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闭坑地质报告编审注意事项及编写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闭坑地质报告编审注意事项及编写提纲
重视工作。
多数地勘单位只重视签订合同,重点收款,不安排有经验的项目负责人员操作;不了解闭坑报告如何能完成;特别是资料是否收完?技术人员对闭坑地质报告编写了解不到位,将闭坑报告作为一般原矿山企业登记报告或动态报告对待,甚至于到野外不知道如何开展相应的地质调查工作;工作态度欠缺,资料不想办法收全,有关原有地质报告存在的问题不分析更改,抄袭或复制粘贴原有储量核实报告、年度动态报告内容;明显错误的不加强校对也不更改。
此外各地勘单位内审方法也不严谨.
资料收集。
资料是否完全是编制闭坑地质报告的基础;目前多数报告仅以最近一次储量核实报告和最近一次年度动态报告来编制,显然达不到需要。
要收集原有勘查报告、矿山(整合前后的矿山)有偿出让以来的所有依据的占用储量说明书、年度动态报告、年度抽查报告、储量核实报告、储量调查利用成果报告、越界处罚报告、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其它企业报表、统计储量表、出让合同、甚至于有关年度的生产情况台帐;要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清理收集,再来编制闭坑地质报告。
资料收集渠道方面要考虑矿山企业、区县国土部门、原报告编制单位、市地质矿业协会、市地调院、市局档案馆等单位。
测量工作。
对于以往测量成果的利用总结不足;不分析
前后地质图件坐标成果,特别是有关储量报告、勘查地质报告、压覆评估报告的坐标系统;文字、图、测量附表完全坐标不对应;部分测量附件全部是现场观测的原始数据,未能再分析总结评述,多数欠缺集成矿井的测量成果。
水文及安全隐患。
矿井涌水量不实际测量,所有坑口涌水情况不叙述,全部抄袭原有地质报告;对矿井的水患原有情况和闭坑现状不分析,不提出问题及建议(如矿井今后停产后的水患和对邻近生产矿井的水患影响问题)。
资源储量估算。
各剩余可采煤层的资源量拐点坐标范围、面积、标高范围不标注;前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不分析;有关分类编码叙述不清;汇总不规范(按煤层、按类别、按不同煤类);历年来的动用量块段不列出来;有关资源储量面积不查证,估算结果不查证。
有偿出让以来矿山开采的可采煤层估算不完整。
资源储量变化:应针对原有各期次有关勘查地质报告(建井)、占用储量说明书、储量核实报告等进行对比,对比时尽量要考虑不同报告的估算范围、估算可采煤层对象;说明前后累计动用量;目前闭坑时此范围内的剩余资源量,前后差别原因是什么,要按各可采煤层分别说明,越详细越好,并有数据进行支撑。
另外不要再与出让合同依据的储量数据进行对比。
与企业申报的年度储量报表数据差别大的,应按企业承诺说明本次处理原则。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应采用最近一次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方案,说明矿山闭坑范围内各致灾点的现状稳定情况、治理落实情况;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此章节尽量不要叙述预测评估的有关内容。
地形地质及井上下对照图:检查图件坐标系;图幅范围内涉及的全部坑口是否全部调查并进行了封闭?主要巷道测量成果与实际附的成果统一吻合否?估算图上的所有大巷及其它坑口地质图上必须要有;图上的闭坑范围、最近一次采矿证范围、原勘查区范围分别要标注清楚。
对比地质图上有关巷道与估算图是否吻合一致。
资源量估算图:整合前的各期次出让范围(采矿证范围)要分别标注,对应的块段范围要查对,各参数(主要是煤厚度、面积大小数据尽量要重新核实);估算的期内动用煤炭资源量要在文字中反映(按年度时间估算);涉及资源量变化的,图上应有数据体现出来。
涉及以前储量报告采矿证坐标及巷道有重大变化的,要查对出让依据的储量报告估算的出让储量范围;按界内、界外分别估算动用资源量。
重庆市煤矿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目的任务及编制依据
第二节位置交通及矿区范围
第三节自然地理
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
第五节矿山开发简史
第六节本次坑闭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第二章矿山地质简述
第一节区域地层及区域构造
第二节矿区地层
第三节矿区构造
第四节煤层及煤质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第六节工程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三章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第一节矿山开采现状
第二节资源储量利用现状
第三节安全事故及隐患调查
第四章探采对比
第五章资源量估算
第一节资源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第二节资源量估算方法
第三节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第四节资源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
