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曼心理学实验

合集下载

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介绍

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介绍

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介绍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是一项有关人类思维和行为决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

该实验由德国心理学家托尔曼(WolfgangKöhler)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旨在研究动物在解决问题时的智力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托尔曼使用了一种称为“迷津”的装置,以测量动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的背景、设计、方法、结果和意义,并讨论实验对于理解动物智力和人类思维的重要性。

一、实验背景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动物学家罗曼·斯内尔(Romanes Snell)在19世纪末提出的“直接试探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动物倾向于使用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复杂的思维过程。

然而,托尔曼对这一假说提出了质疑,并认为动物也能够通过试探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设计了这个实验。

二、实验设计在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中,实验者使用了一种类似于迷宫的装置,即迷津。

这个迷津是一个类似于木箱的结构,里面有许多隔板和通道,动物需要通过迷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托尔曼将大猩猩、黑猩猩和猴子作为实验对象,让它们进入迷津,解决一个简单问题:找到一个悬挂在迷津外面的香蕉。

为了达到香蕉,动物需要在迷津中进行一系列的迂回和试探。

三、实验方法实验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难度。

实验者首先将被试动物置于迷津外面,在迷津内部放置香蕉。

被试动物需要通过试探和探索来找到适当的路径,以获取香蕉。

然后,实验者记录下动物解决问题的路径、时间和行为反应。

实验者还使用随机化的方法,以保证实验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通过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托尔曼发现,被试动物在开始时会试探各个通道,寻找到达目标的路径。

随着实验的进行,它们逐渐记住了正确路径,并能够更快地找到香蕉。

此外,托尔曼还观察到,被试动物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是系统性试探的策略,而不是盲目地尝试。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以下是心理学界公认的十大恐怖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将普通学生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狱警表现出极端的暴力和虐待行为。

2.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1961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是否愿意服从命令,结果近一半的参与者愿意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

3. 洛夫波托实验(Loftus and Palmer Experiment):1974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实验,通过向被试展示虚假的照片和陈述,诱导他们形成虚假的记忆。

4. 阿什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1951年至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阿什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会改变自己的意见。

5. 托尔曼实验(Tolman's Experiment):1938年,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通过让老鼠在迷宫中寻找食物,发现它们会记住迷宫的结构,并在以后的尝试中利用这些记忆。

6. 帕夫洛夫狗实验(Pavlov's Dog Experiment):1890年,俄罗斯生理学家帕夫洛夫对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狗会对特定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

7. 阿伦森实验(Aronson Experiment):1972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8.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Milgram's Power of Authority Experiment):1963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9.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后续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Follow-Up Experiment):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对监狱实验的参与者进行了后续调查和研究。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变量(O)。
托尔曼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认知概念,直接来 自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 些积极成果,认为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 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
托尔曼把试误论与目的认知论相结合,认为在刺 激和反应之间有目的与认知等中介变量,不但研 究行为的外部表现,还要探讨内部大脑活动。从 内容上看,他是强调认知理论的,从形式上看仍 采用S—R说,故有人说“托尔曼是混血儿,是兼 而取之”。
4、托尔曼实验的总结
(1)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 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 尔曼的理论为“认知-目的说”。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 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 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 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 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是融合成为一个的完整的体系, 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 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 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 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3、动机理论实验——关于潜伏学习的开创性实验
(1)实验过程:他把白鼠分成四组:甲组是不饥 饿也不给奖励;乙组是饥饿但不给奖
励;丙组是给奖励但不饥饿;丁组是既饥饿又给 奖励。实验结果表明,丁组白鼠奔跑速 度最快, 甲组白鼠几乎没有表现出操作水平的改进。由此, 托尔曼认为,动机因素显然是受两方面因索制约 的,驱力(内驱力)和目标物体的诱因价值〔奖 励)正是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动物对目标物体的要 求、使用预期、认知地图或其它认知结构以及显 示适当行为的程度。

