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2
F1
指令传感器
反馈传 感器
Xi
K1
- F1力比较
1 K1+K2
DF 伺服阀
xv
F2 K2
XP
控制框图
采用力比较
方式,用弹簧作 为位移 - 力传感 器,以阀芯作为 力比较元件。
指令传感器
F1
Ka
F2
反馈传 感器
液压能源
力比较
- Xi
指令
指令
传感器K1 F1
DF 1
K1+K2
F2
液压动力元件
xv 伺服阀 液压缸
燕山大学液压伺服控制的研究成果简介:
六自由度飞行模拟器动感模拟平台 模拟飞机飞行过程中的爬升、俯仰、翻 转、滚转等飞行动作 多通道、强耦合运动系统实验平台 各通道协同控制、解耦控制
1450五机架冷连轧机高精度液压 AGC系统
燕山大学液压伺服控制研究成果简介:
22MN自由快锻液压机组电液控制系统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PLC控制器、工控机、监控设备现场控制网络 WINCC实现集中监控,分级管理
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 (国家级 ) 精品课(国家级 ) 浙大、哈工大、北航、北理工 燕大:重型机械 (轧机、油压机、锻造操作机),工程机械,新型元件, 故障诊断,流体力学理论
5.从事研究及工作需要
课程网站: http://mec.ysu.edu.cn/hydraulic/
第1章 绪论
本章摘要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的分类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的优缺点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的发展、应用及研究方向
7.集成化、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内置式标准化传感器 和计算机的智能化液压元件,现场总线技术,加工、装配 和调试等过程的全球化虚拟制造。
8.新材料的发展及使用。 耐磨、抗气蚀及化学稳定性好的陶 瓷材料,纳米材料、纳米工艺提高液压元件的加工精度及 表面质量。
燕山大学液压伺服控制的研究成果简介:
电液伺服控制的挖掘机试验平台 先进的控制算法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规划的挖掘轨迹 多种工程挖掘轨迹的实践控制算法
二次调节加载系统综合试验平台 上下位机两级控制 现场总线技术进行 控制手段及总体设计国内先进水平
燕山大学液压伺服控制的研究成果简介:
双通道负载模拟加载试验台 比例控制及伺服控制 模拟多种工况下的加载运动 研究多种运动形式的加载实验研究 模拟实际运动工况,进行控制策略研究
2D/3D集成PIV测试系统 双Nd-YAG脉冲激光器内置光学衰减器 光路系统的光臂 CCD相机 实现流场的2维和3维测试
欢迎使用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多媒体授课系统
燕山大学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国家级精品课建设小组
课程的特点及重要性
1. 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液压传动、流体力学、控制理论、液
压元件、计算机控制系统 )
2.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3.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精密控制系统中 4.在国内具有相当高的科研地位
输入位移 液压
xi 控制阀
q( p)
输出位移
液压缸
控制对象
xp
三、采用电压比较的液压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
执行元件
执行机构
被控对象
放大元件
传感器1
动力源 比较元件
传感器2 指令元件
控制框图
放大元件
控制系统组成:
•被控对象
•电子放大器
•指令电位器
•反馈电位器
•动力元件(阀、缸)
I
Ka
Xi
电压 比较
指令
(3)液压伺服系统抗负载的刚度大,即输出位移受负 载变化的影响小,定位准确,控制精度高。
二、液压伺服控制的缺点
(1)液压元件,特别是精密的液压控制元件(如电液 伺服阀)抗污染能力差 ,对工作油液的清洁度要求高。
(2) 混入空气多少、油温变化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 的影响。
(3)当液压元件的密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护不当 时,容易引起外漏,造成环境污染 。
指令 Ui
电位器
-
液
电放大 Ka
I
伺
阀
液缸
UP 液压动力元件
反馈 电位器
扰动
被控 XP
工作台
四、采用电压比较的电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
被控对象 执行元件
放大元件
传感器1
比较元件
传感器2 指令元件
控制框图
控制系统组成:
•被控对象 •电子放大器 •指令电位器 •反馈电位器 •动力元件(可控硅、电 机)
Xi
指令
1
位置比较 阀芯与阀套
X芯 Xv
伺服阀
-
X套
液压缸 1
扰动
被控 XP
工作台
七、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组成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由以下一些基本元件组成: 输入元件:也称指令元件,它给出输入信号(指令信号)加于系统的
输入端,该元件可以是机械的、电气的、气动的等。如靠模、指 令电位器或计算机等。
3.理论解析与特性补偿。 利用计算机对复杂系统(多变数液压 系统)、复杂因素(非线性及时变等)进行仿真分析。补偿主 要针对大惯量、变参数、非线性及外干扰系统,采用控制 策略进行补偿。
4.计算机控制系统结合。 5.工业化普遍应用。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6.更加注重其环保性能。 解决泄漏问题,加大非石油基液压 油的使用力度,先进的污染控制和过滤技术,水压技术的 推广。
