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经拳法备要

合集下载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

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专文对《太极拳术十要》的技术内涵进行一些分析阐释。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说的是头部的要领和状态。

张三丰《太极拳经》开篇便讲“顺项贯顶两膀松”,所谓“顺项贯顶”,指的就是“虚灵顶劲”。

将“虚灵顶劲”作为“十要”的首句,可见其在太极拳修炼中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是技击。

要技击首先就要提起精神,而头部姿势对技击时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以自然界的动物相搏为例,猫捕老鼠时,在将捕未捕之际,它四肢是屈的,身是俯的,头是伸的,眼是专注的,全身劲势专注一方,这种头部状态和神态,就似“虚灵顶劲”。

人在相搏技击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行功走架虽不是直接搏击,但它的技击内涵却始终存在。

因此,练拳时“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首要的,也是要贯穿于始终的。

杨澄甫对“虚灵顶劲”这一要领解释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这就明确指出了这一要领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百会穴)上提,使颈椎拔起,头部自然端正,随即便产生周身虚活、精神凝提的感觉。

它的功用是,主精神,生气势,提携周身,以达“满身轻利”“劲力专注一方”之功效。

我认为,要做到“虚灵顶劲”,首先要做到“顶劲”。

“虚灵”是对做到顶劲后的进一步要求或做到顶劲后所达到的理想状态。

“顶劲”是将颈椎骨节上拔,使其与胸椎、腰椎、尾椎各骨节连成一体而节节拔开,周身一体,形成一个整劲。

我们老家有句土话,把“顶劲”形象地比作“马梗子”,是说马在拉车的时候,特别是在将重车启动的那一瞬间,马头、马脖子一定要向前“顶”,加上它的四肢配合用力,使周身形成一个整劲儿向前拉动。

武术基本功之拳法有哪些需掌握

武术基本功之拳法有哪些需掌握

武术基本功之拳法有哪些需掌握拳法是徒手武术运动的一部分,包括理论和运动实操两个部分的综合评价,依据评价出的特色从而形成约定俗称的拳法分类,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为防身,攻击,养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武术基本功之拳法。

欢迎阅读!武术基本功之拳法中国拳法种类众多,除了闻名遐迩的少林功夫、武当功夫、峨眉功夫外,还有以静制动的内家拳、广为流传的太极拳、形神兼备的形意拳、惟妙惟肖的象形拳、放长击远的长拳等。

内家功内家功是一种著名的拳术流派,其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因其技法主于防守而有别于以攻为主的外家拳,故名之。

内家功的源流,据黄宗羲作《王征南墓志铭》中称:“起于宋之张三丰。

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武大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据唐豪考证:“梦中授拳……其说荒诞。

”从内家功所用的六字拳法通臂、仙人朝天、抱月、扬鞭、等拳术名词来看,内家功乃是在古代人民创造发展武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据黄百家《内家拳法》载,内家功在传衍中禁戒较严,规定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皆不可传。

此拳法有应敌打法和穴道打法两种。

应敌打法的内容有长拳滚斫、分心十字、迎风铁扇、摆肘逼门、弃物投先、金刚跌、顺牵羊、虎抱头等若干种。

穴道打法的内容含有打击对方穴位和锁拿对方关节等打要害的技法。

南拳南拳南拳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的闽、粤、桂、赣、浙、湘、鄂、川、苏等省,其内容十分丰富。

各地流传的南拳自成体系,各具风格。

广东南拳除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流派之外,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侠家拳、咏春拳、白眉拳、南极拳、儒拳、佛家拳、刁家拳、朱家拳、岳家拳、钟家拳、昆仑拳等。

广西南拳有周家拳、屠龙拳、洪门伏虎拳和小策打等。

福建南拳有南少林龙、虎、豹、蛇、鹤五形拳,五祖拳,罗汉拳、梅花桩、连城拳、地术拳法、泳家法、五枚拳、狮拳、猴拳、鱼法、鸡法、儒法、仿乌迹等流派。

武之道传统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

武之道传统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

搏击武术科学【武术文化研究】武之道:传统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葛国政(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94)摘要:中国传统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润泽。

文章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及理论,试图从传统哲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武术,以此来强化人们对中国武术的认知。

关键词:中国武术中国传统哲学武之道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l㈣22珈3中国武术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缩影,是灿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创始与由来、生存与发展无不受制于东方文化的价值观的统摄与支配。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根基.中国武术受到其影响和化通,在东方特有的各种传统哲学观、思想观的引导下。

孕育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哲学内容。

闪此,通过选择传统哲学理论作为研究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更加深入地认知和r解中国武术所内涵的哲学思想,使我们可以更加正确把握中国武术所涵盖的技术层面的原理和文化层面的真谛。

1中国武术“求和发展”的武之道1.1天人和谐:武之道的构建原理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易经中反复强调,天地是个统一的整体,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人,天法道。

道法自然。

”表明天即是道,也即是自然。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因此主张人与自然。

与天地合一。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作为武术运动对象的客体一人的自身与宇宙自然,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因而在武术实践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后者,达到二者的统一与一致,方能实现武术的目的。

《峨眉十一桩》其《天地桩合诀》日:“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少于心。

”提示了功法的哲学思想本源是“天人合一。

”“圆”与“空”的观念来自于对天地自然形态特色的领悟。

拳经拳法备要

拳经拳法备要

拳经拳法备要.txt为什么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总要加上从前?开了一夏的花,终落得粉身碎骨,却还笑着说意义。

北京的庙会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1-27 11:23北京现在还有的庙会都有哪儿啊?比较正宗一点的~好吃的多一点的~西西提问者:没有哈哈 - 三级最佳答案北京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不太容易,因为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

