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8例临床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8例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犀角地黄汤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中药疗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特征为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短,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及自身抗体出现的一种出血性疾病。2001—2007年,笔者应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78例,女50例;年龄16~71岁;病程2个月~14年。

1.2 诊断标准[1]

①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②脾脏不大或仅轻度脾大;

③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且有成熟障碍(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④以下4项应具有其中1项:皮质激素治疗

有效、切脾治疗有效、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或血小板相关补体3(PAC3)]增高、放射性核素51铬(Cr)或111铟(In)测定血小板寿命缩短;⑤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淋巴系统肿瘤等疾病。

1.3 治疗方法

予犀角地黄汤加味。药物组成:赤芍药12 g,牡丹皮9 g,生地黄30 g,水牛角30 g。气阴两虚加党参15 g、黄芪15 g、白术15 g、鸡血藤15 g、仙鹤草10 g,栀子15 g;肝肾两虚加鳖甲15 g、墨旱莲15 g、龟版(先煎)15 g、紫草20 g;伴鼻衄牙龈渗血者加三七粉(冲)3 g、侧柏炭15 g、地榆炭15 g;伴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苦参15 g:脾大者加三棱9 g、莪术9 g、制乳香10 g、制没药10 g。水煎服,日1剂。

1.4 疗效标准[1]

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维持2年无复发。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以上,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周以上。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2 结果

本组128例中,显效96例,占75.0%;良效25例,占19.5%;进步5例,占3.9%;无效2例,占1.6%;总有效率98.4%。

3 典型病例

孟某,女,40岁。2007-11-21来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

间断性皮肤淤斑,伴月经量增多,间断口服调经药,无明显效果。2007-04出现自发性牙龈出血,双下肢出现淤斑,曾服用利血生、泼尼松等药物及输注血小板,疗效不佳。证见:面色萎黄,心悸乏力,耳鸣,腰膝酸软,皮肤散在出血点及青紫淤斑如核桃大小,牙龈少量出血,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化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7×109/L。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证:肝肾阴虚。治宜清热凉血,补益肝肾。予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30 g,生地黄30 g,赤芍药12 g,牡丹皮9 g,鳖甲15 g,墨旱莲15 g,仙鹤草20 g,紫草20 g,侧柏炭15 g,三七粉(冲服)3 g,地榆炭15 g,鸡血藤20 g,知母15 g。日1剂,水煎服。2007-12-10复诊:皮肤紫癜消失,鼻衄、牙龈出血停止,耳鸣、腰膝酸软明显减轻,偶有夜寐不安,盗汗,舌淡,苔薄,脉弦细。上方加炒酸枣仁15 g、煅龙骨15 g、牡蛎15 g,继服20剂。2007-12-31 三诊:临床症状均消失,血小板计数186×109/L 。再取上方10剂巩固治疗,随访2年未复发。

4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免疫机制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出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皮下出血,月经过多,鼻衄,牙龈出血,脾大或轻度脾大。属中医学紫癜、肌衄、发斑范畴,急性期以血热为主,热邪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症状;病程日久,耗伤气血而致气血两虚。也有因反复大量应用激素等药物而使阴血暗耗,以致气阴两虚,故临床要辨证论治。犀角地黄汤方中水牛角、生地黄、赤芍药、牡丹

皮清热凉血化瘀。随证加味配伍,共奏清热凉血,化瘀、补益肝肾之功效。

综上所述,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避免了激素治疗出现副作用和病情反复,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朱文玲.内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S].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94-1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