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石窟景区介绍
洛阳龙门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成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它位于洛阳城南十三公里处,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河以东的是香山,河以西的是龙门山,原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朝改称“龙门”。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大约在(公元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年。龙门石窟现存窟龛有2345个个,碑刻题记2800多块,其中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唐楷的精品。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龙门石窟在1961年首批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备注:1“龙门石窟”为郭沫若题写
2龙门桥是1962年建成通车,“龙门”二字为陈毅所题写
潜溪寺
是初唐的一个洞窟。洞中主佛像是阿弥陀佛,他面部丰满,双肩宽厚,衣纹简洁、流畅。主佛左侧是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侧分边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龙门石窟雕刻中较精美的雕像之一,在故宫博物院有一比一的复制品陈列。
宾阳中洞
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和母亲文昭皇后做功德而建。开工于公元500年---523年,历时24年。据记载:用工达到80多万个,其南北二洞因宫廷政变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则是到了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为穹隆顶。窟顶为浅浮雕莲花藻井。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他与我国孔子为同时代人,他在29岁时出家,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并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因此可见:宾阳中洞的主佛释迦牟尼面郏清瘦,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的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汉地的宽袍大袖式袈裟。洞窟内门侧壁雕刻有两幅佛雕画,分别为皇帝礼佛图与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了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但此两处浮雕在30年代时惨遭盗窃。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北洞与中洞虽为同期开凿(北魏宣武期),但洞中主体造像则是在初唐时才完成,均反映了过渡时期的风格特点。南、北二洞主佛均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具备了唐朝以胖
为美的风格。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是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营建。
唐代楷书之代表作---《伊阙佛龛之碑》
该碑摩崖刻于宾阳中洞与南洞之间。为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造像的发愿文。撰文为唐朝善宫辞者岑文本,书丹者为唐著名书法家楮遂良。因而又名《楮遂良碑刻》,它是初唐楷体书法代表作品。
摩崖三佛龛
开凿于唐代时期。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此龛造像是一组未完成工程。群像均仅雕出轮廓。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未完工雕像,但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门两侧雕造有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雕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该洞窟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之一。窟顶为莲花藻井,莲花周围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刻。其题解为:“永隆”
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大监姚神表为宫中二品女官,内道场运禅师即尼姑智运禅师。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衣纹简洁流畅。雕刻手法为唐代圆刀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之意。主佛端坐的莲花宝座束腰部雕刻有四位金刚力士,雄健有力。主佛背光雕有54枝莲花,枝莲上雕有供养菩萨,52尊及2身飞天,形态各异。南北两壁下层雕有12身伎乐人,舞伎在着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其舞,婀娜多姿,体态轻盈,衣带飘扬。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又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壁一长形龛内雕有一尊菩萨立像,可谓龙门石窟中唐代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优美端庄。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观此像时,曾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后经其艺术加工,成功的创作出了洛神的形象。
莲花洞
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开凿于北魏时期。莲花是佛教象征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象莲花洞窟顶这样烁大精美的高浮雕饰,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有体态轻盈,细腰长裙的飞天环绕其间。
洞内正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式造像。主佛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两侧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
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的形象。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雕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就雕于莲花洞南壁的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府赵岩所题写。
奉先寺
又称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雕凿最精美的一组摩崖群像雕刻,主佛座北侧下壁雕有一题记,为“大卢舍那像龛记”,此龛其因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奉先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主尊佛为卢舍那像,为释迦牟尼立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发纹,眉如新月,双耳下垂,身着通肩式袈裟,同心圆式衣纹直铺座前。主尊两侧分别为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迦叶和温顺聪慧的阿难;两侧分别是矜持而雍容华贵的两身菩萨。又再侧分别是英武雄健的二天王,和孔武有力的二力士。
奉先寺九躯大像的后背留有很多长方形凹孔,这应是约宋、金时代,后人为了保护大像龛,修建木构屋檐式建筑,而留下的遗迹。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是我国石刻艺术高峰的典范之作,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古阳洞
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始凿的第一个洞窟,是在自然溶洞的基础上而凿窟造像的。洞内主体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式。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