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轶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轶事
曾国藩小时候叫曾子城,死后谥号是文正公。

毛主席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意思是,近代所有的先贤,毛泽东只佩服曾国藩。

有趣的是,毛泽东的对手蒋介石也非常佩服曾国藩,蒋介石生平在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蒋介石也非常注重写日记。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有人称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也有人称他是一代大儒,还有人说,儒学能够一脉相承,不可缺了曾国藩。

梁启超是这样评价曾国藩的: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闻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业者不拘小败。

曾国藩小时读书愚钝,一篇文章背了一夜也背不下。

去私塾读书,先生屡教不悟,被斥之,将来能有作为,我给你背伞。

没想到,曾国藩连考二次,居然中了进士。

他中考后上先生家告喜,大白天竟然不忘带了把伞,出门时才故意晃然一悟,汪先生即刻回家把伞取来。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道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曾国藩自己就是科举考试的幸运儿,但是,他的思维却出人意料之外,怎就不谈学而优则
仕呢。

但他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上京会考首次落空,恰遇恩科翌年再考,还是落空,绕了一圈回家,到了江苏睢宁知府易作梅家,还没开口,那位世叔一看曾国藩志向、谈吐,一借就是一个知府两年半的薪晌,100两银子。

没想到,曾国藩到了南京,一口气将银子花光了,买了精装版「二十三史」,回家,他爹还说买书是好事。

曾国藩的爷爷曾王屏没有秀才命,硬是给子孙立下了「耕读传家」的家训;他的爹爹曾麟书虽为书中麒麟,考个秀才还是考了17次才考上的。

曾国藩考上进士,却没让儿子跟着科考,还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他的读书要诀: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有兴趣。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都对科考不感兴趣,大的喜欢西学,写出了「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后来还成了杰出的外交家;小的喜欢数学,把圆周率推算到100位以上。

曾国藩对大儿子曾纪泽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温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胡适很欣赏他的读书法。

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做官学曾国藩什么呢?就是宁得住穷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的小儿子才9岁时,他就特意给儿子单独写信: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长大后,果然是他教出来的勤苦俭约。

大儿子曾纪泽很有名气,任驻英法大使时,国家没钱,竟拿自己的俸禄建大使馆,自己常年不买新衣服。

小儿子曾纪鸿官位不大,身体瘦弱,有一次生了一场大病,竟穷得连看病后抓几帖药的钱也没能拿得出来。

幸亏左宗棠慷慨解囊,才度过难关。

有一个典故,是说曾国藩的,叫一品宰相。

他平常一顿就是一饭一菜。

上饭宴也一个吃相,只吃眼前这一盘,别的,一筷也不动。

当两江总督到扬州视察筹军饷,当地盐商想巴结他,摆下盛宴请他,他去了,照例不改,人家误以为一品宰相一顿饭只吃一盘菜。

他走时却对身边人说: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

曾国藩说过: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他把家眷迁居南京时,李鸿章设宴请他的女眷。

就此,两个女儿吵起来了,两人只有一条象样的绸缎裤子。

他只好劝小女儿曾纪芬,等他连任两江总督后会单独做一件绸缎裤给她。

其实,他自己也一样,中进士做了件天青缎马褂,一
直穿到离世。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这是曾国藩的一句名言。

在这方面,他在日记中写了不少。

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

其实,一代大儒、理学大师曾国藩也是凡夫俗子,年轻时也曾经举止轻浮,还是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之辈。

道光十八年,28岁的曾国藩考上进士,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闲着的时候也到处吃喝玩乐。

朋友纳妾,妾貌似桃花,他也欲强见之,狎亵大不敬;到朋友家吃饭,见到两个绝色的歌姬,也谐谑为虐,绝无闲检;朋友拉他到菜市场看砍人头,他没托辞,还徘徊良久,始归。

父亲写信要他节欲、节劳、节饮食。

孔子「论语」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在告子中也说过,食色性也。

曾国藩本来就是这样,人之天性。

他接到父亲家书后悚然,反省自厉,给自己立下了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

理学大师倭仁教他要记日记、要敬、慎独。

倭仁的老师唐鉴还送他一个字,静。

这样,一个彷徨的年轻人终于悟性了。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

这是曾国藩撰写的对联。

他特别重视勤字,认为勤能养生,勤能养品,家勤也能万事兴。

晚年时因为身体不好休息了一段时间,即
猛醒: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佘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

