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混悬液的研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洛芬混悬剂的研制实验报告
75K-1 基地班琦君0810411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布洛芬混悬液的处方筛选并进行混悬制剂质量评定
3.测定混悬剂中药物含量
二、实验原理
布洛芬为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化学名称为2-(-4-异丁基苯基)丙酸。
布洛芬分子式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稍有特异臭。
本品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丙酮、乙醚、二氯甲烷,可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水溶液,PKa=5.2。
本品口服吸收快,2h左右血药浓度达到峰值。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高。
代发生得很快,在服药24h后,药物基本上以原型和氧化物形式被完全排出。
本品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均大于阿司匹林,是阿司匹林的16~32倍,具有解热作用快、维持时间长的优点;当严重感染致机体炎症反应过强时,布洛芬尚有抑制炎症介质生成,减轻机体炎症反映程度的作用;胃肠道副作用小,对肝,胃及造血系统无明显副作用。
临床上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等,一般病人耐受性良好,治疗期间血液常规及生化值均未见异常。
混悬剂中的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比其水溶液慢,但比胶囊剂、片剂、丸剂等固体制剂的吸收要好。
水性混悬液中药物的吸收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出速度、油水分配系数以及在胃肠道中的分散性。
水性混悬液分散性优于片剂和胶囊剂,药物在吸收部位有大的表面积,而片剂、胶囊剂等只在相当长的时间后才能到达这种分散性和表面积。
选择混悬剂能提高吸收速度,受食物影响小,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性。
混悬剂的不稳定性最主要的是微粒的沉降,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 ’s 定律:
η
ρρ9g
2r V 212
)(-=
V-沉降速度;r-离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液的黏度;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中难溶性药物颗粒的粒径在0.1~1mm 时,其吸收速度收到溶出速度的限制。
微粉化可减小药物颗粒的粒径,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
因此制备混选型液体制剂,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和糖浆等,以增加介质黏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1.实验材料 原料:布洛芬粉末 辅料:枸橼酸、丙三醇、吐温-80、预胶化淀粉、苯甲酸钠、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蒸馏水。
2.仪器与设备 120目筛、研钵*3、100ml 量筒一支、10ml 量筒一支、试管若干、100ml 容量瓶若干,移液管若干,500ml 烧杯一个、250ml 烧杯三个、50ml 烧杯一个、玻璃棒1支、离心管、离心机、高效液相色谱机,紫外检测器。
3.试剂:磷酸缓冲液(pH=7.2),无水乙醇
四.实验容与操作
1.对于不同助悬剂对于混悬剂混悬效果的影响
枸橼酸:絮凝剂,pH调节剂;丙三醇:低分子助悬剂;
tween-80:表面活性剂,润湿剂;苯甲酸钠:防腐剂;预胶化淀粉:混悬剂(增加黏度);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助悬剂(待选)
工艺:取2g布洛芬(过120目筛)三份,分别置于研钵中,加入1ml吐温-80 和10ml丙三醇进行研磨,研磨充分后,边搅拌边加入预胶化淀粉与助悬剂(水溶性助悬剂先溶于水,吸水溶胀的助悬剂不加水一起研磨),慢慢加水研磨,将处方量枸橼酸加入,将研钵中药品转移至溶液中,加水至100ml,搅拌使之充
分分散。
鉴定方法使用A沉降容积比的测定,再分散性试验,综合选择处方的助悬剂,鉴定后得同等质量条件下,黄原胶混悬效果最优(0.5g含量黄原胶过于粘稠,改用0.2g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助悬效果)
2助悬剂选择后的处方正交实验设计(除变量外,其余参照上述实验)试验中发现正交实验设计中的处方含量需要调整,例如淀粉含量过大黏度过大,且可压性淀粉无预胶化淀粉的晶型保护作用,因此进行处方调节,且在上述试验中,黄原胶吸水溶胀,测得100ml中保持混悬液流动性的最高含量为4ml,故正交试验设计修改如下。
(其余变量参照处方1进行)
实验因素
试验编号助悬剂用量/g 预胶化淀粉用量/g 吐温-80用量/ml
1 0.
