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技巧作文亮点】善用辩证思维 提升作文亮点(附:拓展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技巧作文亮点】善用辩证思维提升作文亮点(附:拓展训练)
【解题】
辩证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运用对立、发展、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内涵。对立,是指作文题目里所给的不同材料是对立的,或是材料的内容可从正方面去思考揣摩立意;发展,是指材料的内容,在审题时要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客观公正的去分析;联系,则是指作文材料直接,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考虑到相互间的关系。
高中生,在面对材料时,往往看所提供个材料不够细心,不够深入,只看到问题的表明,从而在构思立意时,较为肤浅,只抓住问题肤浅的表象,未能深入思考、全面探究,导致审题偏颇或离题,从而导致在拟题或首段,就出现问题,影响阅卷老师的判分。
辩证思维的培养,可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一是细读作文材料,洞察辩证角度
对作文提供的材料,要仔细的审读。一般而言,作文所提供的材料,都不是单一的角度,而是各种方面的一个综合,其关键是考查对材料的把握能力。很多考生,在审题时或贪图快捷,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到材料就动手,导致立意的角度简单。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不能图快,而是要全面思考材料,侧重于全面分析。
比如2018年全国Ⅱ卷的作文命题,材料中英美军方和统计学家沃德观点不同,做为考生,必须理清弹痕多少与飞机能否返航的辩证关系,才能准确审题立意。2018年上海卷的作文命题,强调“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更加充满思辨色彩。人是独立的个体,自身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人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但人又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被他人需要。唯有思辨性,才能写出深刻的文章。
又如2019年全国Ⅱ卷作文题“青春接力,强国有我”,向考生展现了从1919年到2049年,在特点的时空中,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变化,这就需要考生从发展的角度、联系的角度去思考材料,确定角度。
二是拟题谨慎细微,抓住关键词语
一篇考场作文的好坏,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的题目。考生在拟题时,在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上,必须要细心。对作文提供的所有材料,在整体上进行思考,确定不同材料的关
键词。在拟题时,选用一些固定的词语放到题目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题好文一半,一个带着辩证思维的题目,直接激发阅卷老师兴趣。
如2018年全国Ⅱ卷的拟题《关注重点,洞察本质》《跳出思维惯性》《力排众议,需要怎样的认同》。第一个标题中“重点”“本质”,就是关键词,旗帜鲜明地彰显文章的重点内容;第二个标题“思维惯性”,在一种容易招致错误的思想,但“跳出”一词,看到作者的理想思考;第三个标题,既然是“力排众议”,肯定是从另外的角度,去深刻探讨。“需要这样的认同”,引发读者思考,设置了悬念,吸引了兴趣。
2018年上海卷满分作文的拟题《“我”与“他”》,这标题里的“我”和“他”,很明显是从两个个体的关系展开分析,带着辩证思维的色彩;再如《被需要体现自我价值》,需要与被需要,是相互的关系,作者在分析这关系时,借助标题就很清晰的表现出来。
三是选用材料精当,做到叙议结合
辩证思维,是对问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思考,这在材料的选用中,就不能只选择一个角度的事例,必须做到正反事例并重或多则事例并举。通过不同方面的事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再进行综合阐述,引起阅读者的共鸣。
如2019年全国Ⅲ卷的满分作文《师生情长,质朴无华》,先选用了乡村教师梁俊带孩子们高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赞美师生之情,蕴含在一言一行中;然后联系当今社会,一些人表面对老师恭敬,背地里不尊师道,或以近乎严苛的要求来对待老师等等,引发当代学子对师恩的关注和铭记,号召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份情谊的珍贵与质朴。
又如2019年全国Ⅲ卷的满分作文《师给甘霖,生展高枝》一文,选用小标题“感念,师恩化于世间,爱于学子”“感动,学子尊从师道,奋力前行”“感叹,师生相交形如友,不拘于世”的形式展现,每个标题下精选具体事例,内容上从老师层面到学生层面,再到师生层面,层层递进,在鲜明的思辨中说理,在严密的逻辑中分析论证,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2009年H1N1病毒流行,被称为“猪流感”,埃及因此宰杀了全国的猪,引发当地食用猪肉的科普特人抗议。事实上,这一疾病人际传播,并不是通过猪;
(2).2015年的MERS,因为命名为“中东呼吸道综合症”,导致了外部世界对中东居民的歧视现象。
(3).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4).2月11日,世卫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状病毒”,“Vi”为“病毒”,“D”为“疾病”。
读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文题自拟;不得抄袭或套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背景解读】
新型病毒出现,疫情发生,尽快给予合适的名字,便于相关新闻和防控信息传播。在1967年,国际社会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负责给各类病毒做分类和起名字,开始主要是从生物学上确定一种病毒应该划归哪一个种类纲目,由此确定如何称呼它。随着时代发展,语言学和语义学的因素也被加以考虑,并于2015年设定了7项新发现疾病命名原则:1.持久可用;2.避免或拒绝使用可能导致错误或歧义的名称;3.避免不必要的名称创建;4.名称中部不应含地理位置;5.名称中不含人名;6.名称中不含动物或某种食物的名称;7.名称不指向某一特定文化或行业。
【材料分析】
材料(1),是对H1N1的病毒,取名“猪流感”,导致埃及因误解而宰杀全国的猪,引发社会的动荡;材料(2)的命名“中东呼吸道综合症”,中东居民被外部世界歧视。这两侧材料,都说明给病毒取名的重要性,带着动物名和地域的,势必影响社会稳定,触发人类思考。材料(3)(4)给新冠病毒的命名,则是依据科学依据来确定名称,显得客观公正。
【构思导引】
一、敢于反思,正视错误。在给新出现的病毒命名时,从“猪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到“新冠肺炎”“COVID-19”,这一变化的过程,说明科学家在面对命名失误带来不利社会影响时,敢于反思和面对,及时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