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印关系史重要史料的翻译_整理与研究述评_下_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
《贞元十道录》⑨。其后, 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历史 研究室《皇华四达记安南通天竺道概说》βκ专就安 南通天竺道进行研究; 徐建新《古西行记选注》βλ 对此行记作了简要的注释。
(十三)〔唐〕樊绰《蛮书》 此书又称《蛮志》、《南蛮记》、《南夷记》、《云南
志》、《云南记》、《云南史记》。 共 10 卷, 约成书于
目前中国学界对此书的研究集大成者为季羡 林等人的《大唐西域记校注》①。 校注在吸收中外 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原著进行全面校勘, 对书 中涉及到的地名、人名、族名、典章、名物等进行了 注释和考证, 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季羡林在《校 注〈大唐西域记〉前言》中, 对中印时代背景、玄奘 的家世、西行求法的动机、在印度活动情况、归国 后所从事译经弘法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作了全面 的研究, 对《大唐西域记》一书作了客观评价。此校 注本的唯一缺陷是对有些新的考古发掘和语言学 研究成果吸收不够, 但瑕不掩瑜, 目前它仍被学界 视为最佳版本。
篇。 记述了佛教产生和传播地域以及中印佛教交
流的路线等内容。对于研究佛教传史、中印交通
史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最好的版本是范祥雍
点校本《释迦方志》βπ。
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① 中华书局, 1985 年。 ② 丹徒陈氏横山草堂丛书本, 1913 年。 ③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本, 1915 年。 ④ 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6 年。 论述宋代以来《大唐西域记》各 种 版本中著录的“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和“大总持寺沙门辩机 撰”的质疑问题。 ⑤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⑥ 中华书局, 1981 年, 据敦煌本、福州藏本、金藏本三种古本 影印。 ⑦ 中华书局, 1984 年。 ⑧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⑨ 巴蜀书社, 1990 年。 βκ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βλ 岳麓书社, 1999 年。 βµ 《河北大学学报》1982 年第 1 期, 第 127~ 141 页。 βν 《西北史地》1984 年第 3 期, 第 9~ 32 页。 βο 《南亚研究》1994 年第 4 期, 第 1~ 7 页。 βπ 中华书局, 1983 年。
(七)〔唐〕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 此行记是唐王朝派往印度的使节王玄策所 撰, 约成书于公元 661~ 666 年之间。 今见残本存 于唐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一书中。 王玄策曾三 次以唐王朝的使节身份出使印度, 是对中印关系 史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中天竺国行记》是他亲 历亲见的记载, 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20 世纪中外学界对王玄策的生平及史迹给 予高度评价。早年研究和翻译著作有柳诒徵《王玄 策事迹》②、冯承钧《王玄策事辑》③, 〔法〕列维著、 冯承钧译《王玄策使印度记》④ 等。 50 年代以后, 关于王玄策研究方面的论文主 要有: 陆庆夫《论王玄策对中印交通的贡献》⑤ 和 《关于王玄策史迹研究的几点商榷》⑥, 莫任南《王 玄策第二次奉使印度考》⑦, 阴松生《王玄策出使 印度、尼泊尔诸问题》⑧ 等。 孙修身对王玄策的研究最为全面, 著有专著 《王玄策事迹钩沉》⑨, 该书以时间为序, 按照事件 分类, 对王玄策的事迹及其贡献进行详尽的考证、 评价。 有关王玄策研究方面的史料, 孙修身《〈大唐 天竺使出铭〉的研究》βκ, 对 1990 年 6 月发现于西 藏的《大唐天竺使出铭》进行了考释; 林梅村结合 考古材料和语言研究成果, 对《大唐天竺使出铭》 进行校释, 著有《〈大唐天竺使出铭〉校释》βλ, 均可 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八)〔唐〕慧立、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这部关于唐高僧玄奘生平的最早、也是最详 的传论, 成书于688 年。全书共10 卷, 记述玄奘早 年旅游印度的经历及归国后从事译著的经过。 本 书与《大唐西域记》堪称“双璧”, 都是研究玄奘、唐 代中西交通史以及中亚和印度历史、语言、宗教的 珍贵资料。《大唐西域记》以记述地理风貌为主, 本 书则以记人为主, 二书可互为补充。 目前最好的版本是孙毓棠、谢方点校本《大慈
