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璞归真的境界
返璞归真的人格特征
返璞归真的人格特征
返璞归真的人格特征包括:
1. 谦逊自省
返璞归真的人往往谦逊自省,不骄不躁,不自我膨胀,对自己的能力
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缺点有清醒的认识,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
批评。
2. 善良正直
返璞归真的人通常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质,对待他人有同情心和真诚关怀,在做事时有严谨的道德标准和原则。
3. 勤奋努力
返璞归真的人认真负责,勤奋努力,不怕付出,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和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4. 简朴淡泊
返璞归真的人通常过着简朴淡泊的生活,对物质和虚荣不过分追求,
能够深刻体味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的真谛。
5. 坦诚真实
返璞归真的人表现出坦诚真实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不做作,不虚伪,不伪装,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6. 乐观向上
返璞归真的人往往心态平和,持久乐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人生的低谷中也能够保持乐观的信念和精神力量。
人生三个高境界:大智若愚、如实观照、返璞归真,聪明人的进修课
人生三个高境界:大智若愚、如实观照、返璞归真,聪明人的进修课我是梨花,关注我,带你一路读书,让生活充满智慧的闪光。
人生何求?求名,求利,还要求境界。
境界如果不够,名利就会腐蚀人的灵魂,给人生带来灾难。
只有提升人的境界,拥有智慧,才懂得如何支配名利,让它们造福我们的人生。
这就是我常说的:人生最终的目的,就是【驾驭万物而超脱】。
本篇文章,将告诉大家,人生三个高境界的修行方法。
第一种境界:大智若愚。
这个世界竞争很激烈,很多人被迫积极表现自己的才华,甚至锋芒毕露,很担心自己的能力被埋没。
又或者为了求名,炫耀自己的才华,而忙碌地表现自己。
这些人都是小聪明,没有大智慧。
话说至此,有人便质疑:难道要明珠深埋,才算有“大智慧”吗?非也。
人的精力、元气、生命力是有限的,就好像一根蜡烛,燃烧一寸,它就少了一寸。
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才华,然后将一切精气神,都用在刀刃上。
我们看典故:杨修之死。
杨修,就是有着小聪明的人,但是正是因为自己的小聪明,只顾着在各种小场合,炫耀自己的“才华”,制造君臣之间的矛盾,从而送了性命。
可见杨修的才华,没有用在恰当的地方。
老子《道德经》里说:豹子因为有豹纹,所以被人抓去欣赏,猿猴也因为身姿矫健,被人抓去耍杂,一个聪明的君王,如果只懂得劳碌自己的聪明,而让百官无事可干,都怠而捧之,这种君王又怎能算是一个好的君王呢?作为一个君王,更应该潜藏自己的技能,而将精力放在强化自己的道德、智慧之上。
用智慧,端平百官的长处与短处,这样百官勤勉,众力兴旺,大国之力才会泱泱不绝。
炫耀才华,很多人是为了求名。
有智慧的人知道,名,是“虚”的,不仅需要付出大代价去求,有时候还会出现沐猴而冠,陷自己于不利。
比如最近某白酒的“作”,德不配位,不仅没有获利,反而导致自己人设崩塌。
又比如说,某男子,为了向女友证明自己是男子汉,一怒“应战”挑衅的醉酒男,结果被KO。
实际上,要证明男人的能力,不一定依靠拳头,换一个角度思考,男人努力赚钱,然后把钱交给她保管,这样不是更像“男子汉”吗。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是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在情感上要回归最真实、最纯净的状态。
人生在世,往往会被尘世纷扰所迷惑,追逐各种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远离了自己最初的纯真和真实的情感,对待感情的方式也变得趋向复杂和虚假。
然而,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落后,我们会开始思考,追求幸福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返璞归真」是回归原始纯净的意思。
它告诉我们,在追求幸福和快乐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回归到最初的自然状态,摒弃所有的伪装和虚假。
只有真正地表达和承认自己的情感,才能体味到真实幸福的味道。
「情深意切」是形容情感深厚、真挚。
它告诉我们,对待感情要真实而深沉。
不要被表面的物质和虚假所迷惑,而是要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
深入了解和感受自己和他人的真实内心,才能建立起真正深厚的情感联系。
当我们返璞归真,情感就会变得纯粹、真实而有力量。
我们会珍惜那些与我们真心相待的人,把握机会和他们一起创造美好的回忆。
我们也会更加宽容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弱点和缺陷,懂得放下过去的束缚,用真心去面对新的挑战。
返璞归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人们很容易被外界的诱惑和世俗的观念所影响,做出一些不符合真实内心的选择。
但是,只有回归到真实的自己,才能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幸福。
我们可以通过多反省和思考,以及与他人的深入交流来实现这个目标。
同时,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相信和坚持真爱和真情可以创造美好的人际关系和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时,我们会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和自由。
我们会变得更加真实和自信,活出自己真正的样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和快乐。
所以,让我们返璞归真,走向真正的幸福之路吧!。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情深意切,是形容一个人的感情深沉而真挚。
返璞归真,是指一个人回归最本真、最真实的状态。
这句话融合了对感情和内心的深刻思考,描述了一个人在感情世界中追求真爱、回归真实自我的过程。
人类是情感的动物,感情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寻找爱情,追求幸福,渴望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深刻的情感连接。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常常使我们离这种渴望越来越远。
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人际关系的复杂和虚伪,都使得我们的心灵变得迷失和扭曲。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为了适应环境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为了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轻松自如,我们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戴上了面具。