现仅以清末民初的会期为例: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

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庙会也称庙市,它的形成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

久而久之,庙会期间的宗教活动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一)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北京的大街上虽然林立着大商场和百货公司,但是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都不愿光顾。

他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

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

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

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数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

庙会的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

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二)举行宗教活动一般说来,庙会期间,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在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

比如:喇嘛打鬼:这是喇嘛庙宗教仪式。

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

拳经拳法备要

拳经拳法备要

《拳经拳法备要》目录张孔昭著孙国中整理拳经序1注張孔昭先生拳經序1第一卷拳經2問答歌訣二十款悉盡其中之秘 2 周身秘訣十二項5下盘细密秘诀6双管密法第一6中管密法第二6外管密法第三6边管密法第四7少林寺短打身法統宗拳譜8場中切要9守身切要9步法9手法10肘法10偷步法10奸步法10梅花步法10步法跌人勾法10撻法10提法10顛法11挖法11踹法11剔法11身法操持11附原歌訣11審勢11粘身12到身12一片12用力12一線12借力12偷力13走場13走盤13總論入身殺手猛迅精微秘要13 論八面肩頭14張橫秋先生傳授習練法秘要14拳经序《拳经拳法备要》各一卷,传抄本,其法为少林宗派。

据其题名,则张孔昭撰、曹焕斗注。

按其内容,则孔昭之法,焕斗述之,非孔昭原著也。

自来书之注解,概列本文于前,而附注其下,以为区别。

此书则本文注解,初无界限。

其《拳法备要》,不署张名;图又为曹所补,似全为曹作。

然《拳经》中“双管秘法”,后附张先生原歌诀,可见《拳经》亦非张氏原文也。

凡技术由师传授,而弟子记录者,往往有之。

曹与张顾年代不相及,故其序中言读张氏之书,揣摩而得。

窃疑张氏徒众至乾隆时,犹有存者,曹实再传而得其法。

不然,仅据原书,固不能为此发明也(所谓梦二老人传授,当是伪言)。

康熙时,武术盛行,其后渐衰。

此书末有光绪廿六年,王某手录一行。

是年为庚子,适当奉乱,故有闻风兴起,而假旧本重录者,其实此为真正拳法,与其他拳法不同也。

《少林棍法》有明刊本,坊间已印行。

拳法流传颇罕,故为校印。

原抄不免讹字,且排类不整,字句时参俚俗歌诀,平仄不协者多。

盖武术及术数,两类之书强半,非出通人行文,例多繁冗。

今粗加润色,俾其明顺,至关系拳法字面,均仍其旧,固一字不为更动也。

罗振常记。

注張孔昭先生拳經序拳法者,卫身御侮之善术也,其原始于少林。

吾邑张孔昭先生,曾遇异人传授,其术独臻神妙。

其时从学者甚众,而得其真传者,惟程子景陶、胡子我江、张子仲略三人而已。

少林《拳经》·口传百法(珍藏版)

少林《拳经》·口传百法(珍藏版)

少林《拳经》·口传百法(珍藏版)【原文】练打之时,要凶狠尽力,从硬打做软,从有力打做无力,方有精法。

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故拳要软中硬者此也。

又练法之时,如设一敌人在面前,手当如何进,肩当如何入,脚当如何管,俱要算定,打时必要认真着力。

又练打之时,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

就是敌人一动手时,精神必要为之掀开,令彼自露其空处,然后一转进身,便处处是空中投石,所谓乘虚而好的用机是也。

【阐释】少林拳法,为何能出手发招如美女之采花,收势如文士之藏笔如此神奇巧妙,只有循拳经之练法而得知。

这段话是讲练习攻防招法的打法。

开始要雄狠尽力,即打拳先求架势展开,要凶狠尽力而打,目的是展筋拔骨,也就是抻筋拔骨的练法。

肯定地讲,这样的练法,开始训练时必然产生肌肉酸楚的现象,但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会觉得骨节似伸展拉开。

这时肌肉酸楚的现象逐渐消失,觉得肢体伸展已经达到极限。

(来自“武宗”公众号)每次打招时觉得体内犹如有绳牵拉-样,随着伸展、收缩而绳索牵拉的感觉明显。

此乃雄狠尽力打法的抻筋拔骨训练初步成功。

可知雄狠尽力是为了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此时就要从硬打做软了。

即从肌肉的僵硬打到肌肉的松软状态。

在打拳时仍是极力将拳架打到外展的极限架势,只不过用心体会内在的绳索牵拉现象,极力将肌肉放松、放松、再放松。

如果功法正确,此时丹田中的内气,会随着拳势的开展而达到四肢指梢部位;随着拳势的收束,内气回到丹田内。

如果有了此种内气运行之景象,打拳时肌肉松软的过程可以加快速度.了。

因为每一次的内气往来运行,都可以将肌肉的紧张状态松弛下来,而肌肉的松软更有利于内气的往来运行。

(来自“武宗”公众号)直到打到拳架极力开展之时,肌肉一直处于松软的工作状态,即形静的状态时,由硬打做软的训练阶段基本完成。

此时内气随拳势的伸展而达四肢指梢;收束而回归丹田内的景象,明显而有势,即自我感觉内气的往来运行有了一定的速度,并在达到四肢指梢时有了明显的力度。

马国兴论述:十二大劲

马国兴论述:十二大劲

内功十二大劲注解第一大劲曰:底练底者,足也。

练者,练之于地也。

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皆练底之功也。

用法俱在《内功经》。

外用有二:一勾敌人之手足,须曲吾足尖向内弯起,以外劲胜之;一封敌人之足,须将裆劲全坠于地,以内劲胜之。

阐释足为一身之根,根固则身稳,双足敷平于地,劲意在足踝处,则双足与地如胶似漆,便于蹬踩用势,谓之:“炼之于地”。

步法如舟车,载人闪展进退腾挪。

足根尖稳健,则步法方能虚实分明、灵活以至用。

有步法歌诀为证:两膝微弯力自然,撑前牮后练成坚。

之从顺闪腾挪便,玄经斜出反回圈。

翻复旋风肩平硬,膝雄跟踹带勾臁。

跟落指悬神化用,轻浮坚固步中玄。

《拳经拳法备要·步法指要》歌诀中点明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在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前往、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