第五节资源量的分类
第六节资源量估算结果
第七节资源变动情况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估
第七章结语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目的任务及编制依据
一、任务由来
简述矿山闭坑原因(自身原因、政策因素及要求,应有相关政府部门批准闭坑的文件)、需编写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理由、委托及接受委托情况。
二、目的任务
简述项目来源,扼要叙述矿山闭坑地质工作经过及其有关情况。
叙述闭坑地质工作主要目的是依据矿山生产过程积累的地质资料,对矿区地层、构造、可采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矿山环境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重新核定矿区范围内剩余矿产资源/储量。
主要任务是对勘查地质资料、矿井生产期间揭露地质和水文地质、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地质环境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三、编制依据
采矿许可证、合同书或委托书,主要法律法规,政府或主管部门批准闭坑的文件,相应煤矿(炭)的技术规范、规程及技术要求等。
第二节位置交通及矿区范围
叙述矿区地理位置、行政隶属,矿区位于所在区(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中心点坐标。
简述经过矿区或邻近城镇现有或拟建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的里
程。
(尽量简化,按登记要求,最近车站、码头)。
闭坑范围:闭坑范围原则上不得小于最近一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评估范围。
矿山如开采多年或上部(煤层露头线)无其它矿权设置重叠的,原则上应将至上部可采煤层露头线完整包括,作为闭坑范围。
涉及整合矿井、矿山多次扩界后前后叠合范围大于矿山最后一次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应将叠合范围作为闭坑范围。
采矿证范围:以最近一次颁发采矿证范围为依据,说明与闭坑范围叠合关系。
另外作过地质勘查且有成果的(一般建井依据)还应涉及勘查区范围。
邻近矿权情况:闭坑范围内或邻近区域矿业权情况,特别是与本闭坑矿山有关系的矿业权情况要重点叙述清楚。
注意:邻近矿山开采的可采煤层本矿山未能揭露或揭露的均要在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章节中进行叙述;本矿山未能开采占用的可采煤层尽量所收集资料补充;原则上煤厚度、邻近矿井开采简况和煤质要进行补充。
邻近矿井与本矿井范围附近区域涉及巷道工程、采空区域重叠的也要重点叙述出来;今后或现状有关排水问题要在水文地质、存在的安全隐患章节内容中进行补充。
第三节自然地理
简述矿区及附近区域地貌类型、地形特征、绝对高程、相对高差,
主要河流、冲沟、水库、池塘等地表水的基本情况,当地侵蚀基准面的位置及标高。
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雨季和冰冻期等。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5),说明矿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
叙述矿产发现以来到矿山闭坑期间进行的各项地质勘查、生产或补充勘探、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储量动态检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矿井水害隐患调查及防治、建设工程用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等工作的时间、勘查(编制)单位、报告名称、报告评审、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各类报告评审认定(登记备案)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述。
重点应有自有偿出让以来的各期次的占用储量说明书、储量检测说明书、储量核实报告、各年度的动态检测报告。
最后一次的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等成果。
储量报告必须要有截止时间,估算煤层对象、估算资源储量,分类说明;动态报告必须要有动用时间段和动用的资源储量数据。
压覆评估报告除压覆资源储量外,还应有建设单位与企业达成的赔偿协议
及办理登记手续情况。
第五节矿山开发简史
简述矿山名称和历史沿革情况及企业法人、主管部门名称、企业地址、企业经济类型。
矿山设计单位及设计生产规模、矿井基建及投产时间、服务年限、历次采矿证颁发情况、矿井开拓方案、矿床采矿方法、现采矿最大深度(含标高范围)、生产管理、总采出煤量、煤的工业用途及销售、效益情况等。
一定要按矿山建设时期收集资料进行详细整理。
涉及整合矿井的,按整合前后的矿井分别说明;
