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所结构设计要求(2016.04.2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所结构设计要求(2016.04.20)
一、限额设计要求
1.结构专业标准施工图设计应满足《博意住宅项目结构设计经济指标》的相关要求。

2.常规项目均应满足上述第1条要求,如不满足应根据软件统计结果、户型特点等分析不
合理的原因,力争在既定条件下将结构方案做到最优,杜绝设计不合理导致指标异常;
如为其他原因指标异常应在《结构专业标准图使用说明》中予以提醒,并报总工室备案。

二、制图:
1.制图图层、样式严格安照《结构制图统一标准》规定。

2.画图时以《结构制图统一标准附图》为参照。

3.对称的梁支座钢筋对称,可以编同一个号,但需把不同的支座筋注明。

4.当中间为墙肢时,梁支座两侧均标注面筋,当无墙肢或是柱时,只标一个,如下图:
5.变截面梁标注按下图:
6.标高H均为结构标高,别墅都用数字直接表示标高,不用H代替。

7.梁、柱、墙编号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顺序编排。

8.统一尺寸标注样式:
(1)轴线尺寸样式DIMN:
(2) 平面定位尺寸样式TSSD_100_100:
9.制图时需提高图纸的统一性,按以下几点执行:
(1)统一轴号到尺寸线的距离为500。

(2)每排轴网尺寸线之间距离为800。

(3)轴号文字样式应与《结构制图统一标准附图》相同,当轴号字符照拷建筑时,属性中“旧圆圈文字”栏应选“是”。

(4)索引号尽量拉平。

(5)当洞边附加筋不锚入梁时,长度为洞边出500。

(6)支座面筋弯折长度为200,简支边距离梁柱外边线为40。

(7)如果条件允许,如不会造成字符重叠等,梁引线、板筋线尽量拉平,特别是一些对称的建筑。

(8)索引的粗引线凸出被索引大样外边线100,长度统一600。

(9)板面筋长度应与标注的数值相等。

(10)梁引线至轴线中。

(11)构造柱(GZ)、立柱(LZ)、梯柱(TZ)图形、柱号、定位及配筋大样均在板图上表示,梁图仅表示图形,即模板图不变,具体可参照《结构制图统一标准附图》。

在结构说明中有说明的GZ,板图中可不表达。

(12)屋面小塔楼的墙柱定位及配筋参照标准层墙柱在墙柱定位图及大样配筋图中表示,屋面板图和梁图仅表示图形,具体可参照《结构制图统一标准附图》。

(13)支承于梁上的屋面小塔楼柱,按梁上立柱(LZ)编号,支承于剪力墙、核心筒等竖向构件上的按框架柱(KZ)编号。

(14)梁筋集中标注的顺序按结构说明图例所示。

三、计算参数。

1.总信息:
(红框内数字根据实际情况选填)
说明:
(1)计算位移角不足时可勾选,但需分计算配筋和计算位移两个模型。

2.风荷载信息:
(红框内数字根据实际情况选填)
说明:
(1)X、Y向结构基本周期根据第一、第二周期回填。

(2)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60m填1.0;>60m填1.1。

(3)高层带地下室时,需正确填写结构底层底部距离室外地面高度参数,否则会对风荷载及上部位移角计算产生偏差。

如无特殊情况,标准图按室外地面标高-0.3,首层板标高-0.6,层高4.2m,结构底层底部距离室外地面高度为4.5m。

(4)顺风向风振影响: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勾选。

(5)横风向风振影响: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高宽比大于5的高层勾选,角沿修正比例的b和B值参考《荷规》H.2.5条。

(6)扭转风振:建筑高度超过150m才勾选。

(7)舒适度风压:高度不小于150m才考虑。

3.地震信息:
(红框内数字根据实际情况选填)
说明:
(1)当建筑场地类别为Ⅲ、Ⅳ类时,地震加速度为0.15和0.3的地区,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需选“提高一级”。

(2)以下情况需考虑双向地震:
a.结构的前3个振型中,当某一振型的扭转方向因子在0.35~0.65,且扭转不规则
程度为Ⅱ类(详《广东高规表3.4.4-1》)。

b.不考虑偶然偏心时的位移比超过1.2。

(3)当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角大于150(查WZQ.OUT)时,需输入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

