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之母——嫘祖文化
今天我要谈的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甚至是第一次听说,那就是嫘祖文化。我的家乡盐亭是嫘祖的故里,所以我结合自己从小听到的一些故事和历史资料,来谈谈嫘祖文化。
嫘祖出生在轩辕之丘西边的山陵,今天我们依然能寻到西陵,并在那里为嫘祖建造西陵墓。在西陵这个地方有一个桑梓峪,嫘祖就诞生在这里,桑梓峪因为古代的时候时多桑树、梓树而得名,因此后人也用桑梓代指故乡也与此有关。桑梓峪中有一神泉,泉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世称玉女泉。嫘祖生于泉边,饮此泉水长大。那泉的下方有一水池,叫作玉女池,嫘祖幼时常在池中沐浴,生得容貌娇好,肤白如玉。嫘姐小的时候就对蚕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桑林中看到幼蚕趴在桑叶上,就把那带蚕的桑叶轻轻采下,带回自己居住的小屋。见蚕快把桑叶吃尽时,她就重新补给桑叶。后来那蚕结出了茧,那茧比树上的茧个大、色白,抽丝也多。经过几年的观察摸索,嫘祖掌握了蚕的生长变化规律,总结出一套繁育饲养桑蚕的技术,把野生的天蚕变为家养,大大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一天嫘祖见蚕有茧,就试着把茧掰成片,连缀遮身,以取代树叶兽皮,在破茧时发现了韧性很好的蚕丝。后来,她又从青虫坠丝、蜘蛛结网等自然现象中触发灵机,便以石块为坠,将多根蚕丝合成不易扯断的丝线,并削木为桩,经纬丝线而织纱,做成了衣服,养蚕缫丝由此开创,而嫘祖也因为身穿纱衣被呼为“玉女”。这就是我们家乡广为流传的嫘祖养蚕缫丝的故事,在今天我的家乡依然采用这种技术养蚕,抽丝,制作丝绸。
嫘祖被称为华夏之母,是来自于她的一段姻缘。一天,轩辕黄帝到西陵去打猎时,在桑梓峪中邂逅了羽衣飘飘的嫘姐,惊为天人,一见倾心。嫘祖便嫁给了黄帝,成为黄帝元妃,后人因此称嫘祖为华夏之母。其后因教化国民种桑养蚕,纺丝制衣而被尊为“先蚕氏”。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通鉴外史》又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上说“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为先蚕”。
说到文化,我想这个概念事非常宽泛的,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不同的文化,嫘祖文化亦是如此。凡是涉及嫘祖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属于嫘祖文化的范畴,包括历史文献的记载,考古出土的文物及其研究成果,嫘祖生活和活动留下的遗址遗迹,民间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描述嫘祖、歌颂嫘祖历史功德,或以嫘祖为题材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如小说、传记、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题词、雕塑、石刻、碑文、祭文、民间文学和诗词歌赋以及相关的影视文艺作品等等。如此多如繁星的作品都包含着嫘祖文化,在这里概括来说,嫘祖文化最重要的是丝绸文化好华夏母亲文化。
丝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勤劳智慧的象征。丝绸之路的开辟,华夏民族开始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长达千年的鼎盛时期,由此谱写了中国丝绸迈向世界的壮丽诗篇。丝绸文化又称蚕丝文化或蚕绢文化,是农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嫘祖始源文化之一,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一个标志。在我国长达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中,男耕女织,农耕与农桑是解决民众衣食温饱的两大支柱产业,我的家乡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县,正如《唐碑》所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衣食足而礼乐兴焉。”
农桑耕织是历代上层统治阶级及至下层庶民百姓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最为重视的生产活动,蚕织成为广大妇女,特别是农村千百万妇女的一项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长期日积月累的社会实践中,在嫘祖始创蚕丝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灿烂的中华丝绸文明。汉唐时期是我国丝绸业和丝绸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汉代的成都已成为全国丝绸织锦业的中心,当时四川的桑林或桑园遍及各地,规模很大,蚕农都在屋前屋后“环庐树桑”遍种桑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大户人家种植大面积桑园,规定“三丈一树,八尺为行”。蜀地曾经先后出土了大量与农桑和丝绸文化有关的文物。如成都百花潭出土的一件战国铜壶,纹饰特别丰富生动。在上面第一层的右边为一组精美的采桑图像,图上有桑树两株,枝叶茂盛,桑园内有一群身着长裙,头挽高髻或梳着长辫的妇女,正忙着采摘桑叶,左边树上一人正在向上攀登,一人在树上采摘;右边树上有二人正在攀枝摘叶,有的手挽竹篮或头顶竹筐等待装运,有的运桑,有的吹乐歌唱,有的翩翩起舞,为大家助兴。整个画面布局合理而优美,反映了古蜀战国时期发达的蚕桑业和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在我的家乡金鸡镇、高灯镇等多处地先后发现了埋在石棺墓中的金蚕、铜蚕、陶蚕陶蛹和石斧、石蚕、石蛹、玉璧、玉琮等。在德阳市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一批商周时期的文物中,有一件高达2.6米的青铜立人雕像,身上穿的左衽燕尾式的长袍上,有大型龙纹和异兽纹图案,据有关专家推断,这只能是一种蚕丝锦绣制品。丝绸服饰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和体现,这一发现表明古蜀的丝绸手工业和丝绸文明已达到高度发达的阶段,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丝绸工艺水平。
嫘祖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华夏母亲之爱,是坚持民族团结、开拓创新、无私奉献、造福民众的奋斗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嫘祖文化的核心如果概括起来,就是“博爱”。即女性或母性特有之爱,嫘祖以大爱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与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的内核“仁”是相对应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嫘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充满了一个女性对子孙、对家族、对部落、对民族、对人类的博大之爱,因为有了这种大爱的精神,才会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完成对蚕丝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的攻关,实现了从种桑、育蚕、煮蚕、抽丝、织帛、缝衣及扯棉作絮制作棉衣棉被一整套生产工艺的链接,从而取得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成果,成功地解决了人们的迫切需求。因为“爱”民,她才会大爱无私把蚕丝生产的一整套经验和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部落和相邻各部落的人们。因为她的“仁爱”当黄帝一统部落以后,嫘祖便向黄帝提出“定蚕桑、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以德治国,注重礼仪,开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她把推广蚕桑等科学技术看成是立国之本,为此,她专门请求黄帝制定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桑蚕事业。嫘祖建造桑园和丝绸作坊,亲自示范操作,同时培训人才,建立蚕桑基地。通过这些措施,很快使中原大地普及了桑蚕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国富民强,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的统一的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奠定了中国丝绸在世界的大国地位,独领风骚数千年。
嫘祖是华夏民族杰出女性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嫘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祖文化、始源文化和根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嫘祖养蚕缫丝,制造丝绸,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嫘祖文化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为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