我们害怕被伤害,所以封闭了内心的深处。
我们害怕被拒绝,所以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变得疏离,失去了与他人真实连接的能力。
真实的情感交流是人类内心渴望的。
当我们遇到一个能够真正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人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感共鸣。
这种感情不是虚假和沉闷的,而是真挚而深沉的。
它会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感受到彼此的爱和关怀。
这种情感连接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真实和坦诚,能够信任和依赖他人。
当我们遇到真爱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当我们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时,我们会变得更加真实和纯粹。
我们不再需要隐藏自己的情感,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不再需要戴面具,可以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
这种真实和纯粹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和满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要达到情深意切返璞归真的境界并不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扰,让我们迷失自我。
学会与他人真实地相处,学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困惑,找到一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方式。
我们需要勇敢地追求真爱,让自己的感情得到满足和升华。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境界。
无论是在感情关系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应该保持真实和坦诚。
形容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词语
形容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词语超然物外,返璞归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意味着超越尘世纷扰,回归本真本真。
于喧嚣的纷纷扰扰中,我们常常迷失自我,迷失本心。
只有通过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方式,我们才能拨开心灵上的蔓藤,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超然物外,指的是超越尘世繁华和琐碎的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的世界,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和各种各样的诱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远离内心的本真。
而超然物外,则是指摆脱这种纷扰,回归内心,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而返璞归真,则是这一过程的目标和结果。
返璞归真,意味着回归最初的状态,摒弃一切繁华的外衣,找回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重拾对自我的认同和追求。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实现超然物外和返璞归真呢?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摆脱外界的纷扰,比如通过冥想、读书、旅行等方式来净化心灵。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安抚内心,减少杂念,达到超然物外的状态;读书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而旅行则是一种身心放松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抛开一切烦恼,融入大自然,找到内心的宁静。
其次,我们还需要摒弃功利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坚守。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为了这些东西而奔忙劳累,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只有放下功利心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真正的返璞归真。
最后,我们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内心的关注和倾听。
在社会的喧嚣中,我们很容易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
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冷静思考,倾听内心的声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实现超然物外和返璞归真。
超然物外,返璞归真,是一种珍贵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
只有通过超越尘世的纷扰,回归本真自我,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人生的征程中,让我们心无杂念,超然物外,在艰难困苦中返璞归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丰盈!。
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的例子
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的例子当我们谈论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我们指的是恢复和回归本质、纯真和真实的状态。
这种境界可以被看作是摆脱杂乱和虚假的社会冲击,重归内心真实本质的追求。
下面是一些返璞归真精神境界的例子,它们展示了人们如何通过寻求真相、关注内心需求和重新连接与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返璞归真。
第一个例子是在现代信息爆炸的时代回归阅读。
由于忙碌的生活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往往在与外界保持联络的同时,渐渐远离了内心的思考和感知。
然而,一些人开始重新关注书籍的力量,并通过阅读来重建与自己的联系。