有关采矿证颁发内容必须要有具体拐点坐标范围(涉及54系统的必须进行改算成80直角坐标系统)、颁有时间、开采对象及标高范围(涉及多个整合矿井的,也必须按整合前后进行列出来);
第六节本次闭坑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野外工作时间、项目组人员及专业人员组成情况、工作手段和方法,测量工作内容及精度质量,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质量评述等。
另外对于未能下井实测的,要说明收集完整资料程度和能否满足本次闭坑地质要求。
同时对于本次地面调查工作内容应详细说明。
属于收集利用的各期次的测量成果的,要说明提交成果名称,原测量内容及主要成果,并汇总本次测量成果汇总表。
第二章矿山地质简述
第一节区域地层及区域构造
简明扼要地说明矿区所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床成因
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主要构造特征及分布等,扼要地说明矿区所在区域地质中的位置,由新至老简述区域内各地层时代、地层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特征,附地层简表及区域构造纲要图(插图)。
尽量简洁明了。
第二节矿区地层
详细说明矿区所在范围内地层层序、含煤时代、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
详细叙述矿区内含煤地层的划分、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物性、古生物、岩相、沉积特征及其在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等特征。
按含煤地层上下各组作为最新和最老地层叙述。
第三节矿区构造
详细叙述矿区所在范围内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
叙述矿区内各种构造发育程度及规律,结合区域构造特点评价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及对可采煤层、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
叙述矿区内主要的褶曲、断层和陷落柱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各种勘查工程对构造的控制和研究程度。
要根据规律性进行总结,明确地面、隐伏断层及对矿体破坏的断层。
第四节煤层及煤质
一、含煤地层
按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和矿区的含煤地层的新老顺序分别说明含煤地层中煤、矿层的分布及有关岩性组合特征,煤层的层数及可采矿层层数,煤层总厚度、可采煤层总厚度、含煤系数、煤层层间距及变
化特征。
二、煤层对比
说明煤层对比的方法及依据,分层说明所采用的对比标志,对于复煤层,也应说明分层对比的依据及对比可靠程度。
注意:此章节中有勘探成果的,可以详细叙述;涉及小型煤矿资料欠缺的,尽量利用原矿山的储量报告结合开采利用,重点在可对可采煤层进行含煤段对比上进行简略说明。
这些信息可以在剖面图上或主要井硐长度方面反应出来。
三、可采煤层
含煤地层中可采煤层分布变化特征,可采煤层的层位(空间位置)、层数、厚度、对比依据和可采范围;有关断层和褶皱、岩溶和古河流冲刷对可采煤层的破坏程度。
各可采煤层的工程控制程度、煤层剩余资源量分布范围、采空区域分布范围(结合剖面线及标高叙述)。
涉及煤类、煤质的变化的要说明各可采煤层有关规律性。
注意:煤的厚度及变化一定要结合现有估算图叙述,特别是可采区域、薄化区域情况据实叙述;不能抄袭原报告。
四、煤质
各可采煤层的煤的物理性质、煤岩类型、化学性质、工艺性能、煤类、煤的可选性、煤质及工业用途评价。
可类比借鉴。
注意:原则上所有可采煤层煤质内容尽量要用区内作过勘查成果的内容数据;储量核实报告有成果的可以综合起来评述。
如储量核实报告中煤质有重大错漏的,不能直接利用,尽量类比借鉴(以往测试无问题可用,矿山煤质指标均无法利用的,直接利用邻近矿山的同一煤层的指标)。
五、矿区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矿区所在范围内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控制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
注意:尽量利用区内原勘探资料、矿山储量核实报告、开采揭露等成果进行补充。
特别是须家河组的铁矿层、龙潭组的黄铁矿(重点是厚度及品位);另外煤层瓦斯也要注意评述(含量、抽采、利用情况)。
部分邻近区域或矿区范围内涉及有开采利用的嘉陵江组灰岩、茅口组石灰岩或须家河组建筑砂岩的,这部分内容有矿山或原有矿山开采利用,可收集资料作为共生矿产叙述;无矿山无开采利用的不作为共生矿产。
除此外尚有煤层伴生的镓等矿产。