即刻为自己写了工作表。

曾国藩有一句话:败人两字,非傲即惰。

他认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因为晚上常伏案疾书,早上要睡懒觉,这种坏习惯就被他亲自解决了,还对李鸿章说: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到我这里来的人,都得守一个诚字。

曾国藩的老婆欧阳氏可是一品诰命夫人,然而,家里老小穿的衣服、鞋子还都是她带着媳妇纺织出来的。

儿子新婚夜,媳妇也不敢怠慢,照例夜纺,直把儿子急透了。

即使这样,曾国藩要离开南京北上时,还是专门写了一份女眷的工作表,若有其事交给了妻子欧阳氏,工作表将食事家事细工粗工一一罗列。

道光二十三年,33岁的曾国藩从翰林升至侍讲,还去四川做乡试主考官,赚了千多两银子,赶紧寄一千两银子回老家,在给爹爹信中还以六百为家中完债,以四百为馈赠戚族。

谁知家中欠债恰巧一千两。

他不得不复信: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也。

曾国藩的老屋现在叫富厚堂,是曾纪泽改的,原本叫八
本堂。

什么叫八本呢,曾国藩认为,读书以训经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八本的根本就是家,和以齐家,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和以致祥,乖以致戾。

曾国藩总以为,官宦之家,兴旺不过一代;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考友之家,一般兴旺十代。

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教他治家八个字,他当家训传了下来,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要读书种菜养猪养鱼,考是祭祀祖先,宝是一团和气。

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

曾国藩是朱熹以后理学唯一传人,他深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齐家,一个人连家都无以和齐,怎么修身、治国呢。

而且,曾国藩还认为,今人都将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他非常重视悌,说「贵兄弟和睦」,他的家书大多是写给弟弟的。

曾国藩把家眷从老家接到两江总督门下,恰是大儿子曾纪泽新婚蜜月时。

婆婆晚上总要纺织到深夜,新婚的媳妇也跟着,吱吱嗄嗄响个不停。

新郎官忍了两夜,第三夜忍不下发了火:妈,你那儿媳妇纺个不停,吵死了,求你把你儿媳妇的纺车砸了吧。

曾国藩也没睡,他接话也喊,老婆,要砸
就先砸你自己的。

儿子新婚夜冲着老妈叫砸媳妇纺车的情趣事,还是老子自个儿曝家底的。

曾国藩有个习惯,吃饭要同僚一起吃,吃完了还别急着走,大家相互聊一聊好听的段子。

曾国藩把儿子新婚夜忍不得独枕的段子一聊,说得同僚都喷嘴掉眼泪了。

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后来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我老师这人特有趣。

李白有诗:君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自幼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曾国藩小时候也拿棍子当马,还系了根绳子。

他跟小朋友到神王庙玩,把神王爷碰倒了,受到爹爹的大骂,于是把火气出在神王爷身上,翌日带着自己的白龙马,来到神王庙,把棍子搭在神王爷肩上,嘴里说,搭帮你给我看好我的马别丢了。

终生有忧处,终身有乐处。

曾国藩个人有志趣,家庭有情趣,在团队还有智趣。

团练把总李元向两江总督府送来一份请示报告,文体却错用了衙门之间平行传递的移体。

小小团练居然要与两江总督平起平坐!曾国藩看了,批了,封好了,在上面写了17字小令:团练把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

后人都把曾国藩叫曾涤生,这是他后来的字。

他原名叫曾子诚,号伯涵,字居武。

是在他21岁到涟滨书院读书时,非常赏识他的山长刘元堂痛骂他抽烟而想戒烟改的字,才叫
涤生的。

他在日记中写: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生。

但是,直到31岁,戒烟戒了整整十年,就怎么也戒不掉。

31岁那年,曾国藩跟唐鉴、倭仁学静功修身养性,克服了浮躁的毛病。

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身为翰林院侍读的他,拿出烟具、烟叶砸了,悄无声息就把烟戒了。