托尔曼心理学实验

托尔曼心理学实验

讨论
• 托尔曼把焦点主要集中在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与更广泛 综合的认知地图之间的差异上。 综合的认知地图之间的差异上。当他把这一发现应用于 人类时,托尔曼构建了如下理论: 人类时,托尔曼构建了如下理论: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 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 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而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 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 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如心理疾病或偏见和 歧视等。 歧视等。 • 托尔曼发现,当老鼠有过分强烈的动机或受到过多挫折 托尔曼发现, 时,它们倾向于形成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而非综合认知 地图。 地图。
理论假设
•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 刺激 反应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 •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其速度越来越快,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其速度越来越快, 错误越来越少, 错误越来越少,这一学习过程是由一连串刺激 和老鼠最后到达放有食物奖赏的迷宫尽头的一 连串正确反应所组成的。 连串正确反应所组成的。
方法和结果
• 空间定向实验 •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老鼠为了得到食物奖 反应理论认为, 刺激 反应理论认为 赏只有通过在迷宫里四处奔跑并经历过所有的 刺激——反应联结后,才能知道食物的具体位 反应联结后, 刺激 反应联结后 置 • 然而,托尔曼设计的空间定向技术要说明,进 然而,托尔曼设计的空间定向技术要说明, 行走迷宫训练的老鼠实际上掌握的是食物出现 的空间位置与它们的出发位置间的相对关系, 的空间位置与它们的出发位置间的相对关系, 而不管迷宫的结构有多大变化,甚至是被拆除。 而不管迷宫的结构有多大变化,甚至是被拆除。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二、环境心理学 •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还影响了心理学的另一个 分支——环境心理学。这一领域关注的是人类 环境心理学。 分支 环境心理学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 林奇 环境心理学家 • 他将托尔曼的思想应用于人类,提出了五种人 他将托尔曼的思想应用于人类, 们用来形成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 们用来形成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 • 道路 • 边界 • 交汇点 • 街区 • 地标

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与教育实践相关的心理问题,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心理学这一领域中,有一位历史悠久、功绩卓著的人物,他就是教育心理学之父——爱德华·李·托尔曼。

爱德华·李·托尔曼(Edward Lee Thorndike,1874年8月31日-1949年8月9日)出生于美国麻省,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他主要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长期致力于探究人类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开创了大量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

他的贡献和成就备受世人称赞,被尊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和“教育心理学之父”。

托尔曼在1913年发表的《行为原理》,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奠基之作。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行为的“效果原理”,即通过荷里涅处的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学习的本质。

他认为,学习是生物学中一种适应环境的行为,而效果因素是增进或阻碍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他的行为主义思想对于当时教育和心理学界的影响非常大,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类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教育实践中采取了科学而高效的手段。

托尔曼强调了实验心理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他的典型实验有“智能箱”和“迷宫实验”。

在“智能箱实验”中,他通过给动物不断的反复试验,发现了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而在“迷宫实验”中,他则探究了动物学习的加速和转移规律。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有很大的帮助,激发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此外,托尔曼还为教育心理学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

他把学习效果分为三个层次:机械性学习、智能性学习和反应性学习。

这种分类方法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是之后学者研究教育评估领域的基础。

总的来说,托尔曼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着重研究了人类学习的启示与意义,并尝试找出科学的途径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遵循着指向 目标的一些符号,是在弄清他的通路,是在遵循 着一种地图,即他不是在那里学会动作,而是在 学会意义。”期待奖赏、位置学习、潜在学习三 种情境有力支持这一学说。
托尔曼的实验

1、预期说
(1)实验过程:托尔曼认为,对奖励的预期在 学习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让我们先来看托尔曼 的一个动物实验。他训练两组白鼠走迷津。甲组 白鼠到达目的箱后得到的是葵花籽,乙 组白鼠得 到的是麦芽糖。看来,麦芽糖比葵花籽更受欢迎, 因为乙组白鼠跑得比甲组更快些。但训练十天后, 实验者把两组白鼠的食物对换了一下,即现在甲 组获得 的是麦芽糖,而乙组获得的是葵花籽。
托尔曼把试误论与目的认知论相结合,认为在刺 激和反应之间有目的与认知等中介变量,不但研 究行为的外部表现,还要探讨内部大脑活动。从 内容上看,他是强调认知理论的,从形式上看仍 采用S—R说,故有人说“托尔曼是混血儿,是兼 而取之”。
3、动机理论实验——关于潜伏学习的开创性实验 (1)实验过程:他把白鼠分成四组:甲组是不饥 饿也不给奖励;乙组是饥饿但不给奖 励;丙组是给奖励但不饥饿;丁组是既饥饿又给 奖励。实验结果表明,丁组白鼠奔跑速 度最快, 甲组白鼠几乎没有表现出操作水平的改进。由此, 托尔曼认为,动机因素显然是受两方面因索制约 的,驱力(内驱力)和目标物体的诱因价值〔奖 励)正是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动物对目标物体的要 求、使用预期、认知地图或其它认知结构以及显 示适当行为的程度。
4、托尔曼实验的总结
(1)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 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 尔曼的理论为“认知-目的说”。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 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 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 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 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是融合成为一个的完整的体系, 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 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 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 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位置学习实验和奖励预期实验是其典型代表。