他们将手机放下,沉浸在书中,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这种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通过与思想家的对话和文字的启示,帮助人们找回内心的深度和平衡。
第二个例子是通过自然与大自然建立联系,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很多人逐渐与大自然疏远,忽略了自然界的美和对我们心灵的疗愈。
然而,有些人开始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并认识到与大自然的联系是返璞归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散步,观察鸟儿的鸣叫,听着树叶的声音,沐浴在阳光下,从而重新体验到生命和平衡的真实感觉。
第三个例子是通过艺术表达来实现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
在一个忙碌和竞争的世界中,人们往往陷入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中,忽略了对美和灵感的追求。
然而,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脱离纷扰的方式,通过表达和创造来实现返璞归真。
一些人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或写作来沟通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借此重新连接自己的创造力和情感。
总之,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是我们与内心、自然和美的重建联系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和虚幻的世界中,寻求返璞归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通过阅读、与自然和艺术的互动,我们能够恢复纯真、本真和真实的境界,重新建立与自己的联系。
形容达到道境的成语
形容达到道境的成语达到道境,是一种超越凡俗、融入自然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天地之间的和谐,与万物共舞的节奏。
以下是一些形容达到道境的成语:1. 融为一体:形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融为一体,达到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
2. 心静如水:形容心境平静,没有杂念,能够感受到生命中最纯粹的存在。
3. 恬静淡然:形容内心平静,没有烦恼和纷扰,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
4. 虚怀若谷:形容心胸开阔,能够容纳万物,不计较个人得失。
5. 澄明通透:形容心境清澈,没有杂念,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6. 返璞归真:形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状态,不受世俗的束缚。
7. 随遇而安:形容不追求名利,只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能够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一切。
8. 淡泊明志:形容内心平静,不受世俗的纷扰,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9. 卓尔不群:形容超越众人,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10. 逍遥自在: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
以下这些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达到道境:1. 融会贯通:形容道境高手将所学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2. 随心所欲:形容道境高手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无论任何情况都能应对自如。
3. 游刃有余:形容道境高手在运用武功时像是在刀刃上舞蹈一样,轻松自如,毫无压力。
4. 驾轻就熟:形容道境高手对各种武学技巧运用自如,像是驾驶轻车熟路一样轻松。
5. 出神入化:形容道境高手的武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超越了常人的想象。
6. 举重若轻:形容道境高手在运用重武器时像是在挥舞轻武器一样轻松自如。
7. 知己知彼:形容道境高手对自己和对手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情况。
8. 百战不殆:形容道境高手经验丰富,无论遇到任何对手都能保持不败之地。
9.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形容道境高手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翼,但心灵相通,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想法和情感。
10. 千变万化:形容道境高手的武功千变万化,让人无法捉摸。
返璞归真比喻什么
返璞归真比喻什么
“返璞归真”就是比喻尚未提炼、尚在质朴之人或事物,亦可以形容为当一切人或物,处于去尽华彩造作而回归纯朴的境界。
换言之,就是抹去表面的假像,回复本来真正的面目。
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
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
也指未雕琢的玉。
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
返璞归真出自太平天国洪仁轩《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意思是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返璞归真的用法
成语造句: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七姐现在返璞归真了,到处跟人学做菜。
”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回复本真。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清静亡为文言文翻译
夫清静亡者,乃道家之要旨,儒家之至德也。
夫清静亡,非寂灭之谓,非虚无之谓,而是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之境界。
夫清静亡,非离世避俗,非甘于寂寥,而是一种与天地同德,与万物同和之心态。
古之圣贤,如老聃、庄子,皆以清静亡为修身养性之根本。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夫清静亡,即是以虚静之心,面对纷繁世界,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世俗所扰,从而达到心灵之自由。
夫清静亡,始于内心。
心者,身之主,万物之灵。
心不清静,则眼花耳热,意乱情迷。
