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根据我市的具体实际,要给予失地农民长久地生活保障,征地单位须将10%-15%地被征用土地,留给被征地村合作经济组织,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产生稳定地经济收入,反哺失地农民。
在具体操作中要搞好规划控制,制定我市的乡镇和小城镇的规划,特别市要尽快制定郊区乡镇的发展规划,为村民兴办经济实体规划出一定的非农业用地。
留用地要充分考虑村民创办经济实体的收益潜力,允许并支持符合规划的项目在优良地段内投资兴业。
2、针对兴办实体手续多、费用高的问题,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失地农民集资创办经济实体是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兴办实体手续繁杂,收费项目过多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其发展。
据统计,目前项目报建涉及到规划、国土、建设、计委、消防、防震、防雷、墙改办、散装水泥办、劳保基金、白蚂蚁防治办、人防办等13个收费部门,报建手续繁琐,收费项目繁杂,项目报建的时间长,费用高。
4、对失地农民进行公寓式安置。
对拆迁户进行公寓式安置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宅基地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可以使村民居住更加集中,形成商业旺地,以利于开展各种商贸经营。
目前,护城乡皂果村已制订方案,对芙蓉广场周围搬迁的100多户农户进行公寓式安置,目前正在建设中。
公寓一、二搂为商业门面,另外节余土地修建商居搂出租,经营收益村民分红。
还有的因土地长期圈而不用,规划区内住户的房屋不允许改造,已有近40%的住房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五是部分失地农民希望在邻近企业打点零工,做些附带性的,如拖运砂土、货物上下等等,常常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出现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事情。
近几年来,护城乡失地农百度文库因生活问题、土地征用补偿款分配纠纷问题、经济建设环境问题上访的事件正逐步增多。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为地处市中心城区的区,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区失地农民达到18万多人,约占农民总数的20,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护城、东郊、南坪岗、东江等近郊乡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出路已成为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要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定培训项目对失地农民实行菜单式和计单式培训,以竞争定培训机构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以补贴促参与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政府给与一定的财政支持。
此外,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要与下岗失业人员一样同等享受在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免交相关税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
此情况在护城、南坪两乡也大量存在,甚至有的一家4代8口人住3间房。
此外由于城市管理的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新建小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差。
如护城乡高车村1992年征地搬迁后,重建基地由于当时安装的下水道管道口径太小,致使排水不畅,下雨时居民区常遭水淹。
有的住户一楼卫生间粪水上冒,臭不可闻;南坪乡一重建基地由于自来水管破裂,十多年来一直修修补补,以致跑冒漏滴严重。
仍以护城乡为例,此类村民中国共产党有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5280人,其中就业1611人,就业率只有31%。
从事经商的有185人,占35%;在城市务工的670人,其中市外打工98人,市内做临时工572人,仅占127%;在乡村集体企业务工和从事其他的有756人,占143%;而赋闲在家的有3669人,占失地农民中劳动力总数的69%。
三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大型专业市场,村集体组织村民为其配套经营。
岩坪村围绕兴隆装饰城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市场内的货物配送等,现有150多名村民长年在市场内从事搬运,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2、引导农民集资入股兴办经济实体。
在村集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导村民集资入股兴办仓库、厂房等进行出租,村民进行分红。
东江乡新坡村三组积极为农资大市场进行仓储配套,采取农民集资入股的形式,从征地补偿款中的组级部分拿出50多万元兴建了面积达3412平方米的仓库,目前,该仓库所有门面均被农资大市场的经营业主租用,年租金达到28万元,村民人年均收益可达1800多元。
因此,要大力简化报建审批手续,减少项目报建环节,减免报建费用。
3、针对公寓式安置农民抵触情绪大的问题,要给搬迁农民更多实惠。
公寓式安置在区推行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失地农民的抵触情绪。
因为按现行推行办法,公寓式安置将使很多失地农民失去将来赖以生存的房租,所以,在实行公寓式安置时,一定要考虑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实惠。
可见,近70%的失地失业农民收入偏低,且不够稳定,有的因病、因子女教育投入等还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
另据调查,东郊乡失地农民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151%,生活比较艰难。
3、待遇很难保障。
大多数农转非居民享受着居民身份、农民待遇双重标准,办社保、吃低保、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
5、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改变农户单打独干、分散经营带来的无序竞争和效益低下的现状,各乡镇积极鼓励失地农民尤其是部分失地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
