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我国沿海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评

价分析

院系:产业发展研究院

专业:区域经济学

姓名:张小雪

学号: 1120120091

指导教师:张继良

我国沿海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评价分析

摘要:城乡一体化作为十八大报告的重中之重,是指将农村和城市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协调发展,缩小城乡间差距,最终使两者融为一体的过程。本文根据沿海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构建沿海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6.0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沿海12个城市进行分析,对最后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得到12个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同水平,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沿海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字:沿海城市城乡一体化因子分析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由来已久,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三个阶段:乡村支援城市阶段,城市和农村各自独立发展阶段,城市和农村融合阶段,即城乡一体化阶段。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总的来说还不是很成熟。2012年,十八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因此,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城市化带来的文明成果,是城乡一体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近些年来由于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基本上代表着我国最高层次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本文以沿海区域十二个城市为例,进行研究。

二、城乡一体化内涵及文献综述

有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为城乡一体化的初步探索阶段2。1983年,我国苏南地区首次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第二阶段: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后学术界开始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不是按照笼统的方式来谈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而是趋于从某一领域出发着手研究城乡一体化。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开始成为研究的重点。

历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也进行了很多研究。杨荣南(1998)认为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外资投入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杨培峰

(1999)指出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城乡协调的区域观。邓丽君(2001)认为城乡一体化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地域性、整体性的特征。陈雯(2003)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做到经济衔接、社会趋同、体制一体、空间融合。赵群毅(2009)基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特点,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非农化的实现形式”“主体与边界”“阶段与模式”“技术创新的方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实现条件。在实证研究方面,陈光庭(2001)、张淑敏(2001)、徐明华(2005)、郝维维(2010)、邱志强(2010)等分别对北京、山东、浙江、安徽、福州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曾磊(2000)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徐颂、黄伟雄(2002)运用灰色关联法定量研究了珠三角一带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差异。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本文从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两个指标来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指标的选取应满足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置必须要以科学性为前提。要能够准确的反映目标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能够对城乡一体化做出科学的解释,否则指标的设定将会不具任何意义。

(2)可操作性。指标的获得必须要有依据,必须是可以直接查阅到或者通过数学方法计算获得。指标要可靠,可以实现,且各个地区各个乡镇的口径、年份、单位、含义必须具有一致性3。否则,数据的缺失或不可靠将无法进行下一步的统计分析。

(3)区域性原则。我们考察城市化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城市化水平,应该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反映沿海区域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发展状况,进而进行城乡一体化水平研究。

(4)全面性原则。区域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包括经济、环境、人文等多方面要素的有机整体。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指标的内容要全面,层次要清晰。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城乡一体化研究涉及经济、环境、生活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统一指标体系,本文在分析沿海城市城乡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

程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指标选择》,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4。现对北京、天津、大连、青岛、苏州、上海、杭州、厦门、广州、深圳、南京、宁波十二个城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进行分析。其指标如下:

(1)X1——城乡人均GDP(万元):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时间内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该地区的常住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出(现在一般采用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的高低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的好坏,影响着城乡一体化进程。

(2)X2——农业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即该地区一年内的农业生产总值占该地区GDP的比重,反映了地区产业结构。城乡一体化的标志就是农业总产值不断降低,为了计算方便,这里的农业总产值代表农林牧副渔及农业服务业的总产值。

(3)X3——城乡居民收入比: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城市化问题的重要环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中用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表示城乡居民收入比5。

(4)X4——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农领域包括对农业生产的支出,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文卫事业的支出、农村救济费等。实现城乡一体化就是要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财政部对农业给予大力的支持6。因此,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是反映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指标。

(5)X5——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教育经费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太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太小7。因此,加大教育支出可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6)X6——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社会结构化的关键性指标,能够很好的反映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城市化进程。

(7)X7——文盲率:超过15岁,没有接受相应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文盲率就是受教育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通常情况下城乡一体化水平越高,其文盲率就越低。

(8)X8——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恩格尔系数反映了食品支出占个人或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的高低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恩格尔系数越高代表越贫穷,越低代表越富裕。一般来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高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越高表明城乡差距越大,当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接近于1时,表明城乡一体化水平越高。

(9)X9——千人拥有医生数(个):平均一千个人里所拥有的医生数,反映了一

个地区医疗卫生的保障程度,是评价城乡居民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城乡一体化水平越高,其医疗覆盖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10)X1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体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随着农村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快农村自来水供应的覆盖率是反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标。自来水普及率越高,城乡一体化水平越高。