(一)位置学习实验位置学习实验以在高架迷津中进行的迂回学习最为著名。

该实验以白鼠为对象,研究其在高架迷津中的取食行为。

高架迷津装置包括三条长短不同的通向食物箱的通路,并且最短的和次短的两条通路具有通向目标的共同部分(见图7-1)。

实验分预备练习与正式实验两个阶段。

在预备阶段,先让白鼠有机会走过迷津中的每条通路,使其熟悉迷津的整个环境,并确定其自起点到达食物箱时对三条通路的偏好程度。

结果发现,白鼠对通路的偏好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通路1、通路2和通路3。

预备实验结束以后,进行正式实验。

首先,在A处(通路1、2的共同部分之前)将通路1阻塞,结果发现,白鼠在A处受阻后迅速退回,改选通路2而非通路3。

此后,再把阻塞物移到B处(通路1、2的共同部分)将通路2阻塞,结果发现,当白鼠沿通路1到达B处受阻后,它并不是按其偏好顺序先奔向通路2,在再次受阻后再奔向通路3,而是一开始就避开通路2,径直选择距离最长、最不愿意走却是唯一的通路3了。

据此,托尔曼认为白鼠是根据对迷津的认知地图而不是依照过去的习惯来行动的。

(二)奖励预期实验托尔曼认为,个体的行为由对目标的期待来引导。

这一观点在廷克波(Tinklepaugh)1928年所做的奖励预期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廷克波的实验以猴子为被试,训练其完成一项辨别任务。

实验者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用带有盖子的两个容器中的一个盖住,然后用一块木板挡住猴子的视线。

过一段时间以后,再要求猴子在两个容器中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猴子具有十分良好的辨别能力,能够准确地在装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食物。

然后,实验者当着猴子的面用一个容器把香蕉盖住,之后又在挡板后面将香蕉取出,换为猴子不喜欢吃的莴苣叶子,并要求猴子取食。

结果发现,当猴子再次想从原来的容器中取食香蕉而实际发现是莴苣叶子时,猴子显露出惊讶的表情,似乎有“大吃一惊”的挫折感,它拒食莴苣叶子,并向四周环顾搜索,好像在寻找预期中的香蕉似的。

托尔曼 能力律、刺激律、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

托尔曼 能力律、刺激律、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

托尔曼能力律、刺激律、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托尔曼三定律:解密认知心理学的基石1.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感知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猫走迷笼实验的主要内容

猫走迷笼实验的主要内容

猫走迷笼实验是经典的行为心理学实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Tolman)在20世纪初进行。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动物学习和认知地图形成的过程。

以下是猫走迷笼实验的主要内容:
实验设计:
1. 迷笼设置:
-实验使用一个复杂的迷宫,迷笼内有多个通道和死胡同。

这个迷笼通常是透明的,以便观察猫在迷笼中的行为。

2. 猫的分组:
-猫被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实验组条件:
-实验组的猫在进行实验之前没有接受任何饥饿处理。

这组猫会在实验中获得奖励(通常是食物)。

4. 对照组条件:
-对照组的猫在实验之前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饥饿,以增强它们对食物的动机。

实验过程:
1. 初次放置:
-猫被放置在迷笼的起点。

2. 观察行为:
-观察猫在迷笼中的行为,记录其移动、停留、转向等行为。

3. 奖励分配:
-实验组的猫在迷笼中找到食物奖励。

对照组的猫也可能找到食物奖励,但它们在之前经历了饥饿处理。

4. 重复试验:
-重复放置猫在迷笼起点,观察它们的行为,直到形成学习。

实验目的与结果:
1. 学习与认知地图:
-实验旨在观察猫是否能够学习迷笼的结构,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地图。

2. 行为学习:
-研究猫在实验中是否能够通过尝试和错误的方式学到正确的路径,以获得奖励。

3. 对照组的对比: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表现,以探讨饥饿对学习和认知地图形成的影响。

猫走迷笼实验为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对于理解动物学习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托尔曼的潜伏学习

托尔曼的潜伏学习

托尔曼的潜伏学习作者:武子来源:《健康之家》2011年第07期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 美国心理学家。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

托尔曼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

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后入哈佛大学从师霍尔特学心理学,191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当研究生期间,曾专程去德国接受完形心理学家考夫卡的指导,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数年后,任加州大学比较心理学教授,从事教学研究达三十余年。

1950年转至哈佛大学,1953年又转至芝加哥大学任教。

1937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并曾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托尔曼虽然早期就已经成为行为主义者,但对其他学派的理论则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其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

1930年托尔曼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对学习的作用。

他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乙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甲、乙均为控制组。

