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回信观后感范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着时间的刻度,把我们带到了革命先烈的那个年代、那些特殊的时刻,带我们读懂烈士家信,重温革命年代那些感人事迹,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穿越时空的回信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穿越时空的回信观后感

近期,院党委组织我们观看了一期《跨越时空的回信》节目,该期节目沿着时间的刻度,把我们带到了革命先烈的那个年代、那些特殊的时刻,带我们读懂烈士家信,重温革命年代那些感人事迹,再通过后代的讲述和回信去拓展先烈生前身后的故事,并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一期的主题是“爱情”,任何时代,爱情都是常说常新的永恒主题。烽烟战火掩盖不住其光芒,反而令其更铭心耀眼。本期重启的两封红色书信,一封是充满悲壮遗憾之感的未满爱情,另一封讲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百岁爱情。

革命伉俪潘涛、贾春英在烽火年代相识相爱,一同为民族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而当贾春英在家待产生下儿子潘兴嵩时,初为人父的潘涛在抗战前线,率部队转移,因抗日救国不容丝毫迟缓,潘涛不能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及儿子,他只能留下一封家信,许诺妻子抗战胜利之日既是返家之时。但没想到一别成永别,一纸家书成遗书。潘涛在与日寇激战五天五夜后壮烈牺牲。

另一封家书详细还原了当年的“最美战地情书”故事。抗战英雄曹越华1944年作为翻译官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同日军作战。曹越华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对爱人的思念化作了战斗的力量,激荡起保家卫国的热血。曹越华在战场写了一封情书给爱人王德懿,许诺她一座城堡,一生相守。这封情书后来被广泛传播,被评为战地最美情书。幸运的是王德懿等来了曹越华兑现承诺。两人历经七十多年风风雨雨,相守相伴直至百岁。这是一个相守百年的爱情故事,是一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百岁爱情见证。

一封书信,铭记感动,传承信仰。红色家书的重启,带观众进一步了解、感知先烈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再现先烈们在黎明之前最黑暗时期的革命精神及家国情怀,先烈们为新中国斗争舍小家为大家的顽强意志在书信中毫无保留的展现,这份顽强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那个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投身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革命战斗中,今天的和平安宁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要继续传承弘扬革命精神,不屈不饶、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牢固树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祖国,创造新的业绩,做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穿越时空的回信观后感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有幸观看了《跨越时空的回信》黎明之前之李白、江姐篇。感受《跨越时空的回信》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对英烈精神做的生动解读。“我们敬重先烈,在于他们的选择以不可为而为之承民族兴亡之责;我们缅怀先烈,在于他们的选择已成为今日

你我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信仰。”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在黎明时分,正是前辈英烈用不屈的意志品质和皎洁人格为国家迎来了曙光。英烈身上展现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造就了如今“共和国的基因”,在基因里,既有李白洒在上海滩的那一腔热血,也有江姐留在重庆歌乐山的一曲离歌。他们的家国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那就是“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演李侠最后的道别“同志们,永别了,我会想念你们”感动数人,导演用一句台词让先烈与观众告别,弥补了真实战争中的遗憾。1949年4月22日,电影主演原型、革命先烈李白在狱中留下了此生绝笔,在家书中他言语平常丝毫没有慌乱,李白的死是壮烈的,但他的战友,电报另外一端的接线员苏采青却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去追问一个答案,她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接收到战友发出的紧急预警信号,之后再没能与其接通联系。因为彼此都是情报员,身份保护异常隐秘,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异常艰难他是谁?他怎么了?是不是还幸运地活着?正如苏采青所说,“您(李白)的形象,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因为新中国的基因里,有您‘永不消逝的电波’”。

江竹筠(江姐)之孙彭壮壮带着回信登台,讲述奶奶对他人生的影响和他对奶奶的理解。看到很多像奶奶一样的英烈,他们永远定格在20多岁的年纪,彭壮壮感慨颇多,奶奶不仅给了他生命,还指引着他前行。他提及海外学业有成后,正面临着职业道路的选择,此时,他回到爷爷奶奶曾经战斗过的歌乐山重走祖辈革命之路。每一个在当地牺牲的英烈都有石碑,而他们之中许多人都永远定格在20多岁的年纪,这些“新中国永远的年轻人”让当时年龄相仿的彭壮壮深受震撼,就此毅然决定回国,将英烈的责任与精神力量传承下去。

节目不仅反映彭壮壮的思想变化,在紧抓“传承”这一核心立意的基础上,还体现了烈士精神在下一代中的作用力。比如在儿子彭然9岁时,彭壮壮也像自己20多岁时那样,带着他也去重走革命之路。关于江姐的故事,在这位新中国未来的年轻人眼中,也有更崭新的视角。“一年前,然然在学校准备一次讲演,题目是《改变世界的人》,他问我能讲太奶奶吗?我非常感动于他对这份传承的用心”,“他这样写道,那时的世界是很悲惨的,是不公平的,有很多战争,我的太奶奶,想改变这一切”……孩子的思想虽然稚嫩,但无疑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也正在汲取“共和国的基因”中的力量。

在关键的回信环节中,《跨越时空的回信》在呈现效果上进行了互动化、故事化、情境化三个维度的创新。每位回信人不仅仅是读信,念毕还会走向舞台另一端具有象征意义的邮筒处,将信塞入其中,看似不经意的步骤,却显示出了书信在形式上的仪式感和厚重感,让观众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真切感受。

《跨越时空的回信》通过回信人的真实心路反映了英烈精神对年轻一代的深远影响。在致敬英烈的同时,《跨越时空的回信》试图将烈士精神浓缩成“精神纽带”,以薪火相传为脉络,更具说服力地将“共和国的基因”根植到一个又一个青年观众身上,在立意方面寻求对观众具有现实指引意义的方向,更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以及实现传播价值的裂变。

在江西这片红土上,八一军旗在这里升起,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编织,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通过观看《跨越时空的回信》,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对党、对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