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娄元霞1综述陈恩富2审校
中图分类号:P,5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931(2010)03-0017—04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diarrheasdiseases)是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
主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传染
病,在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之
首。

感染性腹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泌、渗
出性腹泻,如霍乱和病毒性腹泻;另一类是侵袭性
腹泻,此类腹泻的病因以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和
沙门菌感染为主,可对肠粘膜、肠细胞造成直接破
坏,形成肠道浅表溃疡、出血、造成粘液血便
等…。

1989年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除霍乱(甲类
传染病)、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乙类传染病)以
外的由微生物引起的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并列为
丙类传染病。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细
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

但致腹泻的新病原体
不断涌现和一些老的病原体重新活跃或菌株基因变
异等,均给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挑
战‘21。

流行病学现状
1地区分布(2003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披露,
发展中国家感染性腹泻导致儿童死亡达156.6万
人,占死亡人数的15.2%,居死因第3位口j。


某些特别贫困的国家或地区甚至是第l位的死因。

据统计,非洲的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年要发生7次腹
泻。

全球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有18亿例次患腹泻
症,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占所有因腹
泻而死亡人数的1/5。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虽然近
年来感染性腹泻发病数逐年下降,但是仍有较高的
发病率。

在美国,每年有2.1亿一3.75亿例次的
感染性腹泻,平均每人每年发生腹泻1.4次,其中
有90万人需要住院治疗,每年因腹泻而死亡者也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医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2.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7-・综述・
多达6000人。

在英国,每年5人中就有1人患肠道传染病,患腹泻者至少有1/6的患者需要就医HJ。

2005年全国法定报告的全部传染病中,腹泻病例共计1042181例,占全部传染病的22.29%。

据1988年国内21省(市、区)腹泻病防治现状入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每年约8.36亿人次发病,其中5岁以下儿童约2.09亿人次。

1989—1991年,在山东、云南、福建、甘肃、北京及湖南人户调查结果显示,5岁以下儿童年均发病0.86~3.9次/人,平均2.5次/人,农村地区为2.9次/人‘51。

2人群分布感染性腹泻主要高发于婴幼儿,高发期为每年的6—8月份和lO一12月份,其中夏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监测结果显示主要以福氏痢疾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

秋冬季以病毒感染为主,据有关报道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毒【6J。

因此,婴幼儿是今后感染性腹泻的防治重点。

据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美国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腹泻高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而65岁以上的人群其发病率最低,并且腹泻疾病的发病率女性较高"】。

3主要病原体
3.1细菌性腹泻包括(1)肠杆菌科:有志贺菌(genusShigella)、沙门菌(Salmonella)、大肠埃希菌(colibacillus)、耶尔森菌(Yersiniaenterocolitiea)等。

(2)弧菌科:有Ol群霍乱弧菌(01vibrioeholerae)、非01群霍乱弧菌(non一01vibrioeholerae)、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河弧菌(vibriofluviais)及其他致病性弧菌。

(3)螺菌科:有空肠弯曲菌(Campyobaeterjejuni)、胎儿弯曲菌(Campylobacterfetus)等。

3.2病毒性腹泻由于电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病毒引起的腹泻不断得到确认,目前确认的有诺瓦克病毒(norwalkvirus)、轮状病毒
・18・
(rotavirus)、杯状病毒(calici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冠状病毒(comnavirus)(SARS是由新型变异的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肺部感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病,病程早期部分患者表现为急性肠炎)、肠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和小圆病毒(smallroundvirus)等。

3.3寄生虫性腹泻现已知能引起寄生虫性腹泻的寄生虫有50余种,主要有以下类型:(1)引起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寄生虫有阿米巴(ameba)、贾第虫(giardia)、隐孢子虫(cryposporidium)、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eoli)、人体球虫(Sarcocystishominis)、人毛滴虫(Trichomonashominis)、棘头(acanthocephalan)、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stercoralis)、旋毛虫(trichina)、血吸虫(schistosome)等。