其他校注、导读及研究专著有: 丁谦著《释辩机 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二卷、五印度疆域风俗制度考 略一卷》② 及《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二卷附录一卷、 印度风俗总记一卷》③、贺昌群《大唐西域记之释与 撰 》④、章巽校点《大唐西域记》⑤、向达辑《大唐西 域记古本三种》⑥、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 丛稿》⑦ 等。 此外, 季羡林等译注《大唐西域记今 译 》⑧、章巽、芮传明著《大唐西域记导读》⑨、芮传 明 译注《大唐西域记全译》βκ、周国林注译《大唐西 域记》βλ 等, 为更多的人了解这部著作提供了方便。
《南海寄归内法传》成书于 691 年, 是义净写 于归国途中的一部作品, 主要记述印度和南海诸 国僧人的律仪。此书对于了解7 世纪印度、南海等 地的佛教状况以及印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情
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王邦维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和校注
贡献最大。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βο
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βπ 对两部书进行全面校
文化·历史
南亚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古代中印关系史 重要史料的翻译、整理与研究述评 (下)
聂静洁3
Ξ (五)〔唐〕玄奘、辩机著《大唐西域记》 全书共12 卷, 成书于646 年。记述了玄奘本人
赴印度留学的经历, 对所见所闻的国家、城邦和地 区的地理、农业、商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 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叙述也颇为详细。这部书名 义上是有关西域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 实际上它 也是 7 世纪以前有关南亚史地等方面的专著, 对 当时中亚、西亚等地的记载, 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迄今为止, 它仍是研究中亚、南亚史地以及唐 代中印关系史等课题的极其重要的文献。
勘、注释和研究,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他还著有 《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βθ 及一系列相关
论文, 广泛参证古代佛教和非佛教典籍及近现代 中外研究成果, 对义净的籍贯、生平事迹、在中外 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等进行考述, 并从社会史角度 描述了古代印度佛教寺院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
宗教生活、教育制度等, 对义净著作的价值作了客 观的评价。
863 年, 记述了由唐朝进入云南的交通途程、云南
的名山大川、六诏历史沿革、民族分布、首府区、主
要城镇、物产、各民族风俗习惯、南诏政治制度, 与
南诏地方民族割据政权相毗邻的国家和民族等内
容。原书已佚于明代以后, 清乾隆年间开四库馆修
《四库全书》, 自《永乐大典》重录成书。所叙多系作 者亲历, 史料价值较高, 为唐代云南地区历史、地
理、民族最系统的记载。其中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
蕃夷国名”, 可供研究唐代南诏与印度交通之参考。
向达《蛮书校注》βµ, 搜罗版本, 拾遗补阙, 经 20 余年之考究, 用力较深, 颇多创见。 赵吕甫《云
南志校释》βν, 在前人尤其是向达校注基础上, 精
75
文化·历史
南亚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相关成果还有〔日〕长泽和俊著, 钟美珠译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小考》①, 华涛释译《南海 寄归内法传》② 等。