总之此章节有成果就叙述,无成果无内容的不能乱编写。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一、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叙述矿区及附近含(隔)水层的地层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地下水类型、含水层中、与矿层(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明确矿井(坑)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综合地层渗透系数及勘探钻孔的单位涌水量、接受补给的条件、地表井泉及矿井(坑)揭露出水点的分布、水量、水温、水质、岩溶裂隙发育情况及规律等,分析评述各含水层的富水性、隔水层的隔水性能;叙述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富水性、导水性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分析叙述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分析叙述地下水的补、迳、排条
件;按相关规范评价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及其复杂程度。
二、矿井(坑)水文地质条件
叙述矿井(坑)开拓方式、井巷布置情况、排水方式、采空范围、周边老采空区的分布情况、老空积水区范围及积水量;叙述矿井(坑)历史上发生的涌水、突水(泥)及老空透水等水害事故及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评述水害基本类型。
叙述矿井(坑)涌水量(全矿、各井巷及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分析矿井(坑)水水源(地表水、大气降水、含水层中地下水、老空水、断层水等)、充水方式,实测并估算矿井闭坑时的实际涌水量大小,按相关规范评价矿井(坑)水文地质类型。
注意:原则上结合原各期次报告列出地点、时间、标高、涌水量大小;本次实测的位置、标高、涌水量大小。
由于闭坑了,不能再预测估算涌水量大小。
第六节工程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
一、工程地质条件
收集整理并叙述矿区及邻近生产矿井(坑)有关井巷、煤层顶底板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资料和以往生产管理维护资料,分析相关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
二、地温
叙述矿区内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与温度、地温梯度及其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
对地温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
三、瓦斯、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倾向
收集历年来有关地质勘查报告、检测机构、矿井报告对煤层瓦斯含量、矿井绝对、相对瓦斯涌出量的测量数据,分别说明其规律性特征,得出矿井瓦斯类型,各可采煤层突出性特征和以往开采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含事故)。
按可采煤层分别说明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和结论。
第三章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第一节矿山开采现状
叙述矿山开采史、设计开采、矿山生产管理系统(开拓方式、采矿方法、回采工艺、安全与通风防尘、提升与运输、供风、排水、供电、地面工业广场等)。
备注:闭坑范围内所有坑口工程的X、Y、Z坐标按顺序列出来,并标注是否封闭或有安全隐患。
第二节资源储量利用现状
叙述建井设计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历年累计采掘动用量、历年累计采出资源/储量、累计损失量、矿井综合回收率等。
同时按采矿证范围内、外按年度分别统计。
叙述损失量(包括开采损失和非开采损失),批准非开采损失量的管理机构、批准理由等情况的述评,叙述资源/储量注销概况。
剩余资源/储量及其分布、剩余原因等的述评。
叙述对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利用情况及矿石加工工艺的评述。
注意矿山出让的资源量和出让以来的各年度统计报告表资源量数据。
查对前后吻合程度和有关出入原因。
通过矿山生产地质工作对地质情况的新认识、新发现,影响矿山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如井下突水点多、岩溶蚀区发育、隐伏构造或其它新发现的影响开采部署的地质问题)。
第三节安全事故及隐患调查
1、以往安全事故调查,收集以往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种类(冒顶、坍塌、中毒、火灾、瓦斯、突水等)、伤亡和事故处理结果。
2、目前矿井存在的安全隐患调查(含井下及地面)。
第四章探采对比
叙述矿区地质构造、可采煤层厚度、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的对比。
对于经系统地质勘查工作的矿山要对勘查方法、手段、勘查工程间距、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合理性进行评述。