表一城乡一体化指标数据

城市X1 X2 X3 X4 X5

北京8.04 2.23 2.23 4.09 18.63

天津8.26 3.09 2.19 3.98 16.4

大连9.13 6.43 1.71 5.34 13.2

青岛7.56 8.10 2.31 6.0 17.0

苏州10.21 2.94 1.94 6.1 11.8

上海8.26 1.64 2.32 4.56 15.0

杭州8.04 5.09 2.23 5.25 17.7

厦门7.02 1.58 2.81 3.45 14.2

广州9.68 2.82 2.32 3.25 9.79

深圳10.99 0.15 2.28 3.9 12.17

南京7.58 4.61 2.74 5.2 14.3

宁波7.80 6.64 2.06 4.6 15.2

城市X6 X7 X8 X9 X10

北京79.3 1.7 0.97 4.00 99.54

天津61.6 2.1 0.92 2.6 93.1

大连62.8 2.38 0.90 2.6 88.2

青岛63.0 3.94 1.02 2.32 87.2

苏州71.3 2.38 1.10 1.9 96.7

上海89.3 2.74 0.88 3.78 98.3

杭州54.8 3.73 1.10 2.8 88.93

厦门38.7 2.51 0.82 2.23 94.3

广州90.1 0.95 0.75 3.56 99.7

深圳63.2 0.48 0.90 1.95 99.1

南京79.7 2.64 0.96 1.99 90.6

宁波68.7 3.83 0.86 3.18 91.8

(三)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文以上述10个指标为变量,采用降维的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沿海12个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研究,数据选自2012年各个省市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经整理推算而得。

因子分析法步骤:

第一步,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Spss16.0中提供了较多的检验方法。这里主要采用KMO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KMO主要用于检验变量之间相关和偏相关系数,通常认为当存在很多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3时,则认为不适合做因子分析。一般认为,当KMO>0.9时,特别适合做因子检验,当KMO<0.5时不太适合做因子检验。本例中计算出来的KMO值较小为0.541,尚可进行因子检验,说明变量的选取或数据的可靠性还存在一定问题。巴特利球形检验以相关矩阵为基础,其中相关矩阵的单位矩阵为零假设,如果不能拒绝该假设的话,说明原始数据不适合做因子分析8。本例中,巴特利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可以进行因子检验。

表二 KMO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

KMO and Bartlett's Test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541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Approx. Chi-Square 78.739

df 45

Sig. .001

第二步,提取公因子。用spss16.0软件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分析,按照主成分因子在总方差中的比重排列,得出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R的特征值由大到小依次为4.190、2.063、1.625、0.995、0.711等。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我们选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的三个主成分,它反映了原有变量78%的信息量。第一列代表把主成分因子从大到小进行排列,第二列代表因子的特征值,最大为4.190,最小为0.026。第三列代表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特征值越大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也大。第四列是累计方差贡献率,其中前三个因子累计占了78.771%的方差贡献率。第八、九、十列是矩阵旋转后的结果。

表三 因子提取情况

主成分因子的碎石图很好的解释了特征值的贡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三到四个因子特征值变化非常明显,从第五个因子以后特征值的变化趋于平缓。我们选择了前三个因子,因为它解释了78%以上的贡献率。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Com pone nt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4.190 41.897 41.897 4.190 41.897 41.897 3.015 30.152 30.152 2 2.063 20.627 62.523 2.063 20.627 62.523 2.975 29.753 59.905 3 1.625 16.247 78.771 1.625

16.247

78.771

1.887

18.866

78.771

4 .99

5 9.950 88.720

5 .711 7.111 95.832

6 .219 2.193 98.025

7 .075 .753 98.778

8 .050 .498 99.276

9 .046 .462 99.737

10

.026

.263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表四碎石图

第三步,因子旋转,建立载荷矩阵。对公因子进行旋转并建立载荷矩阵是因子分析中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实际处理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旋转载荷矩阵的方法来使得因子变量的解释更加容易进行。旋转载荷矩阵的方法有最大方差法、最大四次方值法、等量最大法、斜交旋转法。本文采用的是最大方差法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城乡恩格尔系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在第一个公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城乡人均GDP、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文盲率在第二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千人拥有医生数在第三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