丙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才开始给食物奖励。

实验结果,乙组有食物奖励,逐渐减少错误比甲组快,但实验组丙自给食物奖励后,其错误下降比乙组更快。

他由此得出结论:丙组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不给食物,但在每次练习中同样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认知地图,不过未表现在外部行为中而已。

托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潜伏学习。

它的效果正是有机体在追求目的时运用已有认知的结果。

托尔曼的潜伏学习理论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

一旦受到强化,这种结果可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

对此,托尔曼用实验予以说明。

托尔曼坚持以客观方法来研究整体行为,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但又不拘泥于早期行为主义的限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决定行为的有机体内部因素并赋予整体行为以目的性和认知性等特征,从而使其理论具有了认知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特征。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位置学习实验和奖励预期实验是其典型代表。

(一)位置学习实验位置学习实验以在高架迷津中进行的迂回学习最为著名。

该实验以白鼠为对象,研究其在高架迷津中的取食行为。

高架迷津装置包括三条长短不同的通向食物箱的通路,并且最短的和次短的两条通路具有通向目标的共同部分(见图7-1)。

实验分预备练习与正式实验两个阶段。

在预备阶段,先让白鼠有机会走过迷津中的每条通路,使其熟悉迷津的整个环境,并确定其自起点到达食物箱时对三条通路的偏好程度。

结果发现,白鼠对通路的偏好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通路1、通路2和通路3。

预备实验结束以后,进行正式实验。

首先,在A处(通路1、2的共同部分之前)将通路1阻塞,结果发现,白鼠在A处受阻后迅速退回,改选通路2而非通路3。

此后,再把阻塞物移到B处(通路1、2的共同部分)将通路2阻塞,结果发现,当白鼠沿通路1到达B处受阻后,它并不是按其偏好顺序先奔向通路2,在再次受阻后再奔向通路3,而是一开始就避开通路2,径直选择距离最长、最不愿意走却是唯一的通路3了。

据此,托尔曼认为白鼠是根据对迷津的认知地图而不是依照过去的习惯来行动的。

(二)奖励预期实验托尔曼认为,个体的行为由对目标的期待来引导。

这一观点在廷克波(Tinklepaugh)1928年所做的奖励预期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廷克波的实验以猴子为被试,训练其完成一项辨别任务。

实验者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用带有盖子的两个容器中的一个盖住,然后用一块木板挡住猴子的视线。

过一段时间以后,再要求猴子在两个容器中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猴子具有十分良好的辨别能力,能够准确地在装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食物。

然后,实验者当着猴子的面用一个容器把香蕉盖住,之后又在挡板后面将香蕉取出,换为猴子不喜欢吃的莴苣叶子,并要求猴子取食。

结果发现,当猴子再次想从原来的容器中取食香蕉而实际发现是莴苣叶子时,猴子显露出惊讶的表情,似乎有“大吃一惊”的挫折感,它拒食莴苣叶子,并向四周环顾搜索,好像在寻找预期中的香蕉似的。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决定行为的机体内部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认为华生所提出的关于行为的刺激——反应公式过于简单,无助于说明人类行为 的复杂性,尤其不能说明为什么相同的刺激引发了不同的反应。 于是提出中介变量 所谓中介变量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介于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难以直接观察 到的,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来的中介因素,它 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 他认为,中介变量的产生源于环境变量和个体差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托尔曼的学习理论:符号学习论
托尔曼从其目的性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传统的 刺激——反应联结的学习观点,提出了学习的符号 理论,亦称学习的符号——格式塔模式。其主要观 点是:有机体通过学习而获得关于周围环境以及达到 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也就是说犹如获得了一幅 “认知地图”,在这里,周围环境即符号,达到目标 的手段和途径即是认识符号及其意义。
白鼠的期待学习
实验证明:感知性期待
丁科巴的一个实验说明了感知性期待学习。他以猴子为被试,目的是测验猴子的 “延缓反应”能力。丁科巴先安排猴子看着实验者将香蕉放进两个容器中的一个, 延缓一段时间后,再让猴子走进实验室,看它是否选择刚才“亲眼所见”的那个容 器里的食物。精彩之处在于,在其后的实验中,实验者每次在猴子和容器之间设置 屏障,并在某一次以其它食物如卷心菜等替代香蕉(因屏障的阻隔,猴子看不见), 结果猴子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搜索行为”。可见,猴子形成了对食物的感知性期待, 当这种未被证实时,猴子“疑惑”不已。(寻找香蕉)
白鼠的位置学习实验
星星实验
教会星星用瓢舀水桶里 的水,把火炉上的火扑 灭,然后取得火炉上的 山芋吃。
后将火炉放在河面上的两条船上,一个船放火 炉,一个船放水桶,中间有一木板通过。星星 为了取水扑火,通过木板到水桶里取水,但没 有直接从河里舀水。

