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二、 临床常见疾病(掌握)
(一) 输血反应 一般发生在 ABO血型不符的输血
(二) 新生儿溶血症 1.母胎Rh血型不符(母体血型为Rh- ) 2.母胎ABO血型不符 (抗A和抗B血型抗体多为IgM类抗体,加
之ABO血型抗原有80%以上为分泌型,即使有Ig类抗体通过胎盘,也可 被体液中抗原结合)
➢ 花粉、尘螨过敏患者 基本原则:小剂量、间隔时间较长、反复多次皮下注射
➢ 疫苗制剂过敏患者(金葡菌自身疫苗或哮喘疫苗) 往往8亿-10亿个菌/ml,初次注射从0.1ml开始,约经1月左右疗程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二)脱敏疗法
(2)口服脱敏疗法 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常用食物(鸡蛋、牛奶等),
又无理想代用品取代时
1937年博韦发现了一些化合物,能中和变态反应 的不适症状,如鼻塞、流涕。这些症状被认为是体内 产生的一种叫组织胺的化合物所引起,对抗这种症状 的药就是抗组织胺药。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机体受某种抗原物质刺激后,体内产生抗体或致敏淋 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时,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在体内特异性结 合导致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过程。
1、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 2、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动物皮毛、昆虫毒液 3、食物变应原:奶、蛋、鱼虾等 4、某些酶类物质:枯草菌溶素 哮喘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二)IgE抗体及其受体 FceRI, FceRII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图表概括)
超敏反应
57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 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 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反应发生较迟缓,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 DTH )。 结核菌素实验是最经典的例子。 发生机制与细胞免疫完全相同,只是前者产生明显 组织损伤,而后者给机体带来有利的结果。
33
皮肤试验
34
药物治疗
抑制介质合成与释放 拮抗活性介质作用 对症,改善器官功能
35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 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 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36
8
(二)参与的效应分子与细胞
1.变应素(allergin):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
* IgE为亲细胞
性抗体,通过其 Fc 段 与 肥 大 细 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FcεRⅠ结合,
使机体处于致敏 产生部位: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 状态。
固有层浆细胞合成
9
2. IgE Fc受体
FceRI:与IgE有极高的亲和力,存在于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
3
致敏阶段:接触抗原,机体形成对该抗 原的过度敏感性; 发敏阶段: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而导致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4
分
类
Ⅰ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速发型)
Ⅱ 型超敏反应(抗
体介导,细胞毒型)
Ⅲ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免疫复合 物型)
Ⅳ 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第十五章超敏反应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
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I、II、III和IV型。
I~III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而V型由T 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一、概念I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
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
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
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7万道尔顿。
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有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两大类。
1.吸入性变应原:(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2)真菌;(3)螨;(4)上皮变应原;(5)屋尘;(6)羽毛;(7)昆虫变应原;(8)植物变应原。
2.食物变应原:(1)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类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哈蟆类、鱿鱼;含有真菌的食物,如蘑菇等。
(2)因保鲜食品,冷藏食品及人工合成饮料日益增多,因而食物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保鲜剂和调味剂就成了一类新的重要变应原。
(3)药物可经口服、注射和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药物过敏反应,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
(二)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欧洲人群中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率为25%~35%,瑞典为30%~40%。
免疫学之超敏反应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 (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六)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
使激血活管补透体性,增加,局 感染部后Ar肾th小us球反肾应炎
血清病 类风湿性关
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溶酶体释放,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
节炎
IV 型迟发型
APC Th1/Tc细胞 巨噬细胞
APC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使之致 敏,Th1释放CKs激活Mφ Mφ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 Tc直接杀伤靶细胞
传染性IV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物排斥反应
FcεR的功能 (1)FcεRⅠ: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高亲和力FcεRⅠ,每个细胞表面约有10万个,当相应变应原与
啫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FcεRⅠ复合物结合后通过交联使磷酸肌醇水解,胞浆Ca2+浓度增加,使细 胞脱颗粒,合成和释放组织胺、LT、PAF等多种介质,介导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一、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 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 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超敏反应2014