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也就是形意拳十二能中所言:“马有疾蹄之能”,皆言两足之意。

即“炼之于地也”的足根稳健之功能,一身动变之根基。

有此双足定根基的功能,方有步法载身进退闪展腾挪之用;亦有双足立步生根之能,劲从足下升起,传于腿,主宰于腰,腾于胁,运化于胸,发于背,以助拳势攻防之威力的作用。

此乃“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之精义。

故此可知,双足之妙用,是决定一身拳势攻防有效与否的关键。

故将双足静定厚载、灵活变化、立步生根,视为第一大劲的功夫,也就顺理成章了。

未言打,先定自身之根基。

然练足、练步之法,皆在“经文”内叙述清楚了,学者可循序渐进而求之。

上述乃双足的自身内用之功能。

外用有两种方法,习拳者不可不知,一曰勾法;一曰封法。

勾法:拳有三勾之法说,一曰手勾;二曰肘勾;三曰脚勾。

脚勾之法,各门皆有论之,今取少林拳法歌诀以明之,以示各家通用之义。

承手牵来将次颠,用脚一勾边自然。

足指妙在勾身用,微微一缩望天掀。

《张横秋秘授迭打抓拿·千金秘诀二十首·第十四首》此歌诀乃专题论述脚勾可以跌倒人也之方法的。

《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本

《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本
tfl
G + 4
nD
t
t
,t
I
€1. tt
*.
,t
A
* 't
T ? ft
n
n TEtt
,^'
!,1
fir 4 n n E.
J.
,bi ,l
{
4 F
.ql + l l t a 4 tE f lFrdl <'lrRlf{ i ra t & iF s cF< f r 1 4(,.l4lfil<& {1 fi
\ { *. , {. * ^ { ;} €. * € {' { 4 +&
{.
'P
t q
+
1014.
.8la lci ,f t lar. l+ a &t&a I< '+l+IrBIt fl .r{11+ n It la.
rl i i, +1,{ a t a tf rt{ fi -t( i6i{ -!t Ir T .pirb 4 4t& t :l'* A {nT15ra lt t lu a 6 +l 6 I q *f d' t' l1s jula rl i +\ tl ?4' +ii &lr"
l4 i
' ,1!
rl
flilE + ,rllli{ t1 +l {l
6 rl
qlll|i
r*l lFl ,-rl1e t1 ttl rqt+t t6
f Ji.
^ ,}

武术身法论

武术身法论

武术身法论武术无非是肢体的运动,人身无非是头身和四肢,相同的生理基础决定了武术必有其共同之处。

武术是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武术的魅力在于运动艺术的极臻完美。

武术本无门派之别,其内涵精致之处都是共通的,只是练拳的人有门户之分,不过是所选择的途径不同罢了。

武术的核心是身法,练习身法的方法历来都是各门各派的精髓所在。

各个拳种都有自己的身法要求,虽然各门中所用术语不同,语言描述不同,而细分析其实质却无不相通。

笔者谨对几家拳法的身法作一蠡测,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心意六合拳身法《心意六合拳谱》曰:“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作身法。

”所以,练习心意拳者和练习形意拳者莫不对此耳熟能详,心意拳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为身法六艺,形意拳讲鸡腿、龙身、熊膀、虎抱为身法四相,所谓身法,无论静动每一势中皆要包含之意。

心意拳中六艺所练,主要就是一个身法,六艺就是从头到脚浑身上下劲力的贯串之法。

鸡腿练的是摩胫摩胫,裹胯扣膝,练的是下节劲的贯串;虎抱头练的是头领项挺,是上下劲的贯串,龙身练的是脊椎的左右旋转,是左右劲的贯串,二者结合完成的是中节劲的贯串;熊膀练的是肩的沉塌,鹰捉练的是肘的合坠,二者练的是上节劲的贯串;上中下三节又要在虎抱头的统领下贯串一气,周身上下总为一节,方才能发出武术的整劲。

外五形要合,内五行要顺,雷声则是内外相合,以内催外,气沉丹田,如此内外合一方能发出内家功夫所谓的整体内劲。

鸡腿具体要做到两脚踝相摩(摩胫),两脚不丁不八,在一条直线上,两腿弯套弯,提肛敛臀,两大腿夹紧(剪子股),胯要裹住,裆要掩住,膝要合住,脚尖内扣,十趾抓地。

走动时脚要平起平落,行步如犁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起要翻,落要钻,起为顺,落为横。

脚打七分手打三,武术搏击,以步为先,所以心意门有“打遍天下老鸡形”之说。

龙无定形,曲折翻腾,浑然而动,遍身着力,人之脊椎贯通上下,正是人身之大龙也。

背脊开劲,力由脊发,腰背一体,这才是发力的关键。

少林内外轻功秘诀旨要少林《拳经拳法备要》

少林内外轻功秘诀旨要少林《拳经拳法备要》

少林内外轻功秘诀旨要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少林内外轻功秘诀旨要由明代少林还俗武僧武尊者(隐名)所著的《内外轻功秘诀旨要》所戴之功均系少林真体,虽简实深,如能依此勤习苦练,可臻大成望各位读者,切莫因其简易而小视。