液 压 控 制 系 统 方 式
四、按信号传递介质的形式分类
机械液压伺服系统、电气液压伺服系统和气动液压伺服 系统等。
1.3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一、液压伺服控制的优点
(1)液压元件的功率—重量比与力矩-惯量比大,可以 组成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加速性好的伺服系统。
(2)液压动力元件快速性好,系统响应快。
1.1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一、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概念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也叫反馈控制系统,它是由 液压控制元件和液压执行元件作动力元件(动力机 构)组成的反馈控制系统。
二、简单的机液伺服控制系统原理图
1——滑阀 2——液压缸 3——溢流阀 4——液压泵
系统工作原理方块图
液压能源
反馈测量元件:测量系统的输出并转换为反馈信号。这类元件也是 多种形式的。各种传感器常作为反馈测量元件。
比较元件:将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给出偏差信号。 放大转换元件:将偏差信号放大、转换成液压信号 (流量或压力 )。
如伺服放大器、机液伺服阀、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等。 执行元件:产生调节动作加于控制对象上,实现调节任务。如液压
二、按被控物理量的名称分类
位置伺服控制系统、速度伺服控制系统、力控制系统和 其它物理量的控制系统。
三、按液压动力元件的控制方式或液压控制元件的形 式分类
节流式控制(阀控式 )系统:阀控液压缸系统与阀控液压 马达系统。
容积式控制系统:伺服变量泵系统与伺服变量马达系 统。
恒压源:压力恒定、可调,流量由元件规格确定; 恒流源:流量恒定、可调,压力由元件规格确定。
将液压动力元件(伺服 阀、缸)换成电动力元 件(可控硅与电动机)
Xi
指令
指令 Ui
电位器
电压 比较
-
来自百度文库
工作台
E Ka
电源
E
电动力元件
电放大 Ka
I
可控硅
电机
扰动
被控 XP
工作台
UP
反馈
电位器
五、采用力比较的液压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
指令传感器K1
F1
F1=Xi*K1
F2=Xp*K2
F2
反馈传感器K2
比较元件
目前,液压伺服系统特别是电液伺服系统已成为武器自动
化与工业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防工业与一般工业领
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液压控制系统应用于:
大多数飞机的控制与操纵系统; 中程、远程的导弹控制; 远程的导航; 雷达天线的搜索跟踪系统; 自动化机床、加工中心; 机械手、机器人; 冶金工业的轧机 。
坦 克 上 的 应 用
(4)液压元件制造精度要求高,成本高 。 (5)液压能源的获得与远距离传输都不如电气系统 方便。
1.4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液压伺服控制是液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控制领域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由于军事工业 的刺激,液压伺服控制因响应快、精度高、功率—重量比大 等特点而受到特别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随着整个工业 技术的发展,促使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得到迅速发展,使这 门技术无论在元件与系统分面,还是在理论与应用方面都日 趋完善与成熟,形成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
缸和液压马达等。 控制对象:被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物体,即负载。 其它:各种校正装置,以及不包含在控制回路内的液压能源装置。
1.2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的分类
一、按系统输入信号的变化规律分类
定值控制系统:系统输入信号为定值 程序控制系统:系统的输入信号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变 化 伺服系统:也称随动系统,其输入信号是时间的未知 函数,而输出量能够准确、快速地复现输入量的变化规 律。
反馈 传感器K2
扰动
被控 XP
工作台
六、采用直接位置比较的液压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
Xi=X芯 指令元件与阀芯相连
Xp=X套 受控对象与阀套相连
指令与阀连
对象与阀套连
阀芯与阀套
位置比较
Xi
X芯
1
Xv 伺服阀
-
阀芯阀套直接位置比较
X套
XP
1
控制框图
采用阀芯阀 套直较方式
指令传感器
Ka
工作台
反馈传 感器
飞
机
上
的
应
导
用
弹
上
的
应
用
气
动
机
器 人 上 的 应 用
六 自 由 度 电 液
伺
液
服
压 机 械 手 上
的
平 台 上 的 应 用
应
用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1.高压大功率。 减轻装备重量,解决大惯量、重负载拖动问 题, 尤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及高精度重型机械设备方面应用 广泛。
2.高的可靠性。 克服伺服系统对油液污染及温度变化敏感的 缺陷,尤其在现代飞行器研究方面,除对机器本身的研究 与改良以及增加检测与诊断技术外,还在采用余度技术与 重构技术,采用了三或四通道的余度构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