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骨干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构建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探索——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

发布时间:2013-04-10 点击次数:201
作者:王一涵 郭佳奇 王恺然

摘要:文章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在明确构建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从分类培养、实践育人和媒介利用等角度介绍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构建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探索经验,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学生骨干;培养体系;高校基层院系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后备力量,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生骨干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中坚力量,是党团组织联系学生的桥梁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学生骨干也是高校基层院系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培养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水平突出,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学生骨干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对构建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构建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

构建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必须立足院系自身特点,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考虑工作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明确指导思想,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发挥骨干培养的辐射作用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目前在读学生为两千六百余名,其中本科生、研究生约各占一半,全院学生被分入44个班级,学院整体呈现学生总数多、班级规模大、研究生比例高的特点。面对平均人数达60人的班级规模,如果仅依靠学生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班主任的力量开展工作 , 困难比较大。而学生骨干在学院学生工作中能起到了重要的上传下达、居中协调作用,学生骨干的数量、能力和责任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工作精致化的水平。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学生骨干的培养,不断拓宽骨干培养的覆盖范围,提高优秀学生骨干在学生中的比例,充分发挥骨干培养的辐射作用,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构建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发挥骨干培养的辐射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朋辈辅导,促进学生工作实效惠及全体学生。

(二)树立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对所有学生采用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已经难

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课业压力不同,面临的问题、需要获得的帮助也不尽相同。同时,处在不同岗位的学生骨干,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能力与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学院对他们的工作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院系在构建高校基层学生骨干培养体系时,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其所在组织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培养,在学生骨干不同的成长阶段引导他们有重点、有层次地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骨干自觉通过不同途径来完善自我并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带头作用,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集团成长的目标。

(三)坚持实践育人的培养模式

构建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实践育人有利于学生骨干将思想认知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与认知的循环中提高工作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在校园中、社会中广泛参与实践,学生骨干才能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形式和对象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学生骨干在形成具体的工作思路和规划后,更加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修正。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成长历程将有助于学生骨干树立实践意识,这也为学生骨干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实践育人模式可以丰富学生骨干培养的内容和形式,丰富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培养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探索学生骨干深度培养方式,为推动分类、分层的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构建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初步探索

2011年以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骨干培养主要以团校为载体。2011年,学院开始实施第二课堂“E彩”素质提升计划,其两个子计划——党团骨干素质提升计划和先进集体典型打造计划,为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思路。学院在总结经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学院特色,进一步探索如何构建宽覆盖、高绩效的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

(一)实施两级分类培养,拓展育人广度与深度

“两级”培养,是指将学生骨干培养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对学生骨干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初级阶段培养的主要对象为本科生、研究生低年级班团干部及在学院各学生组织工作的低年级干事,覆盖学院近四分之一的学生。由于这部分学员处在大学生活适应阶段和学生工作的初步接触阶段,培训将主要着眼

于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促使学员尽快融入学院整体氛围,进而保证各基层班团组织和学院团学组织中的职能部门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高级阶段培养对象为学院各学生组织的核心骨干及各基层学生党支部骨干,这部分学员在经过了前一阶段的培养和实际工作的历练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事务处理能力,但在骨干意识、思想深度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高级阶段的培训更多地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思想内涵和综合素质,促使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建设更具凝聚力的学生组织。

“分类”培养,是指在不同培养阶段中,针对不同学生骨干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开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类引导。在初级阶段,学院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工作环境分别进行指导:本科生骨干的培养侧重于引导学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学院的学生工作,提高基本的组织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能力基础;研究生骨干的培养侧重于引导学员针对研究生集体观念较为淡漠的特点开展与之相协调的学生工作,提高跨年级的沟通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活动的吸引力。在高级阶段,学院按照类型对团学组织和学生党支部的骨干分别进行指导:团学工作更加注重工作的普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因此,团学工作骨干的培养侧重于引导学员更好地把握当代学生的成长需要,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创新能力;党务工作更加注重工作的严肃性、程序性和思想性,因此,学生党员骨干的培养侧重于带动学员熟悉党务工作的流程和细节要求,提高学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深度。

实施两级分类培养,保证了学院学生骨干培养体系能够做到“点面结合”,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感。从初级到高级的递进,充分体现了学生骨干培养的延伸性,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团学骨干和党员骨干的分类引导,则有效地保障了学生骨干培养的覆盖面,兼顾深度与广度,有助于夯实这一体系的结构基础。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要注重能力拓展,打造课程新体系。学院目前采用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配套的学生骨干培养课程体系,在把握培养主线的基础上,践行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主干课程涵盖了与学生骨干工作必备能力相关的内容,包括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公文写作培训、心理调适方法培训和朋辈辅导方法培训等,部分课程已成为学院第二课堂的精品课程。辅助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学院推动资源整合、促进优势互补的工作理念。学院将现有的品牌活动进行整合,作为可

