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实验剖析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实验剖析讲课讲稿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实验剖析讲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1911d180227916888586d767.png)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 行另一侧,不能遗漏.
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 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套袋完毕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挂号标牌
实验
⒊授粉: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 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 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 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 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 散粉,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 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小时开始萌发。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实验剖析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㈡开花习性
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粉。 通常小麦抽穗2-4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也有的 抽穗10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其开花 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 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11时,下午约2-6时开 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最适相对湿 度70-80%,小麦花粉在田间条件下的生活力约20分 钟。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三、所需用品和操作方法
1. 用品 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 75%的酒精、透明纸袋、纸牌回形针、小杯。
实验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㈠操作方法
1. 普通法
(1)选穗整穗
根据确定的杂 交组合,在母本群 体内选择典型、健 壮植株的主茎穗 (刚抽出叶鞘、花 药呈绿色)
例谈关于遗传育种的实验设计
![例谈关于遗传育种的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f9da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6.png)
例谈关于遗传育种的实验设计遗传育种是一门通过人工干预生物遗传物质,以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科学。
在农业、畜牧业和园艺业等领域,遗传育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实验设计则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探讨遗传育种的实验设计。
一、杂交育种实验设计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从后代中筛选出具有理想性状组合的个体。
例如,我们想要培育一种既高产又抗病的小麦品种。
首先,选择具有高产性状的小麦品种 A 和具有抗病性状的小麦品种B 作为亲本。
在花期进行人工授粉,确保杂交的成功进行。
接下来,收获杂交后的种子,并种植第一代(F1 代)。
通常,F1 代个体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但性状还不稳定。
然后,让 F1 代自交,产生第二代(F2 代)。
在 F2 代中,会出现性状的分离和重组。
此时,需要对大量的 F2 代植株进行观察和筛选,选择同时具有高产和抗病性状的个体。
为了进一步稳定性状,将筛选出的个体继续自交和筛选,经过多代的选育,最终获得性状稳定、既高产又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样本数量要足够大,以保证能够筛选到所需的性状组合。
同时,要对每一代的植株进行准确的性状鉴定和记录,为后续的选育提供依据。
二、诱变育种实验设计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导生物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以培育具有早熟性状的水稻品种为例。
首先,选取一批生长良好、性状一致的水稻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然后,使用一定剂量的化学诱变剂(如甲基磺酸乙酯)处理这些种子,或者对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如γ射线)。
处理后的种子进行播种,得到第一代(M1 代)。
由于诱变处理往往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所以M1 代通常不作为选育的对象,而是让其自交繁殖。
在第二代(M2 代)中,会出现各种突变性状。
此时,需要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育期,筛选出早熟的个体。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优秀)PPT资料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优秀)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2c5c1f9ff00bed5b8f31d04.png)
2、有性杂交技术
〔1〕确定组合,种植亲本:根据育种目标,确定杂 交组合。根据双亲生育期调整播期。晚熟的早播, 早熟的迟播或分2~3期播种,每期相隔10~15d, 以确保花期相遇。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
2、了解小麦或水稻的花器构造, 开花习性,授粉、受精等有性 杂交根底知识。 3、掌握小麦或水稻有性杂交技 术。
二、实验原理
杂交技术是遗传分析最根本的实验 方法。杂交育种法是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普遍、最有成效的育 种方法之一。
通过将雌雄性细胞结合的有性杂交 方式,利用基因重
组,可以综合双亲性状、基因互作可以 产生新性状,基因累
杂交技术是遗传分析最根本的实验方法。 组,可以综合双亲性状、基因互作可以产生新性状,基因累
围绕母 如花药破裂或伤及柱头,那么将该小花除去,并将镊子浸入
③剪去上部和基部颖花:用剪刀将穗顶部已开过花的颖花剪去。 同时剪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过嫩的颖花
本穗捻转几次,使花粉散落在柱头上。取出父 粉日期和操作者姓名,挂在麦穗和剑叶叶鞘间,并在工
