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疱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疱疹

定义:

口腔疱疹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口腔疱疹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口腔疱疹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口腔疱疹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症状:

原发性单纯疱疹(在儿童中的典型感染)可导致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常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但通过口腔-生殖器接触,也可由Ⅱ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初起时为小水泡,很快破碎形成口腔溃疡。当初起为局限性时,可与阿弗他口炎相似,但原发性疱疹常侵及附着龈和其他组织,而阿弗他口炎永远不会侵及附着龈。发热和疼痛常随疱疹出现。进食和饮水困难可导致脱水。一般感染持续10~14天.然后病毒移至半月神经节并且可由应激反应,免疫系统中的变化或创伤再活化。

继发性单纯疱疹,发作时在唇红缘上出现冷溃疡或更少见的是在硬腭的粘膜上出现溃疡。患者常有前躯症状,唇部典型的麻刺感和灼热感。临床表现一般为急性病程,多见于3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婴幼儿,有明显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疲乏不适、拒食、烦躁不安等。口腔黏膜出现充血,表面出现丛集成簇的针头至米粒大小的透明小水疱,水疱破裂后融合成较大表浅糜烂或溃疡面,表面覆有伪膜,疼痛明显。患儿全口牙龈充血红肿,呈紫红色,轻触时易出血。

潜伏表现:

前期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主要是由单纯疱疹Ⅰ型病毒感染所致,近年发现也有Ⅱ型病毒感染。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染。大多数人初次感染,没有任何症状,病毒潜藏于宿主的神经细胞,泪腺或涎腺组织内,这时称为隐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发烧、消化不良等情况下即易诱发本病。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后期症状

起病时发热达38℃~40℃,1~2天后,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上腭和咽部。小儿疱疹性口腔炎在口角和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疮疹,疼痛颇剧、拒食、流涎、烦躁,颌下淋巴结经常肿大。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

病因: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粘膜病。口腔单纯疱疹90%以上为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因发热、感冒、消化不良、疲劳、日晒等因素诱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病。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检查:

口腔单纯性疱疹发病时可取疱液作病毒接种,或取疱基底涂片,或血液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效价升高则证实,作口腔单纯性疱疹的检查。

传统治疗:

全身治疗

1.板兰根制剂:2ml,2/d肌肉注射,小儿可酌情减量,或用冲剂1包,2/d冲服。

2.病毒灵0.1,3/d口服,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0mg。3.全身及时补充维素素C和复合维生素B等。4.反复发作者可用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干扰素等治疗。局部治疗

1.保持口腔清洁,可涂2.5%金霉素甘油、2%四环素液,疱疹净(0.1%滴眼剂),成人可贴各种消炎药膜,疼痛剧烈者以1%普鲁卡因液含漱。2.唇疮疹早期局部可涂10%樟脑酊或2%碘酊;或用0.025%硫酸锌湿敷。

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当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口腔疱疹”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

小儿口腔疱疹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尽管小儿口腔疱疹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故治疗

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

饮食疗法

单纯性疱疹中医称为“热疮”、“热气疮”,是单纯疱疹病毒经口--呼吸道或直接接触疱疹传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一般多发于口腔粘膜;咽喉部、口腔周围与颜面部皮肤及生殖器皮肤粘膜。口腔粘膜或唇周皮肤出现成簇状针头大小的透明小水泡,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周围充血、水肿,有自发性灼痛,刺激时加重。可为原发感染,也可继发于流感或其他发热性疾病之后;一般7~10天自愈。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时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很重要。必要时应卧床体息,必须供给足够的营养。高热时可以口服小儿退热片,也可选用板蓝根冲剂、大青叶合剂,口服病毒灵、口炎冲剂等,并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要注意清洁口腔,每于饭后漱口;对于发生在唇部的疱疹,局部可用5%碘苷(疤疹净)或5%无环鸟苷软膏涂擦,每日4~6次,或以0.025%硫酸锌液湿敷;如继发感染;可涂抗生素制剂,如2.5%金霉素甘油、新霉素或杆菌肽软膏等;全身给予适量抗菌消炎药物,必要时,口服一定量的止痛药。一定要注意禁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制剂,以免病毒扩散而发生严重后果。

生活上,应鼓励进食及饮水,尤其是儿童要防止脱水。饮食方面应禁止刺激性强的烟、酒、咖啡、浓茶等,忌辛辣鱼腥及鸡肉、狗肉、虾、蟹、猪头肉、鹅肉、甜腻品等发物。宜进食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清淡之品,如:绿豆芽、冬瓜、黄瓜、西瓜、丝瓜、小白菜、鲜藕、马兰头、荠莱、芹菜等。

另可以用如下方法进行食疗:

①鱼腥草、生山楂各15克,水煎饮;

②绿豆30克,芦根50克,水煎饮;

③多饮绿豆汤或赤小豆汤;

④绿豆衣、金银花泡水代茶饮。此外,可用马齿苋30克,煎水待凉,用纱布叠5~6层;浸透作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还可用中药(紫草12克,板蓝根30克,连翘30克,生苡仁30克),煎水口服,每周2次,以防复发。

一般治疗饮食以清淡为宜,可进食微温的流质或软食,多饮水。发热时,宜卧床休息;热退后,可适当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基本药物治疗

①局部治疗:保持口腔清洁,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撒西瓜霜、锡类散等。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1次/1~2h,防止继发感染。利巴韦林喷口腔,疼痛严重者可在进食前用2%利多卡因涂布局部。

②抗病毒利巴韦林:10~15mg/(kg·d),分2~3次服用。

③对症治疗:发热时,可用退热剂如对乙酰氨基酚,10mg/(kg·次),1次/4~6h,口服或用冰袋等物理方法降温。合并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

并发症(危害):

口腔疱疹是传染性疾病。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小儿疱疹性口腔炎在口角和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疮疹,疼痛颇剧、拒食、流涎、烦躁,颌下淋巴结经常肿大。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

预防

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禁用刺激性药物和食物。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

亦可喷撒西瓜霜,锡类散等。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1~2小时一次。疼痛严重者可在食前用2%利多卡因涂布局部;食物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发热者可用退热剂,有继发感染时用抗生素。

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做好疫情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