选课程纳入到学生骨干培养课程体系中,包括电脑小队活动、企业参观交流、各类讲座培训等。学员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选修其中的部分课程,从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能力与视野,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实践育人,探索学用结合的新途径。实践教育始终是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育人手段多样化的重要体现。从狭义的角度讲,实践育人就是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实地参访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骨干。学院不仅为学生骨干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还不断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以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在2012年春季开展的“寻路首都,学史明鉴”纪念共青团建团90周年团队主题参观活动中,学院改变原来常用的集体参观模式,将学生骨干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骨干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从广义的角度讲,实践育人还包括通过具体的学生工作实践来培养学生骨干。学院努力为学生骨干搭建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在建院十周年庆祝大会、信科新年晚会、“E彩”文化节开幕式等大型活动中,注重为学生骨干提供锻炼机会,并强调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让学生骨干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活动中迅速提升个人能力。不同学生组织之间的交流、协作,也成为学生骨干实践、锻炼的重要内容。

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多样的育人手段是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保证育人质量和育人效果的重要载体,不断丰富的育人途径为学院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三)充分利用多种媒介,打造骨干交流宽平台

组织座谈研讨,促进骨干交流学习,是打造骨干交流平台的基本路径。面对面的沟通、讨论是增进学生骨干交流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学院定期组织召开班团工作经验交流会、团学组织工作计划说明会等,带动广大学生骨干分享工作心得、研究工作方法,为骨干定期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保障。《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班团工作指导手册》、《优秀班集体风采展示》等材料的印发,促进了学生工作先进理念、方法的传承,为骨干深度交流学习提供了理论保障。团学工作骨干研修班、学生党员骨干研修班利用集体例会时间开展专题研讨,探讨院系特定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在部署工作的同时增进了学生骨干对院内整体学生工作的理解与思考,为骨干全面交流学习提供了组织保障。

建设公共平台,拓宽骨干交流渠道,是打造骨干交流平台的新型模式。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利用新兴媒介开辟学

生骨干培养的新阵地。学院院刊《E彩》每期刊登优秀学生骨干的工作心得和先进事迹,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学优、创优、争优”的良好氛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校”人人网公共主页开设“每周一读”专栏,打造“培训班优秀期末总结选登”、“学生骨干工作经验分享”等专题,分享时事政策、经典理论、工作心得等,成为学生骨干理论学习的有力补充,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有效增进了学员间的交流与沟通。

实践证明,学生骨干通过实际工作经历的交流要比用说教式的方法指导更容易激发学生骨干的共鸣和认同感。学生骨干交流作为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中的辅助环节,综合了传统和新型媒介的优势,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完善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深度思考

进一步完善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应着眼于如何使体系培养的骨干更好的符合工作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根据学院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与总结,增强学生骨干的身份认同感、主人翁意识 和自主创造性,将成为未来完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一)进一步增强学生骨干身份认同感

身份认同感,是指学生骨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时刻铭记自己的学生骨干身份、明确自身角色与定位,自觉按照学生骨干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因身为学生骨干而产生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身份认同感,有助于增进学生骨干的自律与自强意识,并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带动身边同学共同成长。在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中创建考量和优化选树学生骨干典型、完善工作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在肯定学生骨干付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骨干争先、创优,以荣誉感激发更强烈的骨干身份认同感, 增强学生骨干队伍的凝聚力。

(二)进一步提高学生骨干主人翁意识

主人翁意识,是指学生骨干积极地了解、参与学校学院的各项事务,将个人荣辱、发展与学校和学院的声誉、发展相结合,为学校学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骨干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整体凝聚力,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在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中实验性引入让骨干了解院系事务处理过程、在院系各部门轮岗实习锻炼等内容,引导学生骨干有序参与到院系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骨干的大局意识,强化骨干主人翁意识,为院系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进一步提升学生骨干自主创造性

自主创造性,是指学生骨干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学善思、举一反三,积极主动寻求更好的完

成方式与活动效果,挖掘工作新亮点,开拓工作新思路。提高学生骨干的自主创造性,是对学生骨干更高层次能力的要求,是学生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中更加注重跨院系的学习交流、考察骨干自主创造性,拓宽视野,学习值得借鉴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并鼓励学生骨干在效仿、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不断学习创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骨干的自主创造性,为学生工作增添实践活力。

学院经过近年来的尝试、反思和完善,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特别是在分层分类的体系架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及多种交流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从学院的工作实际出发,进一步思考如何借助更加完善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骨干的身份认同感、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创造性,为构建更具有效性的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如何打造更适合学生成长需要、更符合学生工作需求的学生培养体系,在不断夯实结构与模式基础的同时,保证学生骨干培养体系能够始终与时俱进,是值得高校基层院系的学生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