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璞归真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璞归真的境界

——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张莉邮编:744400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课是最具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一门课程,也是最具美感享受的一门课程。课文中的自然风光、百态人生、冷暖世味、处世哲理无一不以美感人,无一不以情动人,无一不以意寓人。可就是这样一门有趣味、有内涵的“艺术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复杂、沉重和尴尬。近几年来,课改呼声不绝于耳,在一片繁华之后我们不妨冷眼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课改有点形式主义,有点急功近利,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反而把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经典”都废弃了,不知这样的课改意义何在?

1.朗读“下岗”。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重点是读和写。“读”字本义指“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要不怎么把读书又叫念书呢?这在幼儿园和小学有充分的体现。在中学大多数人把“读”仅理解为阅读(看,默读),由于课堂知识点、信息量地加大,学生学习方式与记忆方式的改变等原因,朗读课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已“下岗”。而且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大多数教师连播放范读都省去了,更不消说自己或让学生朗读了。多数学生课后忙于作业和休闲,能静下心来,用心去读、去感受、去体验课文的少之又少。于是,教师一进课堂就讲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一无所知,不知从何联想和思维;教师的讲解也不能很快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导致两者的思维无法同步。于是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只好“一言堂”,学生只好被动接受。

现在的课改提倡“互动式”教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真正要做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身无彩凤又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却是很难的。“互动”虽是个新名词,但其意义并不新鲜。我认为旧时私塾教育中普遍的咿咿呀呀的读背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为什么呢?朗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无论教师读还是学生读,都必须准确地体味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感情,从而使作品的形象性和立体感得到充分地展示。朗读中,学生们并不以学习成绩决定朗读水平,每个人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确定不同的基调,读出不同的节奏和音色,渲染不同的情感与气氛。对于听的人,是一种鉴赏能力和听力的双重训练;对于读的人,也可以提高说话能力和阅读能力。朗读中,教师对课文的字、音、格律、形式、内容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探讨,既维护了课文的人文性和美感,又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和大体上的意义,又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想像的闸门,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也就水到渠成的得以落实。

2.多媒体教学华而不实。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将视听媒体生动直观地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法,对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人把多媒体教学固定了成一种模式——拿幻灯片代替传统的板书,用音图并貌的课件播放掩盖了对课文内容精髓的讲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改的脚步,五花八门的课件铺天盖地地袭来,几乎囊括了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语文教材。学校里听课、示范课、公开课、赛教等一系列活动,几乎都有一条规定: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将精力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了课件的制作和下载上。学生是学得新鲜了,可他们的有意注意被新奇的幻灯片吸引走

-2-

了,他们的思维和联想被美丽的图片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是方便快捷了,可是对形象的分析、语言的训练、主题的挖掘却越来越少了;课堂气氛是活跃了、热闹了,可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多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面对多媒体教学,我们是应该承认它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承认它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对于一些说明性课文,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对这一事物的形、状、色、味、生长过程、用途等作以形象的演示,既生动活泼又晓畅简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不用的,我们大可不必赶这个潮流。清末民初的国文教育,教师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却培养出了群星璀璨般的一代文化巨匠。他们靠的是什么?是深厚的语文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彩绝伦的讲解。这一点,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根本不懂什么多媒体教学,你依然可以使你的课“余音绕梁”,掌声雷动。况且我认为,板书体现着一个教师的修养、性情、审美和个性化的设计,字里行间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清淡、一种对作品最重要、最深层次的理解。学生边听边把板书内容摘记下来,课后看看,难道不是一种自主性学习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吗?为什么非要把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空间定格在一张张图片上,而不让他们去构画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山水、那一个人物呢?教师用一种内在的充满艺术张力的激情,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感染引导学生,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

3.语文课变成了应试训练。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高层次人才

-3-

的需要,就业形势越发不容乐观。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我们的多数家长、教师、学生都普遍有一种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语文”成了教师拿奖金、学生入名校、学校创名牌的敲门砖。毕竟语文在高考中占到了150分,毕竟高考的成败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全社会的关注,所有家长和学子的期盼,使得语文背负沉重,所以语文为利所趋,各种各样的测试方法和测试题淹没了课文赏析与领悟,忽略了情感、兴趣和个性,流失了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学习就有多大。我国文坛上的巨星们哪一个不是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深刻的体会、独到的见解?哪个不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那个时代的国文教育并没有搞什么题海战术和应试训练,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内心。考试有它的面正效应自然就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我们不能用考试作借口,去改变语文本来的面目。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考上名牌重点,但我们更希望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培养起兴趣,促进他们成长的欢欣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使语文的能力、语文的情感、语文的内在文化底蕴和美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犹如一个迷途的孩子,眼前有很多条路,但不知该走哪一条。其实语文可以是简单的、轻松的、朴实无华的。课改在探索新的方法与模式时,不妨回头看看,事物最本质、最单纯的时候,往往是在它的最初。所以反璞归真不失为迷途中的一条明路,只要我们心中真正装着学生,真正本着语文教育的本意,“复古”又何妨?山重水复的时候,正是柳暗花明的到来,我相信洗去铅华后的语文课必定见其真淳。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