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本文指出,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民主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都是在以“改革开放”为口号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中取得,然而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财政收支混乱等,集中反映为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

会计信息失真将会给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复杂性迫使对其治理手段的多样性,诚然笔者的理论水平有限,不敢奢求在一篇文章中就可以对此问题有多么深刻的见解,但求一番努力能为会计改革做点贡献,也不负恩师的教诲。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探讨;对策
1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1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1.1.1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择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其组织的基本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

因而现代企业会计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上。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别于传统会计。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体现会计诚信,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客观、公正、真实,要求经营者选择的会计政策体现客观性、公允性和一惯性。

[1]因而,现代会计要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应当遵循四项准则:①信息要符合相关性原则;②会计信息要符合可验证性;③会计信息的提供与传递要符合公正不偏性;④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可定量性原则。

事实上,当前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很不乐观的,许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没能体现“四性”,尤其缺乏可验证性和公正性。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会计诚信度普遍遭受质疑。

会计信息失真引发了资本信用危机,尤其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对股市的冲击异常敏感与直接。

一向被世界所看好的美国会计执业,因为安然与世通等公司会计造假大丑闻的相继揭露曝光,也引爆了人们对其会计信息和会计诚信的极大怀疑。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也是普通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引发了会计诚信的社会性关注。

在2001年3月财政部公布的对159家企业1999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表明,抽查的159户企业中147户资产不实,157户利润额不真。

[2] 我国政府、中国证监会和中国注协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或完善和修订了许多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会计行为、约束中介执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可是,尽管如此,会计信息质量仍然难如人意,“会计炸弹”时有惊雷之声,经济腐败时有发生。

年初揭露出的粤海铁路公司(非上市公司)腐败案就是又一个定时炸弹,该案显示:自1998年5月至2000年10月,原公司领导层通过组建多个经济实体,非法敛财657.44万元,流失建设资金3324.50万元。

这是又一桩典型的企业领导层亲自参与炮制虚假会计信息骗取国有资产的案件。

众所周知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原红光实业、天津磁卡等等都曾是虚假会计信息的制造高手,这些公司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来粉饰自己业绩,欺骗社会公众,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

以银广厦为例,2000年银广厦发生的应收账款超过4亿人民币之多,最多的欠款单位是德国诚信贸易公司,欠款额近2亿人民币,占银广厦应收账款总额50%.根本不提供机械设备的银广厦会如此大额向经营机械产品和技术咨询的德国诚信贸易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注册会计师却放弃了职业操守予以了“忽
略”,使会计诚信无以言对。

1.2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具体原因
1.2.1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

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起码应该达到以下目的: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来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的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等。

所以从理论上讲,一切的错误和舞弊是能够被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的。

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着缺乏,则很容易发生发生会计舞弊。

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控制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地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发挥作用。

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过会计系统最终形成财务报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已极不正常,这才使得会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

1.2.2目前的会计绩效评价体系尚有不完善的地方
之所以敢进行会计造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主流方法还不尽科学、合理。

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把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营业利润来作为评价企业业绩好坏的主要方法。

以权责发生制下的营业利润来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好处是符合目前的会计制度,简便易行。

但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营业利润由于常常受到成本费用在受益期间摊配的影响较大,而这种摊配的合理与否往往是建立在经理人对相关经济事项的“合理预期”的基础上的,因此其科学性、允当性外界无法准确了解。

这就为经营者作假舞弊提供了方便,即使其作了假也不能及时的被发现、认定、查处。

用这种方式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考核,往往会流于形式,只停留在数字表面。

1.2.3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现代企业普遍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或投资者)与企业经营管理者所掌握的有关企业实际经营方面的信息详尽程度有所不同。

由于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

而处于有利地位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或直接参与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且处于控制地位的部分投资者,往往会基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通过造假来掩盖或改变对自己不利的营业报告,或是只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对本企业不利的信息,故意制造会计信息失真,从而损害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

1.2.4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后,股东委托经营者代表他们管理企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以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股东往往都希望以优厚的待遇来吸引人才,使之为己所用。

因此,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受益者,他们和股东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一致的。

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有时也会发生冲突:经营管理者大都会希望待遇丰厚一些、休息和闲暇时间更长、工作风险更低;而作为股东来说,总希望成本费用少一些,赚的更多一些。

