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离子交换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现有3家主要公司生产全氟离子交换膜,即:美国杜邦公司、日本旭硝子公司和旭化成公司。它们的离子交换膜产品均为四氟纤维增强的全氟磺酸、全氟羧酸树脂复合膜,只是在膜结构设计上略有差异。
1.美国杜邦公司全氟离子交换膜。美国1966年开发出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用于燃料电池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NAFION膜。1981年,杜邦公司与日本旭硝子公司交换全氟离子交换膜专利许可证,即美国杜邦公司用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技术换取了日本旭硝子公司的全氟羧酸离子交换膜技术,从而相得益彰,使杜邦公司的全氟离子交换膜真正进入氯碱工业大规模应用的时代。Nafion900系列全氟磺酸与全氟羧酸高性能复合膜具有高电流效率、较低的膜电阻、膜的耐久性良好等优点,适于较高浓度碱的生产。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已推广到包括我国等30多个国家、150多个工厂。
杜邦公司全氟离子交换膜起始电流效率很高,有的高达97%,运转3~4年其电流效率仍可保持在95%以上,膜的机械强度高,但槽电压比旭硝子、旭化成膜略高(同一槽型比较)。因此,杜邦膜今后改进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降低膜电压,此外,在抗杂质污染膜的开发方面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2.旭硝子公司的全氟离子交换膜。旭硝子作为日本主要两家生产有机氟化物的公司之一,在已实现了各种氟化学品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基础上,1974年开始深入地进行了生产氯碱用的全氟离子交换膜的开发工作。1975年,由羧酸型全氟聚合物制备的高性能离子交换膜开
发成功,同年制备该种离子膜的中试工厂投产。1978年开始了名为FIEMION离子膜电解槽的开发。1978年工业FIEMION氯碱电解装置也投产运行。1978~1979年,旭硝子公司先后试制生产了F1emion 一230、250、330、430膜。1981年9月与杜邦公司交换离子膜专利许可证,同年11月高性能F1emion DX膜实现工业生产,并用FIEMION DX膜装备了AZEC新型电解系统(窄极距电槽),这标志旭硝子公司全氟离子交换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82年以来相继开发成功F1emion一700系列和800系列膜,又经改型制成Flemion723、725、733、753等多种牌号膜。
FLEMION DX753是具有羧酸基团层压的离子膜,电化学性能均匀,有亲水性的表面涂敷了耐腐蚀和非异电性的无机化合物,更适于窄极距电解槽(如AZEC),另外,还在本体聚合物中加入特殊纤维,使离子膜强度增强。
旭硝子公司当前最新产品有;F795、893、865、892以及FX50。F795为高低交换容量的全氟按酸复合膜,F一893为全氟竣酸与全氟磺酸复合膜,二者均用在AZECF2槽上,F865为大型电槽用膜;F892为全氟羧酸与全氟磺酸复合膜;FX-50为生产50%高浓度烧碱用膜。此外,磺酸/羧酸双层复合膜已多有问世。
旭硝子公司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能耗低、机械强度适用于任何一种电解槽及膜性能稳定、长寿命的全氟离子交换膜。
3.旭化成膜。旭化成公司对氯碱生产用离子膜的研究始于1966年,1975年建成了世界第一家离子膜烧碱工厂,规模为4万吨/年,
使用自行开发的复极槽,采用杜邦公司的全氟磺酸膜NAFION一315,1976年旭化成公司开发了羧酸/磺酸复合膜,获多项专利,并从1976年起向国外输出离子膜法电解技术。
70年代后期,旭化成公司开发了从树脂合成到制膜的全氟羧酸型离子膜生产技术,与杜邦公司合作,开发成功ACIPLEX- F系列新型离子膜。
80年代研制成F4000系列膜(这种膜由全氟羧酸和全氟磺酸经过层压而成)。在膜开发上,旭化成公司的谓导思想是维持初期电流效率在95%以上的同时,如何降低槽电压。他们在新的品种中,通过聚合物的改良及制膜技术、膜及电解质界面的改良,使槽电压降低了100mV。再通过补强材料和聚合物改良使膜电压损失再降低20%。同时,旭化成公司也在研究开发能抗二次盐水杂质污染的膜以及氯中含氧低及稳定性等强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