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和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
生产力发展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2.时空观念:本节课的时间跨度较大,从人类起源到原始社会再到奴隶社会,可以通过特定
的时间空间对古代历史进行考察分析。
3.史料实证:了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提供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通过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史实,认识到其进步性所在,培养学生客观评判
历史现象的态度与能力。
5.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的多重起源,多元一体,增强民族自信与凝聚力。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1.政治:人类社会的起源经历了从古猿到猿人、从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演进。跨越了旧、
新石器时代,母系、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部落联盟,逐渐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并最终形成了早期国家。
2.经济:早期人类由采集渔猎的迁徙生活方式到原始农业的定居生活方式。
3.文化:古文化遗存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也反映出形成的若干文化区系。中华文明呈现
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基本特征。
【名词解释】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概念,是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它包含旧、中、新石器时代,即从人类起源到青铜器出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距今约5000至2000年左右)。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大量考古文化遗存表明,到新石器晚期已经步入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玉器等文明时期。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进入到铜器时代。
▲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于旧
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鼎盛,在青铜时代趋于瓦解。主要特征为:以血缘为纽带、族外婚、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以选举出的氏族首领管理公共事物,重大事务由氏族大会决定。氏族公社历经了母系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在父系氏族社会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所剩余,于是私有制和贫富现象开始出现,而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
▲三皇五帝:古史传说人物,远古时代的氏族或部落领袖。“三皇五帝”作为一个专有名称出现在战国时代。《周礼》《庄子》《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这个概念,但说法不一。“三皇”的说法主要有六种:①伏羲、女娲、神农;②燧人、伏羲、女娲;③伏羲、神农、燧人;
④伏羲、神农、共工;⑤伏羲、神农、黄帝;⑥伏羲、神农、祝融。“五帝”也有多种不同的组合。现在一般采用的多是《易传》《大戴礼记》《国语》《史记》中的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知识链接】
☆文明的标志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1985年出版)
(注:学术界对文明产生标志的定义包括以下因素:阶级、国家的出现;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出现;特别是文字的发明。)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地区。但是,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发展着。它们自成系统,逐渐交融,共同为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奠定基础。
(2)各区域的文化大多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同时有家畜饲养、采集和渔猎经济。石器、骨器和陶器制造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3)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和私有制也相伴而生。随葬品多寡直接反映了贫富的差异。
(4)中华文明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经历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文化积淀。
【问题引领】
1.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表格。
★旧、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代表及特征
2. 阅读教材P2、P3页《中国旧、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其演变的特点。
旧石器时代——分布范围较广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人类遗址;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分布范围更加广泛,遍及各地;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更加集中。中国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的演变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分布与多元
一体的格局逐步形成。
3. 阅读教材,列举新石器时代各种文明遗址所在的地域范围及其生活器物。
距今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下游,彩绘陶器,粟;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白陶鬶
距今5000年前——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黑陶(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祭坛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精美玉器
4.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先举荐培养了的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
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他还不
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战国策》以及
《史记》中关于启和益、有扈氏的冲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
【深入探究】
探究1:新石器时代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材料一石制农业生产工具的流行,提高了开垦土地的能力,农作物的收获量有较大的增加。农业的发达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发展。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尤以猪的数量最多。邯郸涧沟的一个灰坑中就有 21 个猪头骨。……耕地不断扩大,狩猎的范围日趋缩小,收获也就更少。于是,男子就逐渐参加农业劳动。农具的改进,尤其是犁耕的出现,增加了劳动强度,使男子在生产中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男女社会分工的变化,使男子居于主导地位、妇女处于从属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就已产生剩余产品,属于或亲族集体所有。但是随着对偶婚逐渐向比较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转化,剩余产品最终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此外,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利用职权,将集体的剩余产品占为己有。可见,剩余产品是私有制出现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每组房屋中都有一座大房子和一座中型房子,还有若干小型房子。大房子应是大家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等活动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应是族长使用,小型房子是各家庭使用。姜寨遗址中,若干近亲属成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说明贫富分化尚未产生。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一座女神庙,女神庙遗址周围分布着许多积石冢和祭坛。积石冢用石头砌成,或长方形或圆形,中间有较大的石椁,随葬品以玉器为主。数座积石冢构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