经营管理着和股东目标的不完全一致,可能促使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作出背离股东利益的举动。

这样就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

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股东往往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信息,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在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时,减少支付给经营者的各种报酬和福利,甚或解雇他们;另一个方法就是采取激励报酬计划,使高级经理人员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以鼓励他们采取符合股东最大利益的行动。

但是,监督和激励都会受到合理成本的制约。

股东必须在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经营管理者偏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之间权衡利弊,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目前在许多企业中,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

一方面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往往只简单地以工资的形式被一次性规定了,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做的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

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地建立起来。

因此,在企业中普遍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监督不力,“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1.2.5财务会计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
会计上的不确定性产生于这样两个主要来源:第一,会计信息一般都于预期要在未来持续存在的实体有关。

由于一些成本费用的分摊常常是在过去和未来期间进行的,对于这些分摊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必须作些假定。

尽管这些关于分摊的假定和预期之中,有些可能在以后期间也有效。

但许多分摊却不能加以查证。

第二,会计上的计量常被假定为代表那些需要对其不确定的未来数额加以估计的财产的货币表现。

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引起会计信息最终偏离“真实”的境地,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上市公司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

1.2.6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从其产生过程来看,[4]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
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真做”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做”。

当然也有二者并存的可能,即“假账真做”。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失真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

会计信息的有意失真,是指会计活动当事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个人的或非个人的),如为提高分红数额,博取股东信任,刺激股票市价,表示营业或偿债能力高强,或隐瞒营业亏损、或者避免股东要求多分红利,减低甚至逃避纳税,加大秘密公积以保持其稳健性,减低股票市价以便收回库藏股票等,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造假,即企业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活动;二是会计操纵,即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

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是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

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

它具有:①当事人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意愿;②不实在会计核算中暴露的比较明显;③不实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④不实的纠正比较顺利等特征。

近年来有会计信息失真的披露越来越多,已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一方面是人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注程度提高;另一方面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1996年财政部对83.9万个单位进行会计工作检查,竟发现16.3%的单位不同程度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说倒底,其实就是会计报告不真实,一方面是会计报表不真实,企业向公众提供的是虚假的、被粉饰的会计报表;一方面,信息披露不实、不完整,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控制“优势”掩饰了不应该掩饰的会计信息,给信息需求者施以屏蔽、制造信息障碍。

企业通过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假造凭证、帐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设置帐外帐、表外表等手段转移国有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中饱私囊、欺骗公众。

企业会计造假虽然手段多、源头多,其结果归根到底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因为会计报表是企业的成绩单、通知书。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会计报表粉饰行为给予充分认识,引起足够重视。

现代企业会计舞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企业自己造假,一般通过粉饰会计报表进行,二是企业“请”会计中介机构出谋划策造假。

1.3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1.3.1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自身的损害
虚假会计信息除了给企业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给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造成巨大的伤害。

企业经营不善、管理失败、信息不真,首先受蒙弊的是企业外部人员。

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主要是通过企业向外公布的会计信息。

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人员尤其是投资人往往成为虚假会计信息的最大受害者。

比如,银广厦,由于虚构了高额利润,投资者通过被严重粉饰的会计报表读到的是企业优良的业绩、良好的成长性,在诱人的利润分派和配股中,广大投资者纷纷看好追高,股价在2000年4月十送十后竟一路攀升至38元高峰,做假真相被揭开后,股价一路下跌至2.12元,许多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

虚假会计信息对社会的危害还表现在对国家稳定、政府税收、社会诚信方面的危害,当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时候,它对国民经济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金融体系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5]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张扬会计诚信,捍卫市场经济秩序,相继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系列会计准则、《关联交易会计处理规定》、《会计职业道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准则》;对国有大中企业实行会计委派、设立独立董事和会计机构谈话提醒制等。

1.4如何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呢?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成因:
1.4.1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形成信息不对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两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

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最大限度的增加自身的利益,会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更可能会利用另一方信息的缺乏,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

而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总希望从企业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利于未来投资决策;另外,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向维护所有者方面倾斜。

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很难预测,这就使经营者有可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左右会计信息的生成,他们更看重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不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采取与所有者期望相反的会计政策,使会计信息失真。

1.4.2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具体原则和规范,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何种方法才算“如实反映”?此外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