表五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a

Component

1 2 3

x1 .151 -.960 .101

x2 .689 .515 -.033

x3 -.687 .325 -.370

x4 .919 .122 -.157

x5 .146 .790 .079

x6 .010 -.239 .806

x7 .512 .769 -.129

x8 .718 .112 -.211

x9 -.259 .272 .897

x10 -.580 -.555 .439

Undefined error #11401 - Cannot open text file "C:\Program

Files\SPSSInc\SPSS16\lang\en\spss.err": N

Undefined error #11408 - Cannot open text file "C:\Program

Files\SPSSInc\SPSS16\lang\en\spss.err": N

a. Rotation converged in 5 iterations.

表六因子转换矩阵

Component Transformation Matrix

Component 1 2 3

1 .683 .658 -.317

2 .668 -.738 -.094

3 .296 .148 .944

Undefined error #11401 - Cannot open text file "C:\Program Files\SPSSInc\SPSS16\lang\en\spss.err":

N

第四步,计算因子得分。运用spss16.0可以计算出沿海地区12个城市在第一因子、第二因子、第三因子上的得分。然后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情况运用公式可以计算出每个城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综合得分,然后对这些得分进行排序。计算公式如下:

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第一因子得分×41.897%/78.771%+第二因子得分×

20.627%/78.771%+第三因子得分×16.247%/78.771%

=第一因子得分×0.53 +第二因子得分×

0.26 +第三因子得分×0.21

城乡一体化综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的好坏。一般来说,得分越高,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越高;得分越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越低。通常综合得分在零左右浮动,零作为一个中介值,代表着城乡一体化的平均水平。通过计算得知:青岛、杭州、大连、宁波的城乡一体化排名前四位,它们的综合得分大于0.5,表明这几个城市的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它们共同构成了沿海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梯队。青岛市早在2010年末就形成了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十一五”以来,在坚持“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发展”构建起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的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四个纳入”、“四延伸”、“四改造”的发展战略使得青岛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城市,其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近些年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以来,宁波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善,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其次是苏州、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构成了沿海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二梯队。排名最后的是厦门、广州、深圳,它们的综合得分小于零,表明它们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发展较弱。厦门作为一个岛城,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正遭遇瓶颈。由于岛内的整体建设已经饱和,部分城区甚至过度饱和,岛内和岛外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导致了厦门市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特别严重。如何促进厦门市岛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岛内岛外的发展差距,实现自身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是厦门的当务之急。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和广州是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区域中心城市的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逐步由城乡一体化向有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的,近些年来,由于受产业基础和市场腹

地等条件的限制,与长三角和港澳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导致深圳、广州等地城市化进程缓慢。

表七沿海12城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测评得分

城市第一因子第二因子第三因子综合得分综合排名

北京-0.52767 0.53089 1.51749 0.1770392 6

天津-0.33811 0.18918 -0.23062 -0.1784417 9

大连 1.20607 -0.43788 0.02782 0.5312635 3

青岛 1.14207 1.09065 -0.50557 0.7826964 1

苏州 1.41622 -1.54289 -0.36315 0.2731837 5

上海-0.44885 0.25912 1.44067 0.1320214 7

杭州0.80718 0.89075 -0.40241 0.5748943 2

厦门-1.84208 0.69830 -1.76322 -1.1650224 12

广州-1.04789 -1.04423 1.19542 -0.5877975 10

深圳-0.61908 -1.89820 -0.80150 -0.9899594 11

南京-0.09618 0.43266 -0.70218 -0.0859416 8

宁波0.34020 0.83163 0.58726 0.5199084 4

四、政策建议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水平高,城乡差距小,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沿海城市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临海城市像青岛、宁波、苏州等地城乡一体化水平非常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对中西部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城乡一体化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形态,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社会一体化的新时期、新阶段9。苏州作为试点城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近些年来,苏州面临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同样面临问题的还有厦门、广州、深圳等。最主要的是资金、农村产权的确认及流动等问题。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的贯彻十八大的“三农”政策,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小城镇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公路网的密度以及公路等级;推进农村教育建设,增加财政支教支出,提高农村居民受

教育年限,降低文盲率;增加社会保障覆盖率,让所有的居民都享受到医疗保障;推动农业工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王晓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M].甘肃日报,2013(1)

