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心理学实验A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学科,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经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下面介绍12个经典实验,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心理学。
1.阅读实验阅读实验比较关注的是阅读理解,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提爱纳的“断言-预测-确认”(SQ3R)。
SQ3R是一种阅读技巧,被用于改善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具体过程为:读者首先需要断言自己对于文章要获得哪些信息,然后预测文章的要点和结论,最后确认预测是否正确。
2.逆序作息实验逆序作息实验是在同等可供睡眠的情况下,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睡眠时间来观察个体的记忆能力变化。
一项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现,逆序作息(即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记忆能力。
3.需求成长实验需要发展实验(Need for Achievement)是由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研发的检测个体成就需求的方法。
研究人员向被试者提供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任务中的表现来检测其对成就的需求程度。
4.工作记忆容量实验工作记忆容量是存储每个人正在处理的信息所需的容量。
在这项经典实验中(我们称之为“唐氏智商测试”),研究人员通过记忆图像来测试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根据结果中的数字和空间位置提示。
这项实验成为了衡量工作记忆能力的标准化测试。
5.条件化学习实验条件化学习实验是一种学习新的行为和责任的方式。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小白鼠按压杆以获得水的奖励。
这个良好的行为在之后的训练中被刻意被打破,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去获得水,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学会新的行为模式。
6.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小动物提供一个声音或画面的刺激,同时给予大量的饮食奖励,以建立内部明显的连锁反应。
这项实验是Pavlov的狗实验,被用来研究自我学习和条件化的进程。
7.教育场景下的同侪互助实验在同侪互助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学生配对,其中一个学生是“教练”,另一个是“学生”,教练有义务帮助学生学习并提供反馈。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1.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
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
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
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
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
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
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
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
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
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情绪对人们记忆的影响,了解情绪对记忆的调节作用。
实验对象,50名大学生。
实验时间,2021年9月1日。
实验地点,实验室。
实验器材,计算机、实验问卷。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给实验对象播放不同情绪的视频片段,然后让他们填写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以了解不同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实验步骤:1. 招募实验对象,并告知实验目的和步骤。
2. 给实验对象播放一段悲伤情绪的视频片段,让他们观看5分钟。
3. 让实验对象填写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包括视频中出现的物品、人物、情节等。
4. 给实验对象播放一段愉快情绪的视频片段,让他们观看5分钟。
5. 让实验对象填写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
6. 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悲伤情绪对记忆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对象在观看悲伤视频后的记忆测试问卷得分较低,记忆能力减弱;而观看愉快视频后的记忆测试问卷得分较高,记忆能力增强。
实验结论:情绪对记忆有着显著的影响,悲伤情绪会削弱记忆能力,而愉快情绪会增强记忆能力。
这表明情绪在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情绪的调节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
实验局限性:本实验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另外,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实验建议:未来可以结合脑电图等生理学指标进行实验,以更准确地探究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同时,可以拓展实验对象的范围,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实验结果。
实验意义:本实验结果对于了解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情绪以提高记忆能力,对心理健康和学习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情绪对记忆确实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为了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人类行为、环境或其他可见的因素来获得数据。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1. 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
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得数据。
自然观察的优点是能够捕捉到真实生活中的行为,缺点是可能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2. 实验室观察实验室观察是指在受控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
研究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控制实验室中的条件,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实验室观察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干扰变量,缺点是可能受到实验室环境对被试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验法的目的是找出因果关系。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对照组不接受处理。
通过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 随机分配为了控制干扰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需要进行随机分配。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起始条件上的一致性。
3. 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设计。
在双盲实验中,既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又有知情者和不知情者。
知情者不向被试透露实验假设和条件,以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
三、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题,并将其分发给一定数量的被试,来了解被试的意见、想法或经验。
1. 问卷设计问卷设计是问卷调查的关键。
问卷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表达方式,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问题。