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产生IgE
变应原
Th2
发敏阶段
脱颗粒
效应阶段
临床症状
平滑肌细胞 小血管
致敏肥大细胞
APC
Fce R
IL-4
B
BCR
释 放 介 质
肥大细胞
粘膜下腺
肥大细胞 血小板
IgE
神经末梢
一、I 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主要参与成分:
1. 抗原:过敏原 2. 抗体:IgE 3. 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三)III型超敏反应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
▽中性粒细胞浸润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
四、IV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变性IgG刺激机 体产生抗体(称为类 风湿因子,IgM类), 形成 IC ,沉积于全 身小关节滑膜处, 引起小关节红肿、 变形僵直、失去运 动功能。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核物质(如 DNA 、 RNA 、核内 可溶性蛋白)刺 激机体产生抗核 抗体,形成IC , 沉积于全身毛细 血管、关节滑膜、 心脏瓣膜等处, 引起全身性损伤。
母亲(Rh-)
抗Rh+ (IgG)
通过胎盘
第二胎(Rh+)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s 综合征)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的Ⅳ型胶原, 患者产生针对此抗原的自身IgG,此种抗体可与两 种组织的基底膜抗原结合,激活补体或通过调理 促吞噬作用,导致肺出血和肾炎。
(三)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抗原为细胞膜性抗原; 2、由IgG、IgM类抗体介导; 3、有补体、 MΦ 、NK 细胞参与; 4、有组织细胞损伤。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ppt课件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成分
➢抗体:特异性IgE抗体→变应素
13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抗体
➢IgE
• 含量最低,半衰期最短,分解率最高,对热最不稳定 • 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 亲细胞抗体
14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成分
➢细胞
•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受体 嗜碱性颗粒、生物活性介质
哮喘
过敏性 胃肠炎
皮肤 荨麻疹
2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二、常见疾病
26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免疫检测
皮内 试验
挑刺 试验
皮肤 试验
免疫 检测
IgE 检测
总IgE
特异 IgE
27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免疫检测
皮肤 试验
原理 方法
通过皮肤挑刺、划痕、 皮内注射等使变应原进 入皮肤
➢皮内试验 ➢挑刺/点刺试验
特异性IgE检测
某种抗原值 ➢RAST与变应原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
符合率80%
评价
➢RAST费用较高、有放射性核素污染、 需特殊设备
➢免疫印迹法一次确定多种变应原
3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超敏反应,指当 抗体与特异的细胞或组织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活 化补体系统或其他机制引起靶细胞的损伤。
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特征
➢发生快,消退快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较少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特异性IgE介导,无补体参与 ➢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超敏反应类型和表现(hypersensitivity)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生物学特征:
*表达高亲和力IgE受体 *胞质内含大量颗粒; *FcεR与IgE特异性 结合,可介导脱颗 粒反 应,释放活性 介质。
IgE受体
由αβγ γ四条肽链组成,α链与IgE的 Fc段结合,β 、 γ链的胞浆区有ITAM,可传递信号。
Risk of allergy: IgE Levels
100
Percent
80
of subjects 60
40
20
0
<60 60-200 200-450 >450 % of population with given IgE concentration
% of subjects with that IgE concentration who are atopic
IgE为亲细胞性抗体,通过其
IgE Fc
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
敏状态。
Risk of allergy: Family
50
40
percent of children 30 with atopy
20
10
0
none one both
number of parents with history of allergy
肥大细胞脱颗粒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激活后 6源自 分钟3.效应阶段释放的活性介质: * 预先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 *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
PAF、细胞因子(IL-4、IL-13)等。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 - 气管、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 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 促进腺体分泌增加
临床免疫学:超敏反应
主要是风媒花粉 树木花粉、牧草花粉、莠草花粉
51
• 真菌
主要为气传非致病性腐生菌 孢子及菌丝均有抗原性,其中孢子的抗原性较强
• 丝棉
主要是包裹在丝纤维表面的丝胶蛋白
52
食物变应原
• 动物蛋白食品 牛奶、鸡蛋、鱼、虾、蟹、牛肉、 羊肉、猪肉、鸡肉
活性介质因素
如以组胺为主,则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高;以白三烯为主, 则表现为平滑肌痉挛
42
致敏原的质量因素 抗原性的强弱及量 接触抗原的途径 吸入--呼吸道症状,皮肤接触--皮肤
反应,食入--消化道症状,注入--过 敏性体克 生物节律因素 好发于清晨及晚间,与月经周期有关 环境因素 不同环境过敏原不同,故表现不一致 其它因素 精神情绪、营养状态、年龄、性别、体力等
12
流行病学(中国)
• 常见病、多发病 • 不同地区、季节,发病率不同 • 北京协和医院对部分北京居民调查显示,总患病率
为37.7%,男女患病率基本相同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之前发病者占75%
13
流行病学(欧美)
• 过敏性鼻炎: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22%人口 患病
• 哮喘:2千万人受累,儿童哮喘中95%是过敏性 • 特异性皮炎:近20年发病率显著增加,欧洲在
4)特应性(atopic)
发生于过敏体质者,有家族性,同一患者可有多种超 敏反应病
5) 间歇性()
两次发作间有一段病情相对稳定期
41
(二)影响临床表现特点的因素
体质因素
过敏体质是内因,父母均有变态反应病者,子女发生变态 反应病的机率大
病理反应因素
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为主,表现以水肿、分泌物增 多、皮疹、血压下降、潮红等为主;以平滑肌痉挛为主, 以呼吸困难、哮喘、腹痛等为主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
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甲状腺机能亢进
45
1、输血反应
误输异型血所致
A型血 B型受血者:
A型抗原+抗A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红细胞溶解
⊕补体
(红细胞) (B型血清)
46
2、新生儿溶血症
-----------母子间血型不符 母亲(Rh-) 胎儿Rh+红细胞(第一胎) 抗Rh抗体(IgG)
