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湖畔派”诗人浪漫主义自然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湖畔派”诗人的浪漫主义自然观
摘要19世纪英国文坛活跃着一批崇尚自然、逃避世事、幽静恬淡的诗人,这些诗人有着淡淡的忧郁、默默的感伤,有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厌恶。
他们的作品如同他们的作为一样,饱受批评家的关注和文学家的争议。
这群诗人被称作“湖畔派”。
本文仅从诗歌的意义角度入手解读“湖畔派”诗人作品中关于自然的描绘,以期从中感悟“湖畔派”诗人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以及其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看法。
关键词:自然主义华兹华斯遁世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在英国北部美丽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着三位幽静恬淡的诗人,他们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他们厌恶工业文明,怀念封建制度;他们保守传统,他们矛盾忧郁。
这些被称为“湖畔派”的诗人,分别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后世评论家对于“湖畔派”的评价多集中于其消极遁世思想的批判或对其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理念的分析。
实际上通过分析“湖畔派”当时的生活背景以及其代表作品中的自然描述,可以看出“湖畔派”对人类疾苦的关注、对幸福的向往以及其独特的自然主义。
“湖畔派”通过对大自然的讴歌传达了他们的一种哲学观和生活观。
“湖畔派”诗人喜欢歌颂大自然和宗法制农村生活,他们的自然观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华兹华斯——富有宗教色彩的质朴自然观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善于描写大自然,他对大自然
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厌恶工业化后产生种种痼疾的城市。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和宗教无法分开的。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流露出了对宗教的崇敬和执着。
他认为大自然、人和上帝是一个整体,是相通的。
因此华兹华斯的笔下虽然充满了平常人的悲苦和欢乐,但他认为能够给生灵带来福祉的根源在于圣光。
华兹华斯认为上帝的圣光无处不在,人和大自然都是上帝创造的。
自然既是一个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慰籍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都是宗教、是上帝给予的,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可以感悟出来。
华兹华斯的语言极度纯粹,思想感情的表达明智而清晰。
对于大自然,他不尚奇幻,而是以宁静的、的沉思去感悟大自然的亲切和真挚。
“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高高地飞跃峡谷和山巅;/忽然我望见密密的一群,/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它们在那湖边的树荫里,/在阵阵微风中舞姿飘逸。
/……水波在边上欢舞,但水仙/比闪亮的水波舞得更乐;/有这样快活的朋友做伴,/诗人的心儿被欢愉充塞;/……这水仙常在我眼前闪现,/把孤寂的我带进了天堂……”。
(《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
诗人完全和自然融入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并且认为之所以能够从大自然处获得快乐、力量,是和宗教与上帝密切相关的。
上帝、神性是赐予这一切快乐的原始能量。
华兹华斯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导师,如:“这歌优美动听、却有着巨大的力量/是心灵变得纯洁平静/……”华兹华斯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类的生存联系起来,他反对工业、反对资本主义成
产方式,他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屠杀、虐待都归结为生产方式的转变,他用自己的理解构建心目中的理想大厦,为人们搭建信仰的平台。
这种信仰就是神性与自然的结合,是神性在自然中的体现。
华兹华斯之所以有这种理念是和他的成长背景分不开的。