(2)引起腹泻为次要症状的寄生虫有蛔虫(ascarid)、菲律宾毛线虫(Capillariaphilippinensis)和绦虫(cestode)等。

(3)引起腹泻为偶然症状的寄生虫有弓形虫(toxoplasma)、姜片虫(fasciolopsis)、异形吸虫(heterophyidtrematode)和棘口吸虫(Echinococcus)等。

(4)重度感染时引起腹泻的寄生虫有鞭虫(flagellate)、钩虫(hookworm)、蝇蛆(myiasis)和瞒虫(acarid)等。

(5)腹泻由肠外寄生虫病引起者有胃肠型恶性疟(subtertianmalaria)、黑热病(kala一北ar)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等。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zoonoses)[sl。

3.4真菌白色念珠菌是真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及长时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腹泻易呈迁延性,包括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

3.5国外对腹泻病病原谱的研究以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为多,近年来病毒尤其是诺如病毒引起的较多。

我国报道引起的病原菌以痢疾志贺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为主,沿海地区以致病性弧菌为主,河南报道d、JI,病原以痢疾志贺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枸缘酸菌为多。

近20多年来,新发现的0139霍乱弧菌、0157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等新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诺如病毒已成为引发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

我国一些省
份已开始报道由该病毒引起的爆发疫情一J。

肠道病毒7l(Enterovims71,EV71)是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

该病毒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常引起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其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和痰晴难以控制。

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研究刚刚起步,尚处在动物实验阶段,远没有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10I。

但是该病可控可治,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是要及时治疗。

2001年首次在香港肝硬化患者的肝和血液中分离到并被鉴定为新种属的香港海鸥型菌(Laribacterhongkongensis)。

奈瑟球菌科(Neisseriaceae)的香港海鸥型菌是一种新发现可能致人类严重腹泻的病原细菌。

自全球首例感染个案发现以来,研究人员陆续在香港、中国内地、日本、瑞士、非洲及中美洲腹泻粪便标本中发现该菌,显示已在全球广泛存在。

感染“香港海鸥型菌”的病征与一般胃肠炎相似,所有感染者均出现腹泻,其中八成的腹泻呈水状,两成的腹泻排泄物中则带血,最严重的患者每天腹泻次数最高可达30次,而持续腹泻的最严重个案为90天。

该细菌确切的致病机理及可能造成的病理损伤尚不清楚。

隐孢子虫(C帅tospofidium)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肠道病原体,备受关注。

该病原具有广泛的宿主类型,可寄生于人和哺乳类、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240多种动物。

目前,人兽共患隐孢子虫共有8个种和1个基因型。

自1907年首次发现隐孢子虫和1976首次从人体内分离到隐孢子虫后,人们只是认为隐孢子虫是在免疫缺陷病人中流行的机会性病原体。

最初认为对人具有感染性的只有小球隐孢子虫(C.parvl蛐)的人基因型和牛基因型,现在已经被确定为2个独立种:人隐孢子虫(C.homoinis)和牛隐孢子虫(C.bovis)。

后来在免疫缺陷甚至正常具有免疫力的人群中发现了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猫隐孢子虫(C.felis)、犬隐孢子虫(C.calais)、猪隐孢子虫(C.suis)和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的鹿基因型和牛基因型,这些结果表明人兽之间的传播很可能是人隐孢子虫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病已被列为世界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一,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列入新发传染病【11】。

研究新进展
1艾滋病相关性腹泻腹泻是AIDS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发达国家中AIDS患者中约有30%一50%患有感染性腹泻,发展中国家AIDS患者的感染性腹泻高达90%。

顽固性腹泻常使这些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的AIDS患者的体质下降甚至是死亡。

已知引起AIDS患者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是多方面的,包括细菌、病毒、原虫及真菌等,其中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隐孢子虫等尤为多见,有些患者还可是多病原的。

原虫是AIDS最常见的腹泻病原体,其中以孢子虫的检出率最高;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常成为晚期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物质上的贫乏和落后的卫生条件。

许多研究已经报道了在欠发达国家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减少腹泻病的发生,例如改善饮用水质量、改善卫生设施和改善卫生行为¨3j。

但这种状况可能不会改变,因为最近WHO的报告指出: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例的增加是因为艾滋病的迅速蔓延¨引。