(十)〔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今见残本为敦煌文书之一, 仅存原书卷二的 一部分和卷三。 是旅居中国的新罗僧人慧超的游 记。 记载了慧超经海路至印度半岛, 遍游五天竺, 后取道陆路, 经中亚回到中国这一过程中的见闻, 涉及 8 世纪上半叶印度半岛及西域各地政治形势 和社会情况, 对于研究 8 世纪上半叶中印关系史 有较重要参考价值。 20 世纪早年相关成果有罗振玉校录札记本 《慧超往五天竺国传》③, 译著有 〔日〕藤田丰八著, 钱稻孙译《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④。 50 年代王重民所著《敦煌古籍叙录》⑤中亦有 对慧超书的介绍。 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为张毅《往五天竺国传 笺释》⑥, 主要依据汉籍论述, 对慧超所记五天竺 诸国以及中亚各国史地进行考辨。 (十一)〔唐〕圆照《悟空入竺记》 见于《大藏经续正藏·佛说十力经》。公元800 年, 唐高僧圆照亲访入竺求法归来的唐释悟空, 以 游记的形式概述了悟空游历天竺及其在西域的见 闻。 此行记为我们了解 8 世纪中叶中印关系史提 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国内仅有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⑦ 对此 作简要的注释; 钟美珠译, 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著《唐 释悟空之入竺求法行》⑧ 对此行记有粗略的研究。 (十二)〔唐〕贾耽《四道记》 此书又称《皇华四达记》, 是记载中外交通线 路的专著, 原书已佚,《新唐书·地理志》所述中外 交通路线即节录自本书。 此书虽非作者亲自出行 所记, 但由于他素喜读书, 尤长于国内外交通、地 理的研究, 又兼身居要位, 所获信息较广且确凿, 因此, 是书实际上可视为唐代诸多旅行者出行记 录的概况和总汇。虽然其材料为间接获取, 但其价 值与亲历亲行所记相比毫不逊色, 是研究当时中 原与周边地区以及中外交通、地理的重要参考资 料。 其中的“安南通天竺道”可供研究中印陆路交 通之参考。 相关成果不多, 20 世纪早年有罗振玉校勘
恩寺三藏法师传》βµ。此外, 还有贾二强译注《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βν。
此传新疆出土有回鹘文本, 由回鹘文专家对 其进行整理, 有助于此传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九)〔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
海寄归内法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成书于 691 年, 记述 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唐初赴印度求法僧人的经历, 反映了公元 7 世纪南亚、南海的历史、地理、文化、 宗教等方面情况, 是研究佛教史、中印交通史的宝 贵资料。
① 参见《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三集》, 三联书店, 2001 年。 ② 《学衡》1925 年第 39 期。 ③ 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报单行本, 1932 年。 ④ 收入《西域南海史记考证译丛》第七编, 中华书局, 1957 年。 ⑤ 《敦煌学辑刊》, 1984 年第 1 期, 第 100~ 109 页。 ⑥ 《敦煌研究》, 1995 年, 第 171~ 178 页。 ⑦ 《南亚研究》1991 年第 3 期, 第 38~ 44 页。 ⑧ 《南亚研究》1990 年第 2 期, 第 55~ 61 页。 ⑨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βκ 周伟洲、王欣主编《西北大学史学丛刊》第二辑, 三秦 出版社, 1998 年, 第 123~ 136 页。 βλ 《中亚学刊》第五辑,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第 239 ~ 252 页。 本文亦收入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 文物出版 社, 1998 年, 第 420~ 442 页。 βµ 中华书局, 1983 年。 βν 巴蜀书社, 1988 年。 βο 中华书局, 1988 年。 βπ 中华书局, 1995 年。 βθ 重庆出版社, 1996 年。
74
相关论文主要有: 葛定华《〈大唐西域记〉所记 第七世纪印度历史概观》βµ, 探讨了玄奘往来印度
行程、7 世纪印度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戒日王国家 的建立和它的邻国、戒日王国家的政治、戒日王国
家的农村公社和封建制度、印度种姓等级制度、7 世纪时印度宗教文化等方面内容。黄盛璋《回鹘译
本〈玄 奘 传〉残 卷 五 玄 奘 回 程 之 地 望 与 对 音 研
究》βν, 对于《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
献》βο, 阐述了《大唐西域记》对于研究 7 世纪上半 叶印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六)〔唐〕道宣《释迦方志》、《续高僧传》
《释迦方志》成书于 650 年, 是专门讲述释迦 牟尼所居国 (五印度) 地志的书。 全书分上下卷, 8
南亚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文化·历史