[2]邹文通.厦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集美大学,2010

[3]赵峰.广西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

学,2010

[4]江松芳.浙江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

[5]王俊智.城乡一体化与财政支农政策结构调整[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

[6]郝维维.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和政策建议[D].安徽大学,2010

[7]苟亚春,廖其发.论提高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水平的意义和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8]付艳艳.山东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与政策建议[D].兰州商学院,2012

[9]包宗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几个难题及对策[M].新华日报,2010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浅谈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

浅谈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 发表时间:2016-04-29T14:58:13.31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2期作者:祝士伟[导读] 土地开发与整理是现阶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搞好土地权属管理,保障农民利益,确保开发整理后土地的有效利用是巩固开发整理成果的必然要求。祝士伟黑龙江省肇东市土地勘测队黑龙江肇东 151100 摘要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互动、协同发展。土地开发与整理是现阶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搞好土地权属管理,保障农民利益,确保开发整理后土地的有效利用是巩固开发整理成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研究 1. 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质量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土地管理法》在确立占补平衡制度时,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占补平衡必须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不少开发整理项目为了使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以满足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审批的需要,对补充耕地的质量往往只停留在几个简单的数字上, 项目质量不符合要求,开发出的耕地质量较差,很难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甚至一边开发整理一边抛荒。这不仅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而且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开发资金的浪费。 (2)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过程中以牺牲长远的整体利益来换取近期的局部利益。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一些地方急功近利,追求当年开荒、当年收益而不顾被开发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和土质水文环境,对后备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这边退耕还林,那边毁林开荒;这里退耕种草,那里毁果园开发的怪现象,或者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只重视田块的方整,而忽视对河流、丘陵地等生态景观的规划,其结果是短期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域环境的恶化将逐步显现,致使所开发的土地再一次荒芜。 (3)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 (4)开发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对于土地开发整理,应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目前,政府的投资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政府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上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发展基金等等。但是,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包揽土地开发整理所需的资金 2.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1)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政策与规划设计上,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干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2)土地开发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3)土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体现公益性和有偿性。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政府投资外,必须拓宽渠道。从社会各方面筹集资金,建立高效的、市场化的筹资机制。从投资主体多元化看,筹资机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益问题。各种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整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整理的后续产业有非常好的效益和非常高的回报,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中社会性投资必须体现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整理体现政府行为的性质,兼顾市场选择,要从中找到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结合点。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的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政府投资体现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体现有偿性。 (4)尽快建立土地管理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准入制度。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多为新手,素质不高,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考评制度,对其从业人员也需进行执业资格认定。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承接项目。另外,还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和管理队伍,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城乡一体化范文

申论范文点评: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2-08-30 08:52:51) 转载▼ 标签: 分类:范文 杂谈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城乡发展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具体体现。 【题目】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请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1200左右。 【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健经济发展筋骨(题目寓意鲜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解释其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树立新型的农村变革观念和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宏观对策的提出,树立正确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提出对策中虚的方面,需合理记忆)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 8 5 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 ?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其含意是指自2 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农业用地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年月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课题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文件综述 (2)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4) (二)、目标的一致性 (6)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6) (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 (6) (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6) 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7)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一)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8) (二)开发自然资源 (8)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9)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9) (五)做好扶贫工作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 指导教师:韩春花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

前言 (一)课题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研究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 (四)文件综述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提要]城乡发展不平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既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影响社会稳定和谐。造成城乡之间巨大鸿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乡二元体制,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举措来推进。 关键词:推进;城乡一体化;举措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城乡“齐步走”,才能全国“一盘棋”。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不仅导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且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改革。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我国户籍管理因有农业、非农业户口之分,让城乡之间产生了触目惊心的鸿沟。现存的户籍制度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户籍管理格局,势在必行。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付出巨额的改革成本,目的在于让转户农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这是改革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全国最引人关注的是重庆市2010年8月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以省一级为单位在全国户改还是第一次。重庆此次大手笔推出的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将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的一次实践。在重庆这次户籍改革中,土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农民交出土地,换取城市户籍,从而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好处。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做法的核心是农民拿土地交易公共服务,当然这种做法也引来很多争议。实行了户籍一元化并不代表就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怎样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正在考验着各级地方政府的智慧。 “十二五”期间是户籍制度改革最关键的时期,城市人口首次大于农村人口(常住人口)。现在已经有13个省市区宣布改革户籍制度,但大部分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给农村人口提供与城市人口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户籍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把户籍的登记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脱钩,将来的公共服务提供要与居住直接结合在一起。2012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提到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做起,因为农民工要成为市民,首选的仍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他们虽然在大城市打工,但最终还是想在就近的小城市或县城安家落户,毕竟成本要比大城市小得多。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寻找一个有效的融资机制,来渐进地把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给那些已经进入城市、并以城市为主要收入来源和生活地的农村流动人口。但改革一定是渐进式的,不管是社会保障还是基本公共服务都需要国家大量财力来支撑,这些都需要逐步增加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 二、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土地制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城乡二元体制。土地过于分散和地块过于狭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第一,改革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宣布允许农民按照自愿有偿原则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正如小岗村分与合带给我们的启示,距离大包干将近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2020-浅谈城乡一体化下的小学教育