要知道简可驭繁,易而生奇啊。

因此书原文全系文言,古奥晦涩,编者特将其译为白话文,且将残破的图式重绘附上,使之更加详明易懂。

自序我中华大地的武学,奥妙精深。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可分为内外软硬,有形无形的区别。

注重于外,修炼筋骨皮肉的是有形的功夫;注重于内,调养内气;修炼精神的是无形的功夫。

这两类功夫必须经过长期的苦练精研与聪敏颖悟才能达到极高的境界,这种人武林中称为绝手。

凡学过一些拳功的人都听过“力不打拳,拳不打功”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力量虽强,却不如习练过拳技的人灵活敏捷:而精于拳技的人,又比不上功力精深的高手。

譬如挑夫苦力,负重力量很大,这是拳师不如的。

但是他们要是与拳师傅斗起来,就必然是晕头转向,手足失措,空有几百斤的蛮打印无用武之地。

拳技娴熟的拳师.身手敏捷,身法灵活,对付一般笨拙的入。

实在是轻而易举。

但是,如果遇上内外功达到一定境界的高手,他们的攻击就象蚂蚁去摇动大树一样,一触其锋立刻溃败而无还手之力。

我们看山中猿猴狡兔。

虽善于腾跃纵驰,一见虎豹之威慑则无不束手就擒。

这就是一个明证。

道理人尽皆知,但是照此而行的人在武林之中是很少的,这都是因为练拳技容易而精功大艰难。

再者如今传拳的人,自秘其技,大多口教拳技不教真功。

以致拳道衰微实在是不幸啊!儒家亚圣孟子曾说:“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古往今来的奇人异士,并非天生过人,都是历经千辛万苦。

百炼而成的高超功夫。

只要功夫精纯、达到一定层次,就自然会融汇贯通,神乎其技,并没有其它的捷径可言。

我所继承的是少林一脉,少林门中自古练功法门众多,为武林入所知的有易筋经、达摩罗汉十八手内功,大小无相禅,少林七十二绝艺,梅花桩、舍利子(暗器)、达摩渡江(一苇空行)轻功……等。

形意拳经十四拳打法歌诀精义解——马国兴

形意拳经十四拳打法歌诀精义解——马国兴
此“一段”者,乃自定至足四体百骸,总为“一节”者。此正是“虚实相虚,内外一而贯之”之精义。“一段而进”古亦有论,最精辟者,《九要论 七要》之论最详细,录之如下,以资对照理解:
头为诸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为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膀,膀不进则手却而不前矣!是膀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矣。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其为六进。
栓得直:乃“形曲力直”之谓也!并非“外形强直”的意思。这从歌诀“两腿微弯力自然”句,可以得到证实。
一段而进,所谓百骸筋骨一齐收也。
阐释:
这是本拳经所持之观点,关键在一个“收”字。“收”字在这里是“约束、控制”的意思。正如古拳论所言:“身如绳束”。此谓之“收”。这样,理解“一段而进”就是所谓百骸筋骨之一身犹如绳束,方有威力。这就是此段前面所论之内容皆如是法。有进有退,退中自进,进根于退,方能拳势势势具有威力。如以退为静,进为动来立论,就是“动静互为其根”,方能“阴阳迭神其用”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宗旨法度,其名随杂,然条理清晰而不越也。
TOP
小小耳朵
组别
论坛元老
性别
保密
积分
3893
帖子
418 注册时间 2010- Nhomakorabea3-24
个人空间
相册 2010-04-07 09:19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12 #
而对此“人字架”的认识,并非此拳经的独自认知。心意六合拳种就将此前四后六的两根摹神设想之巧者的力柱,称为“牮柱”。我在少年习拳时就已精熟此“人字架”的运用了。并将此称名为“人字架”。后足蹬劲之力柱,称为“牮柱”,只是到后来,大约八十年代末时,看到此“拳经”,当读到“用力”条目的“前脚如万斤之石压,后脚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泰山无可撼,此周身用力之妙,摹神设想之巧者也。”方才恍然大悟,对此步法之“前撑后牮坚”的“人字架”结构,古人早已有明文论述,而论述的又相当精确,自叹不如。故我后来著述《杂论卷》的文章时,相信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确有其实质内容,故而得出“只要唯道适从,修炼的攻防功夫艺境,可与古人同,亦与今之善者无异也”的结论。由衷发出这样内心的感慨。此“人字架”的内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拳经要诀】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

拳经要诀】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

拳经要诀】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九、打太极拳必须知道三节的规矩头为上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头为周身之首。

打太极拳如果不知道头的规矩,周身涣散没有系统。

为此,不能低头,不能摆头,不能头硬往上顶,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如某手至,眼神只注于某手的中指甲,嘴唇要合,舌尖顶住上颚,使呼吸自然。

腹为中节,中节不明,滿腔是空。

上自咽喉,下至丹田为中节,中节不能弯腰撅屁股,不能鼓肚填胸,必须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

打太极拳,腰是最重要的。

腰如车轴气如轮。

腰为周身之主宰。

腰为一身之主。

肾为发气之源,如果不懂得腰劲,周身涣散无主。

手为梢节,肩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往里合,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往外开,以腰摧肩,以肩领肘,以肘领手,这就是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左右是一样的,这样的运动才能一气贯通。

下节不明,颠覆必生,大腿根到脚底为下节,脚底脚后跟要把地,涌泉穴要虚,腿要虚实分明,千万不可有双重的腿法,犯了双重的毛病就不成为太极拳了,膝盖要与脚跟对照,不要东倒西歪,要骨节相对,不对则无力,等于盖房顶,梁柱一歪,房子就要倒塌的意思,虚腿脚尖要往里勾,使腿上有缠丝劲,委中穴(在膝后弯内)莫软,两只腿不能硬顶住骨盆。