故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必求清静。
心清则明,明则不盲;心静则虚,虚则不盈。
夫清静亡,即是以虚静之心,面对世间万物,不为所动,不为所困。
夫清静亡,次及于身。
身者,心之表,万物之形。
身不清静,则心不得安宁,意不得舒畅。
故修身必先修身,修身必求清静。
身清则气顺,气顺则神清;身静则意定,意定则心宁。
夫清静亡,即是以清静之身,面对世间纷扰,不为所扰,不为所动。
夫清静亡,又及于行。
行者,身之用,万物之动。
行不清静,则心不得其所,意不得其所。
故修身必先修行,修行必求清静。
行清则意明,意明则心诚;行静则志定,志定则道明。
夫清静亡,即是以清静之行,面对世间纷纭,不为所乱,不为所迷。
夫清静亡,亦及于世。
世者,万物之总称,人类之集合。
世不清静,则人心不齐,道义不立。
故修身必先修世,修世必求清静。
世清则人心归一,道义弘扬;世静则天下太平,万物和谐。
夫清静亡,即是以清静之世,面对世间纷争,不为所扰,不为所动。
然则,清静亡之难,难在心也。
心不清静,则身行不正,世道不宁。
故修身者,必先清心。
清心者,非一日之功,非一蹴而就。
必历尽千辛万苦,方能达此境界。
夫清静亡,非一日之功,非一蹴而就。
必积德累善,方能至清静之境。
夫清静亡,为道家之至宝,儒家之至德。
修身养性,必求清静;治国平天下,亦求清静。
清静亡,乃天下之至道,人生之至善。
吾辈当勉力求之,以达此境界,以成此至善。
道教人生观——返朴归真
道教人生观——返朴归真*导读:老子认为人若以“道”为准则,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修炼,就可以返本还原、返朴归真,和“道”融为一体,而成为神仙,故老子说“谷神不死”。
……老子将道运用在许多不同方面,例如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他的人生观是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他的修炼方法是深根固蒂、长短久视。
老子认为人若以道为准则,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修炼,就可以返本还原、返朴归真,和道融为一体,而成为神仙,故老子说谷神不死。
由此千百年来,道教中人恪守这一法则,认真探索,勤学苦炼,追寻着返朴归真、长生久视之道,可见返朴归真不仅是一种修炼方法,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
老子返朴归真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其一,清静无为。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就是说人若清静,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
在老子《道德经》中清静、无为是两个颇相类似的范畴,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道的部分表现。
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的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道经中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
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就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
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
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家清静功夫,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
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
对此,《清静经》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指出清和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
返璞归真是一种境界
返璞归真是一种境界作者:戴诗洋来源:《成功密码》2020年第01期统一的规格,呆板的轮廓,雷同的花纹,不真实的完美,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我们的审美被局限化了,这也让我们忘记了事物去掉华丽外衣的本质。
他们不是什么匠人,纯粹是一群木工爱好者,没有醒目的招牌,没有城市的喧闹,朴实无华的平房前种着一棵挺拔的树,庇护着堪比世外桃源氣息的独特氛围。
斑驳痕迹的木工桌,满满一墙的木工工具,各式各样奇奇怪怪的木工机器,揽一园风景的窗户,窗台边慵懒倚靠的木桌木椅,将来,这里会有爱木头的人的创意习作,也可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饱经沧桑的家具及木器。
我被这里的独特气氛所感染,挑选好称手的工具,适合的木料,也开始了我的木工之旅。
我摩挲着这块木料,感受它独有的纹理,掠过它身上一小块瑕疵,思索着如何将它转变为个性化的标志。
我用铅笔勾勒出设计好的轮廓,将稍微不对称的地方勾勒出不一样的弧度,用台钳夹好木料,用铁锉小心翼翼地磨去棱角,一下、两下……轮廓逐渐清晰,台钳上的木屑也随之增多。
雏形已成,犹如初生般的生涩,甚是粗糙,如同璞玉一样需要细细打磨。
从粗糙到圆滑,飞跃式的成长源于一遍遍的打磨,源于一次次的蜕变。
细致观察,反复研磨,我心中的燥气与这块木制品的棱角一样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平静纯真的心灵和质朴自然的作品。
返璞归真,意为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忘掉其让人爱不释手的外表,它,只是一块极为普通而又平凡的木头,经匠人用心打磨后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满墙的工具,斑驳的木桌,极具木工气息的氛围,折射出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
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背后是一双双粗糙的手,是一颗颗返璞归真的心,用阅尽沧桑却依旧清澈的双眸去观察最最平凡的本质,创造出这块木料伟大的一生。
平凡创造伟大。
人亦如此。
返璞归真,突出个性,体现真我。
挣脱繁华虚妄的羁绊,退却枯燥世俗的外衣,拥抱内心向往的简单生活。
华衣美食不过如此,金钱名利都是云烟,返璞归真,探其本质,保持一份赤诚,做回真我。
人最终都是返璞归真的句子
一、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周国平
二、简单生活引领时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三、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遥远的山村,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惑。
四、善良是灵魂的返璞归真。
是人性的虔诚皈依。
哪怕只是一句真诚的问候,哪怕只有一个体恤的眼神,都会使我们在百转人生中获得绵长的感动与温情的停留。
而泛滥的邪恶与麻木注定会冲垮道德的堤防。
伤人的同时淹没自己。
五、返璞归真,删繁就简。
简单生活,就从今天开始。
六、但凡事业上不得意的女人,因为该路不通,都嚷着要返璞归真。
这同女明星没戏拍时去读书是一模一样的情意结。
七、他舍弃一切时髦的东西而返璞归真.
