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节日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岭节日习俗
篇一:台州饮食风俗
台州饮食风俗
台州地属亚热带,又背山面海,受海洋调节及西北高大山体对冬季寒风的阻滞影响,夏少酷暑,冬少严寒,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这一些自然环境因素,对当地的生活习俗影响明显。

一、饮食
主食以稻米为主,薯类、麦类、玉米、豆类为辅。

一日三餐,干稀往往因地因时而异。

黄岩、温岭习惯三餐干饭,只在夏天晚餐时有喝稀饭者。

玉环、仙居习惯早晚稀、中餐干。

天台习惯早餐稀、中晚餐干。

临海习惯早餐吃泡饭;其西北部山区,夏季中晚餐常以薄粥汤就干麦食为主食。

立夏至中秋,农事繁重,力作时上下午各加一餐“点心”,或称“接力”。

菜肴叫“下饭”或“菜蔬”,沿海多海产品,山区多山货,平原兼而有之。

喜食蔬菜与海鲜的干制、腌制品,咸菜、咸鱼、咸肉旧时为居家必备常菜,今咸菜仍十分普遍。

臭苋菜梗汁炖豆腐为特味佐菜。

菜味讲究鲜美,不喜强辣。

宴请时,旧俗有“六碗”、“八碗”等规格,不足其数不成席。

近年宴席冷热菜肴多至数十盆,以散席后剩肴为荣,流
于靡费。

风味食品以米粉、麦粉制作者为主。

临海久为台州府治所在,而且当地所产五谷种类较多,其风味小吃较其他县市更为丰富多样。

水浸糕旧历年底,家家以粳米粉蒸熟捣揉制作条状年糕,浸水加明矾贮藏。

以多为荣,往往来年二三月尚有贮藏。

以糯米蒸熟捣制成块状或厚片状者,称“麻糍”,也有浸水久藏的。

近年大多改家庭手工制作为作坊机械加工,城镇居民大多改为随时购食,不再水浸久贮。

米面大米粉蒸熟后,捣块压挤成丝,晒干后可久藏,又称“面干”。

因制作时需用特制工具,故均由作坊加工出售。

豆面以番薯为淀粉,少量烧熟为强粉,和入淀粉,搓揉成熟后以麻孔漏碗挤压成形入沸汤烧熟,经凉水冷却,阴干再晒干,青绿有光泽,滑润可口,和佐料汤煮,称“豆面羹”。

又可作小吃,称“豆面碎”。

天寒时加辣热食最佳。

原为绿豆粉所制,改用薯粉后,其名称照旧。

秋收后,山区农家户户制作,自食并出售。

猪肉麦饼以肉糜为馅,入锅以少许油煎,也有不和油者,香软可口。

熟后夹灌鸡蛋者更佳。

以临海、天台、仙居三县市所制最为出名。

扁食近似多肉馄饨,又如饺子而皮薄。

作料先炒,可
煎可蒸,也可汤煮。

近数十年来,北方风味食品饺子传入台州,与扁食并为城乡居民所喜食。

光饼扁圆形小麦饼,加糖少量,炉烘胖发,半脆半软,可口而易于保存。

中有小孔可以串绳,便于携带,俗称“肚脐饼”。

传为明代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军士所带干粮,故又称“光饼”。

本为传统的大众化糕点类食品,店铺设炉当街烘制。

近年新潮糕点众多,光饼基本上已无人制作。

鱼面以净鱼肉蘸淀粉捶制,贴锅以文火烙熟,切丝成面。

可鲜食,可干贮;可作菜肴,也可作小吃。

不切丝成面而裹以作料者,则称”鱼饺”或“鱼面馄饨”。

为沿海居民特有风味食品,以玉环最兴。

豆腐圆将豆腐以刀压捻,分成小圆,沾淀粉,汤煮并加作料,为临海特色小吃,鲜美滑软。

豆腐和肉末和匀,揉成小球状,以小许油煎熟,即为肉圆。

食时再加佐料加工,与红烧狮子头相类。

蛋清羊尾豆沙成圆,沾淀粉,外挂蛋清泡沫,油炸而成,外撒白糖,色泽金黄,外脆里嫩,甜香可口,为临海特有甜食,筵席常备。

近年也有当街设摊现炸现卖者。

五味粥天台县城乡的春节初一早餐以五味粥为必备食品。

取红枣、番薯、毛芋、赤豆、豆腐等五样素品加米熬粥进食,以祈五福,系自寺院十二月初八煮粥供佛分斋演变而来。

此餐五味粥,要由男主人熬制,可能意在洁净。

临海大石正月初一食豆腐粥,由男主人制作,或鼓励少年起早制作,云全年都能起得早,勤奋有成。