腹泻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或重要临床症
・19・
状,如果仅仅研究治疗腹泻是不够的。

2疫苗研究进展疫苗是预防腹泻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现有细菌性腹泻病疫苗分为灭活全菌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活疫苗3大类,包括霍乱疫苗(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伤寒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痢疾疫苗(减毒活疫苗),目前正在研究中的细菌性腹泻病疫苗见表1。

科学家在小鼠试验中,用遗传修饰稻米作物创建了一种可吃的疫苗,它可启动免疫反应中和霍乱毒素。

另一种口服霍乱疫苗正在人体上试验,利用杀死的细菌细胞来获得免疫力。

在南非、莫桑比克和越南的试验中,该疫苗表现出混合的效果。

研究者指出,这种遗传修饰的稻米作物的生长条件是要保持与正常的作物相隔离。

轮状病毒活疫苗是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一类新药,又是预防轮状病毒腹泻惟一经济有效的手段u5|。

目前,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疫苗中仅rCTB—CFETEC在流行区开展了成人及婴幼儿现场保护效果研究,新近出现的菌蜕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技术为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引。

表1当前正在研制的一些细菌腹泻病疫苗(IVR.WHO,April2005,updatedFebruary2006)
疾病疫苗类型研究单位研究阶段
产毒性大肠杆菌口服灭活01and0139全菌体疫苗
口服减毒活疫苗
口服减毒活疫苗
口服减毒活疫苗(0139)
结合疫苗(O抗原)
DNA疫苗
口服灭活5价全菌体÷ICIB疫苗
口服重组志贺菌一ETEC菌毛减毒活疫苗
口服霞组伤寒沙门菌一ETEC菌毛减毒活疫苗
口服减毒活疫苗(onpR,∞C/口npC,“pF.anC)
定居因子的微胶囊
定居因子一LT.tl"anscuk,meous
结合疫苗(PEA—PS)
核糖体疫苗
口服灭活全菌体疫菌
口服福氏宋内氏菌减毒活疫菌・
口服福氏痢疾菌减毒活疫菌
口服福氏痢疾菌/ETEC菌毛减毒活疫苗
口服宋内菌(VnG)减毒活疫苗
越南Nha—Trang
古巴Finlay研究所
AvantInmunotherap/BioSidus公司
马里兰大学
巴斯德研究所
马来西亚Putra大学
瑞典哥德堡大学/ActiveBiotechR德/GSK公司
马里兰大学
Microscience公司
CanbridgeBiostability公司
马里兰大学
USNavy/ktrmi
NIH
ⅣI/WRAR
Antex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巴斯德研究所/wRAR/Ⅳl
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
Ⅱ期临床试验
Ⅱ期临床试验
Ⅱ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
临床前
临床前
Ⅲ期临床试验
临床前
临床前
I期临床试验
Ⅱ期临床试验
Ⅱ期临床试验
儿童Ⅱ期临床试验
临床前
I期临床试验
Ⅲ期临床试验
I/Ⅱ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
伤寒
Vi蛋白结合疫苗NIH/Sanofi—Pasteur公司AvantlI/m期临床试验
口服减毒活疫苗(Ty800株)Inmunotherapeutics公司Ⅱ期临床试验
口服减毒活疫苗(CVD908一htrA和CVD909株)马里兰大学/AeambisBema公司Ⅱ期临床试验
巳壁壅童适壅堕坚生翌竺!竺竺坌旦:垒翌坐!!竺竺唑!翌巴出竺坌旦坚塑堕盔达墼注:・原文如此,实际已取得生产文号
・20・逝堑亟堕匡堂兰Q!Q生筮丝鲞筮兰翅圣蜮i呈鹳里堡!丛鲤:丛墅塾垫!Q:№!丝:丛!:1
3毒力岛毒力岛作为基因组岛的1种亚类,是
细菌染色体上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可移动基
因大片段,经基因水平转移(转导、接合或转化)
获得,可使细菌基因组进化在短期内发生量的飞
跃,直接或间接增强细菌的生态适应性,与病原菌
的致病性密切相关H7】。