八、温雅经典,浪漫温馨的卫浴空间,赋予了生命返璞归真的自然质感。
九、考爱岛不会娇纵游客,它是让你返璞归真、从内心找回自然的地方.
十、哼一哼童谣,返璞归真;忆一忆童年,别有风味;读一读童话,奶声奶气;找一找童真,忧烦无影;耍一耍童趣,开心满怀;触一触童心,神采飞扬。
六一来到,愿你永葆童心,开心永远!。
大彻大悟是理性思考后返璞归真的境界
1.大彻大悟是理性思考后返璞归真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的身心宁静。
大彻大悟要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三从境界。
涉世之初,我们眼里的世界以主观认知为前提,一切都是我们心中想象的那般美好,世间万物都以我们所认为的应该应当的法则和规律运行,所以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然而渐渐我们发现,红尘潜藏着那么多...大彻大悟是理性思考后返璞归真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的身心宁静。
大彻大悟要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三从境界。
涉世之初,我们眼里的世界以主观认知为前提,一切都是我们心中想象的那般美好,世间万物都以我们所认为的应该应当的法则和规律运行,所以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然而渐渐我们发现,红尘潜藏着那么多的诱惑,表象的后面掩埋着太多的虚假,困惑、茫然、彷徨的结果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此很多人就此迷失了自己,再也回不来。
然而智者总会走出人生的误区,最终明白:功名利禄不过是尘世的昙花一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时的养尊处优,一切的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个时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多了走出迷局,心明眼亮的智慧和从容。
所以大彻大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优越;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历练;是长途跋涉,饱经风霜的感慨;是随岁月延伸的坦然与从容。
难得糊涂是大彻大悟后心如止水的心态,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超然物外。
生命中痛定思痛我们会发现简单真实是多么的美好,生活里失而复得我们会感觉拥有是何等的珍贵,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历练,一次次的振作,一次次的总结,一次次的经验,一次次的收获,一次次的成熟,会让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变成超凡脱俗的智者,所以难得糊涂不是懵懵懂懂,不是消极遁世,不是愚顽不灵。
不斤斤计较于得与失,不蝇营狗苟于名和利,难得糊涂是狂风暴雨后的绚丽彩虹,是惊涛骇浪后的风平浪静,是信马由缰的随心所欲,是大智若愚的游刃有余,只有大彻大悟的境界才会有难得糊涂的心态。
何谓返璞归真
何谓返璞归真何谓返璞归真作者:思远醒悟消除了伪装的假相,本有的自性便自然能够显现出来,这才是“返璞归真”的最终意义。
只须要经过一轮包装、改头换面一番,都能变得色彩鲜艳、耀眼夺目,轻易地迷惑人心。
渐渐地,人们都忘记了它的本来面目,为了持续它的吸引力,甚至还设法掩饰它的真相。
“璞”是指一块尚在石中仍未雕琢的玉,代表自然和真实。
最名贵的璧玉,也不过是石头一块。
为什么一块尚未雕琢的“璞”一文不值、毫不起眼,而一块经过雕琢矫饰后的“玉”,却是价值连城、人人喜爱呢?它们的本质不是一样的吗?一个女孩上完化学堂后回来告诉妈妈:“妈咪,钻石本身原来就是碳,真不明白为何可以卖得这么贵?”在一般人的眼中,钻石如此闪耀、美丽又名贵,怎样看也无法想像它跟黑墨墨的碳是由同一种物质形成的。
一旦掌握了物质元素的概念之后,便自然能够理解、明白到不同的物质结构,原来可以产生出天渊之别的现象、扰乱了人的思维。
你说奇妙吗?钻石和璧玉都是要经过雕琢而后产生的,显而易见,一般有常识的人都能够明白。
但是,即使知道了它们本来的面貌,都丝毫不减其吸引力。
无数的人为它而神魂颠倒,以拥有它为荣、为乐。
为什么呢?无疑,这证明了雕琢、修饰和包装的重要。
鬼斧神工的技术,的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一块从钻石矿采回来的钻石,样子粗糙、毫无光泽亦不透光,形状不规则,就好像一块无色的石头,它是在火山熔岩内经千万年受压受热而形成的。
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和各种化学因素的配合下,本身的碳分子才能形成最坚固的组合,亦即是后来价值连城的钻石。
钻石的出现,本是偶然,它的结构虽然是如此完美无瑕,但在仍未琢磨之前,依然是毫不起眼的。
后期的切割和打磨,就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成为闪耀生辉、万千喜爱的钻石了。
“璞”也是一样,经过被发现和琢磨的过程,摇身一变而成为美丽夺目的璧玉。
由此可见,人为的力量的确神奇,任何一样普通的东西,包括商品、理念、政策和动机,只须要经过一轮包装、改头换面一番,都能变得色彩鲜艳、耀眼夺目,轻易地迷惑人心。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一种内心的澎湃,一种回归本真的渴望。
这种情感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对感情的真挚表达,还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都可以找到情深意切、返璞归真的痕迹。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返璞归真,回归内心,拥抱最真实的自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在当今的社会里,人们往往被物质、功利所左右,情感变得越来越淡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虚幻。
不管是在感情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应该保持情深意切、返璞归真的态度。
在爱情中,情深意切意味着真挚的情感,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在人际交往中,返璞归真意味着真诚的为人处世,不随波逐流,不做表面文章。