南坪岗乡东风村建立农民运输协会,自筹资金修建了一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由协会与附近的火车站大市场签订租赁合同及劳务用工协议,现有100多名协会会员到兴隆装饰城从事搬运,每人每年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劳务费,另外每户还可以获得500-800元的租金分红;丹洲乡高泗村近年因为市里修建沅江大堤间堤土地锐减,在乡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村创办了花卉苗木协会,带动100多户失地农民培植名优花卉苗木,2008年完成销售额17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
最严重时,一个组一个月自来水水表显示达3千吨,每吨水价格摊到35元,村民无力承担。
有的村民只好改由自己打井,采用地下水。
5、社会隐患多。
大批的失地农民如果得不到可持续生计,必然成为社会的隐患。
从护城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不稳定因素。
一是农民协议工,因为企业的改制大部分已下岗或买断身份,生活处境较为艰难;二是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原来分配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主要用于安置时建房,所剩微乎其微,几年时间也几乎用完,而纯粹靠房租维持生活的,收入过低;三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房屋的拆迁或重复拆迁,使一些象张家台、皂果、三岔路、西郊这些土地基本征用完毕的社区农民没有了重建安置基地,只有购买商品房,很多失地农民将丢掉房屋租金这个最基本、最低微的收入保障;四是失地农民居住环境较差,失地农民为了拿出更多的房屋面积用来出租,一般一家几口挤在很小的空间生活,55%的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
2、收入不平衡。
失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现行土地的征用补偿安置费,二是经商,三是务工,四是房租。
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据调查,护城乡2008年全乡人均纯收入5100元,其中从事经商的185人,年收入达到8947万元,人平48万元;务工670人,年收入6377万元,人平9518元;赋闲在家以房租为生的3669人,年房租收入仅7373万元,人平仅有2010元,另有150户靠特困救助金维持生活。
要按照每个拆迁户面积80平方米安置宅基地的标准,划出重建基地,在重建基地修建6层或6层以上公寓,这将节约至少五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节余的土地可多修建房屋,这些多建的房屋分配或低价出售给失地农民,让每户失地农民享有两套公寓房,一套自己居住,一套用于出租。
同时,公寓式安置使村民更为集中居住,自然形成城市小区,可由村集体组织牵头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并解决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所做的探索近几年来,区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除了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工业企业,吸纳村民就业之外,还进行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
1、大力发展专业市场。
如护城乡自2003年来提出了市场富民的发展思路,要求一个村办一个专业市场,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
目前,已经建成的市场有兴隆装饰城、龙港巷工贸市场、金桥市场、岩坪农贸市场、高车市场、聚宝农贸市场、西郊家具市场和三岔路农贸市场。
另外,在公寓搂一、二层,可修建商铺、门面,经营收益由村集体进行分配。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住宅安置小区认真进行规划,选在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地段。
4、针对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弱的问题,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
失地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就业能力弱的现状。
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
专业市场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村集体投资兴建,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安排市场管理人员,引导村民进入市场经营,有一定收益后村民进行分红。
张家台村利用征地土地补偿款和原集体积累100多万元买下20多亩地,兴建了金桥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有经营面积3200平方米,经营门面169个,市场固定资产已达到1100多万元,市场运行态势良好。
2008年东郊乡购买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86人,购买其他商业保险人数达到357人。
2004年,全区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在护城乡开展,通过区、乡、村民三方出资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
目前,全乡共有村民10248人参加了医疗保险,2008年有270户领取医疗保险费23万元。
2008年11月,区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5元提高到25元。
目前,全区已在失地农民中建立协会10个,带动失地农户1460户,每年为失地农户增收人均300元以上。
6、将近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
2004年来,全区有21个村转为了社区居委会,近万名失地农民被纳入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全区失地农民中有2000多人正在享受城市低保救助。
三、区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措施随着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郊乡镇土地被大量征用,预计到2010年,全区失地农民总数将突破3万人大关。