乁脉穴(在两大腿弯内)要虚,不然转关不灵。

开裆贵圆,腿部方能有力,腿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

打太极拳下盘稳固是根基,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之法。

在第一阶段练习时,必须知道三节之分的规矩,就是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也。

心与意,气与力,筋与骨合,此为内三合也。

就是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周身无有不静,何有三节之云乎哉。

三节的规矩就是在运动时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到成功时是一气贯通,一肢动而百骸皆随的道理。

打太极拳时就是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者是一本而散为万株,合者是万株成归于一本,千头万绪各有所属,酿佳肴自有其源,拳术之道不外此例。

师徒传承育人方式对武术教学的启示

师徒传承育人方式对武术教学的启示
择徒拜师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至今在 民间习武群体中被沿袭着,多以血缘和拜师等关系进 行。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分有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两种 类型,只有通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才算形成了严格 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中国武术曾作为民间的一种谋生 手段,所以自古便有“传内不传外”的说法,“家伙什” 关乎个人生存和家族存亡,所以在传承和择徒上尤为 重视。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中写有:“大道等 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刑”,也充分体现了选择传 承人的重要性。[3] 这句话显示了传统技艺对选择徒弟 的重视程度,而“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思想也常常存 在,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注重家庭和家族的凝聚力, 出于对自身技艺的重视和对大家族的荣誉感,“传外” 便很少作为择徒原则。 3.2.2 未习武,先习德
1 前言 以传习某种手艺技术为纽带形成的师徒传承育人
方式,几乎是所有传统艺术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 现象,随私学出现尤其随近代学校教育方式开启,传 统技法如乐器、戏曲、绘画、武术等技艺类教学内容, 作为综合学科内容陆续走进学生课堂。作为我国传统 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华传统武术,二十世纪以来陆续被 纳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这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弘 扬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学校体育课程传承教学 方式必会剥离原有的武术师徒传承方式,且传承目标、 教学内容及育人理念也势必会与传统的师徒传承制渐 行渐远,加之西方主流运动和明星效应的汇入,传播 传统武术运动变得困难。课题组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和 中学武术课堂及部分地方特色武术学校进行了调研, 普遍反映普通高校和中学武术课堂传承效果不容乐观, 而传承效果较好的地方特色武术学校仍大多与延承传 统师徒传承的精脉有关。 2 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归纳法等方法, 以传统武术中的师徒传承方式为研究对象,在对师徒 传承制民间走访资料进行整理基础上,结合当代学校 体育武术课教学现状,对师徒传承制中华武术传承的 精神亮点即精脉所在进行了再发掘。 3 结果与分析 3.1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育人方式历史进程概述

孙式太极拳拳决精要

孙式太极拳拳决精要

孙式太极拳拳决精要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1860-1933)所创。

是在武式太极拳基础上,吸收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和两门拳术手法,创编成的。

此拳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

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拳决精要。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拳决精要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虚灵顶劲神贯注,下颏内收即自然。

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罗锅肩”。

练时沉肩又附肘,肩耸肘悬不是拳。

塌腰能使全身力,腰不塌住灵活难。

两腿弯曲分虚实,太极要义在里边。

呼吸下沉丹田穴,纯任自然莫强牵。

上下相随成一体,动作绵绵永相连。

动中求静静中动,练时神气务周全。

切记要点莫遗忘,持久习练益自显。

上边歌诀是对练拳的要求,在练习推手时除遵守一般规矩还应注意几点:(1)速度太快容易滑过,太慢容易死滞不活,圈子由大逐渐收小,作支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进攻或引化都要作到手臂松柔,用意不用力。

得寸进尺乘虚而入,出手不见手,手到不能走。

(3)肩关节松柔圆活下沉,肘关节始终下垂,脊柱竖直松沉,裆劲下沉,手臂由松柔到沉重,形成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的内劲。

(4)引化进击,技高者用内劲,不被人发觉,意在人先,粘着点作轴心,触点成圈进行旋转,作到先引后进,半引半进,即引即进。

所谓先引后进是指通过引化使来力落空而后进击。

半引半进是指肘以上臂部稍后退,小腹(丹田)稍前进,肘以下不能超过腕掌承受着小腹前进。

即引即进指用螺旋式弧形动作边化边打,即所谓小圈转关干脆直射一触即发。

此也称截劲。

(5)步法要求迈步如猫行如临渊捋冰,动步要轻、稳、灵。

两腿分清虚实,但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将欲迈左步,腰隙(肾)先向右抽换落实,小腹右侧充实,坐实右脚反之亦然。

步法与手法下下相承受互相呼应,手足有相吸相系之意,注意外三合。

戚继光《拳经》32势拳法

戚继光《拳经》32势拳法
卷十四《拳经捷要篇》明戚继光
(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于后,以备二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第十二势,掂肘势
诀:掂肘势防他弄腿,我截短须认高低,劈打推压要皆依,切勿手脚忙急
此势是讲对手若用左拳打来,我用右手截格来拳,同时步法移动,将自己处在我顺敌背的位置.也就是我在对方手臂外侧,靠身体左转引敌重心,同时左拳肘从右手上穿出打面.此势可以连贯披挂手,炮捶,推手挤靠等多种后招.
第十三势,一霎步
诀:一霎步随机应变,左右腿冲敌连珠,恁伊势固手风雷,怎当我闪惊巧取
第廿八势,跨虎势
诀:跨虎势挪移发脚,要退去不使他知,左右跟扫一连施,失手剪刀分易
是我顺敌背用手将敌拳架开,然后搜根踢人脚踵,上手剪刀*人后倒.在中国传统摔跤中常见.
第廿九势,拗鸾肘
诀:拗鸾肘出步颠跺,搬下掌摘心打其心,拿阴捉兔硬开弓,手脚必须相应.
此势又名背肘势,是敌若右拳打来,我蹬脚快速近黏到敌手臂外侧我顺敌背,右手捋按敌手并返拧敌手背(让敌手筋螺旋反拧),身向右转,左肘背压敌肘牵引敌劲,*敌身体前倾,则我要上打钻心拳,下用拿挡手都十分便利.关键步法和手必须连惯.背肘势大时,甚至可以将敌手臂压断.
此时有名拳种中并无太极拳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颖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戚继光《拳经》32势拳法
小太极007
第一势。懒扎衣