糟羹先将多种菜蔬佐料烧熟,以米粉浆或薯粉浆徐徐加入,以米粉浆制作者最为正宗,为元宵节食品。

《黄岩县志》说:“相传自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

”据说当时犒军的羹是以带糟的新酒当水制作,故称“糟羹”。

后世的“糟羹”已不用带糟的新酒制作,惟有“甜酒酿”与此类似。

平时以薯粉制作的羹,称“山粉糊”。

十四夜有吃遍七家,人变聪明之说。

意在鼓励品尝各户手艺。

青团清明前后,采野菜煮熟捣浆,和糯米粉作团,中裹馅料,底垫楮树叶或新竹箬,笼蒸而成,别有清香,且能助消化,旧为寒食节食品。

甜的为青饼。

乌饭麻糍春夏之交,采乌饭嫩叶(俗称乌饭脑)捣汁,和糯米蒸捣而成,外沾松花,色香味俱佳。

通常呈条片状,中裹豆沙成卷者特佳。

漾糕以米浆粉或小麦浆粉发酵蒸制。

形大如笼,吃时随意分切,松软可口。

为夏令甜食。

城镇街头随处有售,农家则偶尔自制。

灰青糕以芝麻秆或清白稻草烧灰漉汁,浸入早米,经宿磨浆,舀上蒸笼,每炊熟一层,再泼炊一层,至八九层。

厚寸许,色浅绿,用竹片划食,加红糖
汁、薄荷水等,软滑微香,为夏令凉食。

早稻登场后,
有农家妇女以米筛盛灰青糕沿街叫卖。

重阳糕又称糯米糖糕。

在糯米粉中层层嵌入红糖,外层四周嵌板栗,笼蒸而成。

城镇小贩在重阳节前后制作,上插小彩旗沿街叫卖。

城乡居民又有在酵米粉中嵌入糖浆,蒸熟后划成方块,也称”重阳糕”。

农村也有以灰青糕作重阳节食品的。

所有重阳食品,均以糕名,取“糕”与“高”的谐音以祝步步登高。

糯米圆以糯米粉作圆,中裹肉馅或甜料,可煮可蒸。

形小者称“汤圆”,小如指甲者称“汤圆子”。

实心不裹馅料者,煮熟后置豆黄粉(以黄豆炒熟磨粉,拌以红糖及少量芝麻)中滚沾而成者,称“擂圆”,软糯香甜,为冬至节日食品,故又称“冬至圆”。

实心糯米圆与麦面加作料合炒者称“炒圆”。

糕软以热水洒泼糯水粉成松软状态,铺入蒸笼,与红糖层层相间,再以菜刀划切,然后蒸炊。

松软香甜,别有风味。

临海一带有作为中秋食品者。

麦饼筒天台称“饺饼筒”,临海称“麦油子”,三门称“麦焦”。

以麦粉糊摊成薄饼皮,中裹多种荤素菜肴,卷成筒形,现卷现食,也可油煎。

为台州各地特有节日食品。

除夕时,临海、天台、仙居、三门等地家家大量卷制,以备春节食用。

黄岩、温岭也有以糯米粉制饼皮者。

此类节日食品,近数十年来渐成日常食品。

其余如粽子、馄饨等,与各地类同。

粽子本为端午节食
品,家家户户自行裹制,现城镇商店长年出售。

馄饨则为街头日常小吃,旧时有挑担串街走巷叫卖,现下锅汤煮现售,今为小吃店常备食品,并可购馄饨皮自制。

糕点以冻米糖、花生糖、芝麻糖最有节日特色,旧时每年春节,家家制作,喜气洋溢。

临海、天台、仙居的“羊脚蹄”,以麦粉加糖揉制成形入炉烘烤,形似羊蹄。

又有加馅起酥制成马蹄形者,称“马蹄酥”。

此两类糕点,最为平民化,别有风味。

酒类以黄酒为主,以陈为上,故又称“老酒”。

白酒,俗称“烧酒”、“糟烧”。

以地方特色水果杨梅浸烧酒,称“杨梅烧酒”,简称“杨梅烧”,消暑解乏,酸甜利口,城乡盛行。

旧时农户在秋收后有自酿黄酒的习惯,现大多已为商品替代。

篇二:浅谈乐清民俗
民俗学与生活论文
题目:浅谈乐清民俗
完成时间:2015 年 12 月 20 日
一、乐清简介
在温州的东南部的一隅有一个海湾,叫乐清湾,它的西岸就是我的家乡——乐清。

乐清市地处浙南丘陵地区沿海小平原,东至东海之乐清湾,与玉环县相望;东北至湖雾镇北面的羊角洞,与温岭市为界;南隔瓯江,与温州市区相望;
西达北白象镇琯头西北的乌牛码道附近,与永嘉县接壤;北到智仁乡赵家辽村,与台州市相邻。

乐清市经济发达,是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南部柳市地区是著名的低压电器之都,温台模式的发源地。