一、失地农民生活现状1、就业难度大。
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一般有3种形式,即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向境内的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输送劳动力、农民协议工、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
早期征地部分村民采取了农民协议工的安置形式,如护城乡西郊社区近100余人到邻近的市卷烟厂、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等单位。
后期征地村民均采取了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的方式,由村民自谋职业。
如何让这一大批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是当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消除贫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摆在区、乡两级党委、政府面前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1、针对兴办实体无地的问题,要积极实行留地安置的政策。
失地农民目前普遍面临无地办经济实体的尴尬。
国务院2003年第83号文件曾明确指出,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要进行预留地安置。
护城乡仙源村采取农民入股和村集体共同投入的方式,由村里拿出12亩地,与烟草机械厂共同兴建一个4000平米的厂房出租给烟草机械厂,每年支付租金50万元,并安排100多名失地村民进厂务工。
3、鼓励村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医疗保险。
乡村两级大力宣传社会养老保险有关政策,积极动员农民从土地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社会养老保险,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有村民14人从事市场管理,6人入市经营。
估计到2008年第三轮招租时,本村农民就业人数还将大大增加,而且租金收益分红将成为全村1000多村民的一条重要增收渠道。
二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农贸市场,村集体进行管理,提供市场管理岗位,解决部分村民就业。
聚宝村利用境内的高职院规模扩张带来的人流集聚效应,引进合同资金近800万,建成聚宝农贸大市场,100余名村民从事市场内保洁、保安、经营秩序维护等具体管理和直接入市经营。
在住房拆迁中,他们依然是按农拆对待,拆迁价格相对城市居民住房要低得多,而重建住房时,却享受了城市居民待遇,同样802两层楼,要比农村住户多交城市建设配套等费用近7000元。
如在东郊乡最近一次拆迁中,给安置基地后,一般农户楼房拆迁价格仅320元2,而现房屋造价基本上要450元2,导致农民以房换房的愿望难以达到。
同时,他们依然要承担防汛、排渍等村民义务。
4、居住环境较差。
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建设成本,规划部门对城郊结合部土地实行严格控制,原本无可非议。
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民旧房无法翻修,分户后无处建房。
如东郊乡土地严控区域内,农民急需翻修住房的达1500户,需分户新建的900多户,两者相加占全乡总住户的一半以上。
在具体操作中要搞好规划控制,制定我市的乡镇和小城镇的规划,特别市要尽快制定郊区乡镇的发展规划,为村民兴办经济实体规划出一定的非农业用地。
留用地要充分考虑村民创办经济实体的收益潜力,允许并支持符合规划的项目在优良地段内投资兴业。
2、针对兴办实体手续多、费用高的问题,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失地农民集资创办经济实体是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兴办实体手续繁杂,收费项目过多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其发展。
据统计,目前项目报建涉及到规划、国土、建设、计委、消防、防震、防雷、墙改办、散装水泥办、劳保基金、白蚂蚁防治办、人防办等13个收费部门,报建手续繁琐,收费项目繁杂,项目报建的时间长,费用高。
4、对失地农民进行公寓式安置。
对拆迁户进行公寓式安置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宅基地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可以使村民居住更加集中,形成商业旺地,以利于开展各种商贸经营。
目前,护城乡皂果村已制订方案,对芙蓉广场周围搬迁的100多户农户进行公寓式安置,目前正在建设中。
公寓一、二搂为商业门面,另外节余土地修建商居搂出租,经营收益村民分红。
还有的因土地长期圈而不用,规划区内住户的房屋不允许改造,已有近40%的住房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五是部分失地农民希望在邻近企业打点零工,做些附带性的,如拖运砂土、货物上下等等,常常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出现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事情。
近几年来,护城乡失地农百度文库因生活问题、土地征用补偿款分配纠纷问题、经济建设环境问题上访的事件正逐步增多。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为地处市中心城区的区,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区失地农民达到18万多人,约占农民总数的20,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护城、东郊、南坪岗、东江等近郊乡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出路已成为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要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定培训项目对失地农民实行菜单式和计单式培训,以竞争定培训机构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以补贴促参与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政府给与一定的财政支持。
此外,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要与下岗失业人员一样同等享受在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免交相关税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