拳经捷要篇 剑经

拳经捷要篇    剑经

拳经捷要篇剑经附:枪法要诀[明]戚继光第一篇拳经捷要篇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入艺之门也。

故存于后以备一家。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

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翻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着朝天,而其柔也。

知当斜闪。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

是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

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虽各有所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学。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免而久试。

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

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主诬也。

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戳一法。

以上长拳三十二势,是总结当时各门派之精华。

一幅图二势,共一十六幅,三十二势。

动作名称如下。

第一势: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

对敌无胆向先,空自明手便。

第二势:金鸡独立颠起,装腿横拳相兼,抢背卧牛双倒,遭者叫苦边连天。

第三势: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

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第四势:拗单鞭黄花紧进,披挑腿左右难防,抢步上前连劈揭,沉香势推倒泰山。

第五势: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逼上下提笼。

遥路拳绝技迎风铁扇手

遥路拳绝技迎风铁扇手

武学库:https:///s/felgXEWyYRSeyg52Anhxfw
武当 !""#· ! $ 总 %&’ 期 ( !)!)
名拳荟萃
护裆(退步托肘)(图 &)。 第五式:抽崩捶 接着,右脚上步,左脚跟进
成半马步的同时,右拳拳眼向上, 高于心窝。左掌按于腹前,旋即 变拳收于左腹前,目视前方 (图 !%"、!%!%)。
基本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 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收腹裹 裆。
预备式: 面南并步而立,平心静气,气 沉丹田,目视前方(图 %)。 第一式:上步削掌 右脚向右侧上步,脚尖略扣, 左脚跟进成半马步 (山羊步),重心 偏后的同时,右掌 (柳叶掌)由右向
前划弧削掌,掌心向内置于面部右 侧,力达掌沿,目视右前方。左掌按 于左胯旁(图 !)。
对练五: 甲抽削乙托肘之左掌,随即 打出崩拳击乙心窝。乙遂退,左 掌向下曲腕,用掌沿钩格甲右手 腕,右掌护裆 (退步格挡)(图 !%"!)。 第六式:削臂 接着,下肢不动,右掌向里 削掌,力达掌沿,掌指向上,掌心 向里,置于面前。左拳变掌护于 左腹前,目视前方(图 !%"))。 对练六: 乙右掌变拳突然跟进冲拳 (上步冲拳),左掌护肋。甲趁势 削臂,化解其力(图 !%"*)。 第七式:斩手 接着,右脚上步,左脚跟进 成半马步的同时,右掌趁势向前 斩掌,力达掌沿,掌指向上,高与 额齐。左掌护于腹前,目视前方 (图 !%"+)。 对练七 甲趁势跟步,右掌砍乙面 门。乙遂退,左掌架甲右掌 !$ 架 掌 !( !, 右掌按于胯旁 !$ 图 !%"- !( 。 第八式:左剁 接着,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半 马步的同时,左掌横掌向前下方 击出,力达掌沿,掌心向下,高与 腹齐。右掌按于右胯旁,目视前 下方(图 !%"#)。 对练八: 甲上砍下剁,声东击西,于 上步的同时,左掌切击乙小腹 部。乙遂退,右小臂磕击甲之左 手臂 (磕臂),左掌护于胸前 (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拳经拳法备要拳经序《拳经拳法备要》各一卷,传抄本,其法为少林宗派。

据其题名,则张孔昭撰、曹焕斗注。

按其内容,则孔昭之法,焕斗述之,非孔昭原著也。

自来书之注解,概列本文于前,而附注其下,以为区别。

此书则本文注解,初无界限。

其《拳法备要》,不署张名;图又为曹所补,似全为曹作。

然《拳经》中“双管秘法”,后附张先生原歌诀,可见《拳经》亦非张氏原文也。

凡技术由师传授,而弟子记录者,往往有之。

曹与张顾年代不相及,故其序中言读张氏之书,揣摩而得。

窃疑张氏徒众至乾隆时,犹有存者,曹实再传而得其法。

不然,仅据原书,固不能为此发明也( 所谓梦二老人传授,当是伪言) 。

康熙时,武术盛行,其后渐衰。

此书末有光绪廿六年,王某手录一行。

是年为庚子,适当奉乱,故有闻风兴起,而假旧本重录者,其实此为真正拳法,与其他拳法不同也。

《少林棍法》有明刊本,坊间已印行。

拳法流传颇罕,故为校印。

原抄不免讹字,且排类不整,字句时参俚俗歌诀,平仄不协者多。

盖武术及术数,两类之书强半,非出通人行文,例多繁冗。

今粗加润色,俾其明顺,至关系拳法字面,均仍其旧,固一字不为更动也。

罗振常记。

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拳法者,卫身御侮之善术也,其原始于少林。

吾邑张孔昭先生,曾遇异人传授,其术独臻神妙。

其时从学者甚众,而得其真传者,惟程子景陶、胡子我江、张子仲略三人而已。

嗣后支分派衍,渐失其真,间有能者崛起,名震一时。

大都皆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而于先生运用之法,变化从心之妙,概未之闻也。

盖先生拳法,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

夫岂有圭角之可寻哉? 余兄弟四人,余行列第三,伯兄衍春,字佩玉,处凌弱暴寡之乡,常恐受侮,甚好武技,家严不之禁,更为博请高明教之。

时余年十三,从塾师读书,每自馆归,随之练习。

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藏之馆中,如获异宝,日夕研求,至练打十则之法,志一神凝,苦心思索,忽梦有二老人为余指授,自后数梦之,觉身益软、手益活,心悟练气之妙。