北部雁荡山是十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第一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乐清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光照适宜。

乐清本地绝大多数属古代福建移民。

方言主要有四种,县西瓯语柳市话、县城瓯语乐清话(城关)、县东瓯语虹桥话、北部属于台州黄岩方言区,一般以清江为界。

其中柳市话使用人口约五十万,通行于柳市平原和洞头县部分岛屿。

因温州是瓯江流域最大城市,所以在外瓯语又被误统称为温州话。

二、乐清传统民俗
㈠节日习俗
乐清节日习俗与浙江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几个重要的节日。

⒈除夕和春节
过年对乐清人来说大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了吧。

从年关将近开始就有冬至吃汤圆、晒酱油肉和鳗鲞、捣年糕等。

农历廿四以后,家家户户要祭灶、掸新、贴春联。

廿九、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分岁酒”,也就是年夜饭,然后长辈向晚辈分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每家每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新年的第一顿饭上要放上一些年糕,寓意年年高升。

初二初三开始探访亲友、去邻居家串门等。

但近年来,随着家庭结构地简单化和社会审美的变化,虽然向长辈叩拜行礼、穿大红新衣等习俗已经渐渐地弱化,但是大家对过年的期盼和对新一年的美好寄望还是不变的。

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迎灯是传统习俗,乐清各地有各式各样的灯样,大多模仿动物形象制成,主要的灯有:龙船灯、档龙、滚龙、鱼灯、马灯、长龙、走马灯、抬阁等。

其中,档龙由一截截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木料,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联结起来,屈伸自如。

档的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

档板上装灯笼和旗杆,杆顶系三角小旗和铜铃。

档身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负行。

凡山区都盛行“板凳龙”,以芙蓉最著名。

板凳龙与档类似,但没有精致的雕刻。

另外鱼灯通常以十二盏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

鱼灯是依照江海中几种常见的鱼制成,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

舞蹈所表演的是模仿鱼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泅水动作。

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除了上述几种灯外,还有蒲岐的闹琼花和蒲岐、下湾等地的舞狮、高跷等。

⒊三月初十集市
白石三月初十集市始于宋元,盛于清,史籍记载最先见于道光《乐清县志》;“白石市,在九都市。

”九都即白石一带。

会市期间,约五平方公里的市场上,布幔鳞次栉比,货摊纵横交错;赶市者铺天盖地,“张袂成阴,挥汗成雨”,吆喝声、喇叭声此起彼伏,构成一幅热闹非凡欣欣向荣现代的乡村农贸大画屏。