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4、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苯海拉明、扑尔敏、乙酰水杨酸
5、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肾上腺素、麻黄素、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
38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39
Ⅱ型超敏反应
主要特征 发生机制 常见临床疾病
40
主要特点
• 抗原 • 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 • 以细胞溶解(细胞毒型)为主。
肺泡基底膜 (共同抗原)肾小球基底膜
肺出血 (咯血、贫血)
肾炎 ( 血尿、蛋白尿)
52
6、甲状腺机能亢进 ------刺激型超敏反应
机体
自身抗体:抗TSH-R (长效甲状腺激素LATS)
与TSH受体结合
甲状腺素大量分泌
53
54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55
Ⅲ型超敏反应
主要特征 发生机制 常见临床疾病
淋细 巴胞 细浸 胞润 和为 单主 核的 吞炎 噬症
分泌细胞因子:IL-1、6、8, TNF-a
77
临床常见疾病 传染性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78
传染性超敏反应
•概念:在病原感染的过程中,机体出现的迟发型 超敏反应。 •变应原:胞内菌、病毒、寄生虫等
【免疫学】超敏反应
促进粘膜、 腺体分泌 增多
(四)生物活性介质
2、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leukotriene,LT) 前列腺素D2 (prostaglandin D2, PGD2)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CK:IL-4、IL-13、IL-1、TNF等
二、Process and Mechanism (一)致敏阶段
• 变应原
Allergen
• IgE及其受体 IgE and IgE FcR •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Mast cells、Basophils、 • 生物活性介质 Mediators
(一)变应原 变应原指能够选择性激活免疫细胞,诱导机体产生特 异性IgE,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Concept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
应(Allergy):指致敏机体再次接受某些抗原刺激 后发生的一种特异性、病理性免疫应答,表现为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An inordinately strong immune response, which
causes more damage than the antigen or pathogen which induced the response.
serum half-life is 2.5 days (IgG is 21 days), mast cell bound half-life is 12 weeks
•IgE 的产生依赖于IL-4。
Kimishige Ishizaka and Terako Ishizaka
2、IgE受体-FcR FcR Ⅰ:高亲和力受 体,主要表达于肥大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预合成介质——组胺:即刻/早期相反应 新合成介质——晚期相反应
免疫学习题及答案
免疫学部分一、概述【A型题】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A.易发生肿瘤B.易发生超敏反应C.易发生感染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E.易发生免耐受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A.有利的反应B.不利的反应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E.以上都不是【X型题】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E.防止肿瘤发生二、抗原【A型题】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A.<10kDB.< 9kDC.=10kDD.>10kDE.>100kD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Ag得名,是因为它A.在胸腺中产生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A.抗原决定基B.抗原的大小C.抗原的电荷性质D.载体的性质E.抗原的物理性状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A.异嗜性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E.细菌多糖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A.人与人之间B.动物与动物之间C.植物与植物之间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E.不同种属之间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A.自身耐受的终止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D.免疫应答被抑制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A.特异性B.交叉反应性C.分子量大D.异种性E.化学结构复杂是人类的A.同种异型抗原B.异嗜性抗原C.自身抗原D.肿瘤抗原E.佐剂10.有关半抗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是蛋白质和多糖等大分子B.本身没有免疫原性C.只能诱导体液免疫D.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抗体结合E.具有多个表位11.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的A.物理性状B.分子量大小C.异物性D.结构的复杂性E.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12.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独特型抗原【X型题】1.使自身成分变为自身抗原的因素可能有A.大面积烧伤B.大面积冻伤C.电离辐射D.药物E.感染2.隐蔽抗原包括A.脑组织B.眼晶状体蛋白C.甲状腺球蛋白D.精子E.干细胞3.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B.只具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C.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D.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免疫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抗原性三、抗体【A型题】1.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可变区)和VL2.下列备选答案中,哪个是错误的A.分子量最大的是IgMB.血清含量最高的是lgM (是IgG)C.个体发育中产生最早的是IgMD.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是IgEE.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IgM3.能与肥大细胞表面 FcR结合,并介导1型超敏反应的 Ig是4.下面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5.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6.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Ig是类抗体类抗体类抗体类抗体类抗体7.产生抗体的细胞是细胞细胞 C.浆细胞细胞 E.肥大细胞分子的基本结构是A.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B.由1条重链和1条轻键组成的二肽链结构C.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D.由1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三肽键结构E.由4条相同的肽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9.人类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的Ig类别是。
超敏反应定义和特点