及年廿八,因屡应童试不售,遂出门求进取,数次皆病困而归。

此后乃专心习艺,漫游江淮、两浙、荆楚间,阅人甚多,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衄。

今退隐于家,追思既往,尚觉暴气未除,深自韬晦。

因诸同志,欲广其传,不容自秘,爰就平日所得,将《拳经》详为解释,并图各象式,以虚待宾之法,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

然用法之妙,全凭内力,非言语所能尽,必如病偻丈人之承蜩,如养由基之射虱。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始有得心应手之能,更无筋努骨突之弊。

于以上追孔昭先生之真传,其庶几乎? 不揣固陋,谨序其耑。

时乾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阳月中浣之吉,曹焕斗在东识。

第一卷拳经(横秋张孔昭述在东曹焕斗注)拳法之由来本于少林寺,自宋太祖学于其中,而名遂传天下。

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有十二短打,吕红有八下之刚,山东有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张敬伯之打,此皆名传海内,各得其妙者也。

然或有上而无下,或有下而无上,惟可取胜于人,未可概为全美。

至于张鸣鸮者,生平极好武艺。

于是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

或慕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羡其上架之美,而学其上焉。

兼而习之,久而化焉,遂独成其一家:真所谓善之善者也。

爰编成一帖,以启后学,百法皆备,有志其业者务以会意,法以神传,必当竭尽至力,须宜实致其功。

细事细磨,断不可用努筋突骨之功,而致百身之病。

舒筋舒脉之谓何? 而猥知卤莽,是彰乎知,此则临敌应变,无不可以取胜于人,此所谓千金不可换也。

慎之慎之,无视以为戏玩也。

问答歌诀二十款悉尽其中之秘问曰:势雄脚不稳何也?答曰:在势去意来。

势若去时要猛狠,意旋回时身步稳。

百骸筋骨一齐收,后手便顺何须恐。

问曰:弱可以敌强何也?答曰:在偏闪腾挪。

偏闪空费拔山力,腾挪乘虚任意入。

让中不让乃为佳,开去翻来何地立。

问曰:下盘胜上盘何也?答曰:在伸缩虚实。

由缩而伸带靠人,以实击虚易为力。

下盘两足管在斯,撑拳托掌谁能敌。

问曰:斜行并闪步何也?答曰:在避直逃冲。

避冲飞斜势难当,逃直非闪焉能防。

用横用直急起上,步到身傍跌见伤。

问曰:里裹与外裹何也?答曰:在圈里圈外。

圈里自里裹打开,圈外自外裹入来。

拳掌响处无间歇,骨节摧残山也颓。

问曰:胜长又胜矮何也?答曰:在插上按下。

身长插上正相宜,身矮按下一般齐。

眼鼻心口肾囊上,不遭打损也昏迷。

问曰:短打胜长拳何也?答曰:短兵易入。

长来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拨好惊人。

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

问曰:脚步能胜人何也?答曰:用坚堕跪。

前脚弯兮后脚箭,前足如矢后足线。

用肩推靠不能摇,坠跪伐挞随人变。

问曰:身法能压人何也?答曰:排山倒海。

一身筋节在肩头,带靠从来山也愁。

翻身用个倒海势.纵然波浪也平休。

问曰:拳法足以克敌何也?答曰:在披窍导窍。

一身筋节有多般,百法收来无空间。

谁能熟透其中妙,恢恢游刃有何难。

问曰:掌起可以百响何也?答曰:阴阳幻化。

阴变阳兮阳变阴,反拖顺托不容情。

手外缠来怀中出,两手搬开奔身靠。

问曰:勾挠能进身何也?答曰:在柔能胜刚。

拳出腿来势莫挡,勾分并挽柔胜刚。

若人犯着勾挽法,进身撗托不须忙。

问曰:用膝可以敌人何也?答曰:在推上击下。

两手相加乱扰攘,无心思到下盘伤。

撗直撇膝因穴道,纵是英雄也着忙。

问曰:轻勾可以倒人何也?答曰:在手不在足。

承手牵来将次颠,用脚一勾边自然。

足指妙在勾身用,微微一缩望天掀。

问曰:跌法能颠越人何也?答曰:在乘虚用势。

乘虚而入好用机,见势因之跌更奇。

一跌不知何处去,体重千斤似蝶飞。

问曰:拿法可以夺人何也?答曰:在反筋偏骨。

膂力千斤真个奇,筋节乖舛任施为。

紧拿不许松松放,神迷牵来莫钝迟。

问曰:抓法能破体何也?答曰:在便捷快利。

进退轻跳称便捷,伸缩圆活快利间。

体破血流红点点,指头到处有痕斑。

问曰:身法当如何操持?答曰:在收放卷舒。

常收时放是操持,舒少拳多用更奇。

一发难留无变计,不如常守在心头。

问曰:练法更如何得窍也?答曰:在会意用力。

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

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似金梭。

