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史及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我国近代,就存在着两种便利店:一种叫“仕多店”,其名称来自英语“Store”,是一种“洋便利”;另一种叫“烟杂店”,是一种“土便利”,商业街、弄堂口,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大都会有这种“土便利“。
我国现代便利店早在超市大规模发展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是设在上海的“百式便利”。在发展初期,超市与便利店除营业面积与经营品种有大小与多少之分外,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罗森与7—11的进人,以及2001年以来新的竞争者的加入,给中国便利店的国际化发展打开了一个窗口,并树立了模仿的样板。
于是,便利店的经营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如易购超便利、便利进地铁、北方的16小时便利店以及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为目标的便利型小超市等。但是,中国便利店的发展仍然没有进入国际化竞争阶段,还没有开始真正的竞争。
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消费需求也千差万别,在一种业态的发展初期甚至在规模化发展阶段都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但在多种发展模式中必然会存在一种或几种主导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模式。所以,对连锁企业决策者来说,发展模式与利润模式的选择以及阶段性的推进就成了经营的关键问题。
便利店发展的特点
政府扶持,起步艰难
中国的现代便利店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后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种形态的传统小店纷纷改名为便民店、方便店、便利店,却不具有现代便利店的基本功能。实际上,靠政府的意志推动发展起来的便利店几乎没有一家是成功的。即便真的成功,成本和代价也一定很高。
1995年政府部门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全国的粮食系统掀起了一场将粮店改造成便民店的高潮,到1997年底大约改造了2万多家,投入的资金约20亿元。然而,这场便民店连锁经营的发展最终是失败了。当然,这样大规模的运动式的改造也为后来发展现代便利店奠定了基础,正如目前国内便利店的提速发展可能为便利店国际品牌进入中国以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张提供市场与人才基础那样。
发展提速,网点剧增
现存的便利店大都是199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早在1993年3月,上海就出现了百式便利店,可以说是我国大陆最早的、较具现代特征的便利店。后来又出现了百家等十余家便利店“先驱”。但这些“先驱”早在1998年前后就已成了“先烈”。从1995年到2001年前,上海先后出现了可的、罗森、联华、良友、85818等便利公司,并成为五大主导品牌。曾有媒体预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便利店市场将由这五家分占。但到了2001年,由于好德、喜士多、21三个新品牌的诞生,上海便利店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
发展便利,首选沪粤
在中国大陆,现代意义的便利店首先是从上海与广东两地发展起来的,而且也是目前发展得最好的城市。沪粤不应该是指一个城市或一个省.而应该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分别指长江三角洲与长江流域,以及珠江三角洲与珠江流域,也就是华南、华东与华中。东北、西北、西南在当前发展便利店并不是十分适合,除非能开发出一种适合当地情况的新模式。
密集开店,贴身竞争
在南京,苏果便利已经遍地开花,有的便利店甚至与苏果标准超市相隔不过数百米。有记者说,随便站在哪儿,随便向各个方向走,不出5分钟就一定有一家苏果便利。这种情况在上海也十分普遍,某些路段已形成了“便利店一条街”,广东路、乳山路、袭阳路等路段,各种便利店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浦东有一条街,在短短的400米路段上,先后开了9家便利店,平均40余米开一家店。如今,有不少“两街四角地”已开出了2—3家便利店,“四角四店”相对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有时同一房东把相邻的两个铺面出租给两家便利公司,特别是在新的居住区,由于铺面空间较多,几家便利店同开在相邻处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模式创新,前景不明
各地都在寻找便利店发展的新模式。在北京,物美把便利店开进了北大校园和地铁站。已经过5 年发展的上海联华便利,2002年也进入了北京,并首先考虑以16小时的便利店作为试点。这主要是考虑到北京的四季温差较大,平均温度较低,人们户外活动较少,销售额将会受到影响。在上海,仅几平方米的弄堂便利店——延续发展了上百年的传统烟杂店,挂上了“易购”招牌,变成了“超便利”,成为新上海的一道风景线。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样的“烟杂店”在上海有3万家;年销售额达100亿元。
双重属性,需求结合
便利店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作为超市的一种补充业态而存在。但是,当大型的连锁超市公司把便利店看作一种全新的业态来发展时,就需要把便利店与超市做一个明确的分割,过多地移用超市的经验来发展便利店是不可取的,甚至会把便利店引入歧途。如果便利店能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并配合强大而便捷的配送服务,电话订货、网上订货、指定地点、顾客到店自行取货的购物方式可能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在恶性竞争还没有结束,在经营管理技术还不成熟之前,过早地引入特许经营对加盟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很容易受到致命的打击,从而终止特许经营关系,给本来就不是十分成熟的特许经营蒙上阴影。
华联网络便利店竞争基础由传统奔向现代
从小卖部到便利店
小卖部,字面意思就是小的商店,指的是中国一般由个人或家庭经营的街头小店或是小便利店。店主可能就住在小店里面,小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特别是在小山村、城市城中村等普通居住区最为常见,小卖部卖的商品基本上为3-10岁小朋友的小零食;少品种的方便面、水、饮料、香烟等即时需求性产品,附加一些增值服务,比如房屋中介、手机号代卖等服务。然后居民的消费意识在慢慢的升级,小卖部的环境脏、摆放乱、服务少已经成为零售的硬伤,于是以装修完善、商品摆放整齐、增值服务众多的便利店应运而生,中国便利店正式从小卖部进化而来。
从便利店到网络便利店
我国目前便利店初创的地区,也大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从市场经济、消费经济均属国内领先城市。据国外7-11便利店的研究数据表明,
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是便利店的发展期,而每3000人,就应该拥有一家便利店。在21世纪初期,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便利店的经营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美宜佳、可的等本土便利店连锁品牌。与此同时国外便利店巨头7-11、罗森、全家也纷纷进入大陆抢滩市场。让便利店行业得到更快速、更有效的发展。让便利店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起着推动的作用。
而经过十年的蓬勃发展,以淘宝、京东、当当网为首的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也更加奠定网络购物的基础,全国有49.5%的网民有网购行为,网购数据也是逐年翻番成长。从C2C到B2C再到B2B2C,最后到O2O,电子商务的模式在随着居民购物需求而升级进化。此时正是传统零售业与新型电子商务零售业平分天下的时刻。
华联网络便利店盛装登场
传统便利店本身面积小,无法摆出全部库存商品,但华联网络便利店通过华联便民购物机充分的解决了传统便利店的先天不足,利用电子商城弥补便利店商品的不足。这点大卖场就做不到。很多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展示营销平台之一,很多顾客也习惯了传统零售企业在传统渠道上的优势。华联网络便利店通过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将实现传统展示与平台展示相结合,将“百货店”变身为“万货店”,线上展示与线下支付相结合,网络销售与实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