(4)计算振型个数需满足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不小于90%。

(5)周期折减系数:框架结构:0.8,框剪结构:0.85,剪力墙结构:0.9。

(红框内数字根据实际情况选填)
说明:
(1)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多层取1.5,高层取1.8。

(2)当T1<Tg时,动位移比例填0;当Tg<T1<5Tg时,动位移比例填0.5;当T1>5Tg时,动位移比例填1。

(3)框剪结构要填写0.2V0调整。

(红框内数字根据实际情况选填)
说明:
(1)当剪力墙、框剪结构的刚重比(查WMASS.OUT)小于2.7时,需勾选P-△效应。

(红框内数字根据实际情况选填)
说明:
(1)梁、柱箍筋根据本部《一、三级钢的使用规定》修改。

8.荷载组合:
(红框内数字根据实际情况选填)
9.地下室信息:
(红框内数字根据实际情况选填)
10.住宅首层层高统一取-0.6m至二层楼面,18层及以上模型输入一层地下室,层高4.2m,
周边向外延伸两跨参与计算;18层以下模型不输入地下室。

11.楼梯不在模型中输入。

12.PM建模时无组装的多余标准层删除,可归并的标准层尽量归并,标准层的序号尽量按1、
2、3······由底层往上编,不要出现把屋面层设为第1标准层的现象,也不要在中间
临时加插标准层。

13.屋面上的小塔楼,需要按多塔定义。

14.跨高比小于2.5并与剪力墙强肢相连时的连梁按连梁开洞输入;跨高比介于2.5与5之
间时,与剪力墙弱肢平面内方向相连的梁,分两种情况:
a)当hb>hw时,设为框架梁(KL),按框架梁构造,如下图。

b)当hb≤hw时,设为框架梁(LL),按连梁构造,如下图。

15.边跨1.2高的飘窗边梁,如不设为连梁时,需把刚度系数设为1.0。

四、技术措施
1.剪力墙:
(1)剪力墙分布钢筋及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做法详图集《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详图》(TJ01)。

(2)考虑到搭接时箍筋间距不大于10d(砼规11.1.8条),约束边缘构件纵筋
12。

(3)约束边缘构件箍筋间距分两种:
a.没有非阴影区时,不考虑水平分布筋作用,间距取100、125、150,钢筋
8@1008@1258@150。

b.有非阴影区时,考虑水平分布钢筋作用,阴影部分箍筋间距用100,钢筋
8/10@100,非阴影区用水平分布筋加箍筋的做法。

(4)墙柱编号按以下统一:约束边缘构件-YBZ;构造边缘构件-GBZ;非边缘暗柱-AZ;扶壁柱-FBZ。

(5)转角窗侧翼缘不输入模型,画图时表达。

当稳定性不够时而又不能加厚墙时,需考虑翼缘的那几层的飘板水平钢筋需锚入墙内,并满足0.2%配筋率。

(6)转角窗暗柱长度为墙厚3倍,全高按约束边缘构件,纵筋直径≥16。

(7)非阴影区长度以200mm为单位。

(8)首层墙加厚时,不加长成为非短肢剪力墙。

(9)除核心筒外,剪力墙两侧必须有一侧与板相连,否则视为无约束墙。

(10)如为了增加梁筋锚固长度而设的小墙垛,模型中不输入,画图时表示。

(11)图纸剪力墙的总长度=输入模型时墙节点间距离。

(12)开洞剪力墙Lc长度计算,如下图:小洞口时:hw按两片墙总长度L考虑,洞口两侧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大洞口时:hw按单片墙长度了L1/L2考虑, 洞口两侧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全国技术措施5.3.16条)。

