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伦理与法规复习资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新闻自由(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准则与终极

追求)

2、免于恐惧的自由(四种):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新闻自由

3、传媒法律关系的主体:1新闻媒体、2新闻工作者、3政府公民法人社团

4、传媒法律关系的客体:1物、2、传播行为3、智力成果

5、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两个):1为人民服务原则(民生新闻、公民新

闻)2、为社会主义服务(主流新闻)

6、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社会效益(第一位)(影响力、公信力、美誉度)、经济效益(收视率、发行量、广告收入)

7、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人格权):(人格权包括)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

8、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

(1)、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三原则”:(三个原则是什么?)

1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意识形态性)

2爱国原则——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和阶级性)

3人民性原则——统一、稳定、正面宣传

(2)、根基: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三原则”:

1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意识形态性)

2爱国原则——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和阶级性)

3人民性原则——统一、稳定、正面宣传

秉持客观公正的工作原则:(如何秉持公正的工作原则?)

1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2将事实与观点严格分开,避免主观倾向

3注意保持平衡

(3)、遵法: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如何遵法守纪:(如何遵法守纪?)

1党和国家层面:党性原则——政策、方针、路线;保密原则

2民族与宗教层面:团结原则

3公民私权层面:保护个体权利

4新闻业务层面:合法、合理、正当

5社会领域层面:esp.捍卫司法尊严与独立

(4)、养德: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5)、全局: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9(9+10属道德层面)、有偿新闻的表现:

新闻工作者私利大于社会公利(实质)

1、“含金报道”:提供有偿版面或播出时间

2、“广告新闻化”: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

3、“常态消费”:收受被采访对象的“好处费”

10、有偿新闻的预防:

体制建设是关键:新闻采编与经营管理分开

职业自律是根本: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行业他律是保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

多一点危机感,少一点成就感;多一些责任感,少一点优越感。

11、传播淫秽色情内容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处罚、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文化行政处罚

12、舆论监督导致侵权的主要表现包括:媒介审判、新闻官司、侵犯人权、新闻腐败

13、新闻腐败行为的特点:1陈述虚假事实2有关虚假事项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3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

14、侵害姓名权的主要形式:

1干涉:干涉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针对他人的署名而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2盗用: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使用他人姓名谋取某种私人或商业利益或者出于不正当的目的,如欺诈、报复、获取非法所得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3假冒:是指冒名顶替,即假冒他人姓名进行活动以牟取私利或者损害他人利益。

15、怎样避免隐私权:(1)、公共利益原则(2)、当事人同意(3)、使之不可辨认

16、误登抄袭、剽窃之作的媒介应该怎么办?

媒介理由按照著作权人的请求恢复其正当权利,如署名权、获得报酬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因此,发表侵权作品的媒介支付著作权人稿酬。公开披露侵权真相等都是必须履行的补救措施。

理由:受侵害的著作权人通常只能找媒介,而不可能找到抄袭者

主观过错上看,媒介发表侵权之作事先虽不知情,但当著作权人主张权利并查明真相后,要是拒不采取更正措施,那么对著作权人的侵害在事实上就处于持续状态,就从无过错转化为有过错。

从客观损害上看,媒介发表侵权作品,实际上就是使用了该件产品,但却是错误的以侵权行为人为著作权人来使用的。

17、内参:内参是内部参考消息的简称,一般用于内部高层阅读或决策参考,是机关单位处级以上干部、企业单位经理以上级别才能传看的资料。

18、肖像权:肖像权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

19、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20、国家秘密(含义):国家秘密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包括:1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2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而不应由各人或组织任意确定3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人员知道

21、什么是媒介审判?

所谓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在报道消息、进行评论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邢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换司法原则的后果。

22、媒介审判的负面影响:

1、亵渎法制原则:“媒介审判”能够制造和引导舆论,从而影响公众判断,往往相悖了“无罪推定”、“罪行法定”、“罪罚相适应”等原则

2、错误示范民众:民众对媒体舆论监督准权利有放大和依赖的感觉,因此,新闻报道的过度干预不仅不能正确引导民众走向法治,而且会错误的示范民众。

3、导致媒体角色错位:“媒介审判”使媒体超越报道新闻、提供新闻、引导舆论的职能,转而担当“民间审判”的角色,对自己拥有的权利无限放大,干预正常的司法程序。

23、职业道德若干特性:

1调节范围:专业性+特定性

2规范内容:连续性+稳定性

3规范形式:软约束+多样性

4效力机制:复杂性+灵活性

5达到境界:渐进性+发展性

24、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方式包括:侮辱、

25、国际上公认的新闻纠纷的三大抗辩理由包括:内容真实、公正评论、特许权。

26、我国报刊出版管理包括两项基本制:出版审批制度、主管主办单位制度

27、网络侵害肖像权的行为:

1行为人将别人的照片做带有商业目的的甚至色情目的的使用,不仅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更有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2恶意侮辱他人肖像3行为人故意拍摄、制作丑化他人形象的作品4擅自创制他人肖像5行为人擅自改编、创作他人肖像

28、著作权人有:作者、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是作者的自然人或组织

29、著作权的归属(著作权类型):1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2演绎作品3汇编作品和其中被使用作品4合作作品5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6委托作品

30、(建国后)国内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几大要点:1反“假大空”2反“有偿新闻”3立:正面形象

31、道德主要调节:利益关系

32、道德的基本定义:人类千百年来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相互协调利益冲突、追求和谐发展所形成的社会规范。

道德的含义:1道德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道德的形成过程正是人类理性对本能的疏导和提升过程

2道德是一种具有社会重要性的习俗。

作为道德规范的社会习俗具有利害社会的效用

3道德是一种非权力性规范。

正是这种基于自律的非权力性规范的存在体现了人类的尊严

33、对道德的正确认识:

道德在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全社会必须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

1道德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人永远处于第一位,要把道德视为追求自身最大幸福和利益的人们的行为规则系统

2道德规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道德规范应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重构

3反对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不仅在理论上错误,而且在实践中视为有害

34、何为职业道德?

1人类普遍道德精神在职业领域的体现

2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3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派生物,在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这一道德根本目的上,两者完全一致。但是,决不能用普遍道德来取代职业道德。

34、对新闻职业特征的几点认识:

1时间压力大

时效性VS准确性

时效性VS深刻性

时效性VS时机性

2媒介作用强

3活动范围广

35、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1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

2公正评论

3权威的消息来源

4公众人物和公众兴趣

5合理使用

6受害人同意

37、新闻侵权的一般预防(侵权行为的共性)

1全面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2不断强化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

3持续进行在校新闻专业学生的侵权教育

38、新闻侵权的具体预防(新闻工作的共性)

与人为善,改进工作

公正评论,不当裁判

文风朴实,不违法律

细节真实,事实清楚

严格审稿,兼听则明

强化规范,自律为先

39、侵权行为——新闻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

1行为人由于过错伤害他人而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2是侵害他人财产(物权)和人身(人身权)的行为。

新闻侵权行为(新闻侵权):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侵权后果:广泛性、迅速性(与新闻传播\新闻媒体的特性相关)

40、侵权的四个要素:

1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2新闻作品有违法性

3新闻作品有可指认对象

4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的过错

41、新闻侵权的常见形式:

1新闻侵害名誉权

2新闻侵害隐私权

3新闻侵害姓名权(个人称谓)、肖像权(个人形象)、著作权(个人的精神成果)

42、新闻传播与维护社会秩序:(三禁止(重点)、一维护)

“三禁止”(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