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政府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必将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强调凭借创新发明和设计、凭借创造性观念和理论等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
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及推动知识应用方面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性在位。
因此,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尽管各国关于人才的社会标准不一,然而在对未来的人才素质的要求方面却具有很多共同点。
未来的人才需要具有自主、独立、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他们敢于迎接挑战而不是保守和退缩。
未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未来的人才应对人类、对他人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科学和真理有执着的追求。
未来的人才应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未来的人才应有丰富的个性,具备特长,适应多样化的未来社会。
这些特征都是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
所以我们应积极创设环境和条件,充分引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21世纪人才的标准来培养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转变教育观念,把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从根本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深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们必须一方面加强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认真落实国家新课程计划;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当代最新科学、创造教育实验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人才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本质来决定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发展的引路人。
标签:物理教学;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懈动力。
培养杰出的现代创新型人才,是新课改的核心奋斗目标。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物理教学必须深入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适应新课改需要我们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因此,培养物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方法。
二、改进教学方式,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一)创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人的创新能力的发挥不仅和人的主观因素有关,而且和环境也紧密相关。
有了一个利于学习、训练、思维的群体氛围,通过个人的积极参与,从活动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价值以及成功的快乐就会不断创造自己新的东西。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挑战与机遇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面临着从传统教育模式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教育改革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之一: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需要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
挑战之二:创新能力的评估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难以用传统的考试和评分系统来衡量。
教育体系需要开发新的评估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这包括项目评估、实际操作和创业思维的培养等。
挑战之三: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投资。
这包括更新教育设施、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及培训教师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
如何合理分配这些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创新教育的机会,是一个重大挑战。
机遇之一:科技的应用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机遇之二:跨学科教育创新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跨学科教育,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更广阔的视野,这有助于他们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机遇之三:全球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而是全球性的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教育工作者可以共享资源和最佳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总结来说,教育改革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既面临着观念转变、评估方式、资源分配等挑战,也拥有科技应用、跨学科教育和全球合作等机遇。
只有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地抓住机遇,教育体系才能成功地转型,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应把握的五个重点问题
异。科学家心目中的创新是科学发现、 科学发明和创造, 而创 新的主体就是这些科学界的开拓者与发明家; 实业家看重的 创新人才是其创业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 创立一个实业, 带动 一个产业及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教育家强调的是人才在创新、 创造和创业方面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可能体现在人才 的创新思维方面, 也可能体现在创新实践方面。 在创新人才概 念的界定上, 科学家和教育家们的看法或许各不相同, 但有一 点是共同的,即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必须回到大学的功 能上。大学有人才培养, 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 但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 尤其要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应 把 握 的 五 个 重 点 问题
王统军
(淮海工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69)
摘 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 是 前高 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创新人才的培养, 首先从认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入手, 转变教育观念, 提倡科学批 判精神, 大力提倡研究式教学, 加强兴趣教育, 为创新人才培 养营造良 好环境。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创新人才 进人新世纪以来,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有关教育改革讨论 最多的问题, 只有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大的突破, 教育 改革才算是真正成功了。但是 , 创新人才应是什么样的人才?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合格人才 、 优
秀人才、 创新人才。 对于“ 合格人才” 认识上比 较一致, 但是“ 优 秀人才” 创新人才” 和“ 是不同的, 在每一个领域可以有一批优 秀人才, 但不一定是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其中富有创新精神 和做出创新成果的出类拔萃的人才。显然在大学生刚毕业时 不可能立即打上“ 创新人才” 的烙印, 但在大学阶段应着力培 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打基础。 一般认为, 创新人才具备的品质为:科学的批判精神, 能 发现和提出重大科学问题;具备解决问题的直觉力和洞察力; 对科学研究和实验有锲而不舍的忘我精神; 基于社会责任感
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
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教育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它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现代社会,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教育创新的作用1.推动教育观念创新在教育创新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观念的清理工。
