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关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班级:11级水保
学号:2011012057
姓名:闫洋洋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目录
义和团斗争
义和团运动的起落
义和团运动开始、经过、衰亡义和团失败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农民运动的局限性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义和团农民群众斗争
义和团运动的起落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义和团(开始称义和拳)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大多数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最初,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

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口号改为“扶清灭洋”。

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常引起争讼、暴力甚或演变为外交事件。

义和拳活动的山东和河北,正是教案频仍的地区,义和拳活动与教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在1894
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被迫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显示了之前的洋务运动失败,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的野心。

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

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

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

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

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现在广东湛江)。

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

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

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前失败的“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00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有关,这一观点为现今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

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1898年由赵三多首次提出)。

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

1898年3月,拳民活动在山汤加剧。

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

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前失败的“洋务运动”。

在义和团的积极排外下,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
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罗稷臣星使之弟熙禄,自河南赴津,有洋书两箱,不忍割爱,途次被匪系于树下,过者辄斫,匪刀极钝,宛转不死,仰天大号,顾以为乐;一仆自言相从多年,主人并非二毛,亦为所杀,独一马夫幸免。

其痛恨洋物如此。

”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

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1900年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义和团运动开始、经过、衰亡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义和团(开始称义和拳)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大多数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
秘密团体有关,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最初,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

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口号改为“扶清灭洋”。

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常引起争讼、暴力甚或演变为外交事件。

义和拳活动的山东和河北,正是教案频仍的地区,义和拳活动与教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被迫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显示了之前的洋务运动失败,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的野心。

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

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

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

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

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现在广东湛江)。

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

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

于是
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前失败的“洋务运动”。

义和团失败的原因
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

根本原因:近代中国与外国殖民主义的矛盾加深。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农民运动的局限性
义和团运动是1900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可归为两点:一是根本原因,即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二是主要原因,即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运动中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带鲜明的爱国主义特征,但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属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反映。

这启示我们: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对外来优秀文化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无比巨大的革命力量,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

义和团运动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或贬称为“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根据教会方面的统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量未有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