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实例分析_以成都琴台路为例_王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城乡统筹・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实例分析
———以成都琴台路为例
王 海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提要:目前,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多集中在保护和整治方面,对其旅游开发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四川成都的琴台路为例,对琴台路开发的失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琴台路;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09)02-49-03 收稿日期:2008-09-27
作者简介:王海(1982-),男,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琴台路是专门为纪念西汉时期的传奇人物、爱情化身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而命名的,他们的浪漫故事记载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琴台路处在成都市古建筑比较密集、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的地段,周围有杜甫草堂、青羊宫、百花潭等古文化遗址及文化公园。老琴台路是成都市的珠宝一条街,市内大型珠宝楼在这里荟萃,也兼有少数小规模餐饮店。建筑保留了一些古建样式,但整个街区缺乏统一性,特色不突出。改造后的琴台路于2002年12月30日正式开街,全长900米,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琴台路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了特色街区的营造以及同周围环境的结合,其最富特色的是全长920余米、由16万块天然青石砖铺筑而成横贯整条街道的汉画像砖带,这条砖带荟萃了中国目前面世的绝大部分汉画像内容,游人随砖带前行,宴饮、歌舞、弋射、车马出巡等2000多年前汉代人的社会现实图景和理想天堂便复活在游人的视线中。
一 成都琴台路开发现状分析
成都琴台路自开街至今,已有近六个年头,相对于前期开发时投入的巨额资金而言,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琴台路的开发都没有像当初预计的那样给成都的旅游业带来较大的收益。因此,从目前来看,琴台路的开发和开封御街的开发一样,都是相对比较失败的例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失败?在对琴台路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认为琴台路的设计和开发失败的主要原因为:
(一)外部街区功能更新的混乱
历史文化街区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功能,因此其功能的更新就成了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琴台路失败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其承载的功能过多。目前琴台路的开发更多的是想发挥其现实的旅游功能,可惜的是琴台路外部空间的开敞性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目前的主要功能———交通功能。作为一条交通主干道,琴台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其宽阔的道路的确满足了交通的需要,但却将旅游功能和生活功能削弱到最低限度。外部功能的过多,导致了琴台路功能更新的混乱和失败,这种情形和开封御街的情况几乎如出一辙。试想,当你的身边不时有飞快的汽车驶过,且不说自身的安全,单是从心情角度来说,你还有悠闲的心思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愉快购物吗?而且,琴台路的空间尺度也相对过大,导致一些想游赏购物的游客疲于奔波。宽阔的马路,让游客在两边商店的游赏过程中,花费太多的精力,从科学的角度讲,也不适于人体正常行走的承受能力。同时琴台路整体仿古建筑并没有严格按照历史上的原有风貌来建,也没有严格按照四川民居的风格来建设,反而引入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等,给人一种建筑风格不伦不类的感觉,使其建筑品位大为降低。
(二)内部空间功能置换的单一
应该说,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空间的功能决定了游客在其整体空间的停留时间,而停留时间的长短又是决定游客消费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从开发者的角度讲,要求尽量延长游客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停留时间,以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创造
94
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游客的角度讲,不只是想看看旅游地的历史风貌,更重要的是能够可游可停,在休闲中加深对当地文化以及风俗的了解。琴台路的内部功能从目前来说,置换比较单一。临街的商铺有八成左右经营的产品雷同,而且缺乏特色,使游客很难体会到成都本土文化的巨大魅力。同时,琴台路两边缺少供游客休息住宿的场所,让游客可以暂时休息的茶馆、酒吧、咖啡厅等也太少,使旅游的休闲功能和成都的休闲特色大打折扣。
(三)空间历史文化内涵的消失
