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指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指瑕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中语文)有几处注释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现略陈己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敢以烦执事课本注释: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敢”字有“勇敢”、“冒昧(谦辞)”、“不敢、岂敢”等三个义项,在这里,“敢”作“不敢、岂敢”讲更为合理。

烛之武为了离间秦晋联盟,拯救自己的祖国,必然极力做出贬低自己(郑国)而讨好逢迎秦君的姿态,只有这样才能诱哄秦君,使其放弃进攻郑国。

而在汉语中“不敢(岂敢)麻烦您”要比“冒昧地麻烦您”客气得多,也谦卑得多,所以,“敢”应取“不敢、岂敢”义。

本句应翻译为:(如果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好处,那么我们郑国早就投降了,)岂敢因此而麻烦您(不远千里劳师动众)。

2.越国以鄙远课本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鄙”用作动词,这是不错的,但是,“鄙”在这里是使动而非意动。

使动用法就是使某事物产生某种情况,或变成某种状况,其特征就是主语使宾语“动”起来;而意动用法是把事物看成某种状况,其特征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秦国率领大军进攻郑国,目的就是为了占领郑国,改变郑国的现状,使之成为秦国领土的一部分。

很明显,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而非“主观意愿”。

所以“鄙”在这里应属于名词的使动。

本句应翻译为:越过别国而使远地(郑国)成为秦国的边邑。

3.东封郑课本注释: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

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

其实“封”的本意就是动词。

甲骨文、金文中的“封”均像植树于土堆的形状。

植树土上,以明经界。

故《说文》的释义是:“封,爵诸侯之土也。

从之从土从寸。

”《周礼·地官·司徒》:“治其畿疆而沟封之。

”《礼记·檀弓下》:“于是封之,崇四尺。

”二句中的“封”均作动词“列土分疆”讲。

爵诸侯必要封疆,故“封”乃引申为“疆界”。

本句:“封”带有宾语“郑”,作及物动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东封郑”应翻译为:在东边分割占有郑国。

4.惟君图之课本注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向秦君分析了伐郑的后果,他认为“(伐郑)阙秦以利晋”,意思是说,攻打郑国只能损害秦国的利益,而壮大晋国的力量,所以“惟君图之”。

那么“图”什么呢?很明显,是希望秦君认真考虑秦国参与伐郑这一行动是否得当,目的是让秦国撤兵,停止侵略行动。

正因为“阙秦以利晋”,所以才“惟君图之”,很显然,“阙秦以利晋”是“因”,而“惟君图之”是“果”。

如若“之”指“阙秦以利晋”,岂不是
“果”就是“因”,“因”“果”不分了吗?所以,“之”应指代“伐郑(是否得当)”这件事,而非“阙秦以利晋”。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课本注释:“说”同“悦”。

《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王很高兴”。

“说”固然有“喜欢”、“高兴”的义项,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在先秦文学中,”说”在许多地方也常作“服气”或“悦服”。

《尔雅·释诂》:“说,服也。

”这种意义,不乏其例。

例如:《公羊传·庄公四年》:“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

”意思是说齐国、纪国两国互不服气,不共戴天。

“说”句式,大多放在大段说词之后,表示从心里佩服,愿意接受对方的劝谏。

“说”实指被说服者的心理状态。

本文中烛之武对秦伯晓之利害,使秦伯明白了必须退兵的道理,这个“说”是被对方的言辞打动,心里通了,服了。

因此,这里“说”只能翻译为“悦服”,而非“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