早期认知主义及实验(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托尔曼)

早期认知主义及实验(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托尔曼)
早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实验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二、托尔曼的目的学习理论与实验
一、 格式塔学习理论
(一) 代表人物与实验
韦特海默 “智力之父, 思想家和革新者”
柯勒
“内部人士, 干实事的人”
考夫卡
“格式塔的 销售者”
1.似动现象实验
把一个实际上静止的刺激知觉成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的实验 似动实验是韦特海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
“格式塔”(Gestalt)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 不能译为“structure”(结构或构造)。考夫卡曾指出: “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 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
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因此,考夫卡采用了铁钦纳
(Titchener)对 structure的译文 “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所以,在我国 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不是在视网膜区,而是在感知中,即 在意识之中。 从外面进来的、互不关联的一些感觉 都被看作是一种组织起来的整体,其 自身带有自己的意义。韦特海默称这 种总体感觉为“格式塔”
思维会给进 入大脑的一 些感觉以结 构和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定律(114条) 就近律:当我们看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 离很近的一些组或者集来感知它们。
觉和认知的过程。
局限
• 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 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 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
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托尔曼
实验一:位置学习实验
通道按长短分成等级。
通道1优于通道2,通道2

心理学史 托尔曼

心理学史 托尔曼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

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其最著名的是。

通过一系列实验,托尔曼认为应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行动(act)而不是纯行为主义所关注的动作(movement)。

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地图”,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

因此,他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其中。

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亦即中介变量,它虽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称为“行为决定因素”,包括目的和认知的因素、能力因素和行为顺应因素(Tolman,1932)。

此外,他还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指导其行动,预期的证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内在强化。

可以说托尔曼用动物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认知学习问题,被许多人称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一、托尔曼的生平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

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

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加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

在这之后,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

在这期间,托尔曼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Liberties Union)的一名成员,为促进学术自由而作了不少努力。

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他于1953年重新回到贝克莱分校任教,恢复原职,一年后退休。

托尔曼在193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3年在第14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当选为两主席之一。

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51年还被耶鲁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以奖励他“勇敢捍卫自由的精神”。

托尔曼的著作有:《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1932)、《战争的驱力(Drives toward War)》(1942)和《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 ln Psychology)》(1951)。

托尔曼心理实验

托尔曼心理实验

1. 托尔曼认为, 托尔曼认为, 有机体的学习不仅具 有目的性, 有目的性,而且具有 认知性。 认知性。因为有机体 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 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 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 境和条件, 境和条件,它必须对 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 进行认知, 进行认知,才能学会 达到目的的手段, 达到目的的手段,并 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 到学习的目的。 到学习的目的。
一 一 三 一
骆 吴 佳 思 会 梅 陈 雯 李 莹 史
九 成 员
鹏 爽
许 颖Leabharlann 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 ~ 1959)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 美国心理学家。 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 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力图客 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 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以各类迷宫为学习 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 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 的符号或线索。 的符号或线索。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 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 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 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 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 替强化。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 替强化。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 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 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或 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 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因此其理论 又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 又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
托尔曼为了探索动物 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学习 变化, 变化,他设计了一些巧妙 的实验. 的实验
白鼠走 迷宫的学习 实验
1). 白鼠有三条通 向食物的途径, 向食物的途径,途径一 最短,途径二次之, 最短,途径二次之,途 径三最长。 径三最长。 2).在一般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 白鼠选较短的途径。 白鼠选较短的途径。当 途径一被阻塞点A阻塞 途径一被阻塞点 阻塞 后,白鼠就选择了途径 二;当途径二被阻塞点 B阻塞时,改由途径三 阻塞时, 阻塞时 奔目标。 奔目标。 3).鼠能顿悟阻塞点 鼠能顿悟阻塞点 B将途径一与二同时关 将途径一与二同时关 闭起来了。 闭起来了。

关于猫的心理学实验

关于猫的心理学实验

关于猫的心理学实验1. 引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人类或动物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动物实验中,猫是经常被用来研究的实验对象之一。

猫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猫的认知、学习和行为等方面,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猫的行为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猫的心理学实验,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2. 猫的生存判断实验一项经典的猫的心理学实验是生存判断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60年代由美国研究人员埃德华·托尔曼(Edward Tolman)设计的。