同时,问卷设计还需要考虑调查对象的特点,以便获取准确的数据。
2. 样本选择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样本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家使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来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
以下是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本和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描述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来获得信息。
观察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进行。
2.自我报告法:自我报告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试的方式,收集被研究者主观的信息和反馈。
自我报告法可以用于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意见、态度等。
3.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控制条件和变量,从而推断出因果关系。
实验通常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研究者通过改变实验组的一个或多个变量,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4.记录法:记录法包括收集和分析过去的记录和文件,如文献综述、案例研究、采访记录等。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详细的描述,用于了解特定事件或人群的心理和行为。
6.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亲自前往自然或实际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实地研究可以提供真实、精确的信息,但同时也有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偏见和环境影响。
7.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一种追踪研究方法,通过长期观察同一组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了解其发展和变化趋势。
纵向研究可以帮助解释特定变量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活阶段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
8.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通过一次性收集不同人群的数据,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横断面研究可以提供跨群体的比较,了解个体间的差异和普遍趋势。
除了上述方法,心理学研究还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实验室研究、神经影像学、结构方程模型等专门的方法和技术。
心理学家会根据具体研究的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便获得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通过实验和研究方法来揭示心理学规律和原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
1.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模拟监狱环境,研究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实验中,一组志愿者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狱警拥有权力和控制,而囚犯则受到限制和羞辱。
实验结果显示,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影响,志愿者的行为出现了剧烈的改变,暴力和虐待情况频频发生。
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集体心理的威力。
2.朗格实验朗格实验由德国心理学家朗格进行,通过调查人们记忆中的短暂信息和长期信息的差异。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一系列的词语,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被要求回忆这些词语。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更容易回忆到最早学习的词语,而在较长时间间隔后,他们更容易回忆到最后学习的词语。
这个实验揭示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之间的差异和遗忘曲线。
3.洛翰实验洛翰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马兹洛翰进行,通过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研究,探索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实验中,参与者被提供不同层次的需求,如物质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研究者观察参与者对这些需求的关注和追求。
实验结果显示,个体在满足低级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洛翰实验揭示了人类内在需求层次结构和个体对需求的动机。
4.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研究人们对权威和服从的心理反应。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实验者的指导下给予电击,在电击的过程中,实验者观察了参与者的反应和服从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许多参与者在实验者的指导下,忽略了对他人的疼痛和抵触情绪,继续给予电击。
米尔格拉姆实验揭示了个体在权威压力下对服从的态度和行为。
5.哈洛实验哈洛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尔顿·梅耶尔进行,研究人们对外貌的评价和偏见。
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心理实验

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心理实验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一些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的心理实验的示例:1. 注意力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注意力的分配和集中。
例如,通过给学生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然后要求他们在其中找出特定的目标物体或信息。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可以讨论注意力的注意力的可塑性和注意力的分配策略。
2. 记忆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记忆的过程和效果。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的单词或图片,然后要求他们在一段时间后回忆出尽可能多的内容。
通过观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遗忘曲线,可以讨论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
3. 权威性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份看似权威的调查问卷,其中包含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或指令。
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和遵从程度,可以讨论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从众效应。
4. 社会认知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情境描述或短片,然后要求他们推断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和意图。
通过观察学生的推断和解释,可以讨论社会认知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5. 情绪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例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不同情绪的音乐或视频片段,然后观察他们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策略。
