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经济互补互利
回顾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虽然合作和竞争中有摩擦、有分歧甚至有指责,但总体趋势向好,两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互利性和依赖性。

首先,就互补性而言,这是由两国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特征及资源要素禀赋等共同决定的。

从发展的阶段看,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城市化率就已达到70%,80年代中后期进入到成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后期,城镇化率只有52.6%,可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这也正是中国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

从产业结构特征看,美国的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技术、设计、营销、网络、人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达到70%以上;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尚处于中低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在经济中占比仅为44.6%。

从资源要素禀赋看,美国在国土、淡水、海洋、矿产等资源方面人均占有量均显著超过中国。

仅以土地面积为例,美国人均土地面积为0.03097平方公里,是中国的4.33倍。

如今,美国是全球知识和技术创新中心,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优势明显,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高于中国。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这将非常有利于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目前,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总人数超过了美、日、欧三者之和,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成本竞争优势。

其次,就互利性而言,主要体现于中美双方合作共赢格局的形成。

自上个世纪末冷战结束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开始以来,双边合作始终处于一种多层次、宽领域的互动过程中。

在这一时期,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而中国则是重要的参与者,由此而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关系到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前景。

长期以来,在中美双边经济合作中,美国实际上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比如,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不仅有利于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出口,也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贬值收益。

比如,美国通过投资、贸易、技术转让、服务等方式在华投资,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回报,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收益仍保持着较快增长。

再比如,中国作为世界的工厂或制造中心,向美国出口的大量物美价廉商品不仅降低了美国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增加了美国居民的实际福利,而且也为美国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再次,就依赖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两国经济许多方面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的依存度日趋提升、前所未有。

从市场需求潜力看,美国已是成熟的投资和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中国人口规模较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为扩大内需和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也将为中美双方进一步拓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带来新机遇。

从贸易和投资发展看,中国入世十多年来,迅速崛起为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

这一时期,中美双边贸易发展总体平稳,双边贸易规模已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而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与此同时,双边投资也呈总体上升趋势,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波动较大,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增长加快。

目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存量约700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存量近100亿美元。

如今,中国还是全球重要的资本供给者之一,中国拥有3.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债总规模达到12505亿美元,位居世界之首。

这些都是推动两国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的重要因素。

从宏观政策协调看,无论是在促进各自经济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方面,或是在处理和解决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难题方面,无疑都需要双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对话,不断强化彼此的合作和支持。

中美经济关系面临考验
过去几十年,中美经济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并非一帆风顺、一路坦途,现实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不协调的因素,并对中美经济关系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压力和考验。

国际金融危机以前,中美经贸关系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中美贸易不平衡和人民币汇率问题。

美方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而中方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与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外贸依存度较高等有关,也与美国对华实行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有关,更与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开展的加工贸易有关。

实行汇率调整虽然能够对解决双边贸易不平衡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同时强调人民币升值需要有一个过程,大幅度急剧升值,势必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危害。

此外,双方已就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法律法规透明性、贸易摩擦、出口管制、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磋商和对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美经济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一是双方对危机的根源解读不同。

美国一些政要和学者把这场金融危机与中国联系了起来,认为中国是危机的根源;还有美国政要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和汇率政策导致全球资金过剩,压低了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助长了金融泡沫和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甚至指责中国操纵汇率。

而中方则认为,这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政府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的,是美国长期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二是相互的投资政策不对等。

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吸引中国投资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但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阻力。

事实上,中美两国的市场准入和对FDI的政策是不一样的,美国的投资者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中国的投资者在美国许多时候甚至无法获得国民待遇。

至今,美国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也没有完全开放,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并购美国企业仍抱有某种偏见。

三是双方推进区域合作的立场和战略存在差异。

自2008年以来,美国强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随着日本今年3月份宣布加入TPP谈判,其成员国有望扩大到12个国家。

从本质上讲,TPP仍属于一种自由贸易协定(FTA),但其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要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亚太地区FTA,突出强调了自由贸易、知识产权、国有企业、劳工、环境等方面的高标准,因而给中国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和考验。

不久前,负责国际贸易事务的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桑切斯在访问日本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TPP不是封闭俱乐部,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并表示欢迎中国加入美国主导的TPP;但同时也强调新加入的成员国原则上不能要求改变加入前已经达成的协议内容。

而中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TPP标准的制定应当符合国际贸易发展情况和各国实际,防止损害各方利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摒弃零和思维创造光明前景
应该说,作为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双方站在各自国家利益角度进行合作、竞争和博弈是正常的,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

近年来,中美之间已建立起一系列沟通交流、协商合作的机制,如两国元首经常性会晤、战略与经济对话、国会交流机制等,这些对于及时妥善处理彼此分歧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展望未来中美经济关系,希望和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只要中美双方摒弃零和思维,以更加积极的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来审视、维护和发展两国的关系,继续加强战略与经济对话,持续增进战略互信,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深入挖掘双边合作潜力,不断夯实双边合作共赢的根基,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中美经济关系的前景就一定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