超敏反应依据其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四型:I 型超敏反 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II 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 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 应;IV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已公布的变应原。 4.哮喘及过敏基因数据库(cooke.gsf.de/asthmagen/main. com)。 5.美国国家食品安全与技术中心(/~ sgendel/ fa.htm)建立食品变应原、非食品变应原、小麦面 筋序列3个数据库。 6.Protall数据库(/protall/)参与 经典
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可被招募到 变态反应部位发挥作用。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均来自髓样造血干 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 Fc受体(FcRI),胞 质内含有类似的嗜碱性颗粒,被变应原激活后, 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也大致相同。
FcRI由一条 链、一条 链和两条相 同的 链组成。 链为配基结合链,其胞外 功能区能与IgE Fc段结合。 链和 链可介 导信号转导,其中 链跨膜4次,其N端和C 端均位于胞浆内,C端含有一个免疫受体酪 氨酸活化基序(ITAM)。 链为跨膜蛋白,在 胞外N端经二硫键相连组成二聚体,胞浆内 C端各含一个ITAM。
②激肽原酶可作用于血浆中激肽原(2球蛋白)使之 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激肽,其中缓激肽的主要作用 是:刺激平滑肌收缩,使支气管痉挛;使毛细血管 扩张,通透性增强;吸引嗜酸、嗜中性粒细胞等向 局部趋化。
2. 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 ①白三烯(LTs) 是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酶途径形成 的介质,通常由LTC4、LTD4和LTE4混合组成。 它们是引起晚期相反应主要介质,其主要作用是: 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毛细血管扩 张、通透性增强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超敏反应 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是一种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再次进入抗原时,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
其分类包括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和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性反应(anaphylaxis) 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hypersensitivity),是超敏反应中反应迅速、消退也快的一种类型,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般仅造成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
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由 IgG 或者 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 NK 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引起的炎症反应。
超敏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抗原性质、机体状态、环境因素等。
治疗上可以采用免疫抑制剂、抗组胺药等处理方式。
九价宫颈癌疫苗说明书
核准日期:2018年4月28日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说明书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药品名称】通用名称: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商品名称:佳达修9(GARDASIL 9)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Papillomavirus -Valent(Types6,11,16,18,31,33,45,52,58)Vaccine汉语拼音: Jiujia Renrutouliubingdu Yimiao(Niangjiu Jiaomu)【成份和性状】本品系用重组酿酒酵母CANADE 3C-5(菌株1895)分别表达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PV)6、11、16、18、31、33、45、52和58型L1蛋白的病毒样颗粒(VLP),经纯化,添加铝佐剂制成的九价疫苗。
本品为供肌肉注射的无菌制剂。
充分摇匀后,本品呈白色混悬液活性成份:本品每剂0.5mL约含HPV 6型L1蛋白30μg,HPV11型L1蛋白40μg,HPV16型L1蛋白60μg,HPV18型L1蛋白40μg,HPV31型L1蛋白20μg,HPV33型L1蛋白20μg,HPV45型L1蛋白20μg,HPV52型L1白20ug,HPV58型L1蛋白20μg。
非活性成份:本品每0.5ml剂量约含500μg铝(无定型羟基磷酸铝硫酸盐佐剂),9.56mg氯化钠,0.78mg L-组氨酸,50μg聚山梨醇酯80,35μg硼酸钠和注射用水。
本品不含防腐剂或抗生素。
【接种对象】本品适用于16~26岁女性的预防接种。
目前尚未证实本品对已感染疫苗所含HPV型别病毒的人群有预防疾病的效果。
随着年龄增长暴露于HPV的风险升高,特别是随着性生活开始后暴露于HPV的风险更为显著,因此在16-26岁年龄范围的低龄人群接种本品的获益会提高。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所提供的免疫原性替代终点数据显示,本品可用于9~15岁女孩接种。
中国9~15岁人群接种本品的临床研究尚在进行中。
超敏反应
小结
1.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Ⅰ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份、发生机制。 3.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作业
1.以花粉过敏为例,阐述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根据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查阅文献,分析如何应 用抗体免疫疗法治疗过敏性疾病。
请大家关注微信号:生物探索
过敏疾病发生的卫生假说
初次
产生
思考: 1. 面包师格林为什么接触面粉后会患哮喘? 2. 列举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问题:
1.过敏反应是如何发生的? 2.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哪些因 素有关? 3.过敏反应能否预防,如果能, 如何预防? 4.过敏反应能根治吗? 5.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每次都 需要做皮试吗 ?为什么?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 过敏反应(anaphylaxis)或变态反应 (allergy)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 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 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 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 疫学
(Immunology)
龚菲力主编 第三版
hypersensitivity
主 讲 人:樊淑华 教学对象:大三学生
• 面包师格林,烤出的面包深受居民喜爱,但是过了不久, 格林不烤面包了,镇上的人很奇怪,纷纷询问为什么?格 林说,他一接触面粉就哮喘,而脱离于面粉的接触后,哮 喘就好转,因此他不敢再烤面包了。
过高 :超敏反应 免疫应答 正常 :生理性防御
过低 :严重的感染和肿瘤
超敏反应分型
根据发生的速度、发病机理和临床特征分为:
参与的Ig类型或免疫活性细胞
体 液 免 疫
细胞 免疫
IgE IgM、IgG Tc细胞、Th1细胞
免疫应答与超敏反应
免疫应答与超敏反应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第八、九章免疫应答和超敏反应【学习建议】第八章内容介绍了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应答产生过程及其免疫效应。
