更 长 了 , 到棉 袄 的下摆 , 人一 种修 长 而 又 秀丽 的感 齐 给 觉 。她左手拎一 只黄草提包 ,和张俊慢慢地走进 了留 园 , 幽静 曲折 的小 道 上 , 文霞 的硬底皮鞋 , 在 徐 咯咯地 叩着鹅卵石 。小道 的两旁 , 是堆得奇巧 的假 山石 , 削 瘦 的太湖石到处耸立着 , 安排得均匀适 中。晚开的菊花还 是那么挺秀 , 不时从太湖石的洞眼中冒出一枝来 。 他们走进 了一个满月形的洞 门 ,眼前 出现 了一 片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ppt课件
.
《美食家》(1983)被
认为是陆文夫小说创作
的一个高峰。《美食家》
是为食客立传。食,一
直是中国文化的话题。
作家将拯救苏州美食文
化的重任放在一个嗜吃
如命的食客身上,其历
38
ppt精选版
.陆文夫的创作特
色与他的文化环
境和文化熏陶
苏州小巷的市井生活气 息和生活情趣,轻松幽 默的苏州评弹艺术、滑
39
ppt精选版
中期“九死犹未悔”的对理
想、信念的忠诚,被忧愤深
广的文化反省所代替。他对
34
ppt精选版
.
《恋爱的季节》写50年代初期,《失态的季节》 写50年代后期,《踌躇的季节》写60年代中后 期,《狂欢的季节》写70年代初期,加上2003 年发表的写70—90年代的《青狐》,王蒙的这 一系列小说既是他的精神自传,也是他对20世 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探索。
其意义在于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重新认识人。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 《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 《风景》《桃花灿烂》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这一创作潮流在90年代有新发展。
31
ppt精选版
. 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新变化:
在艺术上,新写实小说已由80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谐 剧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 某些小说已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消解”和 “反讽”特征。
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刘真、张贤亮、方
之、高晓声、陆文夫等,就率先突破了“恢复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局限,而提出“现实主
义深化”的主张,并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
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在50年代曾以《百 7
ppt精选版
四十年苏州印记读后感
四十年苏州印记读后感苏州,以前在我的印象里就是那种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有精致的园林,弯弯的河道,还有摇着船桨的船夫哼着江南小调。
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苏州的另一面,一个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大步流星向前发展的现代化都市。
书里讲到苏州的经济发展,那些以前可能只是小作坊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一个个现代化的大企业。
什么电子产业啊,机械制造啊,都做得风生水起。
就好像看到一个穿着长衫马褂的老人,突然换上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精神抖擞地站在世界舞台上。
比如说那些工业园区,进去一看,高楼大厦林立,到处都是高科技的设备,外国人也都纷纷跑来合作投资。
这苏州啊,就像开了挂一样,从一个安静的江南小城变成了经济强市。
还有苏州的文化传承也很让我感动。
本以为城市发展快了,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会被丢掉,但是苏州才不会呢!园林还是那个园林,只不过现在修得更好了,保护得更细致了。
而且还把园林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外国人都知道咱苏州园林有多美。
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像苏绣啊,以前可能只是在小巷子里被少数人知道,现在都成了响当当的名片。
这就好比苏州把自家祖传的宝贝擦得更亮了,拿出去显摆,可那是真有显摆的资本啊!说到苏州的变化,就不得不提人们生活的变化。
以前可能大家都住在那种老房子里,邻里之间共用一个厨房啥的。
现在呢,高楼大厦里的小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老百姓的口袋也鼓起来了,以前舍不得吃的东西,现在都能轻松买到。
年轻人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各种时尚的娱乐场所,还有充满创意的文化活动。
感觉苏州人现在的生活既有着江南水乡的悠闲韵味,又有着现代都市的活力与激情。
