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杀菌剂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因病害常 年损失在10%以上。植物病害不仅可引起农作物产量的减 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及 其国际贸易。历史上有很多因植物病害的大面积爆发和流 行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事件,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 即是1845年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的严重流行危害而造成“饿 殍遍地及流离失所”的重大案例。
其中以三唑类为代表的超高效生物活性杀菌剂的广泛应 用,为实现扩大杀菌剂防治谱,降低使用剂量的目标奠定了 基础;20世纪90年代strobilurin类杀菌剂成为继三唑类之后杀 菌剂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这类杀菌剂是以具有杀菌活性 的天然β-甲氧基丙烯酸酯为先导化合物,能同时有效地防治 真菌和卵菌引起的病害,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作物 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自1992年先正达宣布 第一个杀菌剂新产品嘧菌酯开发成功,世界各国的农化公司 也先后陆续研发出十多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同时一 些新型的杀菌剂,如三环唑、噻瘟唑也被广泛用于稻瘟病防 治,一些优秀的保护性杀菌剂二甲酰亚胺类和吡咯类也研制 成功。尤其是继苯酰胺类杀菌剂问世后,另一类以氟吗啉为 代表的对卵菌病害具有高效的羧酸氨基化合物类杀菌剂 (CAA类)于90年代始开始走向市场,其系列化合物的研究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巨资投入。至此,人类几乎对所有 重要的植物真菌病害、卵菌病害、部分细菌病害均可采用化 学手段进行防治。
1942年出现了有效防病的种子处理剂四氯苯醌和三氯萘 醌等醌类化合物,1943年另一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类化合物, 即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代森类)和福美类一同作 为广谱、防效稳定和价格低廉的保护性杀菌剂,长期居于有 机杀菌剂的主导地位,至今仍为世界上生产数量较大的有机 杀菌剂。1952年含有三氯甲硫基(-SCCl3 )的杀菌剂克菌 丹、灭菌丹问世,六氯代苯、五氯硝基苯、氯硝胺、地茂散 和百菌清等取代苯类、8-羟基喹啉铜等有机金属盐类、取代 苯二甲酰亚胺类和硫赶磷酸酯类杀菌剂也相继应用于生产。 50年代后期还开发出一些植物源杀菌剂和抗菌素。上述杀菌 剂生物活性较高,对植物比较安全,但其内吸性差,在植物 罹病之后使用效果表现较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诱导抗病性作用(Systemat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也称免疫作用,即通过化学物质的施用而使植物系统获得抗 性,增强对病原菌入侵的抵抗能力,其防治谱较广。由于这 类杀菌剂大多数对靶标生物没有直接毒杀作用,因此,必须 在植物未罹病之前使用,对已经侵入寄主的病原菌无效。
第一节 杀菌剂及其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杀菌剂概述 (一)定义
杀菌剂(Fungicide),是一类用来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初 期杀菌剂的含义即为杀死真菌或抑制其生长的化学物质。 随着杀菌剂的发展,科学的定义包括能够直接杀死或抑制 植物病原物生长发育的农药,或一些对病原菌无直接生物 活性,而是通过改变病原菌的致病过程或通过诱导植物产 生抗病性,从而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目的的药剂。
第四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主要以萎锈灵,苯 菌灵、甲霜灵、三唑酮和嘧菌酯为代表的内吸性有机杀菌剂 的涌现和广泛应用时代。早在50年代初,就进行了以威菌磷 为代表的有机内吸性杀菌剂研究,进行了诸多探索,直至60 年代中期,以萎锈灵为代表的丁烯酰胺类和以苯菌灵为代表 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研究成功,才标志着人类采用化学药 剂控制植物病害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有价值 的内吸性杀菌剂的新品种,如甲菌啶、乙菌啶等氨基嘧啶 类;甲霜灵、恶霜灵等苯酰胺类;异稻瘟净、乙磷铝、甲基 立枯磷等有机磷类;邻酰胺等苯胺类;叶青双、拌种灵等噻 唑类;恶霉灵等恶唑类;以三唑酮、氯苯嘧啶醇、十三吗啉 为代表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等200多种内吸性杀菌剂 和10多种抗菌素。上述品种在防治谱的扩大、防治效果的提 高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
