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员的人格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驾驶员的人格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李醒;戴家隽

【摘要】@@ 在造成交通事故的人-车-道路环境系统中,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文献报道90%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有关,驾驶员负主要责任的事故占70%以上[1].可见,驾驶员是交通安全的主导因素,其生理、心理因素对交通事故均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心理因素中,人格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量研究[3~17]表明,驾驶员的某些人格特征在特定环境下极易构成危害,使得驾驶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驾驶员人格与交通安全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期刊名称】《交通医学》

【年(卷),期】2010(024)005

【总页数】3页(P493-494,497)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人格;交通安全

【作者】李醒;戴家隽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江苏,226001;南通大学心理科学研究所,江苏,22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

在造成交通事故的人-车-道路环境系统中,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文献报道90%

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有关,驾驶员负主要责任的事故占70%以上[1]。可见,驾驶员是交通安全的主导因素,其生理、心理因素对交通事故均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心理因素中,人格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量研究[3~17]表明,驾驶员

的某些人格特征在特定环境下极易构成危害,使得驾驶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驾驶员人格与交通安全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1 事故倾向性理论

关于驾驶员人格与交通安全关系的研究源于事故倾向性理论。所谓事故倾向性是指在相同危险程度条件下连续工作的一群人中,事故总是集中地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这一现象[1]。

1919年,英国统计学家Green和Woods在分析军需工厂女工事故时,发现在相同时期、同样危险的工作环境下,98名女工中5名女工发生了4次以上的事故,于是发表了“人类中存在一些事故多发者”的研究报告。几年后,英国Newbold 对13类有关工作的工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同样是少数人发生了半数以上的事故,从而证实了Green和Woods的报告,指出“人类中存在一些比别人更容易

发生事故的具有某种特质的人”。1939年,英国心理学家Farmer和Chambers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事故倾向者具有对事故杂和性的个人特性”的假想,并把它叫做“事故倾向性”[2],这是“事故倾向性”概念的正式提出。

此后,各国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美国康乃狄格州调查了330名驾驶员,发现6年内4%的驾驶员发生了36%的事故数[2]。1960年日本长塚研究发现事故组的反应时间比无事故组短,但错误反应次数增多[1]。金会庆[3]等对合肥、

西安、济南等地3 548名驾驶员的事故调查也发现事故倾问性驾驶员的存在,占

驾驶员总人群的6%~8%,并对事故倾向性概念进行了修正,认为事故倾向性是指一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具有诱发事故的潜在心理、生理素质的特性,提出了特性

-环境-时期三维模型。

早期研究主要从体格、感觉运动、运动协调性等方面的测量来探讨事故致因。1936年Flanders采用弗洛伊德的创伤性宣泄描绘事故倾向者的特征,从此开始

研究者将人格特性引入到事故驾驶员的研究领域,发现了很多事故倾向性驾驶员的个性特征,揭示了驾驶员的人格特征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2 驾驶员人格与交通安全的关系研究

2.1内外向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Venables[3]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事故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测试,发现两组人群的神经质分量表得分差异显著,事故驾驶员在内、外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倾向于两个极端,即极端内向和外向。Craske等[4]的研究同样证实事故率与外向性格显著相关。

金会庆等[3]采用EPQ测试也发现,事故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两组人群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得分差异均显著,认为高神经质和精神质及偏外向特征是诱发事故的重要因素。赵长城等[5]对619名被试者的研究认为,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更

容易肇事,随着外向程度的增加,肇事的可能性增大。随后对64名被试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外向性格与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随着外向程度的增加,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概率显著增大,而内向性格者的不安全行为则很少。

2.2情绪稳定性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Brown[6]对经常违章的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采

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测试,发现安全驾驶员更多表现为稳定性高、敏感、紧张程度高、爱思考、冷静等特点;而违章者更富有实验性和抽象思维,但是容易冲动、紧张、喜幻想、猜疑。杨群[7]采用16PF和《明尼苏达多

相个性调查表》对南昌市94名驾驶员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事故驾驶员稳定性低、独立性低、乐群性高、社会责任感弱、外显性焦虑高、防御性心理弱。张长军等[8]采用16PF对226名机动车肇事驾驶员和187名非肇事驾驶员进行调查,结果表

明肇事组在稳定性、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5个方面得分低于非肇事

组驾驶员,在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3个方面得分高于非肇事组驾驶员。

2.3 易冲动性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Deery等[9]分析了198名驾车人(55%为男性)的

人格,认为发生交通事故的高危驾车人群带有明显的人格特征:驾驶攻击性、飙车、寻求刺激、好斗、情绪适应性差、压抑程度高和易怒。Arnett等[10]采用Arnett

感觉寻求调查表(AISS)和加州心理调查表 (CPI)-攻击子量表对139名年轻(17~18 岁)、38 名年长(41~59 岁)驾驶员进行测量,发现感觉寻求和攻击性这两种人格

特质均与鲁莽驾驶行为(如超速、追尾)显著相关;同时,感觉寻求与攻击性之间显著相关并存在年龄及性别差异,即青少年得分高于成年人,男性青少年得分高于女性青少年。Lajunen等[11]对270名司机调查发现,有冲动、攻击性倾向的人在

驾驶过程中容易愤怒,并采用攻击性方式驾驶。

3 人格与事故关系模型研究

近年来关于人格以及其他因素在危险驾驶和事故中的作用,有研究提出了几个模型[12~16]。最早的是全面调节模型,把许多远端因素和事故联系起来进行测试。Stradling等整合了以前的模型,发展了一个更为详尽的驾驶员引起碰撞事故的行为模型。区分了导致事故的远端和近端因素。将流行学特点 (如年龄、性别)、人格因素(危险接受)、生活方式和选择以及普遍的态度(如竞争、服从等)作为远端或外

周因素,将与驾驶有关的特定态度、风格作为近端或调节因素。许多研究对其理论进行了证实。如West等的研究显示,人格特质对事故的影响是由其驾驶风格所调节的;Rimmo和Aberg发现感觉寻求通过驾驶行为(如违规和错误行为)对事故有显著的间接影响;Kim等发现驾驶行为和酒精或药物滥用可调节驾驶员特点(如年

龄和性别)与碰撞类型以及伤害严重性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背景调节模型(contextual mediated model)见图

1[10]。近端原因既包括稳定因素,如驾驶风格、态度等,也包括一些短暂的因素,如酒后驾驶等,这些因素能直接导致事故危险。而远端因素与Lajunen的普遍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