小洞口定义:距墙端4倍墙厚,高度小于层高1/3。

(广东高规5.3.6条)
(13)电梯筒Lc长度按下图要求确定。

(14)F形边缘构件按以下形式设置:
(15)带端柱的剪力墙稳定性验算按两边支承,墙厚按计入端柱后的平均厚度。

(16)剪力墙三级以上,首层轴压比有大于0.3和不大于0.3两种同时存在时,不大于0.3的需做成构造边缘构件。

(17)剪力墙三级以上,当首层轴压比大于0.3而二层不大于0.3时,整个加强区均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18)二、三级抗震时,当同一片墙的墙肢部分大于0.4,部分小于0.4的情况,计算Lc长度及最小配箍率时按规范要求区分设计,不统一,如下图:
(19)约束边缘构件的小箍筋放在外侧,拉筋放内侧,如下图:
(20)当剪力墙端柱边长小于剪力墙厚度2倍时,Lc长度需满足暗柱要求,且方柱伸入剪力墙肢的长度不小于200,端柱仍按框架柱构造,如下图:
(21)剪力墙计算书中带有“PL”时,竖向钢筋不应采用绑扎搭接。

(22)剪力墙平面外有梁搭接,当梁高大于400时,不管模型是否点铰,均需设置暗柱。

梁支座弯矩较小时,暗柱截面为墙厚x400,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纵筋614;三、四级时为612。

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时,箍
筋8@150(加强区用三级钢),四级时为6@200(加强区用三级钢)。

(23)当建筑造型要求,墙端有较长端柱时,剪力墙端柱尽量只做400,当确实需要加大时,增加长度不超200,并且需在上层收至400,如下图。

(24)四级剪力墙轴压比按《广东高规》控制,即不大于0.7。

(25)约束边缘构件和在底部加强区的构造边缘构件,采用箍筋或箍筋+拉紧的配筋方式,不得只采用全部拉筋。

(26)约束边缘构件和在底部加强区的构造边缘构件,与墙肢相连段300mm范围段需设拉筋,非底部加强区的构造边缘构件可不设拉筋。

(27)三、四级抗震非独立墙肢段的构造边缘构件箍筋(包括四级的底部加强区),箍筋最小用6,独立墙肢段考虑分布筋需不小于8,所以最小用8。

(28)二、三级抗震时,当同一片墙的墙肢部分大于0.3,部分小于0.3的情况,均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如下图:
(29)约束边缘构件截面需上下对齐,不能上大下小。

(30)当非阴影区长度≤100时,不设非阴影区,将阴影区尺寸加大,如果非阴影区长度是介于100与200之间时,做200的非阴影区,如下图:
2.板:
(1)模板图(包括梁线、柱线及填充、外围尺寸及梁定位尺寸线、轴线与轴号、开洞线及填充)做成块。

(2)板的最小配筋率按0.16%(C25)/ 0.18%(C30)。

(3)当阳台、露台、卫生间板跨不大于2m时,面筋拉通,大于2m时断开,如下图。

(4)核心筒区域最小板厚120,配筋双层双向8@150。

(5)转角窗区域板厚至少130,配筋双层双向8@150。

(6)高层天面板厚至少120,采用通长+附加筋形式,通长筋6@200,当屋面梁较多,大部分板跨较小时,经同意可采用8@200通长筋。

(7)别墅平屋面最小板厚100,板筋按实配,参总说明设温度附加筋,不在图中表示;坡屋顶最小板厚120,采用通长+附加筋形式,通长筋6@140。

(8)面筋长度计算方法:中间跨=轴线间长度/4+梁宽/2;边跨=轴线间长度/4+梁宽,以50mm为变化单位,最小锚固长度为500。

(9)高层出面小塔楼板厚规定:除高出屋面1.5m的客厅屋面板做至少120厚外,其余小塔楼屋面板按实际计算,最小100厚,采用通长+附加筋形式,通长筋
6@170,与屋面相平的雨篷板另附加6@170。

(10)板厚>1208@200。

(11)如周边支承条件较好,长矩形客厅板厚,短跨L<3.8米,板厚h=110;3.8≤L<4.2 米,板厚h=120;4.2≤L<4.5 米,板厚h=1308@200。

(12)客厅与餐厅相连的大板X向(短向)底筋配筋时按0.2%配筋率配置,模型计算参数的配筋率仍为0.159%。

支座按计算书配筋,当固端部分小于该板边长度的
一半时,应改为简支,但需满足大板板厚的最小配筋率。

(13)客厅与餐厅相连的异形板当边界条件较为复杂时,按真实情况设置边界条件,按PKPM结果配筋,并用第三方软件(建议是用有限元计算)校核底筋及挠度,且需满足上述第(12)条的构造要求,如下图:
(14)当短跨L≤5.0米,阳角放射筋用78;L>5.0米时用710。