浅谈城乡一体化下的小学教育 一、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差距分析 (一)师资力量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 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定义和内涵 一、定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国民经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此后,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按照这个战略的要求,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同时,从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9-08-01T15:44:00.6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张桂平[导读] 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28312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政策,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其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不仅有助于缓解和解决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城乡一体化 引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传统和习惯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乡愁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记忆。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推进过程中,乡村发展滞后,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乡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1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通过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 (1)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市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另一方面,城乡空间界限日益模糊,很多城市居民居住在乡村,在城市上班。 (3)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旅游扶贫的精准路子。 (4)推进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基础,很多农业生产的本身就构成了乡间的景观或者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农业发展走入现代化。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2.1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广泛,乡村生态环境修复、乡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紧张,配套困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首先,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政府财政投入是建设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政府负担很大。其次,村集体建设自筹的资金十分有限。乡村的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很难确保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第三,当前企业和社会资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仍然非常有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投入资金大,回报期长,经营风险高,无法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最后,农村信贷融资未能满足需求。农村金融合作社资金薄弱,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难以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巨大资金需求。此外,我国乡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抵押贷款给银行,融资渠道不畅通。 2.2缺乏科学规划导向,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目前,大部分美丽乡村规划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元素和产业特色的融合。同时,乡村规划对乡村的资源优势、民俗风情、历史沿袭、文化遗产等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难以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2.3乡村特色支柱产业缺少支持 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乡村的外观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依然薄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缺乏持续强大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基础。实现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和发展,强化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致力于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及其意志的同时,突出了乡村地区的特点,并在保护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生活环境的顺利改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前进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3.1 乡村宜居理念 一方面,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坚持乡村宜居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充分尊重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村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积极推动乡村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活动。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有自己特定的自然条件,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和水域等景观,创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美丽的村庄建设中,要坚持宜居的理念,充分尊重乡村现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充分体现乡村的特色风貌。 3.2 乡土文化理念 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既能满足乡村文明的美貌要求,又能有效提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进程。在美丽的乡村建设中,保留当地传统优秀文化,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尊重,是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及其特色,可以促进特色文化村建设和生态文化基地建设。 3.3 生态环保理念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关政策解读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关政策解读》 是非题: 1.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有两件大事将对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造成深刻的影响,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2.要扩大内需,必须走城市化的道路。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3.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市化内涵中提到的“六个更加注重”的内容之一。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4.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是新型城市化内涵中提到的“六个更加注重”的内容之一。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单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要实现新型城市化基本内涵中提出的发展路向,我们在管理方式上,要破除“()”的观念。正确答案是:(B) A 重增长轻环境 B 重建设轻管理 C 重经济轻社会 D 重城区轻农村 2.下列属于“五个明显的不足”内容的是:()。正确答案是:(C) A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B 发展空间不大 C 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不足 D 生态环境太差 3.在新型城市化发展中要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解决好问题有()。正确答案是:(A)

A 社会相对公平 B 建设轻管理 C 经济轻社会 D 城区轻农村 4.要实现新型城市化基本内涵中提出的发展路向,我们在区域关系上,要破除“()”的观念。正确答案是:(C) A 重规模轻结构 B 重洋轻土 C 重自身轻周边 D 重政府轻市场 多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案前点击选择。少选、多选、错选,该题均为不通过。) 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将对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造成深刻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AC) A 2000 B 2001 C 中国的城市化 D 中国的城市规划 2.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首次突破()%,达到了()%。 (正确答案是:CD) A 40 B 41.3 C 50 D 5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