问曰:拳法何由得精也?答曰:在熟不在多。

拳法千般与万般,何能精透没疑难。

须知秘要无差漏,一熟机关用不完。

周身秘诀十二项头第一:头者身之魁,直坚而若顶千斤,不可抬高,不可俯视。

向左则略顾左,向右则略顾右,随身法以相应。

高仰则有仆后之病,低视则有仆前之虞,学者宜凛之。

眼第二:眼者身之主,宜精神注射,破敌全凭之,故认腿认势皆赖眼也。

兼视一身,上下相顾,前后左右相防,不可不用眼。

颈第三:颈为头目之枢,上下相顾,呼吸相通,以灵活为主。

要直竖而不可太偏,顾左顾右,随身法以相转,学者亦当领会也。

肩第四:肩为一身之前锋,宜带靠而陡来。

宜下与膝相对,不可过于膝,亦不可不及于膝,至若偏闪,更要灵活为要。

臂第五:臂乃一身之前锋,宜狭不宜开,开则身法涣散,敌人可揭可挑,而我之身难保矣。

宜以气应之,臂上使力,则气吸上,臂力使下,则气降下。

臂力开,则随身法以相转,不可使孤行为要。

手第六:身之围护者手也,要轻松圆活,刚柔相济,上下前后左右相顾,左上则右下,右上则左下,亦有左则俱左,右则俱右。

此以身法速转,方可如此。

更有变阴变阳之妙,长短伸缩之玄。

总之,以熟为要。

胸第七:胸乃我身之墙壁,宜开之成其一片,亦不可俯仰,两手常须护持,勿使敌人攻入。

苟使近身,纵有能者,亦难敌矣。

腰第八:身之枢轴者腰也,腰要灵圆熟,直鞭坚固。

况力皆从腰出,气亦由腰所运,一屈则气阻力闭,上下不能相通矣。

臀第九:下身之所重者在臀,宜与肩相应而成一片。

肩过右则摆右,要陡然相冲而带压下,故一身之筋节俱紧贴敌人身上,所谓百法收来无空间是也。

腿第十:管脚之搀力,腿亦有功焉,宜悬而缩,宜活而硬。

要循腰藏阴而带曲尺样,此下盘之紧密者也。

膝第十一:下盘之门户在膝,宜平分内里,不可外开。

若开则足尖亦开,下盘必不密矣。

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住。

若过于坐平则腿力不坚,腰曲无力,种种失真矣。

此法不必拘,要在能者变用耳。

足第十二:足系一身之根,根不稳,则百体虽强,皆为虚器矣。

妙在足指钉下,足根坚固,不可虚前虚后,退步宜轻,踹步宜速,探步宜活,其余百盘步法,俱遵成式运用。

根既坚固,周身俱活,随其所之,无不颠人矣。

下盘细密秘诀双管密法第一将左脚偷在他人左脚外边,或离三五寸,然后右脚缩为一球,只须要悬空离地,臀与大腿膝尖,从人腿边软处,并膝腕边,尽力一齐压下,则人之左脚自然离地,而我之右脚已射过他人右脚外边矣。

歌诀:双管之法果希奇,须记脚尖是线羁,其力要从软处得,将人双腿一缚之我之臀尖,腿膝头,熟缩一球,从敌人腿边抵进,而带压下,将人两膝缚作一此法须要记清一片,总是手随身,身随臀,臀随大腿,大腿随膝尖,膝尖随脚,一片而抵入,不可视此图是几希。

中管密法第二走中盘,必将左脚偷在他人右脚里边,或离三五寸,然后将右脚缩起,先以脚尖射入,须是一齐插进,而臀亦必紧贴身为满盘。

歌诀:中管之法果奇焉,膝尖好似箭离弦,其力须知一片入,将人掀跌自天然。

又此尖须要记清,膝尖射进,亦须臀腿紧贴方称老到。

外管密法第三走外盘必将左脚跌一步,离彼脚或四五寸,然后将右脚缩起,钉下腿心,腿腕。

臀与大腿,亦须一片用力。

又有以臀,从人腰下软处坐进,亦甚猛狠。

歌诀:外盘管脚实难当,猛虎倚山势更强,身臀一片须颠进,将人掀跌独擅长抢满则为外盘双管,此盘必要抢满为主,不然或有破处。

一抢满,则千斤重体似蝶飞矣。

以我之臀、大腿从人腿腕坐下去,此法就是用颠步,全要臀边着力。

又名反杀盘,最为雄猛。

亦名回回步。

边管密法第四走边盘,必将左脚偷在他人左脚外边,或离三五寸,后将右脚缩起钻入,必射过腿心腿腕,方为满盘。

歌诀:边盘偷巧任施为,妙法须知软处投,也宜脚去过尺五,方为老到有算头脚法之妙,虽亦多端,横直撇膝,总要视穴道而入,自然百法百中。

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百拳之法,以眼为纲。

反侧前后,求察阴阳。

浑身着力,脚跟乃强。

起伏进出,得先者王。

拳无寸隔,沾衣便亡。

腰无少主,巧终狈狼。

如钉若矢,紧倚门墙。

自顶至足,节转轮防。

接应变换,无仇为良。

八风不挠,随颠随狂。

其一则:百拳者,诸家之拳也。

以眼为尊,谓精神巧处全在眼上。

如天上有日月,凡来、去、隐、跃、横、直、斜、正、无不照彻于人。

对敌时,或开或闭,或虚或实,或高或下,俱要一眼观定,然后进破,自无不合。

故先贤曰:由诸心,而发诸手,眼为尊焉。

其二则:反侧前后者,谓人立身立足之法,不外此四字也。

人一身伫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

先贤曰: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

又曰:身法为良,乃明阴阳相生之妙也。

其三则:能明阴阳,则当察其用力,其言浑身着力也。

自顶至足,须要一片,又要在一时,若不在一时,自己先有弊病,当知真实虚败之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