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儒孔旸《重修叶氏家乘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儒孔旸《重修叶氏家乘记》

浙江温州叶高首文/摄

至圣孔子,阙里曲阜,生而七漏,头上圩顶。兴办私学,有教无类,修齐治平,万世师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半部论语,安治天下。争鸣齐放,唯儒独尊,世代腾黄,经久不衰。万世尊崇,嫡裔封袭,高祖刘邦,封奉祀君。汉封褒成,魏称宗圣,晋宋奉圣,后魏崇圣。北齐恭圣,周隋邹国,唐初褒圣,开元文宣。赵宋仁宗,封衍圣公,元孔思晦,代五十三。天姿颖秀,讲求义理,尊尚德行,不拘词章。受三氏学,延祐三年,中议大夫,给四品印。袭衍圣公,泰定四年,嘉议大夫,改三品印。五代孔末,嫡裔自居,孔末乱孔,思晦记之。

平阳县城祭孔大典

东南小邹鲁,温州小洙泗。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山东曲阜发生“孔末乱孔”事件,据元大儒吴澄撰《吴文正集》记载:“温州之族盖自后唐同光年间讳桧者厌中土之乱,避地吴越,家于温之平阳”。孔子的四十二世裔孙孔桧与族弟孔庄结伴南逃避难,后失散。孔桧只身南奔,跋山涉水,来到吴越。后唐同光二年(924),他辗转来到平阳,后定居于平阳县城的白石巷,授徒为生。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登瀛巷,在白石街,又名孔夫子堂巷,旧有孔氏家庙。白石巷,在西门外登瀛巷内”。孔桧,唐昭宗天祐年间明经进士,授秘书郎,任衮州参军。子男三,长孔演和次孔湙居白石,后裔子孙分居在平阳县城城南和西直门。三子孔泗,迁安固大日里。

宋元时期,平阳科甲兴隆,文化昌盛;平阳理学,学脉不断;孔氏后裔,秀茁科名。据《浙江通志》记载,孔炜,庆元二年(1195)进士,历官至工部侍郎;孔元善,宝庆二年(1226)进士,任泰州教授,历汀州知州事;从子孔梦斗,字彝南,景定三年(1262)进士,又举经明行修,历秘书正字,庆元府通判,著《尚书本义》;孔宗闰,举学究,官集贤校理。元顺帝至正二年复行科举后,有孔旸和孔克表进士登科。孔旸,字子升,号洁庵,孔子五十六世孙,顺帝至正二年进士,授将仕郎衢州路录事;至正九年转从仕郎庆元县尹;至正十三年征士郎同知温州路事;至正十九年为同知温州路事兼同知平阳州事。孔克表,字正

夫,孔子五十五世孙,博学笃行,尤精史学,元至正八年(1348)进士,历任将仕郎建德录事、镇江路录事、瑞安州判官、永嘉县尹等职。明太祖朱元璋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官、秦王府说书,著《群书类要》,撰《通鉴纲目附释》。据《平阳县志》记载:南宋淳熙后,平阳文风日盛,“庶几邹鲁之风”;入元后,温州仅十人登第,平阳占其四,竟有两人出自平阳孔氏,平阳科举大放异彩;至明代,平阳被称“文献之邦”;清代时,平阳夙称“小邹鲁”。孔氏南迁,文化标杆,古邑平阳,封略瓯南,人文鼎盛、著述繁富,平阳誉为“东南小邹鲁”。

历代对孔子圣裔尊崇备至,到宋仁宗时曲阜嫡系子孙尊封为“衍圣公”,而流落江南的圣裔子孙也得到元朝官方的恩优加持,可优先担任各地学校教官。“衍圣袭封上公,曲阜裔孙布衣,得授郡教,一考即入流品,江南诸裔,加历省注,升教于郡,恩数优异”。从史料记载看,平阳孔子圣裔大多在当地和外地担任教授、教谕、书院山长、学正等教职。“教授官虽卑职,则儒师职也,诚能得英才而教育之,以称明时兴文右儒之意,其功异于他官奚翅百倍”。孔子圣裔认为虽儒师卑职,但教育英才,兴文右儒,功异百官,奚翅百倍。孔文栩,字周卿,以廉直而出名,元延祐年间以圣裔授义乌县学教谕,后改池州路学正,因忤逆郡守而辞官去。衍圣公孔思晦荐举为吴江州学教授,后平章政事黑驴闻文栩廉直之名,征辟为提控案牍,未成行而先卒。其四子可熙、克勋、克然、克烈皆为学官。孔克烈,幼学有成,两举乡荐,元末曾任江陵路儒学正,入明后任瑞安县丞,后返乡归隐,著《雁山樵唱诗集》,苏伯衡为之序。孔眪,孔克烈次子,以恩例授泉州路儒学正,调增城县乌石寨巡检,后至元三年,县民朱光卿反,眪督兵往捕被杀。