实验方法是让一只猫在一个不熟悉的迷宫中找到出口,并获得食物奖励。

经过几次试验,猫学会了在迷宫中找到出口的方法,但研究人员在迷宫中设置了一些陷阱,比如故意将道路堵住或者让猫走到死路上。

结果,猫在遇到陷阱时往往会走回去找到新的路,尽管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劳动。

这说明猫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并且能够在解决问题中考虑到未来的结果。

3. 猫的幻觉实验除了生存判断实验外,研究人员还通过猫的幻觉实验探索猫对于视觉世界的感知。

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实验是通球实验。

实验方法是在一块红色纸片前放置一个小球,再将小球移动到了纸片的另一侧,观察猫是否能够正确地追踪小球的位置。

这项实验证明了猫对于红色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它们不擅长追踪移动物体的位置。

4. 猫的原型效应实验在心理学中,原型效应是指人类和动物在排除杂音影响的情况下,更容易识别出与众不同的图像或事物。

最早的关于原型效应的实验是由瑞士生物学家康拉德·津巴赫(Konrad Lorenz)进行的。

他使用了黑白相间的圆圈(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来研究鸟类对于原型的反应。

当圆圈的大小不一样时,鸟类更容易选择较大的那个,而当圆圈的数量不同时,它们更容易选择数量大的那个。

针对猫的原型效应实验则是将不同大小和长短的线段呈现给猫,同时加入一些噪音线段,并观测猫是否能够区分出目标线段。

实验结果发现,猫能够识别和区分出和它们熟悉的线段相似的线段,但是会受到杂音线段的干扰。

托尔曼迷宫实验,你了解多少?

托尔曼迷宫实验,你了解多少?

托尔曼迷宫实验,你了解多少?托尔曼迷宫实验,你了解多少?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中公讲师一起来了解下吧。

人物介绍:爱德华·托尔曼(EdwardChaceTolman,1886年-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之一。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

哈佛托尔曼大学哲学博士。

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

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

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

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或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因此其理论又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

其著名的实验就是白鼠走迷宫实验了,但是我们在学习中总是会对讲义上的专业术语感觉头痛,现在我们就用实验来辅助大家进行更好的理解。

认知地图实验托尔曼认为学习是一种信念或期望。

他研究了白鼠走一种复杂迷宫问题,他认为白鼠走迷宫,学习的不是左转或右转的序列,而是在它的脑中形成一种认知地图,一种关于迷宫分布的心理地图,如果一条熟悉的路被堵塞,则白鼠就会根据认知地图所展现的空间关系采用另一条路线到达目标。

说明这一理论的是位置学习实验。

AB两组白鼠,A组白鼠从S1出发向右转到达食物点F1,从S2出发也向右转到达食物点尺,反复试验多次。

B组白鼠则从起点S1出发向右转到达食物点F1,若从S2出发则向左转到达食物点F1,F是固定的。

实验结果表明B组白鼠的学习速度比A组快,这一事实认为白鼠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达到目标的符号及其意义,即获得位置的认知固,不是获得一套特殊(向右或向左)的动作反应。

迂回实验也是证明位置学习优越性的实验,这一实验所用的迷宫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1最短,途径2次之,途径3最长。

期待价值理论的创始人:托尔曼人物简介

期待价值理论的创始人:托尔曼人物简介
• 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测试动物对不同刺激的期待和价值
• 实验结果表明期待价值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托尔曼对期待价值理论的贡献
将期待价值理论应用于其他领域
• 将期待价值理论应用于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
• 提出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提出了期待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 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受到对结果的期待和结果价值的驱动
• 表彰托尔曼对心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获得哈佛大学的教职
• 1915年开始在哈佛大学任教
• 教授心理学、动物行为学等课程
托尔曼的职业生涯和成就
01
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取得多项成就
• 提出了期待价值理论
• 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成为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主席
• 1930年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
• 在任期间积极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03
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
• 认为学习是一个符号系统的形成和调整过程
•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
• 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托尔曼对动物行为学的贡献
研究动物的学习和行为
• 通过实验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学习和行为反应
• 对动物行为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动物的认知和知觉
• 通过实验研究动物的认知和知觉过程
• 对动物行为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托尔曼对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将期待价值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
• 提出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对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典心理学实验的背后故事

经典心理学实验的背后故事

经典心理学实验的背后故事导语: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究人类思维与行为的科学,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这些实验通过科学的方法,揭示了人类心理的种种奥秘。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的背后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实验背后的意义和启示。

一、斯坦福监狱实验1. 实验背景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人类行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

2. 实验过程实验将24名普通志愿者分成监狱犯人和充当监狱警卫的两个角色,安置在模拟监狱中。

然而,这个实验最终在第六天被迫提前中止,因为监狱警卫的虐待行为超出了研究团队的控制。

3. 实验结果与启示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行为受环境的强大影响力,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中可能会变得冷酷和暴力。