这种态度和品质,对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种珍稀的品质。
人们总是被浮躁的社会所左右,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是回归最初的内心状态,摒弃表面的功利和虚伪,重新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和纯粹。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得以升华,人生得以升华,生活得以升华。
在表达情感时,我们应该追求情深意切,真正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表达。
不要只顾着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心的深度。
真正的情感,是可以让人感觉到的,是可以让人动容的,是可以让人回味无穷的。
只有情深意切,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爱意,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温暖。
而返璞归真,则是在表达情感时,让我们更多地回归到最真实的自己,不要做作,不要虚伪,只做自己,用最真实的情感去打动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返璞归真,真诚待人。
不要因为外界的因素去改变自己的原则,不要因为功利的诱惑去对人们做假。
只有真诚相待,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
而情深意切,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追求的一种品质。
要真正用心去倾听别人的心声,去感受别人的情感,而不是只看到人们的外表,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心。
只有情深意切,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别人,才能让我们真正被理解。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情深意切返璞归真,这是一句文言词。
意思是情感深厚,意义深远,回归本真。
这句词用来描述人的心灵世界的独特美感,表达了情意深厚的内涵和回归自然的向往,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情深,是指人的情感深厚,富有情感表现力。
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许多情感纠葛,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可能因为一些原因而变得复杂起来,只有情深才能产生真情实感。
情深是一种深入了解对方的感情,是彼此之间有深度的感情交流。
它不仅仅是外表的善意,更是内心的真诚与关怀。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深深的情感时,他会关心对方的一举一动,愿意为对方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情感是真实而深厚的,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财富。
意切,表示内心深沉而真切的意义或感受。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或某个人产生强烈的感受时,他的内心会充满着各种情感和思绪。
这些情感和思绪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而深刻。
意切是一种浓烈的感情表达,它可以表现出喜怒哀乐,也可以表达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甚至可以表达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意切是人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真实感受,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返璞归真,表示回到最本真最真实的状态。
人的本性是纯真而善良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影响和诱惑,逐渐远离了本真的自己。
返璞归真意味着重新回到最初的状态,找回自己最本真的样子。
返璞归真是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追求纯真和真实的内心体验,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是一种坚守内心真善美的追求和执着。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说人的情感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本真的自己。
人们渴望情感的真实和深沉,希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归宿。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意味着一个人在深情和真切的基础上,重新回归自己最纯真的内心世界,找回和发扬自己的独特之处,追求真实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交流。
情深意切返璞归真,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它鼓励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善良,拥有真实的情感和关怀,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思考和批判的精神,回归内心的本真和自由。
佛家境界高深的成语
佛家境界高深的成语有:
1.功德无量:指佛教中修行积累的功德不可估量,形容境界非常
高深。
2.慈悲为怀:指佛教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形容境界高尚。
3.返璞归真:指回复到自然纯真状态,形容佛门修行者修炼到最
高境界,返璞归真。
4.大彻大悟:指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形容境界极高。