南宋末期孔梦斗侄子孔景行,宋太学内舍生,度宗视学,循旧例待先圣子孙,咸淳四年(1268)赐同进士出身,授庆元府学教授,升从政郎,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宋亡不复仕。元中期后,平阳孔氏多被荐举担任地方学官,据苏伯衡《苏平仲集》记载:“昔有元致崇极于光圣,凡厥子孙例得以布衣补州县学官,以故平阳孔氏于时有禄位成功名者相随属”。延佑年间,孔景行之子孔士璘,以圣裔荐授永嘉教谕,后以子贵赠从仕郎曲阜县尹;士璘之仲子孔旵,字天璧,以翰林院郑陶孙举荐,授永新州学正,改龙溪书院山长,升江州路儒学教授,所至有政声,后任湖口县主薄,转庆元、会稽县尹,以承务郎松江府判官致仕。孔旵之次子孔皖,字子充,至正二年乡贡,授宗文书院山长,秩满归里。元末经略使伯颜不花、李国凤至平阳州,孔晥上《政略》五篇,言天下利害,伯颜不花、李国凤奇之,除浙东元帅府照磨,元亡后绝意仕进。元统四年,孔旸以衍圣公孔思晦举署永嘉书院山长,未就任。孔桧十三世孙文定,有文有学有时才,可为当世用。少时以孔氏胄试补国学弟子员,后授初阶官,未及仕,入元朝为南康路教授。元朝大儒吴澄在《送孔教授归拜庙序》中说:“君家于温而淑温之士,誾誾然,彬彬然,浸用丕变,温其不为小洙泗矣。”孔氏圣裔,聚徒讲学,学业炽盛,延师训子,遍匝四境,挟册弘诵,无间富贫,儒风道雨,教泽瓯地,温州被称为“温州小洙泗”。

平阳昆阳学生朗诵国学经典《三字经》

师学为儒宗,州县为良吏。孔旸(1304-1382),平阳州西直门人,曾祖父孔景行,祖父孔士璘,父亲孔岑,母亲许氏,湖广儒学提举澹齐先生许善胜之女,可谓累世簪缨,儒学世家。自幼笃志于学,强记博识,智识超人,贯通经史,警悟絶人,深得要旨。

熙宁变法,王安石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而轻《春秋》,被人讥笑为“断烂朝报”,故贡举不以《春秋》取士。“皇佑三先生”之一林石以《春秋》授生徒,永嘉“元丰九先生”的周行己和沈躬行深受影响,温州《春秋》之学,学脉相承。元统三年(1335)孔旸举乡荐,温之士以《春秋》贡者自公始。刚上春官,而科举废,回归乡里,而科诏下。至正元年,再荐于乡,至正二年,登进士第。

初授将仕郎衢州路录事,下车伊始,适逢大旱,用郡守的命令派部下去徐偃王祠祈雨,部下还没有回来复命,大雨如注,众人莫不惊异,百姓喜出望外。有邑民汪明之兄弟争夺家财,官司持续好多年,官吏吞图两边送来的贿赂,故意拖拉不解决。孔旸为之调解,深明大义,问汪:兄弟亲还是官吏亲?汪答说:兄弟同胞骨肉,官吏形同路人。孔旸说:同胞相煎,资肥官吏,你想想是不是太过分?一经指点,兄弟两人顿时感悟,纷纷叩头说:再也不敢麻烦官府了。浙东亷访佥事宝宝巡视衢州,难决之狱,悉委以决,公平正义,均服明允;朝廷派分道宣抚使到衢州安抚军民,得公治状,礼遇之甚。初治衢州,政声卓著,达官贵胄,声言入耳。

至正九年转庆元县尹,元儒余阙任廉访使,孔旸奉命,均田赋税,各县覈实举行,庆元政绩瞩目,各县择人,往学治经。孔旸令民以田亩多寡自估,若有不实,罪及邻保,立法周详,执法严谨。民估实赋,富人厚赋,穷人薄税,以田制役,均赋乃成,“富者幸兌,贫下重用”,弊病遂除,公平合理。廉使余阙,自作褒书,遣吏慰劳,摆庆功酒。孔旸关心公益事业,庆元学官在大溪北面,隔水来往不便,原来那里有条詠归桥,因给大水冲坏十几年没有把它修复。他亲自主持修建这个工程,用了六个月时间修成一条长七十丈、宽三丈的大桥,横夸溪流之上,且于桥上建四十九间房屋,成为知名廊桥,给读书士子和来往行人带来方便。孔旸十分关注民生,至正十二年,庆元县西一个偏僻村庄发生饥荒,村中几十人向一家富户借贷粮食,富人不肯,借粮的人没办法,就擅自打开富人的粮仓,把粮食抢走了。富人上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