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置换带动城市更新_柏林庭院改造的三种模式_董怡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
建筑学报
98
URBAN DESIGN
和居住功能的综合体使用,以其特有的商业前院与公寓后院的组合在当时颇具知名度,但在二战后因为经济萧条陷入空置(图1)。1994年,两位德国投资商买下了哈克雪庭院,并通过3年与多方协作的努力实现了整栋建筑的改造与功能置换。史泰方・沃斯(Stefan Weiss)和马蒂亚斯・法奥斯特(Matthias Faust)担任了建筑改造项目的主任建筑师,柏林建筑师巴勒夫妇(Doris andHinrich Baler)承担了其中玫瑰庭院的改建设计。改造后的哈克雪庭院兼容商业、文化、餐饮、办公和居住等多种功能,并以其多样的庭院空间活动为特色(图2)。
哈克雪庭院改造保持了建筑原有的结构及风貌,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一组新的庭院生活场景。这组场景由9个不同的庭院分两组展示(图3):其中由5个商业庭院串联构成的U型路径将商业街的活动自然地引入街区内部(图4):第一进庭院以怀旧的新艺术风格立面为特色,恢复了包括高级餐馆、舞厅等早期商业功能;第二进庭院以文化为特色,混合了书店、画廊和露天餐馆,充满人文气息;第三进庭院以中央喷泉和大树为视觉焦点,一圈精致的服饰小店围绕其展开,这里是当地服装设计师的一
个展示空间(图5);第四进庭院是一个联系性节点,它在四个立面上均有联系通道,但以东侧的一组购物廊最为醒目,玻璃与灯光的结合吸引了大量人流朝这个方向前进;穿过廊道后所到达的就是整组路径的高潮——玫瑰庭院:它以嬉皮的钢艺造型为主题,结合玻璃、灯光和植栽等元素的运用,吸引着大量游客的驻足休憩(图6),其四周的时尚店面也与院外的商业街相得益彰。这5个庭院以温暖活泼的色彩为基调,强调空间的聚合力,烘托了与功能相呼应的热闹氛围。与此同时,另一组庭院却表现了混合居住与小商业的庭院特征。这4个庭院位于基地的西侧,分别与U型步行路相连。它们在2层以上保留了原有的出租公寓功能,整体环境呈现一片安静内向的气氛。这些庭院的修缮以绿化恢复为重点,增设儿童游乐场地和座椅,底层室内以家居类小店为主,体现宜居氛围(图7)。
作为柏林首个庭院改造项目,哈克雪庭院在功能置换上的考虑延续了建筑原有的商住混合模式,但将底层的商用空间从一个庭院扩展到整片基地,对业态构成的调整也从单纯的娱乐功能扩展到餐饮、艺术展览、精品消费、旅游观光和家居休闲。
根据现有统计,庭院底层的营业个体已达47个,其中画廊、精品店等商业形态与周边3条街道的特色相呼应,成为内外融合的一处特色商业中心。
哈克雪庭院在商业化开发上的成功不仅使它在城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其关键性的改造策略可被归结为三点: 首先是强化庭院内的生活场景,将其作为一种怀旧式的文化展示,形成商业卖点;其次是合理化庭院的空间和功能布局,为各种功能间的混合提供基础;另外,它所建立的呼应周边商业圈需求的定位,对老建筑的再利用作出有效的推动。
2.2 以文化功能为主题的庭院改造
结合社区对文化设施的需求,将整栋建筑或其中的部分空间用作公共文化设施,是以文化功能为主题的庭院改造特色。这类改造将庭院塑造为生动的建筑入口,同时发挥功能和空间的优势,利用文化活动为老建筑带来新的活力。这些庭院往往出现在住宅或相关活动人群较集中的区域,柏林艺术工场(Berlin Kunst Werk)就是其中较成功的一例。
这个以艺术机构的名称命名的庭院坐落在柏林奥古斯特街69号(Auguststr. 69)。
1 哈克雪庭院改造前的第一进庭院
2 经改造后的哈克雪庭院生机盎然
3 哈克雪庭院改造前后底层平面比较
4 哈克雪庭院改造后
空间结构分析
5 围绕着喷泉与大树举行的时装表演6 玫瑰庭院吸引众多客流驻足休憩
7 哈克雪庭院中安静宜居的公寓庭院
99
建筑学报
100