苏州这四十年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书里也提到了一些遇到的困难,像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发展工业的时候,空气和水都受到了影响。
但是苏州人厉害啊,很快就意识到问题,然后大力整治。
现在的苏州,又能看到蓝天白云,河道里的水也清澈起来了。
这就像是一个人犯了错,但是马上改正,而且改得彻彻底底,变得更加完美了。
苏州新生代作家叶弥笔下“小巷”人家的生活
苏州新生代作家叶弥笔下“小巷”人家的生活赵晓梅【摘要】叶弥作为新活力派的领军人物之一,1994年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1997年发表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成长如蜕》。
她的作品描画着九十年代经济转型期的苏州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经济体制的改变带来了社会的转型。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事物、新的情况。
苏州已不再是恬静、闭塞的,也受到了经济大潮的影响。
本文拟从社会转型时期苏州市井小巷小人物的多重困惑以及叶弥笔下女性意识的呈现方式来浅析叶弥的作品。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1页(P131-131)【关键词】新生代;叶弥;社会转型;女性意识【作者】赵晓梅【作者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一、社会转型时期苏州市井小巷小人物的多重困惑叶弥,1994年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1997年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成长如蜕》几乎可以看做“新活力”开启的标志。
“新活力”是“新生代”蝉蜕的产物,是青年写作者不断自觉调整并有效超越的结果,在理论上与“新生代”保持着明显的个性距离。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经济体制的改变带来了社会的转型。
城市在改变,在人的意识也在改变。
过去“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原型已经被改写。
这座城市现在已经成为作家为笔下事件所选择的一个特定空间。
它仅代表了作品里的一种语言现实。
“小巷”在逐步消失并走向都市化。
表现都市人生存状态的苏州作家中,叶弥最为突出,她的作品更多关注了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以及情感困惑。
叶弥作为新活力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发表《成长如蜕》之后,还创作了多篇反映城市生活的短篇小说《蔡东的狩猎》、《明月寺》、《猛虎》、《大笑上天堂》、《司马的绳子》等短篇小说,《小女人》、《城市露珠》等中篇小说,极大丰富了城市小说的内容。
随着当代苏州经济的腾飞,产生于这块土壤的创作空间越来越大,叶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抒写着自己对社会的多种体验和认识。
寻根小说讲稿
寻根小说讲稿一、寻根小说的发生背景(一)历史原因1、根本原因:华夏民族的辉煌记忆、屈辱历史和复兴梦想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历史上,我们曾经长期站在世界的巅峰。
一般说来,这种巅峰的地位总是和武力征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是,具体到我们中华民族,这种长期的巅峰地位却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强盛的武力征伐取得的,而是靠我们发达的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取得的。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曾经饮马多瑙河边,让欧洲各民族闻风丧胆。
然而,这个骑在马背上的世界帝国很快就四分五裂了。
唐帝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世界巅峰地位。
假如说世界各国的使节穿梭往来于长安是迫于唐帝国的武力,那总是维持在几千人左右的留学生又是为了什么而长期居留在长安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痴迷于大唐的文化魅力。
郑和率领明帝国的远洋舰队航行在太平洋和印度洋。
沿途的各国曾经担心自己会遭受灭顶之灾。
而实际上这支当时世界上的无敌舰队并没有劫掠沿途的各国。
他们成了明帝国的文化使团,并为明帝国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这些辉煌的记忆足以使每一个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然而,在近代历史上,我们这个曾经处于世界巅峰的民族国家竟然一下子变成了世界列强蹂躏和践踏的对象。
这简直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噩梦。
这个噩梦整整折磨了我们一百多年。
多少年来,数不尽的仁人志士为了洗雪这民族的奇耻大辱前仆后继。
只要你还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你就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努力。
