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烧花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光绪年间,南通状元张骞性喜花木,他家有百余亩的花园圃。此时,扬州城北乡堡城的农民素以培植花木盆景出名,堡城有一位老花农被张骞聘去管理花木。老花农在张骞的花园里发现、尽管这里的花木被照看得非常精细,但生长得却并不旺盛。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他断定花园里的盆栽花木之所以生长不旺、乃是使用紫砂陶盆所致。他就同张誊商量说,土陶花盆虽不如紫陶花盆好看,但有古拙、宜发花木的优点,建议张骞不妨改用土陶花盆试一试。张骞表示同意,并让他一手操办购买土陶花盆的事宜。
由于这位老花农和苏成栋交情甚厚,他要苏家及其庄邻包揽下张家花园内所有土陶花盆的制作生意。果然,使用窑庄的土陶花盆后,张家花园里万紫千红,一片生机盎然。张骞看了十分满意。从此,连续多年,窑庄每年都要为张家定制土陶花盆数万只之多。
张家花园这样做,风声传到大江南北一些士绅的耳朵里,他们也跟着争购窑庄的土陶花盆,致使窑庄花盆一时名声大振,供不应求,形成整个窑庄家家户户都做土陶花盆的局面。窑庄之名也就越叫越响。
西湖镇蜀冈村窑庄生产的土陶花盆,以其渗水性能好、透气性能强和价廉物美的特点而名扬大江南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窑庄也因此得名。
材料与工具:铁铲、箩筐、扁担等选泥取泥用晒场、木板、木架等,作晒泥、晒坯用。转盘、刮刀等,制作盆坯用。砖窑、木柴、禾草、煤等、烧盆坯用。
花盆制作技艺制作工艺,工序非常繁杂,从选泥到成品多达几十道环节,一道不达则前功尽弃,现将其中主要工序作如下介绍:
选泥取泥:必须老黄土,要晒干、晒透、不可有杂土。
搅拌:先以水浸透黄土、用脚踏、搅拌,把泥练熟成团,要起粘有力。
搓泥制作:用转盘先转,再把泥土取在转盘中心,用手制作成盆形。
晒干:把盆坯做好,要放在太阳下晒干不可急躁,不能有裂纹。
装窑和烧作:将盆坯装好在窑内。用禾草烧。窑内火温控制在1000度左右,一窑约烧5个小时左右(草烧、煤烧要60小时左右)。
出窑浸水:出窑前温度高是红色,烧好后用水浇入窑内,入颜色变为黑色,水要慢慢入窑内24小时左右即可出窑。
由于兵灾洪涝,人们无意种植花木,曾红火一时的土陶花盆生意随之冷落。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养花栽木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做花盆被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门手艺无人敢于问津。粉碎四人帮以后,美化环境、培养花木成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重需要,窑庄土陶花盆这才得到
恢复和发展,并一度超过历史上最红火的年头。
近年来,一些原先制作土陶花盆的农户感到干这个行当既脏又累,挣钱不多,便纷纷改行做容易赚钱的副业,但以苏义奎为首的4个制作土陶花盆的专业户,仍坚持土陶花盆的生产,年产花盆20万只以上。
苏氏现有传承人苏仁清,苏仁华、苏仁平等十余人,大多已经年过半百。
苏义奎老人在16岁时跟随父亲学习花盆制作技艺,后来独自经营,已经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