通过讨论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应对方式,可以探讨情绪的产生机制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这些实验只是一些示例,具体的实验设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进行调整。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确保学生的参与是自愿的,并且遵循伦理原则。
同时,教师应该对实验的目的和过程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讨论,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个著名的⼼理学实验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个名叫洛伦兹的⽓象学家在解释空⽓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林⼀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的差别。
有些⼩事可以糊涂,有些⼩事如经系统放⼤,则对⼀个组织、⼀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只青蛙直接放进热⽔锅⾥,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个青蛙放进冷⽔锅⾥,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即跳出锅外,⽔温逐渐提⾼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温⾼到青蛙⽆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们的警觉,⽽易致⼈于死地的却是在⾃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的办法就是牺牲⼀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向,必须⽴即⽌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提⾼。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个陌⽣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疑起到了搅拌作⽤;⽽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个“异已分⼦”,⾃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群效应:头⽺往哪⾥⾛,后⾯的⽺就跟着往哪⾥⾛。
⽺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效仿别⼈,从⽽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拥在⼀起。
北京市考研心理学专业常见实验设计与分析

北京市考研心理学专业常见实验设计与分析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及行为的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是其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北京市考研心理学专业中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
一、实验设计1. 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或多组,其中一组接受实验条件或处理,而另一组则作为对照组。
随机分组设计能够控制实验中可能对结果产生干扰的因素,从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常见的随机分组设计包括前后对照设计、平行设计等。
2. 反向设计反向设计是一种用于测试因果关系的实验设计方法。
研究者首先观察结果,然后再逆向推导出导致该结果的原因。
这种设计方法通常用于研究一种行为或变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特定行为或变量的产生原因。
3. 配对设计配对设计是一种用于探索两个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实验设计方法。
研究者在实验开始之前,先将实验对象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组,然后将同一组中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更好地控制实验中的混杂因素,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因子设计因子设计是一种用于研究多个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实验设计方法。
研究者通过改变多个因素的水平组合,观察结果的差异。
因子设计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分析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常用的描述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
通过描述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并初步判断有无异常或离群值。
2. t检验t检验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统计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t检验来检验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是否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3.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比较多个样本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统计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方差分析来检验多个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是否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实验一、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格赛尔“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才46 周的同卵双生子A 和B。
格塞尔先让A 每天进行10 分钟的爬梯训练,B 则不进行此种训练。
6 周后,A 爬5 级梯只需26 秒,而B 却需45 秒。
从第7 周开始,格塞尔对B 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 反而超过了A,只要10 秒钟就爬上了5 级梯。
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是由成熟因素决定的。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即支持了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二、吉布森、沃克:视崖实验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臵。
吉布森和沃克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
该实验装臵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
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36 名6.5——14 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10%(3 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 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
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 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 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 时,68%的7——9 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 个月的婴儿只有3%。
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 3.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我们都有成为恶魔的潜在可能。
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
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实验原本打算持续两周,但因为狱警的虐待行为,实验在实验的第六天就被迫中止——有时候他们甚至让囚犯遭受心理折磨——从囚犯展现出极度的情绪紧张和焦虑可以看出。
“狱警对囚犯的攻击升级,让他们脱得赤裸裸的,把袋子套在他们头上,最后强迫他们做一些让人羞辱的关于性的行为,”Zimbardo这样对《美国科学家》说。
