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篇
第一章,概述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

近代学着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把戏曲一词作为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及清代以来的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

▲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节奏性、技术性。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

▲戏曲艺术从表演身段到剧本结构、音乐设计、服装穿扮等,都要求遵守一定的程式。

▲中国戏曲的剧场,从宋元时代的瓦舍勾栏,到明清时代的戏馆茶楼,到近代的都市剧场,都是戏曲活动的最主要场所。

第二、四章,中国戏曲史及作家作品
▲中国戏曲主要源头: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滑稽表演、傩舞傩戏。

▲宋代汴梁、临安等都市里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瓦舍、瓦肆”,袜子里有专门的表演场所“勾栏”。

▲史传春秋时代楚国优孟装扮孙叔敖的精彩表演,被认为是戏曲的雏形。

▲唐代宫廷里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色的“参军戏”,表演形式以对话为主。

1.春秋:优孟、春秋时楚庄王乐人。

后人常把“优孟衣冠”作为演戏的代称。

但是,
它是一次性的表演,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戏剧。

2.汉代:百戏《东海黄公》,起于长安“三辅”民间,是中国戏曲的雏形。

3.唐代:歌舞戏
▲歌舞戏《踏摇娘》,起于北齐河朔民间
▲歌舞戏《大面》也称“兰陵王”、“代面”
▲歌舞戏《钵头》也称“拨头”、“拔头”,传自西域。

▲唐代宫廷里出现了滑稽戏“参军戏”,表演形式以对话为主。

▲梨园,唐玄宗时,宫廷中所设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

4.宋辽金:杂剧
▲宋代戏曲成为独立存在的艺术。

称呼并不统一,宋人称为“杂剧”,金人成为“院本”。

▲宋杂剧和金院本角色有五种: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称作“五花爨弄”。

5.宋元:南戏
▲南戏来源于民间说唱,是温州戏曲艺人首创的扮演大规模故事的戏曲样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

首创剧目《赵贞女》《王魁》
▲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瑞安人高则诚《琵琶记》
6.元:杂剧
▲元杂剧只由正末或正旦唱曲,由正末唱曲的称“末本”,如《汉宫秋》,正旦唱曲的称“旦本”,如《窦娥冤》。

▲四折一楔子,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体制。

▲记录元杂剧文献:钟嗣成《录鬼簿》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
▲王实甫《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西厢记》原出元稹小说《莺莺传》,直接根据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康进之《李逵负荆》
▲纪君祥《赵氏孤儿》
7.明清:传奇杂剧
▲传奇主要有戈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等不同的声腔。

▲嘉靖、乾隆年间,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改良,成为“昆曲”。

乾隆年间,昆曲称“雅布”;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称“花部”或“乱弹”
▲清前期,当时流行的戏曲声腔的分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清代京戏是在徽班和汉班合流,以京胡为演唱乐器并吸收昆剧的基础上形成。

清代乾隆后活跃于北京的四个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道光年间老三派——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人称三鼎甲。

▲同治光绪年间新三派——谭鑫培、孙菊仙、王桂芬。

▲汤显祖《牡丹亭》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梁辰鱼,昆山腔改革家和歌唱家,传奇《浣纱记》描写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沈璟,传奇剧《义侠记》《博笑记》,世称《属玉堂传奇》
▲李玉号苏门啸侣、一笠庵主人
“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传奇又称《一笠庵四种曲》
《清忠谱》反映当朝现实生活的巨作
▲朱素臣《十五贯》又名《双熊梦》,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盛誉。

▲李渔《笠翁十种曲》,包括《怜香伴》《风筝误》等
▲清康熙年间,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8.清代:地方戏
乱弹戏剧目《反五关》《梵王宫》《龙虎斗》《玉堂春》《庆顶珠》《四进士》
秦腔剧目《红鬃烈马》
京剧剧目《四郎探母》
9.近代现代:
▲古装新戏,由梅兰芳首创的一种京剧新剧目。