此情况在护城、南坪两乡也大量存在,甚至有的一家4代8口人住3间房。
此外由于城市管理的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新建小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差。
如护城乡高车村1992年征地搬迁后,重建基地由于当时安装的下水道管道口径太小,致使排水不畅,下雨时居民区常遭水淹。
有的住户一楼卫生间粪水上冒,臭不可闻;南坪乡一重建基地由于自来水管破裂,十多年来一直修修补补,以致跑冒漏滴严重。
仍以护城乡为例,此类村民中国共产党有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5280人,其中就业1611人,就业率只有31%。
从事经商的有185人,占35%;在城市务工的670人,其中市外打工98人,市内做临时工572人,仅占127%;在乡村集体企业务工和从事其他的有756人,占143%;而赋闲在家的有3669人,占失地农民中劳动力总数的69%。
三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大型专业市场,村集体组织村民为其配套经营。
岩坪村围绕兴隆装饰城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市场内的货物配送等,现有150多名村民长年在市场内从事搬运,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2、引导农民集资入股兴办经济实体。
在村集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导村民集资入股兴办仓库、厂房等进行出租,村民进行分红。
东江乡新坡村三组积极为农资大市场进行仓储配套,采取农民集资入股的形式,从征地补偿款中的组级部分拿出50多万元兴建了面积达3412平方米的仓库,目前,该仓库所有门面均被农资大市场的经营业主租用,年租金达到28万元,村民人年均收益可达1800多元。
因此,要大力简化报建审批手续,减少项目报建环节,减免报建费用。
3、针对公寓式安置农民抵触情绪大的问题,要给搬迁农民更多实惠。
公寓式安置在区推行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失地农民的抵触情绪。
因为按现行推行办法,公寓式安置将使很多失地农民失去将来赖以生存的房租,所以,在实行公寓式安置时,一定要考虑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实惠。
可见,近70%的失地失业农民收入偏低,且不够稳定,有的因病、因子女教育投入等还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
另据调查,东郊乡失地农民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151%,生活比较艰难。
3、待遇很难保障。
大多数农转非居民享受着居民身份、农民待遇双重标准,办社保、吃低保、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
5、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改变农户单打独干、分散经营带来的无序竞争和效益低下的现状,各乡镇积极鼓励失地农民尤其是部分失地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
南坪岗乡东风村建立农民运输协会,自筹资金修建了一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由协会与附近的火车站大市场签订租赁合同及劳务用工协议,现有100多名协会会员到兴隆装饰城从事搬运,每人每年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劳务费,另外每户还可以获得500-800元的租金分红;丹洲乡高泗村近年因为市里修建沅江大堤间堤土地锐减,在乡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村创办了花卉苗木协会,带动100多户失地农民培植名优花卉苗木,2008年完成销售额17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
最严重时,一个组一个月自来水水表显示达3千吨,每吨水价格摊到35元,村民无力承担。
有的村民只好改由自己打井,采用地下水。
5、社会隐患多。
大批的失地农民如果得不到可持续生计,必然成为社会的隐患。
从护城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不稳定因素。
一是农民协议工,因为企业的改制大部分已下岗或买断身份,生活处境较为艰难;二是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原来分配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主要用于安置时建房,所剩微乎其微,几年时间也几乎用完,而纯粹靠房租维持生活的,收入过低;三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房屋的拆迁或重复拆迁,使一些象张家台、皂果、三岔路、西郊这些土地基本征用完毕的社区农民没有了重建安置基地,只有购买商品房,很多失地农民将丢掉房屋租金这个最基本、最低微的收入保障;四是失地农民居住环境较差,失地农民为了拿出更多的房屋面积用来出租,一般一家几口挤在很小的空间生活,55%的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
2、收入不平衡。
失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现行土地的征用补偿安置费,二是经商,三是务工,四是房租。
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据调查,护城乡2008年全乡人均纯收入5100元,其中从事经商的185人,年收入达到8947万元,人平48万元;务工670人,年收入6377万元,人平9518元;赋闲在家以房租为生的3669人,年房租收入仅7373万元,人平仅有2010元,另有150户靠特困救助金维持生活。
要按照每个拆迁户面积80平方米安置宅基地的标准,划出重建基地,在重建基地修建6层或6层以上公寓,这将节约至少五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节余的土地可多修建房屋,这些多建的房屋分配或低价出售给失地农民,让每户失地农民享有两套公寓房,一套自己居住,一套用于出租。
同时,公寓式安置使村民更为集中居住,自然形成城市小区,可由村集体组织牵头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并解决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所做的探索近几年来,区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除了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工业企业,吸纳村民就业之外,还进行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
