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摘要: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结构低碳型社会
正文:
一、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 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

无独有偶,同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也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

即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称之为“B模式”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称作“A模式”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争。

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要提高能源的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

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就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在2008年4月温家宝总理举行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并落实为政绩和业绩的考核指标。

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决心和国家意志。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尽管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开创一个全球减排新格局,但中国政府已经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这次会议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
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各行业、企业都必须制定和施行“低碳发展战略”。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能源问题。

人类走过工业革命之路,主要是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低碳经济无疑要改变能源结构,这个关键问题,我们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我们面临的挑战包括五个方面:能源结构、能源需求、能源供给、能源技术、能源政治。

世界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包括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基本上各占30%左右,而中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大国,煤炭占了70.4%.我们长期使用高碳能源,要一夜之间改变成为其他能源,暂时也是不可能的,至少到2050年,大家认为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还是主力能源,但是不会占这么多了,至少要低于50%或40%.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着能源结构的挑战。

第二是能源需求的挑战。

现在中国能源消费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的第二,进入本世纪以来,基本上年均增长是10%左右。

我们这几年G D P的增长,也是10%左右,基本上是1:1的关系。

要发展经济必须依靠能源,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即便在低碳经济社会,同样需要大量能源。

需求那么大,我们能不能满足呢?新疆对中国的能源贡献是非常
大的,煤炭的40%到50%来自于新疆,但是开采煤炭的条件是非常恶劣的。

还有石油,我们过去曾经是石油输出国,现在已经是石油进口国了,石油进口超过了50%.石油进口的主要路径,主要来自于中东和非洲,而中东和非洲都要通过狭窄的马六甲海峡。

另外,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型油轮,几乎百分之百的大油轮是靠租赁。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我们的能源利用总效率是36.81%,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在50.32%,即便是印度(40.06%)、巴西(62%)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比我们高。

在传统工业的支撑下,我们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可我们是以消耗了多大的代价换来的,要么是污染,要么是浪费,要么是质量问题。

今天说低碳经济,它的意义深远不仅仅在于做一些节能减排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未来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创新问题。

还有一个政治挑战就是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

根据2003年的数据,我国石油进口已达1.19亿吨,依存度达44%,到现在已经超过了50%.我们周边的孟加拉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科威特、卡塔尔等国,都是处在对能源需求快速增加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周边的这些国家势必将来会跟我们产生很多摩擦。

实际上这些摩擦已经产生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越南都经常跟我们为了能源的问题在那儿折腾,将来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在亚太地区能够自给的能源就是这么多,而需求的缺口是很大的,这也是国际关系的挑战。

当今社会现在提出要发展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等,我们要深思和考虑,当美国一系列新能源的技术发展后,我
们国家如何解决技术稀缺的问题?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技术路,是不是需要加大对技术的投入?现在化石能源的局面,我们干一些粗活,人家给我们一些核心技术和装备。

作为从事能源工作的人,我可以说至少跟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20到30年。

先进技术、先进装备都是向国外购买的。

三、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

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 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纺织8 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 倍。

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比较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

因此,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

从分析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三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

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 1.2 亿千瓦,占中国电能的20%。

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

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

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

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3、设立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

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

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与此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公众真正参与进来。

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化的趋势如不扭转,那么生态系统崩溃、水资源缺乏、疾病肆虐等系列问题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

因此,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
立低碳经济,从而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

当前,要抓紧区域性低碳性社会试点工作,在全国建立一批低碳社会实践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城市实践区,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扩大中国低碳城市试点。

各省市可以建设起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全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低碳产业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先行试点,将其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

提倡社会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

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5、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中国高碳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
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国家碳税。

美国加州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并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6、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国际上已经有许多成熟的低碳技术,我们在努力发展和应用自己的低碳技术的同时,要大力从国外引进这些先进技术。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战略性方案。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引进资金和先进
的低碳技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和能源资源、气候变化之间的应对平衡。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

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长期能源安全,有助于缓解当前和未来能源体系下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而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四、结论
中国工业化进程才几十年时间,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走过数百年历史。

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将创建低碳经济目标年定在2050年,而2050年则是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年!发展中国特色低碳经济不是心血来潮的运动,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

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成为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重要手段。

但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

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谋求未来经济地位,争夺金融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

把握好历史性的机遇,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定基础,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 1 ] 鲍健强等.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中国工业经济,2008 (4) :153.
[ 2 ] 庄贵阳. 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环境经济,2007(1) :70.23 [3]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2005 年第11 期.
[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报告.
[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报告(4):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问题.
[6]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政策研究报告2008: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
[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