5.佛法无边:指佛教的法力无边,广大无边,形容佛门境界高深。
6.随缘而化:指佛教随缘而化,不执着于一切,形容境界自在。
7.般若波罗蜜:指佛教中的智慧,是佛教修行的高级境界。
8.禅心佛性:指佛教中修行者的纯净内心和佛性,形容境界清净。
9.法眼通天:指佛教中所谓有“五眼”之一,能看见实相,法眼
能看穿天,比喻人的眼力卓越精深,看得很远。
10.此中三昧:指此中的奥妙之处,比喻佛门境界的奥秘深远。
老子对德的解释
老子对德的解释引言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德的解释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老子对德的解释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德的含义德(De)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理解为道德、品德、美德等的综合体。
老子认为,德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德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力量,是人们应当追求的境界。
德的特征老子对德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无为而治德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力量。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自有其道,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
只有放下私欲、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柔弱胜刚强德是柔弱而胜过刚强的力量。
老子认为,柔弱能够适应变化、顺应自然,而刚强则容易抵触和破坏自然的规律。
只有通过柔弱的方式,才能够真正获得德的力量。
返璞归真德是返璞归真的境界。
老子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的本源状态。
他认为,人们应当摒弃繁琐的礼仪和约束,回归到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中。
只有返璞归真,才能够真正获得德的启示。
无私无欲德是无私无欲的品质。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摒弃私欲,追求无私无欲的境界。
只有无私无欲,才能够真正获得德的力量,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我超越。
德的修养老子提出了德的修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内心宁静德的修养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摒弃杂念和浮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德的力量。
顺应自然德的修养需要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摒弃过分干预和操控的行为。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真正获得德的启示。
培养谦逊之心德的修养需要培养谦逊之心。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摒弃傲慢和自负,保持谦逊和虚心。
只有谦逊之心,才能够真正接受德的力量和教诲。
学会无为而治德的修养需要学会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放下私欲,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顺应自然的规律。
返朴为真的意思
返朴为真的意思
回朴归真是一种生活哲学,它代表着拒绝浮躁,抛开条条框框,追求简
单真实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源自古代中国儒家文化中深厚积淀的“放下屠
刀立地成佛”的思想。
“回朴归真”的思想体现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色彩简单的
服装,坚持自我的活力和对非理性的坚守等。
回朴归真意味着要放下束缚,不再被无限的社会现象牵累,活出自己的
心境,静静立足,不去被无聊乱七八糟的旁枝末节迷惑。
抛开空间的约束,
认清每一天,沉淀自己的内心,把目光投向远方,把脚步走进深处,看着自
己的生活,用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去珍惜和欣赏,去细细品尝所有美好,从
而得到生活的真实体会。
回归自我,就得以处于真实的境界,理解自己无法避开的人生轨迹,带
着喜悦、欢乐、安静、慈爱、友善、不吝赐教等等异彩纷呈的文学情怀,走
出舒适的自在之路,寻求一种美好的存在,去经历能够体现自我意义的人生。
回朴归真,从凡夫俗子的每一天里抽离出精神的自在,用质朴的生活去
面对各种琐碎的生活,把抑郁空凉的生活里充满着闪耀灿烂的真情实感,这
正是被回朴归真思想所描绘出的完美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璞归真的境界
——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张莉邮编:744400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课是最具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一门课程,也是最具美感享受的一门课程。
课文中的自然风光、百态人生、冷暖世味、处世哲理无一不以美感人,无一不以情动人,无一不以意寓人。
可就是这样一门有趣味、有内涵的“艺术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复杂、沉重和尴尬。
近几年来,课改呼声不绝于耳,在一片繁华之后我们不妨冷眼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课改有点形式主义,有点急功近利,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反而把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经典”都废弃了,不知这样的课改意义何在?
