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
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4.道德经、史记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内容
1.仁爱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五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

(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悌,敬爱兄长。

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

“融四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一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
礼有两个意思,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

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
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二层意思,即立身之“礼”。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教材又用“谦和”来解释“礼”。

“谦”即谦虚,古人讲谦虚,有在礼制规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一点的意思,比如“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因完壁归赵以及保护赵王,避免使赵国受辱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然而当廉颇寻衅时,却能再三忍让。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为拥有一支军队的将军,又有汉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对于一介书生诸葛亮故意表露出来的无礼行为却能再三忍让。

这样的谦虚都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谓“仁者无敌”,最终能够成大事。

所以老子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比喻(成语有“虚怀若谷”),为欲成帝王之业者出谋划策。

周易“谦卦”云:“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小心谨慎,谦之又谦,君子用这种态度跋涉险川,最终才能无恙。

)系辞上释“谦卦”云:“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谦卦”是让君子恭敬谨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落脚点也在“受益”二字。

这些听起来都有点象今天的“厚黑学”。

所以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还需要批判继承。

今天我们讲谦虚,不是为了互相利用,而是为了建立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就是“和”。

需要强调的是,“和”并不等于不要原则,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的“同”便是指没有原则的庸俗关系。

3.诚信知报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三暮四,心怀二意。

“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五常”。

“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所以又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这样的格言。

中学语文选《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方正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

市场经济活动中尤其需要诚信的品质,一个企业是否诚信,甚至成为一种无形资产。

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的是商业信用,中国入世,“狼来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像那个撒谎的牧羊人。

4.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大德,大节。

杭州就有岳飞,岳母刺字曰“精忠报国”,真所谓“人有慈母而后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后国有忠臣”。

于谦,杭州人,明英宗时,瓦剌族统一蒙古,进攻明朝,英宗率领50万军亲征,在土木堡遭袭击,全军覆没,英宗被瓦剌所擒。

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在危急关头,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请英宗的弟弟出来主持朝政,是为景泰帝。

于谦率全城军民保卫北京,打退瓦剌。

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

后英宗复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于谦。

于谦诗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张苍水……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国和中华民族都是逐渐融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二是忠君与爱国,古代家国一体,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时代。

对“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家天下”文化,家族是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个“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比较:西方的个性中心社会,写信封、署名的顺序。


这种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背私之谓公”(韩非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极端时(如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毛泽东号召“大公无私”,邓小平认为不能作为普遍性号召。

但是应该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后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先公后私的最好诠释。

)今天进入现代化社会,“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动物,社会原来就是因为单个个体无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联盟、有国家的。

今天西方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也重视国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这是有人类以来最大的“公”。

今天中国虽然还在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不能丢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独
如何才能达到“克己”的境界?途径就是“修身”。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一章);《中庸》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第二十二章)。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

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严于律己。

说到"慎独",很自然地要联想到《后汉书·杨震传》中的一个故事。

东汉期间人称"关西孔子"的杨震向朝廷举荐过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王密于深夜献金百两为报答,杨震拒收说:"怎么能这样?"王密说:"这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

"杨震更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这亦是人们所常说的"慎独"。

注:学术界有争议,认为“慎独”不是说没有人时仍然谨慎自律,而是说要慎于内心修养。

内心别人是看不见的,故谓之“独”,心虽然看不见,但是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所以不可不谨慎。

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类文革时的“狠斗私心一闪念”。


内省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讼孔子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

资料启功先生在十年前的《学林漫录》第十三集(中华书局,1991)上发表《自讼二则》一文,谈到自己在同刊第十一期上的《坚净居随笔》(1985)中,误将清人汪容甫墨迹小立轴上所抄录的柳宗元的两段文字当成书者自己的了。

他在这篇文章中向发现这个问题的黄永年先生深致谢意,又向读者深致歉意,并且
十分诚恳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误的原因。

将书者所书当成书者所作,这其实是极容易发生的事情,古代后人所编前人诗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这毕竟又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一般人难以发现,能发现的人又未必会注意。

黄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启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写这篇文字来自曝其误。

但他不仅原原本本地写了,最后还不无幽默但又是绝对真诚地说,他的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来,真有错、最诚心的一次自讼"。

7.见利思义
“义”和“利”(概称为“义利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孔子说“见利思义”,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的论述最为人们所熟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舍生取义的极端情况不是总会发生的,大多数情况下,要做到的是“见利思义”和“先义后利”。

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说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说对君子而言,谈论“义”更能明白,因为君子是在“义”的前提下谋取“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讨论:商品经济社会要理直气壮地讲“利”。

资料:“杭州人形象讨论”中,有人主张用“义”来藐视上海人的“利”。

关键是“理直气壮”,亦即取之有道。

8.勤俭廉正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略)。

传统美德讲“俭”,不是简单的经济考虑,而是从人格修养着眼。

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故后人总结说:治生之道,只须守一“俭”字。

一切动用,朴素些,简淡些,安静快活,有什么不好?须知世间罪恶,都从多欲中来。

不俭则奢,奢则多欲,做官的必贪,居乡的必盗,非至胡为速祸、败家丧身不止!奢用惯了,在物诱势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洁,也难自主。

因此古人说:“俭是养廉之法”。

9.笃实宽厚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农业经济的社会,笃实宽厚是农民的本色,我们不能因为已进入现代社会就抛弃这种传统美德,现代人追求的“反朴归真”就是要回归这种
本色,因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笃实”是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干工作。

上升到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谈丧国,实干兴邦。

“笃实”是对己,“宽厚”是对人,古人概括为一个“恕”字。

"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

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现代人常感觉人际关系复杂,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丢失了这种恕道。

(注:武侠中的“冤冤相报何时了”,鲁迅“一个都不宽恕”的社会背景,伦理的范畴与法的范畴。


10.勇毅力行
西方人认为中国伦理道德是一味只知退让,其实也有勇毅力行的一面。

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平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仁”的大问题时,却是“当仁不让”。

把重视内在修养和必要时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结合起来,才是一种完美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