“6天之后我不得不结束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实在是失控了——除了担心警卫会怎么对待囚犯之外,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们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前方正在发生什么。
试想一下,你知道你周围将会发生什么事吗?你可能没有像你认为的那样保持清醒。
在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针对大学里的路人展开关于人们对即时环境的警觉程度。
在实验中,一个演员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
当路人向演员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演员和路人之间经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了他们的视线。
在那段时间内,本来的演员会替换成另一个演员,不仅他们的身高、体格不同,连衣着、发型还有声线都不一样。
超过一半的被试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替换改变。
这个实验是最先阐明“变化视盲”的现象的实验之一,它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对于现有提供的视觉场景,我们是非常选择性地接受——那似乎显示出我们比想象中还要依赖我们的记忆和模式识别。
延迟满足很困难——但如果延迟满足,我们会更成功。
斯坦福在19世纪60年代末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的诱惑的能力。
心理学的五个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五个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实验、问卷调查、观察、案例研究和脑成像等方法,下面将对每个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1.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在实验室中控制变量和操作,研究人员可以精确的观察和测量各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需要明确的假设和操作定义,通过将参与者分成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来分析结果。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不同颜色对人们情绪的影响,他们可以控制环境,使用相同的刺激,然后测量参与者的情绪变化。
实验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建立因果关系,但受到实验环境和样本选择等因素的限制。
2.问卷调查:3.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人们的行为,例如,观察孩子在游乐场上玩耍的行为。
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中模拟一定的条件,然后观察和记录参与者的行为。
观察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观察行为,获取真实的数据,但受到观察者主观性和观察条件的限制。
4.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详细地研究个人、团体或事件的方法。
心理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个别信息来描述和解释个人或团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案例研究可以使用访谈、观察和心理测验等方法来收集数据。
案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深入了解到个体的独特特征和状况,但由于个体的特殊性,结果的泛化性可能较差。
5.脑成像:脑成像是一种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测量和记录大脑活动的方法,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
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大脑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模式,并了解不同脑区的功能和连接。
脑成像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观察到大脑活动的变化,但受到成像分辨率和技术限制。
综上所述,心理学研究的五个主要方法分别是实验法、问卷调查、观察法、案例研究和脑成像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限制,研究人员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综合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获取全面和准确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探索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制定研究假设和目标;其次,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然后,在控制变量的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处理或操作;最后,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
实验研究的优点是能够确定因果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控制变量、随机分配和统计分析等方面的问题。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收集和分析个体或群体特征、态度、行为等信息的方法。
调查研究通常包括问卷调查、面试、观察等形式。
调查研究的优点是能够获取广泛的信息,有助于了解人们的态度、意见和行为。
然而,调查研究可能存在记忆偏差、回应偏向、样本偏差等问题,需要注意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观察和记录对象的行为、情绪、语言等信息的方法。
观察可以进行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观察,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观察。
观察研究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到行为、情绪等变量,但观察者的主观感受、个人偏见等因素可能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注意观察者的客观性和观察环境的自然性。
4.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对个别对象、机构、事件等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的方法。
案例研究通常包括综合资料和文献、采访、观察等形式。
案例研究的优点是能够深入了解个别对象或事件,提供丰富的详细信息。
然而,案例研究的结果通常针对个别对象,具有局限性,无法得到普遍性结论。
总结起来,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以便获得可靠和有效的研究结果。
心理学七大实验

一.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的类型从内容上看, 有视觉、听觉、肤觉剥夺; 从方法上看,有简单的部分感觉剥夺, 也有严格意义上的感觉剥夺; 从对象上看,有动物的和人类的感觉剥夺之分。
在感觉剥夺的实验设计上, 一般有三种, 即限在床上的、面具式的以及悬挂在水中的大槽里的感觉剥夺。
无论哪种类型, 其剥夺感觉的途径都是多种多样的。
以动物的视觉剥夺为例, 通过缝合眼睑、使用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障目镜、或在黑暗中养育等都可以减少或完全剥夺其视觉。
首例感觉剥夺实验——麦克吉尔实验实验的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
在实验后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 思维受到干扰, 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
另外, 生理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 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 有的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现象。
赫布认为, 有机体的心理的形成, 完全依赖于其所处环境。
“心理在它变得有能力进行新构成的反应以前基本上是空白”。
有机体在每一年龄阶段都和它的环境不断发生交往,被试对实验环境的出乎意料的反应, 正是其离不开所处环境的证明。
赫布还认为, 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种形成“细胞结集的能力。
“从这里可以发展出作为一种机能作用单位的注意和知觉的习惯”。
因此, 形成人们的知觉和注意的习惯方式有赖于我们早期所受的环境影响。
“我们婴儿的时侯, 这样的环境就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系统, 以致我们总是通过我们早期经验的局限性来看待世界”,使我们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环境。