(三)分类
根据对杀菌剂研究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别按照使用方式、 作用方式、作用机制和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等进行分类,通 常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如表4-1):
表4-1 杀菌剂的分类 分类依据 作用方式 使用方法 作用机制 杀菌剂类型 保护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植物诱导抗病激活剂 土壤消毒剂、根部浇灌剂、种子处理剂、叶面喷洒剂、烟雾熏蒸剂、 果实保护剂 能量生成抑制剂 (巯基抑制剂、电子传递抑制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糖酵解抑制 剂,脂肪酸β-氧化抑制剂等) 生物合成抑制剂 (细胞壁合成及其功能抑制剂、细胞膜合成及其功能抑制剂、蛋白质 合成抑制剂、核酸合成抑制剂、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无机杀菌剂 (硫制剂、铜制剂) 有机杀菌剂 (有机汞、铜、锡;有机磷、砷;二硫代氨基甲酸类;取代苯类;苯 并咪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甲亚酰胺类;氨基甲酸酯类;取代醌类; 硫氰酸类;取代甲醇类;杂环类等(吡咯苯类、三唑类、咪唑类、羧 酰替苯胺类、吗啉类、苯胺嘧啶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1.保护作用(Protective action) 指利用杀菌剂抑制孢子萌发、芽管形成或干扰病菌侵入的生 物学性质,在植物未罹病之前使用药剂,消灭病菌或在病原 菌与植物体之间建立起一道化学药物的屏障,防治病菌侵 入,以使植物得到保护。该类杀菌剂对病原物的杀死或抑制 作用仅局限于在植物体表,对已经侵入寄主的病原物无效。
(2)局部治疗作用(Local curative action):也称铲除作用 (Eradicative action),包括了表面化学铲除和局部化学铲 除。施药于寄主表面,通过药剂的渗透和杀菌作用,杀死侵 入点附近的病原菌,铲除在施药处已形成侵染的病原菌。这 类杀菌剂大多数内吸性差,不能在植物体内输导,但杀菌作 用强,渗透性能好。通常可通过喷施非内吸性杀菌剂,如石 硫合剂、硫磺粉等直接杀死寄生在植物表面的病原菌,如白 粉病菌等,达到表面化学铲除的目的;或喷施具有较强渗透 性能的杀菌剂,借助药剂的渗透作用将寄生在寄主表面或已 侵入寄主表层的病原菌杀死,表现出局部化学铲除作用。
化学组成及来源
可根据杀菌剂对防治对象的作用方式,通常将其划分为 以下四类: 1)保护性杀菌剂:只能通过化学保护方式防治病害,在 病原菌侵入之前发挥作用的杀菌剂。已知大部分是非内吸性 杀菌剂。 2)内吸性杀菌剂:能够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系统 分布的杀菌剂。可以通过化学保护和化学治疗方式防治植物 病害。该类杀菌剂大多随水份蒸腾向顶部输导,并会在叶缘 积累。少数药剂具有上下双向输导的能力,如乙磷铝,甲呋 酰胺等。
实际上大部分的杀菌剂并没有直接将病原菌杀死表现为 杀菌作用;而是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发育表现出抑菌活 性。其中,杀菌作用主要是由于药剂影响了病原物的能量合 成,使孢子不能萌发,从而阻止了病原菌侵入植物寄主体 内;抑菌作用大多则是由于药剂影响了病原物的生物合成, 抑制了生命代谢中的某个过程,而表现为病原菌菌丝生长受 阻,或抑制其吸器产生、染色体有丝分裂和细胞壁形成等, 使病原菌不能正常发育,在受抑制一定时间内失去致病能 力,而脱离药剂后即可恢复生长。
3)铲除性杀菌剂:可杀死侵入点附近的病原菌,以终止病原 菌与寄主形成的寄生关系的杀菌剂。多为非内吸性的,但具 有一定渗透作用的保护性杀菌剂。如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异 菌脲、速克灵和吡咯苯类杀菌剂适乐时等。 4 )植物诱导抗病激活剂:施用后可使植物系统获得抗病 性,提高植物对病原菌入侵的抵抗能力的一类杀菌剂。如苯 并噻二唑,氨基寡糖等。
使用化学制剂防治植物病害,迄今已愈百年的历史。从 硫磺、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福美双至当今的甲氧基苯甲酸 类、羧酸氨基酸类和嘧啶胺类杀菌剂,杀菌剂在植物病害的 化学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防治植物病害的化学杀菌剂 伴随着植物病害的发生而发展,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 性产生以及杀菌剂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推动着新型杀菌 剂的研究和开发。可以这么认为,植物病害防治发展史就是 杀菌剂的研发和应用史。
二、杀菌剂发展简史