也简单介绍了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第九章介绍了超敏反应的主要类型和常见临床疾病。
学习这两章应掌握 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包括超敏反应的概念和主要类型;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1)TD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抗体产生的规律。
(2)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和特点。
3.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熟悉临床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以及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
【知识结构图】【内容提要】一、概述(一)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二)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发生场所(三)免疫应答的过程1.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
2.反应阶段: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的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产生的细胞免疫效应和浆细胞产生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一)TD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二)TI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三)抗体产生的规律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一)T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H(二)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四、超敏反应(一)I型超敏反应(二)II型超敏反应(三)III型超敏反应(四)IV型超敏反应五、免疫耐受六、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一)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二)免疫细胞的负反馈调节【概念简释】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
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感应阶段)、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反应阶段)、以及最终产生免疫效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或产生耐受(效应阶段)。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变态反应Allergy、 过敏反应Anaphylaxis )
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 织细胞损伤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消除Ag
Ag
免疫应答
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
超敏反应的分类
I 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其机理为:多巴改变了红细胞膜上的Rh系统的e抗原 产生抗RBC抗体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导致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青霉素)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 (半抗原)
+
蛋白 (血细胞 膜或血浆)
完全抗原
抗体
免疫复合物+补体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新生儿溶血症
Rh– 初孕
Rh+
➢ IgE为亲细胞抗体,未结合Ag时即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 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 敏状态。
➢ IgE 的产生依赖于细胞因子IL-4
Th2分泌的IL-4能增强IgE的合成
(1)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为B细胞提 供活化信 号,从而 使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为产生IgE。
刺激支气管、 子宫和膀胱 等处的平滑 肌收缩
促进粘 膜、腺 体分泌
增多
2.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
新合成介质:主要是细胞膜磷脂代谢产物、细胞因子 及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酶类物质和脂类介质。
白三烯(leukotrienes,LTs) 前列腺素D2(PGD2)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多种细胞因子:TNF、IL-1、 IL-4、IL-5、IL-10和CS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特点: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IgG、IgM类抗体结合形成可 溶性复合物,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的基底膜, 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导致 在复合物沉积部位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常见病如初次接受一种动物抗血清治疗1~2周 后出现的反应、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过 敏性休克样反应等疾病。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 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 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 性免疫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特点:
1.IgG、IgM类抗体直接作用于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半 抗原; 2.激活补体系统、单核吞噬细胞及其它细胞参与造成 细胞损伤和溶解。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发生机制: 1.受攻击靶细胞表面的抗原:存在于自身正常细胞的 表面成分、结合于正常细胞表面的半抗原等; 2.细胞损伤机制:1)抗原-抗体复合物经经典途径激 活补体系统,使靶细胞溶解破坏;2)通过免疫调理 作用(对体内游离并结合IgG抗体的血细胞,通过位于单核 吞噬细胞表面的FcR,或C3bR的介导) 吞噬靶细胞;3) 对固定的组织细胞,在特异性IgG的介导下,具有 FcR的NK细胞参与下产生ADCC效应而杀伤靶细 胞。
急性过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等药物和再次使 用抗毒素血清时容易出现; 其它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 性肠炎和特应性皮肤超敏反应等也常出 现。
面包师傅的痛苦遭遇
防治原则
预防原则: 1.查明变应原并避免接触; 2.特异性脱敏治疗:短期内进行小剂量、多次注射特 异性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 3.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疗法:采用多次、少量、长间隔(5~7天)皮 下注射特异性变应原进行减敏治疗; 药物治疗: 1.抑制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3.改善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4.某些调节免疫反应的中药
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 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