感觉剥夺实验的心理效应感觉剥夺能够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种影响涉及了感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过程, 也触及了诸如态度、遵从、动机与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
感觉剥夺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①感觉剥夺造成注意力涣散, 不能聚精会神地从事某种活动;②感觉剥夺造成思维的混乱, 不能明晰地思考间题;③感觉剥夺造成知觉能力的损伤, 不能正常地进行感知活动和分析;④感觉剥夺造成想象能力的畸变, 有些被试甚至出现幻觉现象;⑤感觉剥夺造成被试心理上的焦虑不安, 使被试产生痛苦和想逃脱的愿望。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1)你研究的问题;(2)自变量;(3)因变量;(4)变量控制;(5)实验材料的处理;(6)实验过程;(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
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教师资格证的取得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迈向职业化的重要一步。
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了解教育心理学也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在教育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揭示了人类学习和发展的机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
一、巴比伦幼儿园实验巴比伦幼儿园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尔弗雷德·班德拉的经典研究之一。
他通过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行为,研究了幼儿园对儿童社会化和智力发展的影响。
班德拉在实验中观察到,幼儿园环境中的互动和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交行为和智力发展。
通过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儿童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提醒他们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创设丰富的社交环境和积极的互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洪堡大学实验洪堡大学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卢尔夫·维尔三世在1967年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该实验旨在探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并提出了“深度加工”的概念。
维尔三世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加工,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记忆的持久性。
这一发现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他们应该通过设计富有意义和情感共鸣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度加工信息,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
该实验旨在探究群体行为和权力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该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监狱守卫”和“囚犯”两个群体,并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
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在一个模拟环境中,参与者也会迅速适应他们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期望,并出现了道德和心理上的问题。
这一实验揭示了权力结构和社会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力,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以及如何在权力和个体尊重之间取得平衡,保护学生的权益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其行为的科学,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个体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以下是心理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际情况下的行为来了解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交互动以及心理过程。
观察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称为自然观察,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称为实验观察。
2.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实验法控制和操纵一些因素,以便研究者能够观察到一些因素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确定因果关系,并揭示出心理过程背后的机制。
3.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用于收集数据和观察人们态度、信念、行为和经验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他们的主观看法和意见。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纸质版或在线版进行,以便研究者能更好地分析和比较数据。
4.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与个人进行面对面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交流,以收集关于他们经历、感受和意见的详细信息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提出一系列开放性问题,以促进深入的对话和理解。
5.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心理学中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到特定社会群体或文化中,来了解和研究该群体或文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6.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一种长期追踪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连续收集定期数据的方式来观察和分析个体或群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纵向研究能够提供更深入的了解,揭示出时间因素对变化的影响。
7.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一种在特定时间点对不同个体或群体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差异,横断面研究可以得出人口统计学上或社会心理学上的结论。
8.实验模拟:实验模拟是一种仿真实验环境,以便研究者能够研究个体在特定情境或任务中如何作出决策或表现出特定行为。
实验模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例如对驾驶行为的研究,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例如对社交焦虑的研究。
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每篇一个社会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整理201407500140 赵涛人际影响:从众实验: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自变量:助手的选择因变量:被试的选择实验过程:阿希(S.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是从众实验中的又一经典实验。
与谢里夫实验不同的是,谢里夫的实验是对在模糊情境下从众情况的研究,而阿希实验是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
被试是123 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三所大学。
每组7 人同时参加测试,其中只有1 人是真正的被试,其余6 人是主试的助手,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2 个回答问题,这样他可以听到大部分不正确的回答。