《续高僧传》又名《唐高僧传》, 成书于 665 年, 记载了自梁代至唐麟德二年 (502~ 665) 164 年间 485 位僧人的事迹, 附见者 219 人。其中所记天竺 僧人及其在中国的活动, 可供研究中印文化交流 之参考。陈寅恪有关《续高僧传》的读书札记①, 可 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贞元十道录》⑨。其后, 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历史 研究室《皇华四达记安南通天竺道概说》βκ专就安 南通天竺道进行研究; 徐建新《古西行记选注》βλ 对此行记作了简要的注释。
(十三)〔唐〕樊绰《蛮书》 此书又称《蛮志》、《南蛮记》、《南夷记》、《云南
志》、《云南记》、《云南史记》。 共 10 卷, 约成书于
目前中国学界对此书的研究集大成者为季羡 林等人的《大唐西域记校注》①。 校注在吸收中外 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原著进行全面校勘, 对书 中涉及到的地名、人名、族名、典章、名物等进行了 注释和考证, 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季羡林在《校 注〈大唐西域记〉前言》中, 对中印时代背景、玄奘 的家世、西行求法的动机、在印度活动情况、归国 后所从事译经弘法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作了全面 的研究, 对《大唐西域记》一书作了客观评价。此校 注本的唯一缺陷是对有些新的考古发掘和语言学 研究成果吸收不够, 但瑕不掩瑜, 目前它仍被学界 视为最佳版本。
篇。 记述了佛教产生和传播地域以及中印佛教交
流的路线等内容。对于研究佛教传史、中印交通
史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最好的版本是范祥雍
点校本《释迦方志》βπ。
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① 中华书局, 1985 年。 ② 丹徒陈氏横山草堂丛书本, 1913 年。 ③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本, 1915 年。 ④ 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6 年。 论述宋代以来《大唐西域记》各 种 版本中著录的“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和“大总持寺沙门辩机 撰”的质疑问题。 ⑤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⑥ 中华书局, 1981 年, 据敦煌本、福州藏本、金藏本三种古本 影印。 ⑦ 中华书局, 1984 年。 ⑧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⑨ 巴蜀书社, 1990 年。 βκ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βλ 岳麓书社, 1999 年。 βµ 《河北大学学报》1982 年第 1 期, 第 127~ 141 页。 βν 《西北史地》1984 年第 3 期, 第 9~ 32 页。 βο 《南亚研究》1994 年第 4 期, 第 1~ 7 页。 βπ 中华书局, 1983 年。
(七)〔唐〕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 此行记是唐王朝派往印度的使节王玄策所 撰, 约成书于公元 661~ 666 年之间。 今见残本存 于唐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一书中。 王玄策曾三 次以唐王朝的使节身份出使印度, 是对中印关系 史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中天竺国行记》是他亲 历亲见的记载, 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20 世纪中外学界对王玄策的生平及史迹给 予高度评价。早年研究和翻译著作有柳诒徵《王玄 策事迹》②、冯承钧《王玄策事辑》③, 〔法〕列维著、 冯承钧译《王玄策使印度记》④ 等。 50 年代以后, 关于王玄策研究方面的论文主 要有: 陆庆夫《论王玄策对中印交通的贡献》⑤ 和 《关于王玄策史迹研究的几点商榷》⑥, 莫任南《王 玄策第二次奉使印度考》⑦, 阴松生《王玄策出使 印度、尼泊尔诸问题》⑧ 等。 孙修身对王玄策的研究最为全面, 著有专著 《王玄策事迹钩沉》⑨, 该书以时间为序, 按照事件 分类, 对王玄策的事迹及其贡献进行详尽的考证、 评价。 有关王玄策研究方面的史料, 孙修身《〈大唐 天竺使出铭〉的研究》βκ, 对 1990 年 6 月发现于西 藏的《大唐天竺使出铭》进行了考释; 林梅村结合 考古材料和语言研究成果, 对《大唐天竺使出铭》 进行校释, 著有《〈大唐天竺使出铭〉校释》βλ, 均可 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八)〔唐〕慧立、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这部关于唐高僧玄奘生平的最早、也是最详 的传论, 成书于688 年。全书共10 卷, 记述玄奘早 年旅游印度的经历及归国后从事译著的经过。 本 书与《大唐西域记》堪称“双璧”, 都是研究玄奘、唐 代中西交通史以及中亚和印度历史、语言、宗教的 珍贵资料。《大唐西域记》以记述地理风貌为主, 本 书则以记人为主, 二书可互为补充。 目前最好的版本是孙毓棠、谢方点校本《大慈