〔2〕选穗:根据杂交组合,在母本种植区内,选择 具有该亲本典型性状且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杂 交母本株,选取抽穗但未开花、中部小穗的花药呈 黄绿色的麦穗作为杂交母穗。
〔3〕整穗:用剪刀剪去上下部发育不良或过嫩的小 穗,有芒品种剪去芒,每穗留中部小穗8~10个; 用镊子夹去小穗上部的小花,每小穗只保存基部外 侧两朵小花供去雄。
育种学课程实习报告小麦
![育种学课程实习报告小麦](https://img.taocdn.com/s3/m/2a52817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7.png)
一、实习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资源的日益紧张,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育种研究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小麦育种学的实践操作,加深对小麦育种理论的理解,掌握小麦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实习目的1. 理解小麦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 掌握小麦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基本方法。
3. 学习小麦品种选育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技巧。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地点为XX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实验基地。
四、实习内容1. 小麦育种基础知识学习- 小麦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及遗传规律。
- 小麦育种目标、育种方法及育种程序。
- 小麦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基本方法。
2. 小麦育种实践操作- 小麦杂交育种:学习亲本选择、杂交技术、种子收获和播种等操作。
- 小麦诱变育种:学习诱变剂处理、种子筛选和苗期观察等操作。
- 小麦分子育种:学习DNA提取、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等操作。
3. 小麦品种选育观察与记录- 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记录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数等性状。
- 观察小麦籽粒的外观品质,记录粒型、粒色、粒重等性状。
- 分析小麦品种的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性状。
4. 实习报告撰写- 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 分析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对小麦育种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五、实习心得与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小麦育种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小麦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 在观察和记录小麦品种性状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4. 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实验田小麦育种实验报告(3篇)
![实验田小麦育种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1cd17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1c.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实验田开展了小麦育种实验,旨在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二、实验目的1. 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小麦品种。
2. 探讨小麦育种技术,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小麦品种为我国常见的冬小麦品种,包括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等。
2. 实验方法(1)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将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种植,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筛选出优良品种。
(2)杂交育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3)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快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4)田间试验:对育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经过观察和比较,筛选出以下优良品种:(1)济麦20: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4)济麦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 杂交育种通过对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等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经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以下优良杂交组合:(1)济麦20×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济麦20×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济麦19×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 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育种学实践实验报告(3篇)
![育种学实践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af822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e.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育种学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育种学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育种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
3. 学习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育种方法。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作物种子:小麦、水稻、玉米等。