勘探储量的可靠性系数(累计动用量加上剩余资源量与相同范围内的原勘探报告中依据的保有资源储量之比)、有效利用系数(矿井累计采出量或产量加上剩余的尚可采出的(可供开采利用的可采储量)煤量之和,除以相同范围内原勘探报告中保有资源量)、回采率、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评述。
第五章资源量估算
第一节资源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叙述闭坑范围内估算资源/储量的各可采煤层,按煤层列出资源量的估算边界范围拐点坐标、标高和面积。
叙述采矿
权范围内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及确定依据。
如建井依据的勘查地质报告(或延深补充勘探等)与矿山储量核实报告估算工业指标不一致的,分别说明并分别估算其资源量。
注意:凡是矿山以往开采过的(自首次出让或建井时开始)所有可采煤层均应估算剩余资源量;工业指标对于所有矿井仅是直接利用;但说明根据何资料成果;不能按规范确定。
有关共伴生矿产资源量估算也要按此内容列出来(如有关瓦斯量、硫铁矿、镓等矿产)。
第二节资源量估算方法
对于煤层倾角<60º,采用煤层底板等高线水平投影法进行估算;对于煤层倾角等于或>60º的,采用煤层立面纵投影法估算资源储量。
估算公式略。
第三节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叙述参与矿产资源量估算的块段投影面积、倾角、煤层厚度、比重等估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和依据。
如经后来出让依据的储量报告实测参数有变化的,必须采用后面出让依据的成果报告实测数据参加估算,但要说明变化原因和依据。
备注:如后来储量核实报告实测有变化的,原动用量和本次剩余资源量估算采用本次利用的成果(主要涉及煤的比重等)。
第四节资源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
按各可采煤层对剩余资源量、累计期内动用资源储量进行分别估算。
说明矿产资源量估算块段圈定及内插点、外推点的确定原则,各块段依据的分类编码、剖面线、标高范围、不同煤类等划分的估算块段范围。
备注;动用资源量估算中要说明动用时间段。
动用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可根据年度动态报告前依据的前后储量核实报告(占用储量说明书、储量检测说明书)估算图的叠合后划出圈定的采空区域作为估算块段(但涉及煤类或其它不同的再细划小块段估算)。
有年度动态报告的动用量依据其成果估算。
第五节资源量的分类
依据主要可采煤层的勘查及井巷工程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开采利用实际经济效益,对矿产资源量进行分类,说明原对比依据的储量报告或勘查地质报告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
本次涉及闭坑后所有分类编码应归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但涉及压覆、保安矿柱块段要分别注明(如原储量报告、压覆报告确定的不经济的资源量类型,可沿用原分类编码)。
备注:闭坑地质报告剩余资源量中不得再出现1、2M2开头的分类编码。
第六节资源量估算结果
分可采煤层、分煤类、分编码分别叙述矿区闭坑范围内各种类型
资源量估算结果。
包括资源量总量、保有资源量、累计动用资源/储量、累计注销资源/储量等、闭坑范围内剩余的资源量。
原储量核实报告估算有(334)?资源量也应进行估算列表,单独汇总。
第七节资源量变动情况
叙述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与建井依据的勘查报告、历次地质勘查成果报告(含延深地质报告)、缴纳采矿权价款依据的储量核实报告(含占用储量说明书、储量检测说明书)、最近核实报告及最近年度的储量年度动态检测报告批准的资源/储量相比,在估算范围内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及变化原因。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
备注:此章节是重点,应按煤层分别说明何原因、何估算参数变化后引起的资源量变化。
包括变化量多少要详细。
提供的依据要在文字、估算图中反应出来。
不能宏观说明,要有范围大小和具体数据。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估
结合矿山已提交编制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或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有关内容进行评述,重点针对现状情况进行总结。
评述矿井(坑)采空区的矿体顶板垮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
评述矿山采动影响范围以及该范围内地面开裂、沉降、采空塌陷、建构筑物变形、诱发加剧斜(边坡)、滑坡、危岩等变形失稳的情况,对露天矿山主要为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及变形、垮塌情况,并按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进行影响程度分区,提出废弃物堆放、矿井(坑)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