每到农历三月初,白石集市就开始热闹起来,人山人海。

㈡特色饮食民俗
⒈素面
从古到今在南塘,乐清人们平常都有吃素面的习俗.素面富营养易消化,为群众喜爱食品,老人祝寿、生日、妇女生小孩时都以此为主食。

由于该食品具有强身健体、防老抗衰等功效,故又称“长寿面”。

我市各县均有“素面”加工,乐清素面历史足有好几百年,素面的特征是细如银丝,洁白柔韧,口感好。

外来亲朋好友来乐清走亲访友,主人一般都
会煮碗素面给他们品尝。

乐清素面的用途颇广,如做月子吃姜糖面,伤风吃葱白面,生辰吃长寿面。

此外,送月里羹、对周礼、祝十礼、祝寿礼以及供养佛等,所用都是此种面。

一些有名气的手工素面都要提前好几个月预定,甚至有流传着八九月的素面质量最好,许多老顾客会早早地为自家要坐月子的媳妇定下素面。

糯米饭也是温州的主食之一,尤其是作为早饭,但温州人对糯米饭的喜欢使得很多地方的糯米饭经营变成全天时。

糯米饭在温州的吃法可以说更为简单方便。

糯米饭从蒸笼里出笼只要按照个人口味不同加料就好。

一般分为两种:肉汤加油条,只要取适量油条末撒在糯米饭上,然后浇上事先熬着好的肉汤就可为大家奉上一晚地道的温州糯米饭了;还有一种吃法:直接在出笼的糯米饭撒上白糖,这种吃法对应了南方人好糖。

这种吃法也是别有风味。

糯米饭这两种极为简单的吃法表明了当地人的朴素,不失营养又简练快捷。

⒊番薯黄夹
番薯黄夹也称番薯皇夹,外形类似于蒸饺,由新鲜番薯及番薯粉制作而成,外皮软糯可口、金黄剔透,故得以此名。

其发源于浙江省乐清市翁垟街道,一说发源于象阳镇(今柳市镇辖区)经百年传承发展,现已成为温州名小吃之一,与灯盏糕、油渣、鸭舌等齐名。

⒋松糕
松糕是浙江温州市汉族传统名点,松软香甜,美味可口,闻名中华。

大多数传统松糕是以糯米、红糖、肥肉为原料,配以红枣、核桃仁、桂花做馅。

棕色的六棱形松糕刚出炊出来时冒着袅袅的热气,表面上有红枣和桂花的点缀,里有亮晶晶的肥肉和核桃的夹馅,香气扑鼻。

松糕是温州地区订婚、结婚送给亲戚的伴手礼。

大年二十五炊松糕,祈求来年高升。

㈢非物质文化遗产
⒈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的“龙船花”,至今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

大约在明末清初年间,乐清沿海一带农村在春节期间出现了一种别致的龙灯,后发展为一种“首饰龙”。

艺人们以刻纸装饰在龙船上,这种刻纸被称为“龙船花”。

评判龙船灯的标准水平,主要看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的精致情况。

龙船灯在当地民间活动中的流行,不断推动着细纹刻纸的发展,刻纸的内容从单纯的几何图案发展到现在的花卉、鸟兽、戏曲人物、神话、山水等,刻工也越来越精细。

艺高者能在一方寸的纸面上刻出 52 条细线,一幅碗口大小的细纹刻纸要10 多天才能刻成。

构图一般以中间为主题,四周配以花纹。

图案有正字形、人字格形、葵花形、冰梅形、菊花形等,采用粗、细和疏密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规整有序,带有节奏和对比韵律的美感。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瓯江流域民俗文化三要素,这种丰厚的民俗文化环境养育了许多大师级的民间艺人。

已故著名艺人陈朝芬身怀绝技,被剪纸艺术界尊称为“第一刀”。

由陈朝芬刻制,柯拯明设计的《九狮图》、《双鱼》是艺术界最为精细的刻纸代表怍,也是剪纸艺术品的绝唱之作。

⒉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一起, 被誉为“浙江三雕”。

黄杨木雕又是一种立体圆雕艺术, 作品主题突出, 造型生动, 雕刻细腻,层次分明,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 颇具独到之处。

而且, 从事黄杨木雕制作的匠师们, 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他们既要能够把握传统技艺文化的内涵, 又要能够了解不同材料的制作技巧,巧妙、熟练
地进行造物活动。

经过他们的努力探索和创造, 使黄杨木雕作品更加绚丽多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 黄杨木雕技艺在不断地完善。

但是, 无论环境或现代工具如何演变, 黄杨木雕的技法始终以手工雕刻为主要手段。

这些技法, 极具民间的纯朴性, 更具自身的哲理性。

乐清黄杨木雕这一集文化艺术和物质生产于一体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艺, 正以它惊人的创造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抒写着不朽的篇章。

⒊蓝夹缬
蓝夹缬技艺是汉族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流传于温州苍南、乐清、瑞安等地。