- 育种工具:放大镜、剪刀、镊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 化学试剂:盐酸、酒精、碘液等。
2. 仪器:- 种子发芽箱- 电子天平- 显微镜- 培养皿四、实验步骤1. 种子采集与保存- 采集成熟作物种子,注意选择无病虫害、饱满的种子。
- 将种子置于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保存。
2. 种子鉴定- 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 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3. 杂交育种-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组合。
- 收集杂交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4. 诱变育种- 使用化学试剂对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变异。
- 收集变异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种子发芽率、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育种方法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发芽率:本实验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发芽率均在90%以上,说明种子质量较好。
2.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育种,得到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如抗病性、产量等。
3. 诱变育种:部分处理后代的性状发生了变异,如株高、叶片颜色等。
4.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六、实验结论1. 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3.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的有效方法。
小麦的遗传育种与基因分析
![小麦的遗传育种与基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9e11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6.png)
小麦的遗传育种与基因分析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亦是全球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的遗传育种一直是农业科技的研究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小麦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方法、小麦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分析、小麦品种改良等方面,探讨小麦的遗传育种与基因分析。
一、小麦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方法小麦具有复杂的遗传特性,包括多倍性、高杂交杂种优势、高度的自交不亲和性等。
因此,小麦的遗传育种方法也具有其特殊性。
传统的小麦育种方法主要依赖于自交系或近缘杂交技术。
而近年来,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小麦育种带来了更多的科学手段。
二、小麦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分析小麦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是现代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麦基因组测序主要分为第一代基因组测序和第二代基因组测序两种方式。
第一代基因组测序是利用序列反应技术,将整个基因组分段进行测序。
而第二代基因组测序是利用高通量测序仪器,快速、高效地测定基因组DNA序列。
基因分析则可以通过对小麦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发掘出影响小麦生长、发育、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基因,并开发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进行小麦育种。
三、小麦品种改良小麦品种改良是育种工作的最终目的。
新品种的选育,可依据不同产地、生态条件及市场需求,选取适宜的亲本进行配制杂交组合,在育种过程中融合不同优质性状,提高品种的适应性、产量和品质。
另外,小麦的基因编辑技术在近年来也受到广泛关注。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切除、插入、修复基因,并实现对小麦特定性状的调控。
这将为小麦育种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小结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遗传育种和基因分析工作也日益深入。
未来,小麦育种和基因分析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基因组信息整合和分析方法的创新,探索更有效的小麦遗传改良方法。
同时,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也将在小麦育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麦育种学实验报告(3篇)
![小麦育种学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462f9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a.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小麦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小麦育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小麦育种是通过对小麦遗传资源的利用,通过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本实验主要采用杂交育种方法,通过对小麦品种的杂交,获得优良的后代。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品种:小麦品种A、小麦品种B。
2. 实验用具:剪刀、放大镜、纸袋、标签、种子袋、温度计、湿度计、实验记录表等。
四、实验步骤1. 选种:选取两个小麦品种A和B作为亲本,分别进行播种。
2. 杂交:在小麦花期,将品种A的花粉收集在纸袋中,然后将其涂抹在品种B的花柱上,进行杂交。
3. 种子收获:待杂交后的种子成熟,收获并编号。
4. 种子处理:将收获的种子进行筛选,去除病粒、虫蛀粒、破碎粒等。
5. 播种:将处理后的种子进行播种,注意控制播种密度。
6. 田间管理: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
7. 田间观察:定期观察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植株高度、叶色、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8. 收获:待小麦成熟,进行收获并编号。
9. 种子鉴定:对收获的种子进行鉴定,观察其性状表现。
10. 数据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育种效果。
