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时光逆行,岁月静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俊时光逆行,岁月静好

作者:暂无

来源:《文苑·艺术汇》 2014年第6期

艺术家李俊出生于1977 年,在2013 年凭借系列摄影作品《无常时》获得了三影堂新摄影大奖。照片中不见物象

本身,只有它们在尘埃落定后留下的痕迹,所有物品都源自日常,场景也是李俊自己家中。主人公的空缺和画面的极

致简洁都透着隐隐的孤独感。

这组摄影作品不是瞬间的定格,它们的创作用了4 年时间。等待灰尘达到拍摄效果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每年李

俊最多完成十张作品的拍摄。在一切以快速为基准的当下社会,他简直是一个违反时间规则的逆行者。这让人想起电

影导演王家卫的工作方法,以慢工雕琢细活,作品节奏上的缓慢让情感一点点渗透到观者心中。和李俊的对话虽然是

通过邮件完成的,但看到他的回复后立刻知道,这是一次超出预期的有效对话。安静、节制、徐缓但意味隽永,如同

他的作品。

I ART:最近在创作怎样的作品?与《无常时》相关联么?

李俊:新作品正在制作中,和《无常时》是有关联或者说是延展的,我不太好用语言来描述, 可以找到几个关键词来连接《无常时》和新作品,比如:物、痕迹、虚拟、存在和不存在的关系等等。在《无常时》系列作品中出现的概

念依然会在新作品中存在,但是在新作品中“物”已经纯然抽象,无法通过痕迹去辨认和判断“物”之所是了。

I ART:《无常时》的拍摄用了前后四年的时间,每个场景灰尘的积累要用半年到一年,让你的摄影有了时间的纵

深性,为什么用瞬间的摄影去表现历史?是否矛盾?

李俊:很久以来,摄影这个媒介最本质的存在就是作为事实的“证据”去使用的,大多数人对此深信不疑,即使在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如空气般存在的今天,不管有多少艺术家用作品对此观念表达质疑和反思之后,人们还是愿意相信“照片”中的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的1:1 复制,“照片”那张平面纸上的化学、物理和数字信息就等同于镜头之外的真实世界,甚至有时人们愿意相信“照片”所纪录的“真实”比物理真实更为“真实”。

大家不会把绘画、装置这些东西和“真实”世界混同起来,你看到一幅画,你知道那只是一幅画,不管那幅画多么的写实,而一个摄影,你却会认为那就是现实。所以摄影这个媒介就是个矛盾的媒介,是个“二律背反”的媒介:纪录现在,留下的是过去(一按下快门,被纪录的信息就已经是过去);压缩时间,也可延展时间(长时间曝光,最长可达几年)。所以我觉得用摄影来表现这个题材是太合适不过了。

I ART:你作品主体的不在场给予观众更多的遐想,你更在意的是画面背后的故事?

李俊:画面后面没有什么故事,如果有,那只能是我自己的故事,《无常时》拍摄的每一个物件都和我发生过关联,可以说每一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我想没有人会对这些故事发生兴趣,而且也无必要,因为这些故事每天

都同样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当然,表达是一种艰辛的状况,不是每个人都有意愿去做的。

I ART:为什么作品中的感情表达非常的克制?

李俊:我向来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无法拿捏好分寸,和人相处如此,做作品也是如此。我一直想把作品做到有

强烈情绪冲突的表达,但是一直找不到一个爆发的点,既然爆不出去,还不如收回来,控制好距离感,至少做到不滥

情吧。

I ART:为什么将生死、社会历史变迁这样的宏大主题日常化地进行表达?

李俊:《无常时》系列我不是先有宏大主题,再去找到某些符号性的日常物品,然后把主题嵌合进去,而是在这

些日常物品上我感受了个人的生死、国家的历史和人类的命运。人的肉身脆弱而且存留短暂,在时间长河中我们只能

通过和人有过接触的“物”来保存记忆,艺术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物”了。人类灭亡了,这些日常的“物”在一个相对的时

间线中还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I ART:你是因为对电影感兴趣而开始了摄影,哪些电影对你的摄影创作产生了影响?

喜欢的导演是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