与此同时,还为自己写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生、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国藩到了而立之年,终于悟出了两千多年前的祖宗曾参自律、自省的思想精髓了,从自立走向自信,并从自省跨越了从前的自我。

用他的话叫,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此后终其一生,他不但不再抽烟,自己定下的每日要坚持做到的十二条款也基本做到了。

人但有恒,无事不成。

这是曾国藩的名言,也就是俗话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把恒心变成人生的规则,办什么事都不难了。

换一句话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到纯粹,就是成功。

就象曾国藩记日记一样,从29岁开始,一直坚持不懈三十多年,晚年瞎了一只眼还不间断,直到离世前夜还在写着。

咸丰皇帝上台时才20岁,下诏让大臣上谏,但没说三
把火,一把火烧了一半就烦了,见折只批知道了,后来干脆不看折了。

曾国藩官居礼部右侍郎,一看急了,写了一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奏折上疏了,翌日上朝还一字不落背了出来,把咸丰气得直喊狂悖不已。

要不是百官之首求情,这命恐没了。

1857年2月,曾国藩的爹死了,正在江西带兵打仗的他因没粮饷、没兵饷而上奏回家守孝。

没等下诏又上了一奏,当年妈死了在家丁忧被夺情,这还要夺情吗。

咸丰不置可否,曾国藩只得在家丁忧,再上奏,竟下诏,知道了,还挑奏折的病理,把桐域派古文大家的曾国藩气炸了。

一年后,他还是应诏带兵了。

同治皇帝年间,慈禧太后先后三次接见曾国藩,机要大事一句不问,尽问些家庭琐事。

曾国藩在日记写道:两官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余更碌碌,甚可忧耳。

两官指的是慈禧和慈安,只会弄权不会治国;恭邸说的是恭亲王奕沂,这人聪明过头了。

成亦萧何,败亦萧何。

曾国藩视君臣之道为爱国之道,以血诚候之。

他的血诚,成就了同治中兴第一名臣的声誉,也使他背上了历史的骂名。

天津教案发生时,慈禧硬是把这桩无头公案塞给曾国藩。

大家都劝他别去,他却说:大将不辞刀头死,岂因祸福而避趋。

置棺去了。

一世英名败于此,
落下终身遗憾。

人们对晚清四大名臣有两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另一种说法,李鸿章换成彭玉麟。

人们还喜欢拿李鸿章和彭玉麟相比,前者主和且拼命想做官,后者主战且拼命想辞官。

这个彭玉麟就是曾国藩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样,反复上门,最后以忠义血性的激战法请出来的。

曾国藩认为,至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

民间传说中,说曾国藩看人只须扫一眼便心知肚明,这还有点神了。

曾国藩自己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

用人的原则,要才堪治民,要不怕死,要不计名利,要耐受辛苦。

最重要的,还要忠义血性。

彭玉麟不想做官还拼命辞官,这在中国近代史乃至古代史都是少见的。

他一生六次辞官,从一开始辞掉安徵巡抚到辞掉最肥肥缺的漕运总督、虚职挂名的兵部侍郎,到给同治皇帝主持婚事后辞掉弹压大臣,还有曾国藩、李鸿章都呆过的两江总督,还兼南洋通商大臣,第五次,连位居高位的兵部尚书也辞了。

我们中学教材上曾有过的老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就是彭玉麟69岁时重披灰甲带兵打出来的。

他本已辞掉兵部尚书,整天在家练剑、写字、画画,他画梅还被称为兵家梅花,
与郑板桥的墨竹并称清代画坛双绝。

听说中法战争爆发,他把本已辞掉的兵部尚书又要了回来,打赢了,李鸿章还主和,又愤然辞掉。

曹操所说的唯才是举,现在都成了成语了。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什么人,才是人才呢?曾国藩认为,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绝。

他在家信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

曾国藩开始组建团练时,就想物色绿营的人才,天天到绿营附近大街上悠转。

有一天,见到一个彪悍将官迎面走来,这个人身着将官的制服,却穿着一双草鞋,见微知著。

上前搭话,叫塔齐步,对了,还是满族人。

打第一仗,曾国藩在靖港大败,差点自杀,塔齐步果然在湘潭主战场上获得大胜,挽住局面。

曾国藩认为,有两种人不能用,一种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一种是虽然有大才,但性格极其激烈的人。