特征是对旦角的头面服饰进行了改革。

《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
▲时装新戏又有洋装新戏、清装戏、时事新戏之分。

▲上海新舞台是中国第一作有先进设备的近代化剧场,为镜框式舞台。

▲警世戏社是评剧初创时期唐山的表演团体,原名庆喜班。

▲成兆才是警世戏社的领导人、剧作家、演员《杜十娘》《花为媒》《杨三姐告状》
▲田汉,写作改编的戏曲剧本《江汉渔歌》《金鳞记》《西厢记》《白蛇传》《谢瑶环》▲京剧《狸猫换太子》《逼上梁山》《三大祝家庄》《野猪林》《将相和》
▲越剧《祥林嫂》《梁山伯祝英台》
▲黄梅戏《天仙配》
▲豫剧《穆桂英挂帅》《朝阳沟》
▲晋剧《打金枝》
第三章,戏曲声腔剧种
▲戏曲声腔有: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梆子腔、皮黄腔
▲昆山腔起源于昆山一带,讲求“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

明嘉靖年间,采用丝竹乐器伴奏。

嘉靖、乾隆年间,经过魏良辅等音乐家的改造,发展为细腻委婉的“水磨调”,称为“昆曲”。

▲戏曲剧种:昆剧、京剧、秦腔、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川剧
昆剧:是以昆曲为音乐载体的戏曲剧种。

首先以改良后的昆曲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浣纱记》;
京剧:徽班和汉班合流,并吸收昆剧、秦腔等,主要强调是西皮、二黄,以京胡为主奏乐器。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唱腔属板式变化体。

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七品芝麻官》
代表艺术家:常香玉、马金凤、陈素真、催蓝田、牛得草。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红楼梦》
代表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姚水娟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流行于安徽、湖北等地。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代表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
评剧:落子戏、蹦蹦戏
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
代表艺术家:成兆才、李金顺、白玉霜、新凤霞
川剧:在三庆会影响下,实现“高、昆、胡、弹、灯”五种声腔共存
代表剧目:《柳荫记》《白蛇传》《鸳鸯谱》
代表艺术家:康子林、萧楷成、周慕莲、周企何
第五章,戏曲音乐(非考纲重点)
(本章书中内容以清晰列出,此不作详细重复整理)
第一节,主要了解诸宫调、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文武场、锣鼓经的概念
第二节,主要了解皮黄腔
第六章,戏曲表演
(本章书中内容以清晰列出,此不作详细重复整理)
第一、二节了解各类词语释义,主要掌握:
1)表演程式:四功五法、亮相
2)角色行当:生旦净丑、参军苍鹘、五花爨弄
第四节戏曲表演艺术家:
▲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孙菊仙、谭鑫培、王桂芬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南麟、北马、关东唐(京剧界著名演员):南方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马连良、东北唐韵笙。

▲周信芳:麒麟童“做派老生”《徐策跑城》《乌龙院》《四进士》《追韩信》
▲王瑶卿:创“花衫”一行,对唱念做打各种手段有创新,称“王派”
▲杨小楼:工武生,“武生宗师”《霸王别姬》《长坂坡》《挑滑车》《林冲夜奔》
▲马连良:工老生,“马派”《群英会》《借东风》《甘露寺》《十老安刘》
▲盖叫天:工武生,“江南活武松”《武松》《一剑仇》《恶虎村》《垓下之战》
▲梅兰芳:工旦《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断桥》《穆桂英挂帅》
▲袁雪芬:工旦《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
▲红线女:“新女腔”《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公主》《山乡风云》
▲严凤英:黄梅戏演员《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打金枝》
▲新凤霞:工青衣、花旦,评剧改革家《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
第七章,戏曲舞台美术
(本章书中内容以清晰列出,此不作详细重复整理)
▲戏曲舞台美术包括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两部分。

第一节,大概了解人物造型各种行头,脸谱、髯口、贴片子等
第二节,大概了解各种景物造型,一桌二椅等
第三节,大概了解戏曲传统剧场,勾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