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2.开发教育资源我们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管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举办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3.推广教育创新成果在教育创新成果的推广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价值。
我们要通过宣传、展览、讲座等形式,向社会介绍教育创新成果,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教育创新成果,推动教育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二、加强人才培养1.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特点,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从摇篮到就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养服务。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我们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能力。
三、推动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1.加强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联系我们要将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们要在教育创新中,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让教育创新成为学生成功的催化剂。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知识经济来临需要创新,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因此,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历史变迁,我国高校功能在不断丰富强化,逐步形成“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系统。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其功能系统中,怎样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呢?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去年,我校还专门针对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开展了大讨论。
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创新教育必须通过教育创新来实现。
开展教育创新,涉及面广。
首先,要得到国家法制环境和政策的保障。
其次,高校自身要创立适合的教育环节,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前提。
在此,笔者仅就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做简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让其更臻完善。
创新人才素质主要表现有热烈的创新,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和高超的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加以强化。
强化可概括为“激发、弘扬、增强”。
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为怀疑精神,另一为批判精神。
两者为有机整体,密不可分。
1.怀疑精神有助于创新。
怀疑精神否定了真理先验性,意味着一切现存事物的合理性都应怀疑。
“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
”正是在怀疑精神驱动下,人类才攀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认识高峰。
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源于怀疑托勒密的地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源于对牛顿理论在高速运动的领域合理性的质疑,这些都是怀疑精神有助于创新的鲜明例证。
2.批判精神是创新之源。
批判精神否定了真理绝对性。
说明一切事物虽不完善,仍有改进可能,因为任何现存事物合理性均可怀疑的缘故,这就促使人类创新,创建了今天的现代文明。
所谓创新,就是首造人类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有首造和再造的两层含意,其次再造作为一种从新组合,也是首造。
爱迪生一生之所以成为世界发明之冠,就是有了这种精神。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摘要】 21世纪是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我国教育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人类长久立于天地之间的精神蛋白。
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探研的问题。
【关键词】导入创新兴趣游戏操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创新是社会的主旋律,是民族的希望,强国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
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毋庸置疑,小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品位素养。
面对创新春潮涌动,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我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现谈三点做法和体会。
1巧妙导入新课,引发创新兴趣导入新课是授课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的导入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关系到这节课的成功失败。
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应该使课本活起来。
在上课伊始,教师的组织教学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创设教学情况,精心设计好开场白。
开场白的语言很重要,要和教材的内容相符,要尽力让学生觉得好听、爱听、想听、乐听,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
争取在讲授新课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栓”住,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吸引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比如我在“认识钟表”引入新课的开场白:“一件物体有玻璃,上面刻有12个数字,声音从早到晚叫不停,走路的脚不休息,日常生活少了它,它是人的好帮手。
”当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时,然后教师拿出一个礼物盒,请同学们听听从里面传出来的声音,猜猜是什么。
改变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人才——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成为创新人才 , 我们必须改 变传统教育观念 , 教学 改革 方法 ,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 , 培养学生 的创新 精神 , 创新思维 ,
创新能力 。
一
创新过程是创新思 维到创新 成果 间非 常艰 辛 的过程 。 在 中学生 中往往有许 多新颖 的思维 , 对研究 事物 有浓厚 的 兴趣 , 但缺乏迎难 而上的精 神和坚 韧的意志 。 我们在教学 中
目一新 , 产生极大的兴趣 。 例 1< 》 引入 。 .酯 的 “ 酒为什么会越存越香 ? 炒菜 时为什 么要加点 酯和酒 ,
15 6
维普资讯
四川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传统教学方法是 以传授知识为 主的教学 , 堂上大都 课
常生 活中所说的“ 鬼火 ” “ 、 天火 ” 使他 们在 学 习 中解 决思 , 想 上困惑已久的问题。
.
2 .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初 中学生 思维活跃 、 想象丰 富 , 教学 中教师要经 常鼓 励
养创新人 才的教育观念正背道 而驰。 在知识爆炸 的当代 , 科 技竞 争 日趋 激烈 , 了培养 出 2 世纪具有挑 战和竞 争的科 为 1 学技术人 才 , 教师不仅要 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 还必须培养学生 的创新发明能力 。 如何在 中学化 学中开展 创新 教育 , 展学生 的创新 能 发 力。 这是化学教育面 向现代化 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 把学生 要
页第 ×节 ——调 味 品 , 除此 之外 , 还有如 醋 下妙用 : 醋能美容 、 醋能治病 , 醋能延 寿 …… 今天我们将从 化学 的角度来认 识食醋 , 研究食 醋的主要成分 —— 乙酸。 所谓条条 大路通罗马 , 同的教 师 , 不 根据 自己及学生 的 个性特 点 , 教学 内容 的性质 和学 生心 理特点精 心设 计课 的 导人 。 异曲而同工才是真正的课的导人 。 参考文献 : [ ] 化学教学 艺术论. 1 西南师范大学 出版 社. [ ] 张武升 . 2 教学艺术论 .上海教育 出版 社 .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素质