历史当然不会重演,但辉煌文化的历史根脉却可以追寻,却可以接续。
寻根,重温光荣的民族记忆;寻根,追求伟大的民族复兴!2、直接历史原因:小传统崩溃,大传统回归在整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精神和理念就是这个民族国家的大传统。
而仅仅在民族国家的某一具体时代占据主导地的精神和理念则是这个民族国家的小传统。
一般说来,依托于大传统的小传统更容易借助大传统的悠远影响而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而背叛大传统的小传统则往往因为无法对抗大传统的巨大文化场力而面临着被遏止的危机。
陆文夫《小巷深处
一.对个体历史命运的改写 对个体历史命运的改写
曾经最羞辱、 《小巷深处》中,曾经最羞辱、最下 小巷深处》 曾经最羞辱 贱的徐文霞得到肉体和精神的解放, 贱的徐文霞得到肉体和精神的解放 获得了爱情和幸福。 获得了爱情和幸福。 但苏童笔下的妓女改造可不像陆文夫 的顺利。 的顺利。
二.对人物形象的改写 对人物形象的改写
利奥塔德大力批判“元话语” 反对 反对“ 利奥塔德大力批判“元话语”,反对“宏大叙 大力批判 事”。
两位作家选取的叙事角度的不同,话语方 两位作家选取的叙事角度的不同 话语方 式差异导致作品人物截然不同的命运。 式差异导致作品人物截然不同的命运。 红粉》的人物命运就与《小巷深处》 《红粉》的人物命运就与《小巷深处》 大相径庭。这种差异就是《红粉》 大相径庭。这种差异就是《红粉》对 小巷深处》 宏大叙事 的解构,通过 宏大叙事” 《小巷深处》“宏大叙事”的解构 通过 元话语”解构完成历史叙述的改写。 对“元话语”解构完成历史叙述的改写。
对小说的评价
其一,作品所反映的是被改造过的“时代 其一,作品所反映的是被改造过的“ 新人”的爱情, 新人”的爱情,或者说这种爱情是经过改造 而作为“改造”本身, 的,而作为“改造”本身,大部分是政治意 识控制下的改造。 识控制下的改造。 其二,就作品本身而言, 其二,就作品本身而言,文本中的文霞对于 自身成分问题的挣扎是客观的, 自身成分问题的挣扎是客观的,也是人作为 感情载体所能出现的基本思想倾扎, 感情载体所能出现的基本思想倾扎,而作家 自身的天真更是透过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显 现无遗。 现无遗。
对小说的评价
其三,从个人角度而言,十四岁读路 其三,从个人角度而言, 遥的《平凡的世界》 遥的《平凡的世界》,以至之后柳青之 创业史》 到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创业史》,到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从徐文霞到徐改霞到田晓霞, 从徐文霞到徐改霞到田晓霞,其中改造 的痕迹显露无疑,人物的丰满和“典型” 的痕迹显露无疑,人物的丰满和“典型” 性也有明显的差别,她们的身上闪亮着 性也有明显的差别, 的,也正是作家所赋予的真实情感和关 怀。
一棵苏州的树
JING DIAN MEI WEN ·经典美文PAGE 50陆文夫先生如果还在世,今年已经91岁高龄。
1998年春,南京一家杂志社举办作者笔会,我受邀前往苏州出席。
笔会第二天,陆先生邀我们到他开的老苏州茶酒楼小坐。
我们到时,先生已经候在那里。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陆文夫先生。
他瘦骨峥嵘的脸上,一双眼睛清亮如山泉,又幽深似古潭。
见我们来了,先生微微欠身,朝我们每个人望了一眼,双目炯炯,却没有笑容。
难怪苏州的一位作家说,先生有不怒自威的气度,他的做人、作文都有雄强方正的内核,有清淡如茶的一面,也有沉郁似酒的一面。
这话确实形象。
我们围坐在先生周围,确能感到他身上老苏州城庄重古雅的气场。
面对著名的文坛前辈,大伙儿都有些紧张。
老先生招呼大家喝茶,茶杯中,碧螺春在午后阳光中轻轻舒展,似苏州城般逍遥慵懒。
大家齐望着他,老先生终于笑了,笑意从他清瘦的面容荡开,大伙这才发现,先生的严肃背后,更多的是和善。
在酒楼,我和文友们与苏州美食开始了舌尖上的缠绵:卤汁豆腐干、碧螺虾仁、笋腌鲜、松鼠鳜鱼、鸡头米羹……这些地道的苏州食物,似故人自远方来,浸润肺腑。
先生笑吟吟地问:“这苏州的饭菜,还吃得惯么?”他的声音不大,明显带着江南话语里的温软。
话题从吃上开始了。
陆文夫先生说,他创办老苏州茶酒楼,就是要把苏州民间食物的味道还原、荟萃在这里,成为外地人打开苏州的一扇门。
当时先生正编辑一本《苏州》杂志,把最原生态的苏州一点一点雕刻到这本杂志中,这家酒楼,则被他称为“可吃的《苏州》杂志”。
老先生一生扎根苏州,这棵大树的枝叶却是散开的,在天光中吸收着阳光雨露。
《小巷深处》《美食家》《围墙》《人之窝》《小巷人物志》,在这些经典小说里,他用纯正、优雅的语言,饱蘸心血呈现市井人物的命运悲欢,把老苏州徐徐展现在历史的浩大天幕上。
我问:“先生,您为啥不离开苏州?”他微微沉吟说:“其实这个问题,好多人都问过我。
苏童也是在苏州长大的,他在南京,劝我去那里住;我的女儿在北京安了家,要我去北京住。
文夫合当姑苏住小巷遍写人风流——陆文夫作品阅读二题
文夫合当姑苏住小巷遍写人风流——陆文夫作品阅读二题秋禾;清莲
【期刊名称】《新世纪图书馆》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 1 写在《陆文夫文集》问世之后rn"文夫合当姑苏住,小巷遍写人风流."当我听到180万字的《陆文夫文集》在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印行问世的消息时,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十四个字的"断章"来.