实验材料是18 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绘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绘有比较线段(见图2)。
阿希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视觉感知实验,要求被试判断卡片中a、b、c 三条线段哪一条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相同。
18 套图片共呈现18 次,前6 次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到了第7 次开始,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主试观察真被试的反应是独立判断还是从众,并加以记录统计。
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没有被其他人所影响,保持了独立的判断;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的发生;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34%。
在实验结束后的询问中,被试普遍反映在实验中感受到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内心冲突。
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自变量:主试的命令因变量:被试的选择实验材料:电机装置(该电机装置有30个可调节的开关,不同开关代表着不同的电压,电压从30V开始,每次以15V的单位递增,一直增加到450V。
这些开关被分成三组:轻微电击组、中等电击组、高压危险电击组。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伪造的电击装置)实验过程:被试来到耶鲁大学的社会互动实验室后会碰到主试和另一个被试(该被试由助手假扮)。
主试告诉被试:这是一个对学习中惩罚效应的研究,靠从帽子里抽签的方式决定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实际上这个签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的,被试总是抽到老师,助手总是抽到学生)。
心理学考研常见实验题解析

心理学考研常见实验题解析心理学考研是对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报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设的考试,旨在考察考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
其中,实验题是考核考生实际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考生备考时需要特别重视的部分。
下面我们将对心理学考研常见实验题进行解析。
一、条件刺激反应学习实验条件刺激反应学习实验是心理学中常见的实验方法之一,用来研究动物和人类在特定刺激和反应关系的建立过程中的学习规律和机制。
例如,帕夫洛夫的经典实验,通过给狗提供食物并伴随有特定刺激声音,使狗对声音产生条件反射,即对声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二、注意力实验注意力实验是研究人类感知与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实验方法之一。
其中,经典的影响注意力的实验包括换图范式、Stroop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不同情境中对于不同刺激的关注程度和注意力分配。
三、反应时实验反应时实验是研究人类感知与认知速度的常见实验方法。
在反应时实验中,通常会设置一系列刺激,并测量参与者对于刺激的反应时间。
通过分析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我们可以推断出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四、隐喻实验隐喻实验主要用来研究人类对于隐喻语言的理解和认知过程。
其中著名的实验包括“时间是金钱”和“爱情是火焰”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隐喻的信息。
五、空间记忆实验空间记忆实验是考察人类空间信息加工和记忆能力的重要实验方法。
在空间记忆实验中,通常会使用不同的记忆任务和刺激,如位置判断、位置记忆和空间导航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空间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和认知机制。
六、情绪实验情绪实验是研究人类情绪和情绪处理过程的常见实验方法。
例如,情绪诱发实验常用来研究不同刺激(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对人类情绪的影响。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情绪的特点和处理机制。
通过以上常见实验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考研中实验题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考生具备实际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条件性学习实验
–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 –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
• 认知性学习实验(杨)
– 顿悟实验:苛勒 – 认知地图实验:托尔曼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感觉记忆实验 • 短时记忆实验 • 长时记忆实验 • 工作记忆实验 • 内隐记忆实验 • 前瞻记忆实验 • 错误记忆实验 • 定向遗忘实验 •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 运动知觉之似动 – 动景运动(狭义的似动):电影,动景盘 – 诱发运动:月动,还是云动?火车动,还是站台动? – 自主运动:暗室中的烟头 – 运动后效:瀑布错觉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无觉察知觉指的是无意识层面的知觉加工。 • 无觉察知觉的提出来自两个领域的启发
– 神经病理案例 研究者发现,一些脑损伤患者无法知觉到某些刺激,但在一定 条件下却似乎能对这些刺激进行加工。
– 刺激强度:强度越高,CCF越高。
– ……
5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视觉的颜色现象
• 获得单色光的方法
– 滤光片 – 单色仪
• 颜色混合
– 加法 – 减法
• 麦考勒(McCollough)效应(孟)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三)知觉实验
• 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非大纲内容)
• 知觉组织(略) • 知觉恒常性实验
• 纯音的物理属性由三个因素决定:频率、强度、相位。 前两者大致对应了心理量中的音高和响度。
• 响度
– 主要由声音的强度决定,但又和音频有关 – 响度、音强、音频之间的关系可做等响曲线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声音的掩蔽
• 声音掩蔽(1998北师,名解)
– 概念: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受到另一个声 音的影响而减弱,从而使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
8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神经病理案例
– 盲视病人D.B.
• 现象:好像左侧视野并 非完全失明,他能够定 位处于该视野区域的物 体。例如,虽然看不见 ,但他能够准确握住别 人伸出的手,还能猜出 物体的运动方向。不过 ,主观报告看不到任何 东西,D.B.将之归因于 猜测和运气。
9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空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 深度视锐(depth visual acuity) – 视锐,视敏度,是人眼的空间辨别能力。 – 深度视锐是能够辨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 运动知觉之真动
– 运动知觉上阈:过于快速的东西我们察觉不到运动,如子弹;
– 运动知觉下阈:过慢的东西我们也察觉不到运动,如时针、分针 。
1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大小恒常性
• Holway-Boring实验
– 观察者坐在两个长长的、漆黑的走廊的交叉处,一个走廊举例观 察者3m远有一个可调节的、发光的圆形刺激物(即比较刺激) ;另一个走廊呈现标准刺激(St),距离观察者3m到36m(如图 )。
– 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使其与St看起来相同。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莱博维茨(Lelbowitz, 1967)实验(华东师大, 2001) – 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 系。
– 让被试在四种倾斜角度 的比较刺激中选择一个 与St看起来同样的形状 。比较刺激为从圆形到 逐渐拉长的椭圆的一系 列图形。被试年龄4-21 岁。
–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 变量、控制变量是什么 ?实验结论?