蓝夹缬是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民间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

制作时以雕版紧夹织物,浸于染液而完成。

主要特点是程序的多样性,技艺的精湛性。

蓝夹缬技艺包含了织布、制靛、雕版刻制、印染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烦琐的程序。

纹样以戏曲人物为主,剧种涉及昆曲、京剧、乱弹等。

蓝夹缬的纹样特征为研究戏曲以及民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作好的蓝夹缬主要用作被面,是流传地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和生活密不可分。

当年几乎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家染坊,较为富有的地区甚至1个村庄就有2家。

当地民谚用“嫁囡儿连一床夹花被也冇(没有)”,讥讽人家嫁妆贫寒、礼数不全。

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汉族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几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㈣对乐清民俗的感想
篇三:阳光温岭
阳光温岭
20161227 《浙江日报》赵静
“阳光温岭”整体外形为石屋造型,以质朴的黄色和深沉的蓝绿色为主色调,展现这座城市石文化的魅力。

三面临海的温岭,是一座风景优美、经济发达的滨海城市。

温岭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近12倍,共有大小岛屿170个,海岸线长达317公里。

从东瓯古国到太平县,一直到如今的温岭市,自古以来,温岭人就向大海讨生活,孕育了深厚的海洋文化。

但真正让温岭变得与众不同的,是它独特的石文化。

温岭拥有大量的优质石材,当地居民在此连续采石1000多年,造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屿硐天。

在温岭,石屋、石街、石亭等石头建筑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伫立在东海之滨的温岭是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一座被阳光眷顾的城市。

温岭还是一座创新和活力之城。

它是股份制经济的发祥地,民主恳谈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诞生地,先后获得了全国百强县(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泵业名城等一系列荣誉。

【红色坞根】
坞根镇为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诞生地。

境内河交错、绿树成阴,享有“东部延安”“温岭后花园”“海上大牧场”等众多美誉。

境内建有规模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以及温岭第一的深水良港。

【新河闸桥群】
新河闸桥群位于温岭市新河镇,初建于宋代,后历代都有修建,现存四座闸桥,分别为中闸、糍闸、北闸、下卢闸。

新河闸桥群是闸与桥的结合,上可通道,下以通水。

桥墩及桥台上分别凿有两条槽,以安放木闸板。

它们不仅起到排蓄水的作用,也为两岸交通提供了便利。

新河闸桥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水利史、建筑史上有着特殊地位。

【石塘小人节】
石塘小人节分布于温岭市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带,是一个在七夕当日向七娘妈为未满16岁的儿童祈愿的节日。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迁入时,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

因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至今仍被民众完好保留。

【石塘石屋】
石塘镇面朝大海,石屋建筑一排排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石街、石巷、石阶将石屋连成一片,有“东方巴黎圣母院”之誉。

依山就势、环绕海岸线的景观绿道,全景展示了温岭的沿海风光,是市民健身步行、单车骑游、濒海观光的新景点。

【千年曙光碑】
千年曙光碑位于石塘镇元龙岙山顶,为纪念2000年大
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温岭而建。

2000年,一颗编号为14147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温岭曙光”星,是我国国家天文台命名的第一颗以县级城市冠名的小行星。

【石夫人】
远眺温岭五龙山,有一座山峰似一位凝视远方的少妇,这便是温岭著名的石夫人峰。

石夫人有很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一个尤其浪漫,说的是她生前日日夜夜守在山崖上,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直到变成石头。

【长屿硐天】
长屿硐天位于“石板之乡”新河镇,由八仙岩、双门硐、崇国寺和野山四大景区组成。

长屿硐天是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形成的石文化景观,历经1500余年,共凿出了28个硐群,1314个硐体,是国家4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方山】
方山景区位于温岭西北部,是国家4A级景区。

方山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四围石壁均在百米以上,山顶平直如砥,形如方盒,因而得名。

方山被历代名士敬仰和崇拜,主要景点有方岩书院、鹊桥、上下天湖等。

【大奏鼓】
大奏鼓是流传在温岭市石塘镇箬山渔区的汉族民俗舞蹈,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奏鼓
舞蹈动作粗犷而诙谐,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为女性,在汉族舞蹈中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民间舞蹈集成大全》称大奏鼓是唯一一个渔村舞蹈,是渔村第一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