【总页数】4页(P99-102)
【作者】秋禾;清莲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陆文夫小说艺术风格浅探——读《小巷人物志》 [J], 艾农
2.小巷文化的独特镜像——论苏州小巷文化对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J], 陈娇华
3.论陆文夫"小巷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J], 刘清生
4.论陆文夫“世俗小巷”的浮现 [J], 苏曼曼
5.小巷的歌——陆文夫作品散论 [J], 姚思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人物志》与苏州四十年
一、前言
陆文夫出生在江苏的泰兴县,苏州却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苏州生活过了40多年的时光,在许多作家和读者的心目中,“苏州”和“陆文夫”几乎是同义语,素有“陆苏州”的美称。
从水道到小巷,从评弹到吴语,从饮食到民风,苏州的点点滴滴已经化入他的骨血。
范小青曾说:“苏州只是他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是他通向更广大境界的出发地。
在苏州韵味的背后,始终有一个宏阔的历史的大背景存在。
从苏州出发,用清新雅致的文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世界,而他的作品背后,有一个永恒的背景,就是中国。
他用饮食、起居等兴衰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历史。
前景是吴越美食,是市井小巷,但因为深厚历史背景的存在,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在他作品轻松幽默的背后,有一种‘重’的力量。
陆文夫写出了吴文化的骨。
”陆文夫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其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小巷人物志》编选了陆文夫写苏州小巷人物的中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其成名作《小巷深处》以及《美食家》。
陆文夫的小说是一个以苏州环境和人物营造的文学“建筑群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和民俗美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苏州化”的文学,不管苏州的大桥小桥、城河城墙、码头轮船、石板小巷、石库门房、园林景观、吴越遗迹及风味小吃、名菜佳肴等都不断地在其作品中出现。
苏州味的流淌无不成为其小说浑然天成的独有的一种特征。
二、《小巷人物志》与苏州四十年之情结
(1)苏州情结之缘起
“我曾到过许多地方,可那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我在这些小巷中走过千百遍,度过了漫长的时光……”这是一个作家对一个城市的执著描绘,是陆文夫在《梦中的天地》里对苏州的真挚感怀。
其苏州情结缘起1944年来苏投亲养病,生活了半年后开始喜欢上了这美丽的古城苏州,特别钟情于苏州的小巷。
正如他在《人与城》中所描绘的“你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中走走,看见一座园子,一顶小桥,一个井圈,一间临河的小楼,会觉得古朴、优美”。
1945年到1948年,苏州高级中学的三年求学生涯为其苏州情缘打下了基础。
1949年到1957年,长达八年的记者生涯加深了他对苏州文化的理解,更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开始深化了他的苏州情结。
陆文夫抱着对苏州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的心愿,怀着对苏州的“情不知所起,却一往情深”。
直到198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小巷人物志》的第一集,此中包含了《小巷深处》、《介绍》、《小贩世家》、《美食家》等在内共十一篇中短篇小说,同年6月,又出版了《小巷人物志》的第二集,收录了《围墙》、《门铃》、《临街的窗》、《有人敲门》等在内共七篇。
缘此,文坛上出现了耐人品味的“小巷人物形象”系列。
(2)苏州情结之显现
苏州这座古城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标志,渗透在陆文夫小说世界的字里行间。
他在《小巷人物志》之《小巷深处》中,描写了带有他浓郁苏州情味的环境描写:“苏州,这个古老的城市,现在是睡熟了。
她安静地躺在运河的怀抱里,像银色河床中的一朵睡莲。
那不太明亮的街灯照着秋风中的白杨,把婆娑的树影投射在狮子马路上,使得街道也洒上了朦胧的睡意。
”再如其在《小贩世家》里写道:“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机关里的反右倾正进行地火热。
我和右倾分子进行了一场舌战之后,回家时月亮已经升到了中天。
满城桂子飘香,好像这个世界的格调很不统一。
”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陆文夫总能用他那优美的笔调,抒写苏州小巷特有的恬静幽深之气韵。
另一方面,其“苏州情结”也体现在他对苏州文化的开掘与呈现。
他创造性地将苏州园林的
建筑艺术巧妙地渗透到其《小巷人物志》第二集《围墙》之中,园林文化隐藏在这座“白墙、黑瓦、宝石蓝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的围墙背后,成为园林文化的一种转嫁。
不仅苏州建筑艺术对陆文夫产生深远的影响,苏州的评弹、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在其小说中呈现。
尤其他在《美食家》中对“食文化”的定位:“这么多有钱有文化的人集中在一起安居乐业,吃喝和玩乐是不可缺少的,这就使苏州的园林可以甲天下,那吃的文化也是登峰造极”。
在陆文夫所构建的美食世界里,散布在苏州大街小巷、桥堍路口的风味小吃犹如散落的珍珠缀在作品之中,作为一种文化要素成为了其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总结
在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中,我们看到陆文夫与苏州文化这种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关系,不仅构成了陆文夫小说世界的一个首要特色,也是陆文夫在当代文学图景中所开辟的独特领域。
通过描写当代苏州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陆文夫像我们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