1.朗读“下岗”。
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重点是读和写。
“读”字本义指“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要不怎么把读书又叫念书呢?这在幼儿园和小学有充分的体现。
在中学大多数人把“读”仅理解为阅读(看,默读),由于课堂知识点、信息量地加大,学生学习方式与记忆方式的改变等原因,朗读课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已“下岗”。
而且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大多数教师连播放范读都省去了,更不消说自己或让学生朗读了。
多数学生课后忙于作业和休闲,能静下心来,用心去读、去感受、去体验课文的少之又少。
于是,教师一进课堂就讲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一无所知,不知从何联想和思维;教师的讲解也不能很快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导致两者的思维无法同步。
于是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只好“一言堂”,学生只好被动接受。
现在的课改提倡“互动式”教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真正要做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身无彩凤又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却是很难的。
“互动”虽是个新名词,但其意义并不新鲜。
我认为旧时私塾教育中普遍的咿咿呀呀的读背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
为什么呢?朗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无论教师读还是学生读,都必须准确地体味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感情,从而使作品的形象性和立体感得到充分地展示。
朗读中,学生们并不以学习成绩决定朗读水平,每个人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确定不同的基调,读出不同的节奏和音色,渲染不同的情感与气氛。
对于听的人,是一种鉴赏能力和听力的双重训练;对于读的人,也可以提高说话能力和阅读能力。
朗读中,教师对课文的字、音、格律、形式、内容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探讨,既维护了课文的人文性和美感,又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和大体上的意义,又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想像的闸门,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也就水到渠成的得以落实。
2.多媒体教学华而不实。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将视听媒体生动直观地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法,对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人把多媒体教学固定了成一种模式——拿幻灯片代替传统的板书,用音图并貌的课件播放掩盖了对课文内容精髓的讲解。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改的脚步,五花八门的课件铺天盖地地袭来,几乎囊括了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语文教材。
学校里听课、示范课、公开课、赛教等一系列活动,几乎都有一条规定: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将精力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了课件的制作和下载上。
学生是学得新鲜了,可他们的有意注意被新奇的幻灯片吸引走
-2-
了,他们的思维和联想被美丽的图片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是方便快捷了,可是对形象的分析、语言的训练、主题的挖掘却越来越少了;课堂气氛是活跃了、热闹了,可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多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面对多媒体教学,我们是应该承认它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承认它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对于一些说明性课文,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对这一事物的形、状、色、味、生长过程、用途等作以形象的演示,既生动活泼又晓畅简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不用的,我们大可不必赶这个潮流。
清末民初的国文教育,教师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却培养出了群星璀璨般的一代文化巨匠。
他们靠的是什么?是深厚的语文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彩绝伦的讲解。
这一点,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根本不懂什么多媒体教学,你依然可以使你的课“余音绕梁”,掌声雷动。
况且我认为,板书体现着一个教师的修养、性情、审美和个性化的设计,字里行间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清淡、一种对作品最重要、最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边听边把板书内容摘记下来,课后看看,难道不是一种自主性学习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吗?为什么非要把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空间定格在一张张图片上,而不让他们去构画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山水、那一个人物呢?教师用一种内在的充满艺术张力的激情,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感染引导学生,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
3.语文课变成了应试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高层次人才
-3-
的需要,就业形势越发不容乐观。
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我们的多数家长、教师、学生都普遍有一种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语文”成了教师拿奖金、学生入名校、学校创名牌的敲门砖。
毕竟语文在高考中占到了150分,毕竟高考的成败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全社会的关注,所有家长和学子的期盼,使得语文背负沉重,所以语文为利所趋,各种各样的测试方法和测试题淹没了课文赏析与领悟,忽略了情感、兴趣和个性,流失了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学习就有多大。
我国文坛上的巨星们哪一个不是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深刻的体会、独到的见解?哪个不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那个时代的国文教育并没有搞什么题海战术和应试训练,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内心。
考试有它的面正效应自然就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我们不能用考试作借口,去改变语文本来的面目。
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考上名牌重点,但我们更希望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培养起兴趣,促进他们成长的欢欣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使语文的能力、语文的情感、语文的内在文化底蕴和美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犹如一个迷途的孩子,眼前有很多条路,但不知该走哪一条。
其实语文可以是简单的、轻松的、朴实无华的。
课改在探索新的方法与模式时,不妨回头看看,事物最本质、最单纯的时候,往往是在它的最初。
所以反璞归真不失为迷途中的一条明路,只要我们心中真正装着学生,真正本着语文教育的本意,“复古”又何妨?山重水复的时候,正是柳暗花明的到来,我相信洗去铅华后的语文课必定见其真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