(15)板面筋之间空隙≤500时,面筋拉通。

(16)当正方形的板底筋因两个方向的h0不同而导致底筋不同时,按大值双向配一样的钢筋,如下图:
(17)简支边的板面筋,只有用6时才需满足最小配筋率,当直径不小于8时,只要8@200和不小于相应跨中板底筋的1/3即可,无需满足最小配筋率。

(18)楼梯分布筋参照结构说明的单向板分布筋放置,并非最小8@250。

3.梁、柱:
(1)当梁跨度≥6m且支座钢筋直径≥25时,拉通筋用省筋方式。

(2)同一截面内梁、柱受力钢筋级别不相差两级以上,柱的上下层钢筋可相差两级以上。

(3)除特别重要的部位(如转换梁、大跨度梁、悬挑梁等)钢筋可放大外,梁钢筋一般不放大,尤其在支座位置。

(4)高层标准层梁配筋合并原则:大部分梁配筋相差不超10%即可归并,不再限定层数。

(5)除边梁截面用560(降板40),卫生间梁360(降板120时为400)以及建筑有特殊要求外,其余梁高按50取整。

(6)连梁(LL)都表示抗扭腰筋(N)。

(7)纯悬挑梁(如阳台挑梁)不属于框架梁,箍筋间距无需满足h/4要求,底筋不需要满足不小于面筋的0.3倍的规范要求,但内悬挑梁需按框架梁构造,并按框架梁编
号等级与其余框架梁相同,注意修改PKPM,如下图:
(8)如果梁上托的柱只是一层或是造型柱,不定义成转换梁,底筋人为放大1.1倍,箍筋用三级钢即可,如果梁上托的柱有2层及以上,才定义。

(9)框架梁结构底筋锚固长度能满足尽量满足,不满足时分两种情况:1)如果柱弯矩较大如边跨柱,可适当加大柱截面;2)如果柱弯矩不大(如中柱)且梁端没有底弯矩
时可不满足。

(10)挑梁底筋不需要满足不小于面筋的0.3倍的规范要求。

(11)支承于剪力墙平面外的梁,支座点铰计算,按次梁(L)编号。

若位移角不足时,
可分两个模型,算位移角的模型取消点铰计算。

(12)连梁宽于剪力墙的做法:
a)梁宽大于墙宽50时,梁纵筋斜锚入剪力墙中。

b)梁宽大于墙宽100时,宽出部分另加开口箍
(13)当板短跨长度不大于3m时,墙下不设次梁,大于3m时墙下需设次梁,如下图:
(14)所有LZ均按框架柱构造。

4.大样:
(1)大样画法参照《精工户型(三个气候区)统一大样详图》。

(2)悬挑板配筋原则:
a.净跨≤3006@200,不按最小配筋率;
b.窗台上下悬挑板板厚不小于1008@200;
c.所有悬挑板面筋配筋率不小于0.2%6@140。

d.悬挑板底筋(温度分布筋)按结构总说明,不在大样图中表示。

(3)标准层TZ按总工室文件要求:200x300,4126@100。

注意首层层高较高时,会导致TZ高度较大,柱截面需相应加大如200x400,200x500,有条件时也可加宽。

(4)转角窗板带,当板厚<150时,不加箍筋,只放纵向加强筋,板厚≥150时板带需另设箍筋,如下图:
(5)8@200,如下图。

(6)夏热冬冷地区飘窗台50mm缺口的做法:
(a)大线条层,不区分窗和墙的位置,上层线条统一拉平,不做凹凸,如下图:
(b)普通线条层,需区分窗和墙的位置,有窗位置做50缺口,砌墙位置不做,如下图:
6.荷载:
(1)按荷载表统一取值。

(2)阳台分户墙、女儿墙、屋顶管井隔墙、非维护墙的小墙垛按灰砂砖荷载计算,女儿墙需加上墙顶砼压顶荷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