3.血小板的作用
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 关节炎
Arthus reaction
Arthus reaction Type-II Weal & flare reaction Type-I
超敏反应概述 ( Hypersensitivity )
定义:已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抗原) 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 为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又称变态反 应或过敏反应。 基本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种类繁多,这种反 应具有免疫学反应的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征,可涉及 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整个过程,但以某一种类型的反应 为主。 分型:常分为四型,即I、II、III和IV型,又分别称 为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和迟发型超敏反 应,其中前三型均由体液免疫介导,第IV型由细胞免 疫介导。
一、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
免疫 复合物 激活补体 C3a/C5a,C3b 组胺类炎性介质 结合 血小板FcR 血小板活化
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97
接触型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型超敏反应
肉芽肿型超敏反应
Granuloma in a leprosy patient
Contact dermatitis reaction to leather
组 成
固有免疫,即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结构
适应性免疫,即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 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 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 的炎症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特点: 致敏T细胞与相应致敏原作用而引起的以单个核 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 死为主要特征,其发生较慢(一般在抗原刺激后 24~72h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发生机制: 与常规的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一样。 常见病:如胞内寄生菌引起的感染、接触性皮炎、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某些自身免疫病等。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特 征
抗细菌免疫 抗病毒免疫 微生物逃避机体防御功能的机制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特异性IgE介导的 主要特征
出现快,消退也快 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一)变应原及其特征
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 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 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常见疾病: 1.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见下图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感染或药物引起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5.肺-肾综合症: 6.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抗体刺激型:如桥本氏甲 状腺炎等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 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 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 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 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 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天然变应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 组织蛋白
变应原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参与的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1)直接吞噬、 破坏肥大细胞等脱出的颗粒;2)释 放组胺酶灭活组胺;3)释放芳基硫 酸酯酶灭活白三烯;4)释放磷酯酶 D灭活血小板活化引子,从而对Ⅰ型 超敏反应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同肥大细 胞一样,其表面有大量的 FcR,胞浆内含有多种 生物活性介质的大量嗜碱 性颗粒。当IgE与其 FcR结合形成“桥联” 后可导致细胞脱颗粒,释 放出生物活性介质而引起 过敏反应。
参 与 的 抗 体
抗体与受体结合 导致细胞脱颗粒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机体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的B细胞产生特异 性IgE/IgG4抗体,这些抗体同肥大/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的Fc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嗜碱性粒细胞, 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 发敏阶段: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后,可迅速同结合在肥大 /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R上的紧密相连的 IgE/IgG4抗体形成“桥联”结合,使肥大/嗜碱性 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胞内的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过 敏反应。
使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 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 引中性粒细胞
2.中性粒细胞
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 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 损伤
生物活性介质及其生物学效应
89
颗粒内预先存在的介质及其作用: 1.组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多,作 用于神经末稍至奇痒; 2.激肽原酶:促进血浆中的缓激肽和其它激肽类物质的转换和释放,导 致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刺激痛觉神经产生疼痛; 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局部聚集,对反应起负 调节作用。 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1.白三烯(LTs):由细胞膜磷脂代谢产物花生四烯酸衍生而成,可使平 滑肌强烈长久收缩、痉挛且不能被抗组胺药缓解; 2.前列腺素E(PGE2):也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使平滑肌收缩、毛 细血管扩张,并调节组胺的释放(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 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可凝聚和活化血小 板而使之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