华兹华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方式的转变无不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在人们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对生活提供的种种便利的时候,华兹华斯却感觉到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们摒弃了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步沦为了机器和金钱的奴隶,功利主义色彩越演越烈,良好的传统美德和羞耻之心渐行渐远。
而且在华兹华斯的一生之中,他经历了法国革命的全过程,他看到了革命的暴力一面,目睹了拿破仑的种种暴行。
同时,葛德文的理论和当时社会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华兹华斯思
想的转变,终于使得他从一开始支持革命逐步演变到了反对革命、抵触工业文明、讴歌宗教、提倡传统美德。
其实,呼唤宗教,呼吁对神的崇拜何尝不是华兹华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力量的召唤呢?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写道:
“想到这普遍的恶行之范围广大,倘若不是人类心灵某些内在的而且牢固不破的品质深刻铭刻于我,倘若不是作用于人类心灵的伟大、永恒的事物的某些力量深刻地铭刻于我,我肯定会陷于羞耻的抑郁之中……”
这就是华兹华斯的人生观和哲学观。
无论后世是如何批判他,从文学本身和他所创作的笔法来看,他都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人,他以人和自然关系为中心的、语言质朴清新的抒情诗,影响了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二柯勒律治——充满奇幻感觉的敬畏自然观
同为“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华兹华斯的思想自然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对宗教的崇敬、对污浊的工业社会的不满等等。
对于自然,柯勒律治同样怀有深切的热爱,同样认为大自然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
但在这些共同点之上,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还是有着些许的不同,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描写完全忠于自然界的本来景象。
而柯勒律治则对充满神秘色彩的超自然能力(世人所无法解释的奇幻色彩,如海市蜃楼之类、突袭的暴风雨等现象)更为感兴趣,从这一点上来讲,柯勒律治对于大自然的感情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态。
比如,他曾经说过:“我努力的方向是超自然或者至少是浪漫的人物性格……”
这种神秘主义的倾向性可以从柯勒律治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在柯勒律治的笔下,高山、大海大多都是奇丽的、神秘的。
比如,其长诗《老水手》就讲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一个老水手带领着他的船员在海上航行,突然袭来的风暴将他们吹向南极。
绝望之中,从天而降的信天翁给他们带来了幸运和希望,但老水手却将信天翁射杀了。
随后,这支船队便离奇地经历了重重磨难,最后只剩下老水手一人独活,后老水手幡然醒悟,向着水蛇祝福并最终
获得了逃生的机会。
回国后,老水手便于林中隐身忏悔,并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世人,宣传上帝的力量和仁爱、关怀等信念。
这首长诗贯穿了奇丽的自然色彩,拥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多超自然的能力和奇异的事件都在长诗中得到体现。
尽管长诗最终的主题是博爱、是信念、是上帝,但神秘主义色彩始终贯穿其中。
诗人没有航海的经验,但诗歌细腻的笔法和详实的情节,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女妖和精灵、水蛇和信天翁,无一不透露出神秘感,浪漫的描述、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让读者感到有趣、神秘。
柯勒律治为治疗自身的风湿病,曾服用鸦片并由此上瘾。
在服用鸦片期间,鸦片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幻觉。
这种幻觉,让柯勒律治倍感痛苦的同时却也产生了不少灵感。
比如,在此期间柯勒律治所创作的《忽必烈汗》就带有东方的梦幻般的色彩。
“燕大都忽必烈汗/降旨修建御乐园……”,长诗中的御乐园是一个充满神秘、美艳甚至恐怖的所在。
因为柯勒律治的这种梦幻是由鸦片引起的,而鸦片在当时又恰恰被看作是东方的特征。
柯勒律治吸食鸦片之后之所以会出现种种梦幻,除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外,还与当时马嘎尔尼使团出使中国失败在英国社会心理上投下的阴影有关。
鸦片梦幻将柯勒律治带到东方、中国、元始祖忽必烈汗时期,浪漫的心理经验与地理经验重合了,从而在长诗中体现出了神秘色彩。
《忽必烈汗》中虽然没有超能力和诡异的事件,但充满吸引力和神秘色彩的异国之邦同样让人着迷。
幽深的森林、荒野中的泣妇、汹涌的泉水等等,诗人对自然和人物的描写让人叹为观止。