养 学 生 的 发散 思 维 能 力 . 发 散 思 维 对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形 成 极 为 重 要 。所 谓 “ 发展问题教学法 ” 是 指 教 师 在 学 生 解 答 了 某 一 问 题 后 .要 求 学 生 对 所 解 出 的 问 题 适 当 加 以 变 化 和 发 展 , 并 编出创新题 , 师 生 共 同 解答 。例 如 学 生 解 答 有 丝 分 裂 问题 后 , 可变化 为减数 分裂题 , 解 答减数 分裂 问题后 , 再 变 化 为 遗 传 规律题 。 所谓 “ 多角度教学 法” 是 指 教 师 在 指 导 学 生 解 决 问 题 时 。启 发 学 生 尽 量 从 不 同 角 度 认 识 同 一 问 题 的 性 质 和 解 决 方 法 。例 如 , 针对 “ 如 何使农 作物增 产” 这个 问题 , 教 师 可 引 导 学 生 从 光合 作 用 、 呼吸作用 、 矿质营养 、 遗 传 及 生 态 角 度 分 析解答。 四、 更 新 教 育 手段 现 代 教 学 媒 体 在 生 物 教 学 中所 起 的重 要 作 用是 传 统 教 学 媒 体 所 无 法 比拟 的 。它 能 增 大 教 学 容 量 , 开 阔 学 生 的视 野 , 诱 发学 生思维 ; 它使生物课堂更 精彩 、 更生动 、 更 能 为 学 生 所 接 受 。在 今 后 的 生 物 教 学 中 , 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 , 并 对 网上 资 源 进 行 开 发 、 利用 . 重 视 网络 对教 学 的影 响 。 例如 : 我 经 常把 一 些 抽 象 的 生 物 知 识 用 视 频 的形 式 展 现 。便 于学 生 理 解 和记忆 。 同 时对 于 一 些 不 能 够 让 学 生 做 的 实验 , 我 也 从 网 上下 载 或 购 买 相 关 的 实 验 录像 , 让 学 生 仔 细 观 察并 分 析 实 验 过 程 。 五、 转变 评价 观 念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 分 数高低” 评 价 学 生 的 旧观 念, 向“ 素质鉴定” 观转 变 。 每个 学 生 身 上 都 有 闪 光 点 , 教 师要 善 于 发 现 学 生 的 价 值 ,保 护 并 发 展 学 生 的 个 性 。在 评 价 范 围 上 .应 从 片 面 的 仅 限 于 智 能 范 围 的 单 一 性 评 价 向全 面 的包 括 知识 、 能力 、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等各方 面的综合性 评价转 变 。 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 、 情感 、 态 度 及 价 值 观 的评 价 。例 如, 可 评 价 学 生 对 探 究 活 动 的态 度 是 否 积 极 , 能 否 根 据 观 察 或 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 能 否 根 据 问题 提 出假 设 。 能 否 利 用 身 边 的 材料设计实验 , 能 否 实 事 求 是 地 记 录 和 收集 实 验数 据 , 能 否 在 活 动 中 与他 人 合 作 与 交 流 等 。 六、 扩 充 知 识 信 息 面对创新教育 , 教 师应不断获 取新知识 、 信息 , 以提高 自 身 的 知识 素养 和创 新 能力 。 知识 更 新 的 加 速 与 信 息 的 爆 炸 性 发 展 已 成 为 当今 世界 发 展 的 重 要 标 志 。 生 命 科 学 是 当前 发 展 最 快 的 学科 之一 . 教 育 科 学 如 今 也 在 教 改 中迅 速 前 进 . 生 物 教 师 只有 不 断 地 扩 充 知 识 信 息 ,才 能 适应 教 育 改 革 与 时 代 发 展 的 需要 。教 师 只有 不 断接 受 新 知识 才 能 促 进 创 造 性 思 维 的 发 展。 因 为 每 个 人 在 长期 的生 活工 作 中容 易 形 成 一 种 思 维 定 势 , 必 然 妨 碍 创 造 性 思 维 的产 生 , 而新知识 、 新信 息 的 出 现 不 仅 给 人 们 以新 的创 造 基 础 ,而 且 引发 人 们 的 好 奇 心 ,引 起 新 的 联 想, 大 大 加 速 创造 性 思 维 的发 展 。 总之 。 在新 的教改形势 下 , 必 须转变教 育观念 , 大 胆 进 行 教学改革 , 以学 生 为 主 体 . 最 大 限度 地 培 养学 生 的 创 新 思 维 能 力、 实 际 操作 能力 及 学 会 学 习 的能 力 , 4 4 0 0 )
教育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助力发展演讲稿
教育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助力发展演讲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教育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助力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育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未来。
而培养创新人才,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的进步和竞争力。
首先,教育改革使我们能够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开启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篇章。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然而,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只是教育的基础,真正的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更加全面和自由的教育模式。
教育改革使我们能够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其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的支持。
教育改革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只有在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的支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创新人才。
最后,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激发。
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在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度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环境和方式。
其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人才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主要摇篮。
因此,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最新科学的兴趣。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主要摇篮。
因此,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最新科学的兴趣。
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书本上的是知识,书本外的也是知识;学校内有课程,学校外也有课程;能升学的是人才,能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也是人才。
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四个转向:要由过去仅着眼培养少数尖子,转向不仅要培养尖子,更要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水平;要由过去主要注重传播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转向不仅要很好地传播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而且要特别注意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要由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要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个性发展;要由过去主要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转向不仅要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视角出发,适应时代的需要,自觉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为教师,我们应认识到人才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又要有创新和创造力,成为既全面发展,又有健康个性的人。
只有领悟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在教学上有所侧重,因人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教给学生自己学习,自我修养的能力及创造的思维方式。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继 续教 育 研 究
12 4
j X a uy nj i Uj oy a i i u
20 0 8年第 5期
教 育观念 的转 变与高校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
黄 英
( 南 师 范大 学 , 东 广 州 5 0 3 ) 华 广 16 1 摘 要 : 会 的进 步 源 于 创 新 ,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已成 为 国家 对 教 育 的 迫 切 要 求 , 校 作 为培 养 高 层 次 人 才 的 主 社 培 高
在科 学 技术 突飞 猛 进 的今 天 , 类 的未 来 与 国家 人 的繁荣 昌盛更 加依 赖 于知识 和技术 的创 新 以及 创造 性 运 用知 识 的能力 与效 率 , 因此 , 界主要 经济 大 国都 把 世 创 新列 为 国家发 展 的重 大 战 略决 策 , 且 高度 重 视创 并 新 型人 才队伍 的建 设 。2 0 0 6年 , 锦 涛 总书记 在 两 院 胡 院 士大 会上 的讲话 中明确强 调 , 设创 新型 国家 , 建 关键 在 人才 , 尤其 在创 新 型 科 技 人才 。没有 一 支宏 大 的创 新 型科技 人 才队伍 作 支 撑 , 实现 建 设 创新 型 国家 的 要 目标 是不 可能 的 。创新 型人 才是 我 国建 设创新 型 国家 的第 一 资源 , 培养 高素 质 的创新 型人才 , 既是我 国创 造 具 有世界 先 进水平 的科 技 成果 的需 要 , 是我 国在 未 也 来 岁月 中不 落后 于时代 的重 要保 障 。 二、 培养 创新 型人 才是 高等 学校 的主要任 务 创 新需 要具 有创 新 能 力 的人 才 , 新 型人 才 从 何 创 而 来 呢?首 先 , 们 必 须 明 确什 么 是 创新 型 人 才 。创 我 新 型人才 的基 本 特征 是 创新 能 力 、 新 精 神 和创 新 成 创 果 三个方 面 的统 一 。其 中 , 创新 能力是 首要条 件 , 理 心 学 也将 创新 能力 称 为创 造 力 , 理 学关 于 创作 力 的最 心 新 研究 成果 表 明 , 造 力 是一 种 认 知 、 格、 会 层 面 创 人 社 的综合 体 , 知 、 、 的统 一 , 是 情 意 它涉及人 的心 理 、 理 、 生 智力、 思想 、 人格 等多 方面 的基 本素质 。从培 养人 才的 角 度看 , 大学 、 中学和 小学 都担 负着 同样 的培 养创新 型 人 才 的职责 , 中小 学 教育 与 大 学 教育 有 着本 质 特 征 但 上 的 区别 , 中小学 的基 础教 育 只 能 给学 生 的创 新 精 神 和 创造 能力 形成 概念 , 大学 却 为创 新能 力 的发 挥 和 创 造 成果 的 出现打 下基 础 。而且 , 相对 于 中学 生 , 学生 大 及 研究生 的生理 心理 水 平 、 理水 平 等 都有 了高 度 发 心 展, 因此 , 养大 学生及 研究 生 的创新能 力更加 切合 实 培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