2 2 1
2 0.2 4 2
3 0.2 2 2
4 0.3 4 1
5 0.3 2 1
6 0.25 0.1 1
7 0.25 1 1
8 0.25 2 1
9 0.23 0.1 1
10 0.25 0.1 1(甘油含量改为5ml)
处方的质量测定
A.沉降容积比测定及再分散性试验
根据中国药典标准,将各个处方混悬剂静置3小时使之沉降,并测试沉降容积比及再分散性,将完全沉降的混悬液反复震摇直至完全散开,记录次数。
次
数越少,表明混悬剂越易分散,既分散性越好。
B.粒径测定
采用显微镜法,取样1ml,滴适量于载玻片上,于有刻度目镜的显微镜下观察,测量晶型状态、粒径大小和数量最多的粒径。
C.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布洛芬含量
标准曲线的绘制:
布洛芬对照品的配制:精密称取布洛芬10mg,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磷酸盐缓冲液(pH=7.2)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备用。
(72ml 0.2mol/L磷酸氢二
钠,28ml 0.3ml/L 磷酸二氢钠)
线性:精密称取布洛芬对照品液100ug/ml 2.0 ml ;1.5ml;1.0ml;0.5ml;0.25ml分别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磷酸盐缓冲液稀释
至刻度,摇匀,在222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布洛芬浓度
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
布洛芬供试品的制备,取5ml布洛芬混悬液,稀释10000倍,理论含量为
10ug/ml,并同法制得不含药的辅料一致的混悬液,取5ml并稀释10000倍,作为外标,在222nm下进行吸收度测定三次,取平均值,并记录数值,按照标准曲线计算含量。
六、实验结果
1.处方筛选结果、数据
性能测定
试验编号流动性沉降容积
比再分散性
(震摇次
数)
晶型、粒径
1 良0.59
2 晶型长方体
2 极差 1.0
3 晶型长方体
3 一般0.62 2 晶型长方体
4 极差 1.0 3 晶型长方体
5 差 1.0 3 晶型长方体
6 良0.92 8 晶型长方体
7 一般0.95 3 晶型长方体
8 差 1.0 2 晶型长方体
9 良0.96 4 晶型长方体长度
(每百个)
平均100um,
宽度30~40un
10 优0.94 12 晶型长方体
长度(每百个)
平均100um,
宽度30~40un 2.制备工艺最终选择
综合比对后,从9,10号处方中选择,二者流动性都很好,但9号处方助悬剂用量更少,且再分散性良好,故选择9号为最优处方。
3.质量检查结果与评价
吸收度三次测定数值依次为,0.520 0.536 0.546 平均值为0.534
首次使用标准曲线参照同学曲线得y=0.1635x-0.004,(R2=0.998)
计算得x=3.265ug/ml 换算得0.654g/100ml,偏离理论值2g/100ml过多
重新自测标准曲线得数据
Ug/ml 吸收度
代入计算得9.63ug/ml
换算得混悬液中
布洛芬含量1.925g/100ml
七、结论
处方中9号处方为最优处方,且布洛芬混悬液质量符合药典标准。
八、讨论
1.布洛芬在混悬液中性质不稳定,调节ph=4~5效果最优处方中枸橼酸作用为
絮凝作用且有ph调节剂作用。
2.甘油是低分子助悬剂,能增加混悬液的再分散性。
3.黄原胶极易溶于水,且吸水溶胀,因此在配制时应缓慢加入水,防止外层黄原胶溶但层未溶于水。
4.可压性淀粉不具有预胶化淀粉的作用,因此布洛芬晶型仍为长条型,没有包裹淀粉的保护层,存在晶体间的相互吸附,增大了部分的粒径。
5.在测定分光度时,应将混悬液充分搅拌,且每次在溶液中层取液,在实验时忽略了取液的深度,因此吸光度有波动。
6.标准曲线测定得到较大差异,原因暂时未知,可能两者中某一组存在操作错误。
7.处方制备时,不同的辅料添加顺序会略有不同的效果,实验设计中的效果是筛选后最优效果,混合时不易产生过大黏性且制备较为顺利。
8.紫外分光光度计在使用前预热30分钟,测试结果才准确。
九、心得体会与建议
通过此次试验,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以及实验设计改进能力,再独立完成从设计到总结的步骤后,我进一步了解了药剂实验所需的操作和科研素养。
本处方中还有几个因时间未进行考察的变量(如甘油含量),而且作为产品中的防腐剂,调色调味剂也未添加,希望以后有机会,时间能更加充裕,完美此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