1. 杂交后代性状表现:经过杂交,得到的后代在植株高度、叶色、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 田间观察结果:在田间管理过程中,部分杂交后代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抗逆性能。
3. 种子鉴定结果:部分杂交后代的籽粒饱满、色泽好、口感佳。
六、实验总结1. 实验效果:本实验通过杂交育种方法,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后代,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2. 实验不足:在实验过程中,部分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筛选和改良。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实验中,将加强对杂交后代的筛选和改良,提高育种效果。
七、实验感想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小麦育种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实验】作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作物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26f279a561252d381eb6e72.png)
【关键字】实验作物学实验报告篇一: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不同播期小麦幼苗的生长分析摘要:生长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定来分析生长过程。
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
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表示,干物重即是干物质生产量的指标,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的干物质能力等有关。
对作物进行生长分析时,主要通过相对生长率(RGR)、净同化率(NAR)、叶面积比率(LAR)、比叶面积(SLA)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生长分析、干物质、光合器官、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作物生长率、叶干重比一、目的意义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2·1 光合器官性状2·1·1叶面积指数(LAI)2·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LAR?L2?L1L1nw2?1nw1?? Ww2?w11nL2?1nL1单位为米2/克。
2·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反映出叶片的厚度L(LW 为叶片干重) SLA?Lw2·2干物质生长指标2·2·1干物质积累动态2·2·2干物质分配特征2·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
小麦培育实验报告总结(3篇)
![小麦培育实验报告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f313a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f.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小麦品种改良与培育的新方法,我们开展了小麦培育实验,旨在通过科学实验,分析不同育种技术和栽培措施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选用优良小麦品种: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
- 培育材料:有机肥、化肥、无土培养液等。
2. 实验方法:- 区域化种植:根据小麦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实行区域化种植。
- 肥料投入:增加肥料投入,配方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 光照条件:设置不同光照条件,观察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
- 无土栽培: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观察小麦生长状况。
- 品种改良:通过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小麦新品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区域化种植:实验结果表明,实行区域化种植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不同品种的小麦在适宜的种植区域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2. 肥料投入:增加肥料投入,配方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实验结果显示,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氮磷钾配比为1:0.6:0.5—0.7。
3. 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小麦产量和品质较高。
4.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实验结果显示,无土栽培条件下,小麦生长状况良好,产量较高。
5. 品种改良:通过杂交、诱变等方法,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实验结果表明,新品种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四、结论与展望1. 结论:- 实行区域化种植、增加肥料投入、优化光照条件、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品种改良等方法,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 培育出的新品种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新的选择。
2015小麦综合实验报告
![2015小麦综合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e01473de2bd960590c677f8.png)
小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提高育种效率,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学习和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2. 小麦产量的高低除受群体影响外,还受个体发育状况的制约,对小麦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可以有效的分析个体生育状况及生产效能。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小麦农艺性状考察的的基本内容,掌握各项农艺指标测量的标准及方法。
3. 通过考察高秆品种A和矮秆品种B两种不同小麦的农艺性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
二、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高秆品种A和矮秆品种B(种植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青圃园实验地)2.实验用具:镊子、剪刀、纸袋、透明塑料袋、大头针、纸牌、铅笔等。