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
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标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
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教授时,钱老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这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措施。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上述定义出发,笔者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含以下3层意思:1.建立或构筑这一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实践方式创新(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成为国家战略,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创新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探索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创新教学实践方式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实践方式的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1. 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
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我们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新时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师应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
3.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
二、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1.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等,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
2.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等,提高教学效果。
3.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成长的过程。
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我们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足。
2. 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应从单一的成绩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暨四川省院校研究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综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与会代表
达成的共识。四J 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卢铁成教授特别强 i I
观念 、 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经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提升高等 调,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 人才培 教育质量、 建立省属高水平大学等作了交流发言, 并就未来 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 , 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线, 要 四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讨。现 提高认识, 增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要
体的治校模式, 取得显著的成效。 (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二)
独立学院以服务经济社会为价值取向, 构建了以培养学 变落后的人才观, 确立新的人才观, 注重创造性 , 开放性, 实 生的工作经验和操作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成都理
要意识到“ 转变教育观念” 的艰 巨性, 要有教育创新的勇气,
、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究
(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探讨 一)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什么是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
的理论支撑, 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
景, 是参与文明对话的迫切需要, 是中国大学改变处于“ 世界 高等教育中心外围圈” 的实际处境的需要。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董发勤等认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
7 会 议 综 述 6
转 变 教 育 观 念 创 新 高等教 育 人 才培 养模 式
— —
四川 省 高 等教 育 学会 暨 四川 省 院校 研 究会 2 1 年 度 学术 年 会 综述 01
李 化 树 , 小丁 , 王 李佳 孝
( 西华 师范大 学四 川省教 育发展 研 究 中心 ,四川 南 充 6 70 ) 3 0 9
教学的实践创新路径(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教学实践创新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的实践创新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1. 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他们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的创新。
因此,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2. 转变学生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二、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1. 突出课程的时代性。
课程设置要紧跟时代发展,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2. 优化课程结构。
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课程整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体系。
3. 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1. 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
通过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 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四、创设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 营造创新氛围。
学校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师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2. 开展创新活动。
组织各类创新竞赛、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建立创新评价机制。
将创新精神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1.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2.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服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思想教育观念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转变思想教育观念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作者:王凡王萍萍来源:《新学术论丛》2013年第03期摘要: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创新人才迫在眉睫。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以及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的观念。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具有创新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关键词:思想教育;创新;冲突;转变一,中国传统思想教育观念1,传统的家庭思想教育“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