另外,华兹华斯所创作的
《古舟子咏》,同样充满了幻觉和奇丽的意象,同样赋予了大自然以强烈的魅力。
当然,柯勒律治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像这种充满神秘色调的情节在他的长诗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比如《克里斯特贝尔》就是直接将情节中设计为妖魔这样一个人物,从而显现了诗人高超的想象力。
因此后世很多评论家都称柯勒律治的诗歌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色调,还是缘于柯勒律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三骚塞——充满矛盾心态的辩证自然观
骚塞(robert southey)的代表作《洛德河水》最显著的特点是拟声手法的巧妙运用,是把气势如虹的洛德河水描绘得活灵活现。
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战争,骚塞是充满矛盾和困惑的。
相对于早起的激进,骚塞中晚期之所以选择守旧,并成为当权者的御用文人,恐怕是和他矛盾的心理无法分开的。
他的叙事诗是矛盾的,他笔下的大自然也是矛盾、充满辩证色彩的。
正如他所说:“多刺的荆棘往往长出柔嫩的蔷薇花”。
在“湖畔派”的三位诗人中,骚塞是最有争议的一位,也是人气最差的一位。
骚塞在青年时代,曾因反对学校体罚学生而被学校开除;在牛津大学就读期间,骚塞曾经创作《圣女贞德》响应革命、歌颂革命。
但一如柯勒律治,在看到了太多的失败和暴力之后,骚塞逐步变得保守和沉默,到了晚期甚至开始热衷趋附权贵。
此外,
他最富盛名时对勃朗特姐妹的嘲讽,也一直被世人所诟病。
但笔者认为,对于骚塞的评论,误读和理解偏颇还是占了大多数。
有人说,中年之后的骚塞热衷于趋附权贵。
有关这一点,如果从骚塞的人生经历和他后来所创作的诗歌里体会其字里行间的含义,就会发现所谓的趋附权贵是站不住脚的。
只能说骚塞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渴望变革;一方面他又无法面对变革所带来的弊端。
因此在痛苦之后又重新回归了守旧。
比如他的《书斋咏怀》,发思古之幽情,就与世俗格格不入。
在诗歌中,诗人借小女孩和老人之口,引出了这样的诗句:
……“告诉我们那次战争的事吧,和他们干吗要打仗的原因。
”“在那次战役中,英国人把法国人打得溃不成军;但他们究竟为啥要打仗,我也搞不明白说不清。
但大家都说”,老人讲道,“那次战役真是赫赫有名”……
对于自然的讴歌,骚塞虽然不如华兹华斯的声名响亮。
但如果说华兹华斯是一种质朴的单纯的感情、柯勒律治是一种神秘、敬畏的感情,那么骚塞就是一种辩证、矛盾的歌颂。
早期的“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多是讴歌大自然的和谐与愉悦,而骚塞对自然则进行了一种思考。
他不像华兹华斯那样对山水、云雀、樱草、花朵都观察入微,因为在他看来,大自然是高深莫测的、是复杂的。
可以说,骚塞的自然观不是一言所能概括的。
对于这样一个矛盾的诗人,也许,用他自己创作的诗句来描述他的心境是最为合适的了:“自然是完全的恩惠,完全是爱,完全是美!”(《圣女贞德》)
四小结
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湖畔派”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从文法上讲,他们摆脱了18世纪诗人所恪守的简洁、典雅和明晰,摒弃了当时诗坛垄断的英雄双韵体。
他们从最普通的世人的眼中去感悟大自然,体会人在大自然中的生活。
他们通过对自然的描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位诗人同称为“湖畔派”,自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的诗句富有感染力;他们注重自然界的可感性,在朴实的描述中去追求新鲜和奇特的效果;他们认为自然是上帝的恩赐,人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去感悟神的力量,去排除一切烦恼。
但在共同的基础上,三位诗人又有些许不同:华兹华斯更注重的是宗教所带来的感恩;柯勒律治更追求大自然中飘忽不定、神秘莫测的事物;而骚塞较于其他两位而言则显得比较辩证。
总之,“湖畔派”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们所创作的诗句朗朗上口,他们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自然感恩的心、对贫穷弱者的关怀,都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马家骏:《关于欧洲浪漫主义的几点思考》,《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
[2] 夏南:《论拜伦的个性对其创作的影响》,《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3] 王守仁:《论雪莱的“必然性”思想——读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
[4] 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温晶晶,女,1978—,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