从分布上说,组成毒力岛
的基因群在细菌染色体上是连续的,它们的缺失
(或者转移)也将是同时发生的;从功能上说,这
些基因能够相互作用。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细菌的
毒力是单因素决定的。

比如霍乱弧菌的毒力主要来
自于产生霍乱毒素的能力,而VPI—l和VPI一2这
两个毒力岛的发现使科学家认识到霍乱弧菌的毒力
比原先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大肠杆菌0157:H7致
病机制与其毒力岛编码的毒力因子有关,这些毒力
岛包括染色体上的LEE岛、前噬菌体上的slt基
因、大质粒上的hly、katP、espP、toxB、stcE基
因。

大肠杆菌0157:H7致病机理不是由单一毒力
因子所决定,而是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
果【l8I。

沙门氏菌毒力岛一2(即SPI一2)编码1
个独特的Ⅲ型分泌系统,从含沙门氏菌的液泡
(scv)传递效应蛋白进入宿主细胞u引。

目前在大
肠埃希菌中发现了6个毒力岛,分别称为PaiI、
PaiII、PaiIII、PaiIV、PaiV、PaiVI。

已经在沙
门菌中发现了5个毒力岛,分别命名为SPn、sP
12、SP13、SP14、SP15。

已经在耶尔森菌中发现
了4个毒力岛。

在志贺氏菌中已有4个毒力岛被发
现,分别为She、SH122、SH123和SRL。

随着近
几年毒力岛研究的深入,其他一些细菌中也相继发
现有毒力岛或结构类似的基因岛(genomicisland)
存在脚】。

总之引入毒力岛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
探索细菌毒力进化和来源,进而帮助我们从基因组
的水平上抓住新病原发生、发展的规律。

[2]
参考文献
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的研究现状[J].传染病信息,2007,
20(4):193~196.
SteinerTS。

SamieA,GuerrantfuL.Infectiousdiarrhea:ne^gt
pathogensandrtcWchallengesindevelopedanddeveloping
a∞Ⅲ
[J].ClinInfeetDis,2006。

43(4):408-410.
[3]WHO.Theworldhealthreport2003:shapingthefuture[M].
Geneva.2003:11一12.
[4]缪小辉.对感染性腹泻的新认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

24(4):217—219.
[5]魏承毓.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基本状况与防控对策[J].海峡
预防医学杂志,2006,12(3):1-4.
[6]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23(10):631~633.
[7]ElaineScallan,ShannonEMajowicz,GillianHall,eta1.
PrevalenceofdiarrhoeainthecommunityinAustralia,Canada,
Ireland,andtheUnitedStates[J].InternationalJournal0f
Epidemiology.2005,19(34):454—460.
[8]易彬樘.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概况[J].沈阳部队
医药,200r7,20(4):682—782.
[9]林玫.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4):675~677.
[10]吴海波.手足口病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17(1):66-68.
[11]章海文.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
2008,8(7):2521-5521.
[12]李成忠,汪伟业.感染性腹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国际感
染控制杂志,2000,1(3):221~224.
[13]kmaFewtrell,RachelBKaufm∞n。

DavidKay,eta1.Water,
sanitationandhygieneinterventionstoreducediarrheainless
developedcountries:asystematicreviewandmela—analysis
[J].TheLancetinfectDisea。

ses,2005,5(1):42-52.
[14]Heneck—Blaisea.NY,Doric.DB.DiarrhealDiseasesinthe
H/story
ofPublicHealth[J].ArehiveaofMedicalResearch,
2007,38(2):159—163.
[15]黄利明.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预防
医学杂志,2008,9(8):773—775.
[16]徐兴福,毕建萍。

金以森.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疫苗研究现状
[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10):931—932.
[17]王长军,唐家琪.病原菌毒力岛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
讯。

2008。

19(2):265—270.
[18]周勇,万成松.大肠杆菌0157:H7的毒力岛与毒力因子的研
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6,34(2):58—
62.
[19]EphraimFass。

EduardoAGroisman.CurrentOpinionin
Microbiology,2009,12(2):199—204.
[20]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指导[J].中华
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7,1(3):188—
191.
(收穰日期:2009一05一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