这预示着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塑造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二、康奈尔盒子实验1. 实验背景康奈尔盒子实验是由心理学家埃德华·托尔曼(Edward Thorndike)在1898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动物学习和智力。

2. 实验过程实验中,托尔曼将猫放入一个盒子中,盒子的门上有一个拉索。

猫为了从盒子中逃脱,必须触动拉索,才能打开盒子的门。

通过统计洗盘时间和错误次数,托尔曼得出了“洗盘定律”,认为动物学习的速度与复杂度呈正相关关系。

3. 实验结果与启示这个实验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培养习惯时,要注意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三、经典条件作用实验1. 实验背景经典条件作用实验由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在1897年进行,旨在研究动物的消化系统。

2. 实验过程实验中,巴甫洛夫通过对狗进行条件刺激,在提供食物前奏条件下,使狗分泌唾液。

经过多次训练后,狗在听到前奏时就会分泌唾液,即使没有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一、心理学的转变 • 认知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行为科学中最具活力 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之一,这也是托尔曼 的思想观点所引起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如今, 的思想观点所引起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如今, 人们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人们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人们已普 遍接受了如下的观点: 遍接受了如下的观点: • 在决定一种行为反应的过程中,凭借感觉、注 在决定一种行为反应的过程中,凭借感觉、 思维、期望、 意、思维、期望、记忆以及分析对刺激进行智 力加工的方式如果不比刺激本身更重要的话, 力加工的方式如果不比刺激本身更重要的话, 至少与后者同等重要。 至少与后者同等重要。
理论假设
•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 然而,托尔曼对当时流行的观点提出了两点主 然而, 要的修改意见: 要的修改意见: • 1.如果不对与刺激和反应同时发生的内部心理 如果不对与刺激和反应同时发生的内部心理 过程进行考察, 过程进行考察,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学习的本质 及其复杂性。 及其复杂性。 • 2.尽管内部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但我们可 尽管内部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 尽管内部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 以通过分析可观察的行为而客观、 以通过分析可观察的行为而客观、科学地将其 推断出来。 推断出来。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四、争议和讨论 • 贝内特 • 贝内特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动物拥有认知 地图, 地图,因为对老鼠在走迷宫时所表现出的令人 惊讶的走捷径行为一定有更简单的解释。 惊讶的走捷径行为一定有更简单的解释。
Thank you
图1 在潜伏学习实验中老鼠学习走迷宫的错误率
方法和结果
• 潜伏学习实验 解释 • 老鼠所学到的东西比它们表现出来的要多的多。 老鼠所学到的东西比它们表现出来的要多的多。 • 老鼠们已经构建了一副“地图”,而一旦产生 老鼠们已经构建了一副“地图” 了学会走迷宫的动机, 了学会走迷宫的动机,它们就能立即利用这幅 地图” “地图”。
方法和结果
• 空间定向实验 •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老鼠为了得到食物奖 反应理论认为, 刺激 反应理论认为 赏只有通过在迷宫里四处奔跑并经历过所有的 刺激——反应联结后,才能知道食物的具体位 反应联结后, 刺激 反应联结后 置 • 然而,托尔曼设计的空间定向技术要说明,进 然而,托尔曼设计的空间定向技术要说明, 行走迷宫训练的老鼠实际上掌握的是食物出现 的空间位置与它们的出发位置间的相对关系, 的空间位置与它们的出发位置间的相对关系, 而不管迷宫的结构有多大变化,甚至是被拆除。 而不管迷宫的结构有多大变化,甚至是被拆除。
讨论
• 托尔曼把焦点主要集中在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与更广泛 综合的认知地图之间的差异上。 综合的认知地图之间的差异上。当他把这一发现应用于 人类时,托尔曼构建了如下理论: 人类时,托尔曼构建了如下理论: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 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 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而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 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 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如心理疾病或偏见和 歧视等。 歧视等。 • 托尔曼发现,当老鼠有过分强烈的动机或受到过多挫折 托尔曼发现, 时,它们倾向于形成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而非综合认知 地图。 地图。
讨论