罗泽南的学生王璞山就是这样的人。

罗泽南是湖湘名宿,带了很多学生旧部投靠曾国藩,都成将领。

但王璞山不一样,叫他招兵七百,他一招一万多,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到处状诉词,结果,被严绝了。

清代的官府都有幕僚,只有曾国藩的幕府有大批的科学
家。

他说,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手下人在广东买了一支千里镜拿到衙门,士大夫都不放在眼里。

他在日记中却写道:半里许多人物如在户廷咫尺之间,这种技术真是一则惊叹,一则悚惕,自己自学多年,却依然故我。

容闳在中国近代史上,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

13岁就跟着美国人布朗去美国,还在耶鲁大学拿到中国人在西方的第一张文凭。

曾国藩和容闳刚见面两次,就拍板答应给容闳六万八千两白银,让这个陌生的年轻人到美国买设备。

就这样,中国第一个机械厂诞生了,这就是江南制造局,也诞生了首批留学生。

李善兰没有留学过,他在近代数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家境一般,又想把明代徐光启译了一半的数学名著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译完出版。

译出来后,素昧平生的李善兰径直来到曾府向曾国藩坦言。

曾国藩看不懂,翻了翻,便自掏腰包,从薪俸里拿出六百两白银,不仅刻板,还是大量的精刻。

曾国藩办团练、带湘军,有一句很中肯的话,以家人子弟之法带兵。

中国人最讲三谊,但他只重乡谊、年谊,却老是不让弟弟们进团练,被爹说多了,勉强要了最小的曾国葆,湘潭初战虽然大胜,但他自己带兵打的靖港却失利,整军时大凡逃兵一个都不要,但曾国葆带的营没逃跑,曾国葆还是
被整回家了。

曾国藩坐困江西,愁得几个月没心思写家信,还是三弟曾国华、四弟曾国荃找胡林翼、左宗棠相助,才赶到江西把哥哥救出来。

安排时,曾国华还是只当了个副将。

直至曾国华跟李续宾轻兵冒进,战死三河镇,曾国藩才认知了亲谊,打虎亲兄弟。

曾国葆成了近卫军的首领,曾国荃率部成了嫡系中的嫡系。

到了同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862年,九帅曾国荃率部两万多人孤军奋进,打到雨花台下,挖沟筑台,又啃了三年,才把南京打下来,曾氏兄弟双双封爵。

这一来,大家那高兴劲甭说啦。

没想到,曾国藩马上在湘军中动手术,最先动且动得最重的,就是嫡系中的嫡系的曾国荃所部,还让曾国荃弃权回家了。

曾国藩老是让弟弟不带兵回家,其中奥秘不得详知。

这可能与任人唯亲、任人避亲或举贤不避亲的种种内涵有关。

不过,曾国藩是非常重视兄弟亲情的,他在日记中写: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

他还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官宦必败。

咸丰十年,曾国藩的亲信李元度把徽州丢了。

徽州是祁门老营的门户,眼看老营危在旦夕,快被瓮中抓鳖了。

曾国藩要挥泪斩马谡,李鸿章居然还敢句老师顶杠,果必奏劾,
门生不敢似稿。

老师没说什么,只说我自属稿,门生还就此找了个理由,堂而皇之开溜: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

李鸿章趁机溜走了。

历史上有淮军脱湘入淮之称。

公元1861年,李秀成率大军横扫江浙,兵锋直指上海。

上海商贾筹银告急,曾国藩找李鸿章商议,门生居然毛遂自荐,出幕自募淮军。

募集时,老师拨粮拨饷拨武器,募得人数不足,老师还拨兵,13个营6500兵力中就有8个营4000兵都是湘军。

自此,晚清进入了李鸿章时代。

后人对曾国藩最中肯的评价就八个字: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这句话,取自曾国藩自己说的,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曾国藩的这句话的典故则出自孔子的「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之对应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立身修德也得让人立身修德,要求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晚清时有一句天下督抚半出曾幕的说法,即所有的总督、巡抚中,至少有一半是曾国藩推荐出来的。

曾国藩自己就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徐徐教育可也。

这个替手,不仅是助手,还是接班人。

淮军站稳,即推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及后自己又让出直隶总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