三、实验内容1.小麦的花器构造小麦为自花授粉作物,复穗状花序。
小麦的穗是由一个穗轴和20-30个互生的小穗组成。
每个小穗包括2片护颖和3-9朵小花,最上部的1个或几个小花发育不完全或退化。
一般情况下,只有小穗基部的2-3朵发育完全的小花结实。
发育完全的每朵小花具有1片外颖(或外稃)、1片内颖(或内稃)、2个鳞片(或浆片)、3个雄蕊和1个雌蕊。
外颖厚而绿,内颖薄而透明,芒着生在外颖上。
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
花药两裂,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时黄色。
花粉囊内充满着花粉粒,成熟时花粉囊破裂,散出花粉粒。
每个花药约有花粉2000粒。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柱头羽毛状,成熟时羽毛张开接受花粉。
子房卵圆形,白色,受精后发育成一粒种子。
2个鳞片位于子房和外颖之间的基部,开花时鳞片细胞吸水膨胀推开外颖,呈现开花现象,以后膨胀减弱,颖片渐渐合拢。
2.小麦的开花习性小麦属于自花授粉作物,当雌、雄蕊生长发育成熟,外形表现为:雌蕊柱头呈松散羽毛状,雄蕊的花药饱满呈黄色鼓槌状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子房基部2个鳞片吸水膨胀,刺激内、外颖张开。
张开角度为20°-30°。
种麦子的实验报告
![种麦子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414b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5.png)
种麦子的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种植条件对麦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究最佳种植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2. 实验步骤2.1 实验材料准备选取相同品种的麦子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并进行清洗和处理,确保种子的纯净度和活力。
2.2 种植条件设置1. 土壤选择:选取具备良好透气性和肥力的土壤作为种植基质。
2. 水分供应:分为三组实验,分别为充足水分组、中等水分组和缺水组。
3. 阳光照射:控制麦田的光照时间和强度,确保每组实验的光照条件相同。
2.3 实验过程1. 各组实验条件下,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种子,均匀撒播在预先设计好的试验田上。
2. 定期浇水,并记录每组实验中的降雨量,保持水分供应的差异。
3. 使用相同的农药和肥料控制各组实验的病虫害和养分供应,以确保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的最小化。
4. 定期监测和记录各组实验中麦子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茎叶数、颜色等指标。
2.4 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在收获季节,将各组实验区域的麦子收割,并记录每组的产量和质量等数据。
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各组实验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得到如下结果:3.1 不同水分组的比较充足水分组的麦子生长最好,颜色翠绿、茎叶较多且高度较高,产量也明显高于中等水分组和缺水组。
中等水分组的麦子也具备较好的生长状况,但相较于充足水分组略有差距,在不同指标上有一定的差异。
缺水组的麦子生长迟缓,颜色偏黄,茎叶数较少,产量显著降低。
3.2 光照对麦子生长的影响各组实验之间的光照条件基本相同,因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差异影响较小。
4.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与建议:1. 麦子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充足的水分供应是保证麦子正常生长和高产的关键因素。
2. 在水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麦子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较好。
3. 对于不同的气候和地区,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调整给水量,保证麦子生长所需的水分。
4. 麦子生长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较小,但适当的阳光照射仍然对麦子的生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麦育种遗传性状持续变异处理方法及遗传特点探析
![小麦育种遗传性状持续变异处理方法及遗传特点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e32bb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d.png)
小麦育种杂交组合在进入F 2、F 3、F 4代出现遗传性状分离变异丰富的现象,是育种者所期待的,但如果在F 5、F 6、F 7或者以后世代遗传性状仍出现持续变异、分离现象,会使育种者非常忐忑,处理不好会让优秀的遗传性状丢失,选择的处理方法不恰当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遇到这种现象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和掌握其遗传规律、特点非常重要[1]。
现就这种现象,通过对多个杂交组合完整育种周期(7~9年)的试验、记载、观察、对比、鉴定、筛选[2]总结其处理方法、遗传规律、遣传特点。
1选择的亲本及特征特性1.1385-87NSA-3640半冬性晚熟,引自法国(43°~51°N、5°W~9°E ,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的中间材料。
本单位位于31°23′~36°22′N 、110°21′~116°39′E ,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大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8~15.5℃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一般为-0.3℃。
无霜期在190~230[3]。
该材料主要优点:苗期茎红色,抗逆性强、抗冻抗寒、抗病性较好,成熟落黄好,结实性强,分蘖成穗率高;缺点:成熟期晚,生育期长,株高偏高,不抗倒伏,籽粒半角质。
1.2衡216河南属于半冬性晚熟品种,幼苗匍匐,叶片绿色、上冲,分蘖成穗率较高。
三要素协调,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75cm 左右,抗倒性较强,成熟落黄好,抗寒性好,抗旱性较强。
中抗条锈病、叶锈病,中感白粉病。
品质:粗蛋白(干基)12.36%,湿面筋24.4%,沉降值13.2mL ,吸水率60.4%,形成时间1.7min ,稳定时间0.9min 。
1.3L33属于半冬性中偏晚熟中间材料,主要优点是三要素协调,分蘖成穗率较高,结实性好,籽粒半角质,抗病性好,抗干热风,株型半紧凑,抗倒伏,抗冻抗寒性强,成熟落黄好,灌浆速率快。
小麦颖果实验报告(3篇)
![小麦颖果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1487d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a.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颖果皮色的遗传规律,分析红皮与白皮这对性状的遗传涉及到的基因及其遗传方式。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分析F1、F2等代数的表现型及数量比。