知觉与觉察
4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无觉察知觉的测量
– 自变量:通过控制SOA来控制觉察水平
– 因变量:观察RT的变化(启动效应)
– 额外变量 • 个体差异:不同被试存在差异,需要事先确定SOA临界值 • 刺激强度、个体情感与动机等等影响RT的因素
5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四)学习实验(孟,自学)
形状恒常性
4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自变量 – 年龄、倾斜度数
• 因变量 – 恒常性保持程度
• 控制变量 – 可利用线索、刺激、机体
• 结论 – 形状恒常性随年龄增加而 下降。因此,形状恒常性 可能在儿童早期已经习得 ,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 越不重要;可能具有先天 性。
形状恒常性
5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间接知觉——Gregory
– 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 内部表征之间的匹配过程,是主动的过程。
– 不可能图形等
• 这一争论在认知心理学中表现为bottom-up和top-down 两种对立的加工过程。
8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
• 埃默特(Emmert)定律
–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杨) – 大小恒常性(朱) – 形状恒常性(杨)
• 空间知觉与运动知觉(杨) • 知觉与觉察(郭)
– 盲视与无觉察知觉 – 无觉察知觉的测量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
• 直接知觉——Gibson
– 知觉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 证据:视崖实验,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
(五)记忆实验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传统记忆研究方法
~ 艾宾浩斯的节省法:重新学习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与初次学习 时间或次数之比。
9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
• 布伦斯维克比率(BR)
– 我们的恒常性并不是非常准确,所以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与实际 大小不太一致。
– 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BR=(R-S)/(A-S)
– R指知觉到的物体大小;S为网膜映像大小;A为物体实际大小
– 假设你在5米处观察一个身高为1.8米的人,按照视角计算出的网 膜映像大小为1.8*1/5=0.36m。但是实际上我们可能知觉为1.76m 或者1.84m。
– 分类:主要包括纯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 蔽、噪音和纯音对语音的掩蔽三种。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听觉疲劳与适应
• 听觉疲劳
– 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引起对其 他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 听觉适应
– 对于一个稳定的声音刺激,响度先逐步下降,后稳定 在一个水平。
• 听觉掩蔽、听觉疲劳和适应一般都是听觉实验 的额外变量,需加以控制。
onset
2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认知实验研究
– Stroop启动实验 • Stroop效应:颜色与词一致时,对颜色的命名较快。 • Stroop启动效应:被试的任务是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
•一
•不
•致红
一•绿致
色条
条色件
件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认知实验研究 – Stroop启动实验 • 为了考察无觉察知觉,可 将掩蔽技术运用于Stroop 启动实验中。通过掩蔽技 术来阻断被试对启动词的 觉察。如果存在无觉察知 觉,则掩蔽无法消除 Stroop启动效应。 • 掩蔽技术:分为前掩蔽和 后掩蔽。前掩蔽指掩蔽刺 激出现在启动刺激之前, 而后掩蔽时掩蔽刺激出现 在启动刺激之后。 • 结果发现,即使被试对启 动词没有觉察的情况下, 启动效应仍然出现。说明 知觉不一定建立在觉察的 基础上。
视敏度( visual acuity )
• 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又叫视锐度,俗称视力。 • 视敏度:V=1/视角
• 测量方法:觉察、再认、解项、定位
4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闪光融合频率
• 眼睛的时间辨别能力,简称CFF。
• 影响因素
– 刺激部位:刺激面积小时,中央窝的CFF更高,即更 易觉察出闪烁;刺激面积增加,边缘部分更易觉察闪 烁,如看电视。
0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 明适应和暗适应 – 视敏度 – 闪光融合频率
• 颜色视觉
– 视觉的颜色现象 – 颜色的知觉现象
(二)视觉实验
1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明适应和暗适应
2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暗适应实验过程
明适应和暗适应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A
2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ONTLINE
• 听觉实验 • 视觉实验 • 知觉实验 • 学习实验 • 记忆实验 • 情绪实验 • 注意实验 • 常用心理实验仪器与技术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一)听觉实验
• 听觉现象的测定
– 声音的心理特性 – 声音的掩蔽 – 听觉疲劳与适应
– Stroop启动实验
• 启动实验范式:启动刺激,目标(靶)刺激。
• 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或抑制 的作用。促进则为正启动;抑制为负启动。
• 若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称为重复启动;若两者有所差 别,则称为间接启动。
• 启动效应还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状、方位等;后者指的是启动效应 由刺激的概念、语义特性引起。
– 认知实验研究 脑损伤患者的无觉察知觉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也有表现。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神经病理案例
– 盲视病人D.B.
• 背景:D.B.14岁时,每 六周发生一次剧烈头痛 ,伴随左侧视野一块椭 圆形的暂时性失明。20 岁时,头痛次数增加, 某次头痛后,椭圆形区 域彻底失明。X光显示 ,大脑右侧视皮层某区 域发生病变。手术切除 该区域后,头痛停止, 但是左侧视野失明。
– 知觉后象大小与眼睛和后象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 举例:注视一个离你1米远的黑色背景上的白色方块,它的边 长是10厘米,2分钟后会形成后象。把眼睛投向一个1米远的 光亮平面,你会看到大小相同的黑色方块;若投射到2米远的 平面,则看到的后象大小是原来方块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