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1.4.3会计事项具有不确定性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不确定的于事实有差异的计量结果,和不确定的计量方法。

不确定会计事项是指一定状况或处境下的最终结果是利得还是损失,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确认.
1.4.4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事业单位为维护资产。

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定方法和手续的总称。

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于马虎、简单,各种错账不能及时被察觉和抑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1.4.5会计信息失真与社会风气不正有关
前已提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者控制着经营者,其对经营者的评价主要依靠会计信息,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提供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尚未理顺,法制尚不健全,社会上出现了造假之风,一些造假者实现了他们的利益。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行为的理性与否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好环境使人产生更多的理性行为,相反不好的环境使人产生较多的非理性行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就是经营者非理性行为具体表现之一。

1.4.6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准则,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习惯内,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失真。

1.5会计在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工作的劳动产品,它的失真,无论是产生于何种原因,都与会计工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把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可验证性和
客观性),主要依赖于我们对会计信息流中的“可能性偏差”的控制。

这种“可能性偏差”集中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1.5.1资金运动的客观现象
资金运动在数量和时间上可能偏离实物运动,使资金运动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产生了“可能性偏差”,产生于一种客观现象。

1.5.2客观现象所产生的形式
客观资金运动与资金运动信息反映在载体过程所产生的偏差,表现为原始凭证的虚假。

这种偏差的形式,即源于社会风气、经济秩序、提供原始凭证及经办经济业务人员的素质的影响,又与会计人员审核把关质量不高有关。

1.5.3会计确认偏差
会计对综合经济信息的确认和货币计量是,受确认标准、货币计量方式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使纳入会计系统的“原始信息”的内容和范围,与客观存在的综合经济信息产生偏差。

这种偏差的产生直接取决于会计确认标准的严格与否,货币计量方式是否合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

1.5.4会计信息加工偏差
会计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往往需要会计人员在基本原则及具体方法上作出判断及选择,这种判断选择一旦失误,使会计计量反映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管理业绩,与客观现实产生背离。

1.5.5会计报告偏差
会计报告的内容、范围、数值及说明,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不准及利益驱动,使之与客观经济活动或会计记录产生偏离。

1.5.6会计信息理解偏差
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没有全面理解会计信息而对客观经济活动形成不正确认识,从而作出次优甚至是错误的决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可能性偏差”中,第一种偏差是属于客观偏差,会计只能认识并揭示这一偏差,但不能消除这种偏差。

第六种偏差是由于信息使用者利益偏好所致。

除此外四种偏差均与会计工作有关,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无论产生于主观恶意还是无意均来源于社会人员的违规操作。

正因此,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很大部分要放在会计人员的控制上。

当然这决不是对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根本良方,因为其产生的根源还在于产权结构的混乱,控制权的非均衡性。

2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2.1建立新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2.1.1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应经济发展、时代变革的要求而进行的,它必须有利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会计职能作用和会计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2.1.2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遵循什么样的思路,也就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将朝着什么目标进行下去。

由于现代会计实质是在双重受托责任下进行工作的。

所谓双重受托责任,即以委托——代理关系为存在前提,以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为基本特征,以维护和协调委托与代理双方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为目的,定期向各相关方面进行报告的一种会计所应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

那么,这必然要求会计人员要从企业所有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进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

会计人员在管理体制上就不能再由用人单位自己管理,要使之走向外部化。

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用现代经济管理中新出现的内部控制外部化问题来认识。

根据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和管理会计协会等组成的“发起组织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即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企业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想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各层经营管理人员共同执行的,其中处于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掌握着不同的控制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相邻层级之间存在着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对某些层级的内部控制而言,由于需要采用特殊的控制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特定的控制效果,因而逐渐引入了一定数量的外部控制,亦产生了内部控制外部化。

所谓内部控制外部化是指企业采用外部控制程序在某些环节上替代内部控制,以达到对其特殊的控制效果的过程。

它既包括控制采育者的外部化,也包括控制程序及方法的外部化。

也就是说,企业既可以通过利用外部的专职人员参与内部控制,也可以直接使用外部控制的程序、方法来代替内部控制,二者均属于内部控制的外部化。

根据科斯的理论:“企业经营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如果企业进行某项事务的交易成本大于将其交由外部组织来完成的交易成本时,企业就应放弃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