杀菌剂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类药剂,其发展史大致可分 为四个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为上古时期至19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以元素硫为 主 的 古 代 天 然 药 物 时 代 。 公 元 前 1000 年 古 希 腊 诗 人 荷 马 (Homer)在其著作中就描述了硫磺的防病作用;公元前470年 德莫克里图介绍用橄榄浸出液洒在植物上防治疫病;约公元 60年蒲林尼介绍用酒和捣碎的柏叶混合物浸种防治小麦霉 病;公元900年左右,中国民间开始使用砷制剂防治蔬菜病虫 害。1705年,升汞(HgCl2)开始用于木材防腐和种子消毒。 随着植物病害病原学理论的形成,1761年Schulthess首次将硫 酸铜用于防治小麦黑穗病,1802年William Forsyth首次研制出 石灰-硫磺合剂,并应用于防治果树白粉病,此后各种元素 硫和石硫合剂在欧洲和美国进一步得到应用。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历史伴随着植物病害的发生而发 展,化学防治的实践和应用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人类在与自然灾害长期抗争中逐渐总结经验并研发出一系 列杀菌剂应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 地推陈出新,目前已有300多种杀菌剂有效成分可以用来 防治多种植物病害。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将会有更多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友好型的杀菌剂 被研发与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时期为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主要以 波尔多液为代表的无机合成杀菌剂时代。1882年法国波尔多 大学Millardet教授发现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混合液)可以 防治葡萄霜霉病,从此开创了人类积极主动合成无机杀菌剂 防治植物病害的历史,这是杀菌剂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 碑。1885年以后波尔多液被大规模地用于植物病害的化学保 护。这一时期固体碱性铜、砷酸钙、砷酸铅和无机汞制剂在 农业生产上也开始大规模使用。1930年我国浙江省植物病虫 防治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农药研究机构,研发出铜制剂、硫 制剂、砷制剂和汞制剂用于植物病害防治。
2.治疗作用(Curative action) 在植物感病或发病以后,对植物体施用杀菌剂解除病菌与寄 主的寄生关系或阻止病害发展,使植物恢复健康,包括系统 治疗和局部治疗。
(1)系统治疗作用(Systemic curative action):也称内吸作 用。即利用现代选择性杀菌剂的内吸性和再分布的特性,在 植物体的不同部位施药后,药剂能够通过植物根部吸收或茎 叶渗透等进入植物体内,并通过质外体系或共质体系输导, 使药剂在植物体内达到系统分布,可防止在植株上远离施药 点部位的病害的发展。该类杀菌剂一般选择性强且持效期较 长。既可以在病原菌侵入以前使用,起到化学保护作用,也 可在病原菌侵入之后,甚至发病以后使用,发挥其化学治疗 作用。
第三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主要是以福美 类和代森类为代表的有机合成保护性杀菌剂时代。在经过开 发和利用一系列无机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防治植物病害达半 个世纪以后,1934年Tisdale和Williams与Martin同时发现并各 自报道了对植物相对比较安全、而对植物病害具有显著控制 作用的一类有机硫保护性杀菌剂,即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 (福美类),标志着人类进入人工合成有机杀菌剂防治植物 病害的新纪元。从此人们开始大量筛选和合成有机杀菌剂。
杀菌和抑菌两种作用往往不能截然分开。一种杀菌剂表 现为杀菌作用还是抑菌作用,除与药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还 与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一般来说,杀菌剂在低浓度时 表现为抑菌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则表现为杀菌作用;药剂作 用时间短,大多数表现为抑菌作用,若延长作用时间,则表 现为杀菌作用。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第二节 保护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是杀菌剂中最早出现、使用时间最长的一 类化学物质。其中无机杀菌剂是指以无机物为原料加工制成 的具有杀菌作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目前生产中仍在使用 的包括含硫和含铜的两类无机物。除此之外,目前使用的有 机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二酰亚胺类和 取代苯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