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之脉人文温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蜀之脉人文温江
2011年08月21日17:15
温江在西部新城建设中紧紧围绕核心区定位,先他人而谋动,先他人而举措,聚全区之力领跑西部新城,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如今的温江,“八大功能片区”架构起西部新城核心区强壮之躯,“高端服务产业集群”成为西部新城核心区动力之核,“七纵八横两轨两绕”成为辐射带动成都西部发展之脉。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从历史文化、城市功能、产业发展、生态、人才、辐射等层面剖析温江领跑西部新城的经验做法。
这片土地为何如此神奇!4000多年前,柏灌王、鱼凫王带领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这里开创了古蜀文明;4000年后,现代人又在此处创造着蓬勃的现代文明:四川省第一个小康县,连年获得“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杰出贡献奖”、“2008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际花园城市”及“影响中国特色魅力城市”诸多殊荣接踵而至……如果我们把这一段历史串起来就能发现,温江,成都平原的核心区域,一直绵延着人类文化辉煌而骄傲的篇章。
鱼凫城古蜀人入川第一城
“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根据史学界对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研究,蚕从和鱼凫都是4000多年前古蜀国的首领,当时的原始部落由于以蚕桑和渔猎为业,因此把自己的首领称作蚕从和鱼凫。
然而在温江区,自古就有一个地名叫做“鱼凫城”,它就在今天的万春镇报恩村。温江鱼凫城及其传说屡见于文献记载。《读史方舆纪要》:“温江县……鱼凫城,县北十里。相传古鱼凫所都。”在清代乾隆年间的《温江县志》中,可以看到地图上有明确标注——温江县城以北有一个画着圈的“鱼凫城”。面对着温江鱼凫城剩下的数千米城墙埂遗迹,除了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发表过慨叹外,历代文人也有过沧海桑田的叹惜。宋代孙松寿有诗云“鱼凫迹半存,故国霭荒村”,清代王侃“湔水滔滔送远天,鱼凫踪迹久茫然……万古衣冠沉土壤,一朝宫殿剩桑田”。
古人为什么将此地命名为“鱼凫城”?文人们对之叹惜的城墙埂下到底埋藏着什么?传说中的古蜀文明由于留下的文
字记载极少,令人既神往又茫然。幸而,上世纪90年代在温江进行的考古发掘,印证了古人对于“鱼凫古国”的记载。1996年10月至12月,考古人员对于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的“鱼凫城”进行了首度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个面积40万平方米、呈不规则六边形的古城遗址,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石器,以及房
址、城墙、墓葬等大量文化遗存。不计其数的石制劳动工具,再现了古蜀人创业的艰辛;随处可见的屋基、灰坑,诉说着古蜀族家人安适恬淡的生活;卵石、粘土交替夯筑垒起的城墙闪现着古蜀人智慧的光芒。试掘证实:该城距今4000年左右,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时间上,鱼凫城遗址早于之前发现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以及之后发现的金沙遗址,与后两者是直接的、传承的关系。而作为古蜀国图腾的“鱼凫”,在后来三星堆的金杖、金沙的祭祀器皿上,都可以见到其图案。
1999年,鱼凫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事实上,不仅鱼凫古国在温江,当你漫步温江乡间的时候,也许随时会被眼前突然出现的遗迹所震惊。被考古界公认的开国三代蜀王——蚕从、柏灌、鱼凫中,另一位蜀王柏灌的墓也在温江。柏灌和鱼凫的王墓均在温江境内的寿安镇,和鱼凫城遗址的万春镇紧邻。柏灌王墓、鱼凫古城、鱼凫王墓、鱼凫王妃墓、鱼凫桥、鱼凫村,等等古蜀历史文化遗迹,千百年来深深地镶嵌在温江这片土地上。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在其《温江鱼凫城刍议》中写道:“成都市温江区鱼凫城应即鱼凫氏族群在约当虞夏之际的早期都邑,是当时成都平原上诸族群聚落分布格局圈中最显着的中心城邑,在宝墩文化后期向三星堆文化发展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居于突出的引领
地位。”
温江文史研究者王晓刚在其着作《鱼凫王国的兴亡》中说,“从古蜀人迁徙的路线可以看出,不论古蜀人从汶川翻越九顶山到虹口还是顺岷江主流沿江而下,他们出山进入成都平原的第一站无疑是温江的鱼凫城,并在此站稳脚跟积蓄力量,从而扩张拓展……可以说,温江的鱼凫古城,就是古蜀人从岷江迁徙到川西平原的第一城。”
金温江川西平原人文之乡
川西平原现存规模最大的保留完整的清代私宅建筑,就是温江的陈家桅杆,它安静地坐落在温江最北部的寿安镇天鹅村。这座展示昔日主人辉煌与归田志向的川西百年园林建筑,栉风沐雨,历经沧桑。经过近些年的保护和修缮,已经部分恢复了它昔日的气象。
陈家桅杆的主人,是清咸丰年间分别为翰林和武举的陈氏父子,他们的祖籍并非温江,然而为何最后选在温江定居并修建他们的宅第呢?温江这片土地,一定有什么吸引并留住他们的地方吧。让我们先从温江的地名由来说起。
明代郭子章的《郡县释名》“成都府温江县”的记述为:“总志云以江水温润也。予过温江,询之父老,云温水发源于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气寒,至温江而气暖,故云温江,其说近是。邑治东一里有温泉,义亦如是”。
由于这里气候和暖,原本发源于高山雪谷的江水,流到此处
时也开始温润起来。名副其实的“温江”,得天独厚地占据了川西平原最佳的地理位置,它无山无丘,土地肥沃,水文、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育,是着名的农耕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是“天府”,成都平原最佳居所是“金”之所在。温江代表了成都平原生命存在形态和生存特点。漫长农耕时代的“金温江”,是天府之国的典型体现。
这片土地以其民俗丰饶、气候宜人、植被繁茂而充满诗意、诱发诗情。杜甫当年在金马河三渡水处观看落成的竹桥时,吟出了“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赞叹(出处见《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金马河古称皂江,是温江最大的一条水系)。宋代陆游《游三井观》(位于万春镇三井村,俗呼“三眼井”)饱含激情地记叙着游览温江的感受:“三井久知名,暇日偶一访。栋宇坏欲尽,基址尚宏壮。画墙皆国工,烟云俨天仗。”宋代范成大《晓诣三井观》的喜悦赞赏是:“路转市声远,宽闲古城东,适从红尘来,忽入苍烟丛。”唐宋时期中国一流诗人对温江的赞美,已经积淀为甚为难得的地方形象广告词。就连宋代巨儒朱熹也极其简洁地点出了温江距离成都极近的地理位置,“温江离省近,民俗尚称饶。”
见证着温江历代人文荟萃的宋代文庙,今天还迄立在温江最繁华的闹市中。据乾隆、嘉庆版《温江县志》载,温江文庙始建于宋咸平初(公元998年),距今已一千多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