URBAN DESIGN
消防站被置换入餐厅的角色,既为上班族提供午餐,同时也成为整片建筑的信息中心,进一步加强了空间的凝聚力。
爱迪生庭院在功能置换上的创新一方面在于它灵活地利用了原有的厂房空间,将其分隔成适应不同规模的办公需求的空间(图22);而另一方面的创新在于其以文化艺术为主题而组织的庭院功能配置:现在的庭院内包括多个媒体制作公司、1个大学图书馆、2家画廊、几个创作工作室、1家餐厅和1个地下爵士乐俱乐部。这些企业和组织的文化气质与爱迪生庭院的建筑气氛相得益彰,庭院内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更难得的是因为爱迪生庭院的改造创造了一条穿越街区的有趣路径,因而吸引了除工作者外附近很多居民的活动。从白天安静祥和的工作到下班时分充满音乐与笑声的聚会,这里提供了一种现代而舒适的城市生活模式。
尽管整个项目还未完工,但被改建完成的主体庭院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总结改造方案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建筑格局的大胆调整,参照周边建筑的尺度完善基地空间结构,梳理出空间的主次秩序,强调了庭院在使用中的重要角色;二是创造性地将活动流线与休憩空间相交,人
格局,结合餐饮与文化设施的开发,营造现代化的办公环境。由厂房式庭院改造而来的爱迪生庭院(Edison Hoefe)是这类改造中的典型。
爱迪生庭院坐落在英万林敦街(Invalidenstr.)117-118号,这片区域集中了许多住宅和混合型庭院,爱迪生庭院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组建筑,它占地超过11000m2。改造前,基地上三侧临街的建筑均遭战争摧毁,仅在中央留有一组5层高的老式厂房,与相邻的住宅围合出多个形态不规整的庭院。
爱迪生庭院的前身是德国爱迪生应用电器公司灯泡厂(Glühlampenfabrik derDeutschen Edisongesellschaft fürAngewandte Elektricitaet),它是德国最早生产灯泡的制造商。然而自从1905年停产后,这段辉煌的历史便很少被再次提及(图14)。庭院的更新过程始于2002年,由德国开发商哈维卡工作室开发公司(HavikaLofthouse Development AG & Co.KG)联合美方的投资聘请西班牙建筑师曼奴尔・奥法热(Manuel Alvarez)负责整片地块的规划和改造。项目计划通过改建和加建实现一组以商业办公功能为主的混合使用建筑群。至2007年底止,改建部分已基本完
成,其中由厂房围合的南侧大庭院是改造的重点(图15)。
爱迪生庭院的新面孔是一组服务于现代办公的建筑群,以庭院作为核心空间。在建筑空间的梳理上,新的建筑体量借用传统庭院建筑的尺度将三个临街界面填补完整,同时形成一条以南北通道为主的“T”型的公共走廊,引导人流至中心庭院(图16、17)。庭院由老厂房围合而成,是人们进入办公楼前必经的空间,因而改造的重点就集中于此:建筑师在不打破原有庭院空间结构的前提下将玻璃幕墙立面和花岗岩台阶两个不同平面的元素分别点缀在庭院的东西两端,与厂房原有的材质构成对比与拼贴的效果,同时强化了空间的走向以及大气完整的空间效果(图18、19)。老厂房的修缮在许多细节上也反映出作为现代办公建筑的细腻与人性化特点:沿墙体开凿的下沉式花坛、玻璃立面的骑楼走廊以及对建筑材料色彩的运用等都为人的使用作了周到的考虑(图20)。而整个设计中最精彩的一笔就是对院落和交通流线的节点处理:“T”型走廊故意破墙穿越在庭院的中心作一跨越,所产生的交叉点空间聚焦多处建筑入口,以获得多种人流而产生交流的丰富变化(图21)。处于这个焦点上的
13 咖啡馆立面生动反映庭院空间及活动14 爱迪生庭院改造前内景
16 爱迪生庭院改造前后底层平面比较17 爱迪生庭院改造后空间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