其他校注、导读及研究专著有: 丁谦著《释辩机 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二卷、五印度疆域风俗制度考 略一卷》② 及《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二卷附录一卷、 印度风俗总记一卷》③、贺昌群《大唐西域记之释与 撰 》④、章巽校点《大唐西域记》⑤、向达辑《大唐西 域记古本三种》⑥、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 丛稿》⑦ 等。 此外, 季羡林等译注《大唐西域记今 译 》⑧、章巽、芮传明著《大唐西域记导读》⑨、芮传 明 译注《大唐西域记全译》βκ、周国林注译《大唐西 域记》βλ 等, 为更多的人了解这部著作提供了方便。
《南海寄归内法传》成书于 691 年, 是义净写 于归国途中的一部作品, 主要记述印度和南海诸 国僧人的律仪。此书对于了解7 世纪印度、南海等 地的佛教状况以及印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情
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王邦维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和校注
贡献最大。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βο
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βπ 对两部书进行全面校
文化·历史
南亚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古代中印关系史 重要史料的翻译、整理与研究述评 (下)
聂静洁3
Ξ (五)〔唐〕玄奘、辩机著《大唐西域记》 全书共12 卷, 成书于646 年。记述了玄奘本人
赴印度留学的经历, 对所见所闻的国家、城邦和地 区的地理、农业、商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 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叙述也颇为详细。这部书名 义上是有关西域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 实际上它 也是 7 世纪以前有关南亚史地等方面的专著, 对 当时中亚、西亚等地的记载, 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迄今为止, 它仍是研究中亚、南亚史地以及唐 代中印关系史等课题的极其重要的文献。
勘、注释和研究,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他还著有 《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βθ 及一系列相关
论文, 广泛参证古代佛教和非佛教典籍及近现代 中外研究成果, 对义净的籍贯、生平事迹、在中外 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等进行考述, 并从社会史角度 描述了古代印度佛教寺院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
宗教生活、教育制度等, 对义净著作的价值作了客 观的评价。
863 年, 记述了由唐朝进入云南的交通途程、云南
的名山大川、六诏历史沿革、民族分布、首府区、主
要城镇、物产、各民族风俗习惯、南诏政治制度, 与
南诏地方民族割据政权相毗邻的国家和民族等内
容。原书已佚于明代以后, 清乾隆年间开四库馆修
《四库全书》, 自《永乐大典》重录成书。所叙多系作 者亲历, 史料价值较高, 为唐代云南地区历史、地
理、民族最系统的记载。其中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
蕃夷国名”, 可供研究唐代南诏与印度交通之参考。
向达《蛮书校注》βµ, 搜罗版本, 拾遗补阙, 经 20 余年之考究, 用力较深, 颇多创见。 赵吕甫《云
南志校释》βν, 在前人尤其是向达校注基础上, 精
75
文化·历史
南亚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相关成果还有〔日〕长泽和俊著, 钟美珠译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小考》①, 华涛释译《南海 寄归内法传》② 等。
(十)〔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今见残本为敦煌文书之一, 仅存原书卷二的 一部分和卷三。 是旅居中国的新罗僧人慧超的游 记。 记载了慧超经海路至印度半岛, 遍游五天竺, 后取道陆路, 经中亚回到中国这一过程中的见闻, 涉及 8 世纪上半叶印度半岛及西域各地政治形势 和社会情况, 对于研究 8 世纪上半叶中印关系史 有较重要参考价值。 20 世纪早年相关成果有罗振玉校录札记本 《慧超往五天竺国传》③, 译著有 〔日〕藤田丰八著, 钱稻孙译《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④。 50 年代王重民所著《敦煌古籍叙录》⑤中亦有 对慧超书的介绍。 