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创新教育观,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
人才的摇篮。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创新学习的最主要的途径。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
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课堂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其创新精神在现今学校教学中,注入式仍然充斥课堂。
学生只能在教师的主导下,以书本知识为依据去认识、记忆既定的答案,而教师也是以此为依据去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的。
课堂上很少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余地。
这种状况不改变,创新精
神培养就无从谈起。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去面对学习中的疑问,教导学生敢于摆脱传统习惯、思维定势,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要敢于向教师说“不”,向教材说“不”,向权威说“不”,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根据克拉克的说法,爱因斯坦就“根本不尊重权威”。
毕加索也说:“我强烈地反对一切东西,我强烈地认为,一切东西都是敌人。
”在小学里,他“故意”不守纪律,为的是被关进一个小房间,在那儿他能够做他希望做的事绘画。
事实上,一切伟大的突破性创新都来源于蔑视传统和现状的“反叛者”。
我们的教育应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宝贵的科学怀疑精神,在怀疑中逐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学地解决问题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我教你学”,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遵循学习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
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我认为,智慧的教师应会“投其所好”,在备课设计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
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组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抓住一切时机用各种恰当的方法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调动学生“好知”“乐知”的情绪,从而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活动要尽可能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多开展一些
“一对一、兵帮兵的结对子”等活动,提问的面要尽可能宽一些。
此外,还要注意精讲多练,尽量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练习,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新意识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实现创新素质系统各要求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想象力,形成精湛的创新技巧,取得创新的实际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轻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使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低下。
正如杨振宁教授所指出的:“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学习了“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现状,分析产生
的原因,要求学生为摆脱困境保护环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当然,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实际,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工作,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使学生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