很多事例表明:学生素质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的教育,有时难以抵挡家庭教育的影响。
认真分析起来一些问题症结发生在学生身上,但从根本上分析都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关系密切,根子在成人,在“父母”身上。
目前,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由于方法欠妥,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1)过于重视分数名次忽视孩子的信念品格培养有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
“学而优则奖”成为家长鼓励子女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评价孩子的唯一目标。
倘若孩子考好了,家里便是阳光明媚,家长就春风化雨;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里便是数九寒冬,家长则是冷若冰霜。
(2)过于重视“养育”忽视了“教育”理念一些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的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长辈们以孩子为中心,“吃、穿、用”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特别的溺爱,使得这些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孩子许多的不良习惯,就是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3)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忽视因材施教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客观的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和同事的孩子的优缺点去评判自己的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孩子心理的不平衡。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范文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范文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和提升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许多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任务。
传统的教育思想以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点。
而现代教育思想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转变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思维方式,不断学习和探索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再次,个性化发展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科特长也不尽相同。
传统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刀切的教育。
而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科和课程,提供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在实践中,我尊重学生的选择,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践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老师的职责决定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什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教之本,包括现代教师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等。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师观。
教师在工作中要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一定要把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的提高。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给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有长远观点,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自身的工作融于祖国的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教师要逐步摒弃传统的教师观,只关注自己所教的学科,学生的分数,学生能否升学。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同的,但都是巨大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现代学生观认为,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过程,因此,教育活动是双主体的过程。
在教师的“教”中,教师就是主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就是主体。
承认“双主体”学生观,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面、主动和协的发展。
教师再也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知识的”容器”。
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同的,但都是巨大的。
安东尼·罗宾的《潜能成功学》揭示:“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
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潜能训练,每个人的潜能从未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并非大多数人命里注定不能成为‘爱因斯坦’,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理论上已经形成教师的共识,但实际工作中,受急功近利,升学率等的影响,一些教师的眼里只盯着少数尖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的潜能不予关注,更谈不上挖掘。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当然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主渠道。
现代的教师观和现代的学生观决定了现代教学观:教学过程由“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关系由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目标由“提高学生分数”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由“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现在是知识迅猛发展的社会,每天知识都大量更新,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做为学习的结束,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的各项准备,要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尽可能多地感受学习的过程。
所以教师教会学生知识仅是工作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教会学生学习。
由“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活动创设平台,创设各种智力操作活动。
教师要启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教师,敢于求知,敢于创新。
引导学生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由“提高学生分数”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提高学生分数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必定影响其它教学任务的完成,最后培养出的高分数的学生也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的人,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导致的教学行为还大量存在: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满堂灌;只关心学生的分数,不关心学生的能力、素质等等。
教师只有树立现代教学观,才能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以后工作中创新、创造、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不断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精心呵护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火花,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做最宝贵的财富,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可造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