1、大力发展专业市场。
如护城乡自2003年来提出了市场富民的发展思路,要求一个村办一个专业市场,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
目前,已经建成的市场有兴隆装饰城、龙港巷工贸市场、金桥市场、岩坪农贸市场、高车市场、聚宝农贸市场、西郊家具市场和三岔路农贸市场。
另外,在公寓搂一、二层,可修建商铺、门面,经营收益由村集体进行分配。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住宅安置小区认真进行规划,选在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地段。
4、针对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弱的问题,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
失地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就业能力弱的现状。
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
专业市场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村集体投资兴建,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安排市场管理人员,引导村民进入市场经营,有一定收益后村民进行分红。
张家台村利用征地土地补偿款和原集体积累100多万元买下20多亩地,兴建了金桥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有经营面积3200平方米,经营门面169个,市场固定资产已达到1100多万元,市场运行态势良好。
2008年东郊乡购买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86人,购买其他商业保险人数达到357人。
2004年,全区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在护城乡开展,通过区、乡、村民三方出资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
目前,全乡共有村民10248人参加了医疗保险,2008年有270户领取医疗保险费23万元。
2008年11月,区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5元提高到25元。
目前,全区已在失地农民中建立协会10个,带动失地农户1460户,每年为失地农户增收人均300元以上。
6、将近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
2004年来,全区有21个村转为了社区居委会,近万名失地农民被纳入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全区失地农民中有2000多人正在享受城市低保救助。
三、区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措施随着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郊乡镇土地被大量征用,预计到2010年,全区失地农民总数将突破3万人大关。
一、失地农民生活现状1、就业难度大。
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一般有3种形式,即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向境内的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输送劳动力、农民协议工、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
早期征地部分村民采取了农民协议工的安置形式,如护城乡西郊社区近100余人到邻近的市卷烟厂、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等单位。
后期征地村民均采取了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的方式,由村民自谋职业。
如何让这一大批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是当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消除贫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摆在区、乡两级党委、政府面前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1、针对兴办实体无地的问题,要积极实行留地安置的政策。
失地农民目前普遍面临无地办经济实体的尴尬。
国务院2003年第83号文件曾明确指出,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要进行预留地安置。
护城乡仙源村采取农民入股和村集体共同投入的方式,由村里拿出12亩地,与烟草机械厂共同兴建一个4000平米的厂房出租给烟草机械厂,每年支付租金50万元,并安排100多名失地村民进厂务工。
3、鼓励村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医疗保险。
乡村两级大力宣传社会养老保险有关政策,积极动员农民从土地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社会养老保险,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有村民14人从事市场管理,6人入市经营。
估计到2008年第三轮招租时,本村农民就业人数还将大大增加,而且租金收益分红将成为全村1000多村民的一条重要增收渠道。
二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农贸市场,村集体进行管理,提供市场管理岗位,解决部分村民就业。
聚宝村利用境内的高职院规模扩张带来的人流集聚效应,引进合同资金近800万,建成聚宝农贸大市场,100余名村民从事市场内保洁、保安、经营秩序维护等具体管理和直接入市经营。
在住房拆迁中,他们依然是按农拆对待,拆迁价格相对城市居民住房要低得多,而重建住房时,却享受了城市居民待遇,同样802两层楼,要比农村住户多交城市建设配套等费用近7000元。
如在东郊乡最近一次拆迁中,给安置基地后,一般农户楼房拆迁价格仅320元2,而现房屋造价基本上要450元2,导致农民以房换房的愿望难以达到。
同时,他们依然要承担防汛、排渍等村民义务。
4、居住环境较差。
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建设成本,规划部门对城郊结合部土地实行严格控制,原本无可非议。
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民旧房无法翻修,分户后无处建房。
如东郊乡土地严控区域内,农民急需翻修住房的达1500户,需分户新建的900多户,两者相加占全乡总住户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