• “过分强烈的动机或极度压抑状态使人类一而再、再而 过分强烈的动机或极度压抑状态使人类一而再、 三地误入盲目仇视外来者的歧途。 三地误入盲目仇视外来者的歧途。” • “当我们的孩子或我们自己面对人类世界这一上帝赐予 的大迷宫时, 的大迷宫时,我们必须使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处于能 激发适度动机而没有多余的挫败感的最理想的状态中。 激发适度动机而没有多余的挫败感的最理想的状态中。”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三、应用研究 • 最近一项研究利用托尔曼的认知地图模型来理 解候鸟是如何依靠太阳的位置来确定路标, 解候鸟是如何依靠太阳的位置来确定路标,形 成惊人的成百乃至上千公里的迁徙认知地图 • 另一项来自旅游领域,该研究的目的是检验那 另一项来自旅游领域, 些到尚未开发的野外去旅游的有人是怎样对那 些地区的地形次年工程认识的。 些地区的地形次年工程认识的。 • 有关因特网的心理学研究,研究考察了人们在 有关因特网的心理学研究, 互联网上的搜索行为以及人们在网上“冲浪” 互联网上的搜索行为以及人们在网上“冲浪” 时所用的策略。 时所用的策略。提出了一些提高网上搜索效率 的可行的办法。 的可行的办法。
理论假设
•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 刺激 反应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 •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其速度越来越快,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其速度越来越快, 错误越来越少, 错误越来越少,这一学习过程是由一连串刺激 和老鼠最后到达放有食物奖赏的迷宫尽头的一 连串正确反应所组成的。 连串正确反应所组成的。
空间定向实验
空间定向实验: 图2 空间定向实验:简单的迷宫
空间定向实验: 图3 空间定向实验: 光芒四射状的迷宫
图4 选择各条路线的老鼠数量
方法和结果
• 空间定向实验 • 根据刺激 根据刺激——反应理论,老鼠应最可能选择接 反应理论, 反应理论 近先前迷宫中第一个转弯方向的路线11, 近先前迷宫中第一个转弯方向的路线 ,但事 实却并非如此,老鼠更多的选择了出口距先前 实却并非如此, 食物出现的位置最近的路线6。 食物出现的位置最近的路线 。 • 由此证明,有机体所形成的认知地图不是一种 由此证明, 点到B点再到 再到Z点的序列地图 从A点到 点再到 点……再到 点的序列地图, 点到 点再到C点 再到 点的序列地图, 而是一副更广泛,更综合化或更概念化的地图, 而是一副更广泛,更综合化或更概念化的地图, 它使生物有机体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认知“ 它使生物有机体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认知“地 貌”。
心中的地图
认知——纪上半叶,心理学被严格的刺激——反应 世纪上半叶,心理学被严格的刺激 世纪上半叶 反应 学习理论所统治, 学习理论所统治,这一理论无视不能直接观察 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 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 • 爱德华 托尔曼用实验证明,即便是老鼠也有着 爱德华•托尔曼用实验证明, 托尔曼用实验证明 极其复杂的内部认知活动, 极其复杂的内部认知活动,而且人们不必借助 直接观察就可以研究这些心理过程。 直接观察就可以研究这些心理过程。 •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学习理论流派是“认知——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学习理论流派是“认知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方法和结果
• 潜伏学习实验 • C组(控制组):标准程序,让老鼠练习走迷 组 控制组):标准程序, ):标准程序 在迷宫的出口放着作为奖励的食物, 宫,在迷宫的出口放着作为奖励的食物,每日 如此。 如此。 • N组(无奖励组):其每天被放入迷宫的时间 ):其每天被放入迷宫的时间 组 无奖励组): 组相同, 与C组相同,但不出现食物,而且在迷宫中的 组相同 但不出现食物, 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奖励。 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奖励。 • D组(延迟奖励组):老鼠在前十天与 组受到 ):老鼠在前十天与 组 延迟奖励组):老鼠在前十天与N组受到 同样待遇,但自第11天起 天起, 同样待遇,但自第 天起,研究者会在迷宫的 出口处放置食物,而且以后每天如此。 出口处放置食物,而且以后每天如此。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二、环境心理学 •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还影响了心理学的另一个 分支——环境心理学。这一领域关注的是人类 环境心理学。 分支 环境心理学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 环境心理学家借鉴托尔曼的基本概念,他们不 环境心理学家借鉴托尔曼的基本概念, 仅在了解人们对环境的理解方面, 仅在了解人们对环境的理解方面,还在如何规 划环境以使其与我们的认知地图加工过程达到 最理想的匹配方面取得了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 果。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二、环境心理学 •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还影响了心理学的另一个 分支——环境心理学。这一领域关注的是人类 环境心理学。 分支 环境心理学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 林奇 环境心理学家 • 他将托尔曼的思想应用于人类,提出了五种人 他将托尔曼的思想应用于人类, 们用来形成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 们用来形成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 • 道路 • 边界 • 交汇点 • 街区 • 地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