成功的历史街区开发,展现的不只是简单的有形的实物和商品,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反映本土特色或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如社会生活风俗等。例如成都市武侯祠旁边展现“三国文化”的“锦里”,就很好地延续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整体空间的历史内涵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其开发比较成功。因此琴台路应该学习“锦里”的开发经验,加大历史文化内涵的提炼和构思更新的力度,努力展现类似司马相如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展现类似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抚琴和歌的浪漫场景,以改变如今琴台路冷冷清清,游客寥寥无几,整体空间毫无生气的状况。
二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基本策略
由于旅游市场的多变性和历史文化街区自身的独特性,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科学规划,既要延续自身的历史文脉,又要适应旅游市场的现实需要。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要慎之又慎,在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一)历史主题和空间尺度定位的准确性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主题的定位,一定要本着立足本土、保持地方特色的设计和建造原则,防止“造假”和“克隆”。要尽量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因势而为,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东西。阳朔的西街和云南的丽江古城之所以成为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喜欢的游览区,不是因为它们的“洋”,恰恰是由于它们的“土”,“土”得原生、“土”得正宗,才能有市场,才会有卖点①。例如阳朔的西街,它是阳朔古城中历史街区的典型地段,其道路、广场、房屋、建筑,及至店内装修陈设均保持本土文化与地方特色,完美地体现了阳朔古城的历史风貌,真正成为古城阳朔的历史门面、古城阳朔的客厅,所以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再如成都市“锦里”的设计:据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它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织锦曾是成都的特殊行业,成都也因此名为“锦官城”,以“锦里”为名,实质上是从客观上迎合了大多数城市居民和游客对成都的本底感知,也为其民俗的展示提供了历史依托②。同时,锦里借与海内外知名景点“武侯祠”毗邻的区位优势,提出了“三国文化”和“川西民俗特产”的主题,不仅与“武侯祠”历史文化紧密呼应,有效地实现了主题单元的整合,而且完美地展示了四川的民俗文化和特产。
虽然目前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尺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在开发设计中还是应该考虑人体生理的承受范围,而不要盲目地像城市道路建设一样片面追求宽大。例如开封御街的开发设计中,其空间尺度就相对过宽,游客在两边交替游赏中花费过多精力和体力,心情难以轻松,是一个典型的开发失败的例子。有研究表明,步行街的设计宽度在7米左右最适合人体学原理,也是最科学的空间尺度。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尺度的设计,应该在原有街区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参考步行街的科学宽度,从而使其更具人性化和科学化。还是以“锦里”为例,虽然其空间尺度不大,但其景观聚集尺度适宜。“锦里”以一条350米长的小巷为主街,铺面临街而立,且比较统一,彼此空间隔离较小。同时,街宽不过5米左右,其科学的设计更符合人体学的原理,两边的房屋多为双层以上建筑,有效地实现了区域的适度闭合,将游客的视觉空间基本限定在街区的物境之内,避免了周围建筑物的“视觉困扰”。
(二)外部空间功能的清晰性和内部空间功能的完整性策略
所谓外部空间功能的清晰性是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应该单一明确,而不能够多种功能交织一起、混乱不清;内部空间的完整性指历史街区的内部空间结构功能要尽可能地体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全部功能。
在这方面,除了成都市的琴台路,开封的御街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从外部空间来讲,由于要承担两边主干道的交通分流功能,琴台路没有能够实现空间的封闭。同时由于街道空间尺度的过宽,其交通功能反而压倒了旅游功能成为主要功能。在内部功能上,其主要为销售旅游商品的“购”和满足游客饮食的“吃”的功能,而缺少茶馆等具有成都特色的休闲娱乐功能。因此,从内外空间功能来看,琴台路的打造和开发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而“锦里”的成功,很大原因也在于其外部空间功能的清晰性,即单纯的旅游功能;同时其内部空间的清晰性、完整性也是其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锦里”节点突出、分区明显,以大门、锦里广场、隔墙、小桥和牌坊作为功能分区的节点,将经营项目相对区分为民俗产品展示区,酒吧特色区和小吃风情区,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功能分区意图,有利于游客更好地形成环境感知意象。类似锦里的成功功能划分和定位的,还有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文殊院”等历史文化街区。
(三)本土场所文化精神的延续性策略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构成不仅包括“有形”的建筑群及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