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为张毅《往五天竺国传 笺释》⑥, 主要依据汉籍论述, 对慧超所记五天竺 诸国以及中亚各国史地进行考辨。 (十一)〔唐〕圆照《悟空入竺记》 见于《大藏经续正藏·佛说十力经》。公元800 年, 唐高僧圆照亲访入竺求法归来的唐释悟空, 以 游记的形式概述了悟空游历天竺及其在西域的见 闻。 此行记为我们了解 8 世纪中叶中印关系史提 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国内仅有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⑦ 对此 作简要的注释; 钟美珠译, 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著《唐 释悟空之入竺求法行》⑧ 对此行记有粗略的研究。 (十二)〔唐〕贾耽《四道记》 此书又称《皇华四达记》, 是记载中外交通线 路的专著, 原书已佚,《新唐书·地理志》所述中外 交通路线即节录自本书。 此书虽非作者亲自出行 所记, 但由于他素喜读书, 尤长于国内外交通、地 理的研究, 又兼身居要位, 所获信息较广且确凿, 因此, 是书实际上可视为唐代诸多旅行者出行记 录的概况和总汇。虽然其材料为间接获取, 但其价 值与亲历亲行所记相比毫不逊色, 是研究当时中 原与周边地区以及中外交通、地理的重要参考资 料。 其中的“安南通天竺道”可供研究中印陆路交 通之参考。 相关成果不多, 20 世纪早年有罗振玉校勘
恩寺三藏法师传》βµ。此外, 还有贾二强译注《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βν。
此传新疆出土有回鹘文本, 由回鹘文专家对 其进行整理, 有助于此传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九)〔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
海寄归内法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成书于 691 年, 记述 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唐初赴印度求法僧人的经历, 反映了公元 7 世纪南亚、南海的历史、地理、文化、 宗教等方面情况, 是研究佛教史、中印交通史的宝 贵资料。
① 参见《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三集》, 三联书店, 2001 年。 ② 《学衡》1925 年第 39 期。 ③ 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报单行本, 1932 年。 ④ 收入《西域南海史记考证译丛》第七编, 中华书局, 1957 年。 ⑤ 《敦煌学辑刊》, 1984 年第 1 期, 第 100~ 109 页。 ⑥ 《敦煌研究》, 1995 年, 第 171~ 178 页。 ⑦ 《南亚研究》1991 年第 3 期, 第 38~ 44 页。 ⑧ 《南亚研究》1990 年第 2 期, 第 55~ 61 页。 ⑨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βκ 周伟洲、王欣主编《西北大学史学丛刊》第二辑, 三秦 出版社, 1998 年, 第 123~ 136 页。 βλ 《中亚学刊》第五辑,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第 239 ~ 252 页。 本文亦收入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 文物出版 社, 1998 年, 第 420~ 442 页。 βµ 中华书局, 1983 年。 βν 巴蜀书社, 1988 年。 βο 中华书局, 1988 年。 βπ 中华书局, 1995 年。 βθ 重庆出版社, 1996 年。
74
相关论文主要有: 葛定华《〈大唐西域记〉所记 第七世纪印度历史概观》βµ, 探讨了玄奘往来印度
行程、7 世纪印度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戒日王国家 的建立和它的邻国、戒日王国家的政治、戒日王国
家的农村公社和封建制度、印度种姓等级制度、7 世纪时印度宗教文化等方面内容。黄盛璋《回鹘译
本〈玄 奘 传〉残 卷 五 玄 奘 回 程 之 地 望 与 对 音 研
究》βν, 对于《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
献》βο, 阐述了《大唐西域记》对于研究 7 世纪上半 叶印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六)〔唐〕道宣《释迦方志》、《续高僧传》
《释迦方志》成书于 650 年, 是专门讲述释迦 牟尼所居国 (五印度) 地志的书。 全书分上下卷, 8
南亚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文化·历史
《续高僧传》又名《唐高僧传》, 成书于 665 年, 记载了自梁代至唐麟德二年 (502~ 665) 164 年间 485 位僧人的事迹, 附见者 219 人。其中所记天竺 僧人及其在中国的活动, 可供研究中印文化交流 之参考。陈寅恪有关《续高僧传》的读书札记①, 可 供进一步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