二、实验材料1. 两种纯合小麦品种:红皮小麦(YYRR)和白皮小麦(yyrr);2. 实验工具:显微镜、培养皿、镊子、酒精、盐酸等。
三、实验方法1. 杂交实验:将红皮小麦(YYRR)和白皮小麦(yyrr)进行杂交,得到F1代(YyRr);2. 自交实验:将F1代(YyRr)进行自交,得到F2代;3. 遗传分析:观察F2代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4. 回交实验:将F2代与白皮小麦(yyrr)进行杂交,得到F3代;5. 配子分析:观察F2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杂交实验将红皮小麦(YYRR)和白皮小麦(yyrr)进行杂交,得到F1代(YyRr)。
F1代全为红皮,说明红皮为显性性状,白皮为隐性性状。
2. 自交实验将F1代(YyRr)进行自交,得到F2代。
观察F2代的表现型及数量比,结果如下:红皮:白皮 = 15:1该结果符合9:3:3:1的特殊情况,说明小麦颖果的皮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因此,与小麦颖果的皮色有关的基因Y、y和R、r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
3. 回交实验将F2代与白皮小麦(yyrr)进行杂交,得到F3代。
观察F3代的表现型及数量比,结果如下:红皮:白皮 = 7:9该结果说明F2代中红皮小麦的基因型为YyRr、Yyrr和yyRr,白皮的基因型为yyrr。
同时,F2代产生基因型为yr的配子的概率为9/16,因此,全部F2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yyrr杂交,F3代中白皮占9/16,红皮占7/16。
4. 配子分析观察F2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结果如下:YR:Yr:yR:yr = 1:2:1:2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课件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e52d7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4.png)
有性杂交技术可以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提高种植 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有性杂交技术培育的小麦品种可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前景与挑战
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小 麦育种要求的不断提高,小麦有性杂 交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生理指标的测定,如 抗逆性、抗病性等,对个 体进行鉴定和选择。
分子鉴定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个 体的基因型进行鉴定,为 个体选择提供更准确的依 据。
04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的应用 与前景
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通过有性杂交技术,可以结合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培育出产量高 、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增强抗逆性
通过将不同抗逆性状的小麦亲本进行杂交,可以培育出抗旱、抗寒 、抗病等抗逆性更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拓宽遗传基础
有性杂交技术可以将不同小麦种质资源中的优良基因聚集到一起,拓 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为小麦育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简化种植管理
通过有性杂交技术培育的小麦品种,通常具有更强的生长势和适 应性,能够简化种植管理,减少生产成本。
通过回交、自交等手段,将杂种优势 固定在优良品种中,提高品种的产量 和品质。
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对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明确杂种 优势的遗传基础,为杂种优势的固定 提供理论依据。
杂种后代的鉴定与选择
01
02
03
形态鉴定
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进行 鉴定,如株高、穗形、粒 色等,初步筛选优良个体 。
生理鉴定
杂交操作、后代选择等步骤。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㈡开花习性
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粉。 通常小麦抽穗2-4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也有的 抽穗10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其开花 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 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11时,下午约2-6时开 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最适相对湿 度70-80%,小麦花粉在田间条件下的生活力约20分 钟。
⒊授粉:
用剪刀将纸袋的上端剪开,然后将经过上述处理 的父本穗移至袋口上方,一手撑开纸袋口,一手小 心将父本穗剪口朝下倒过来,插入纸袋中旋转,使 花粉自然落到每朵花的柱头上,授粉完毕后将纸袋 剪口折叠夹住,并挂纸牌。
㈢父本移植法
⒈整穗去雄:与普通法相同(略)
⒉授粉:
将中部1-2个小穗剥开见到其花药变黄而未开 花的父本穗,从其基部第二节剪下(2-3个父本 穗),将父本穗插入缚在竹竿上的瓶子中(瓶中 盛有水,如瓶太低可想法掂高)。使父本穗均匀 围绕母本穗(父本穗要略高于母本穗,这样有利 于自由授粉),并细线轻轻捆住,然后套上一个 大纸袋即可,这样利于父本穗开花时便将花粉散 在母本柱头上(见下图)。
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 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 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 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 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 散粉,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 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小时开始萌发。
四、作业
⒈有性杂交过程中应注意那些事项?比较几种不同杂交 法的优缺点和异同点。 ⒉捻穗法为什么要先去雄后剪颖 ⒊填写下表:
组合 去雄日期 授粉日期 授粉小花数 结实小花数 结实率%
1 2 3 4 5 6 7 8 9
三、所需用品和操作方法
1. 用品 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 75%的酒精、透明纸袋、纸牌回形针、小杯。
㈠操作方法
1. 普通法
(1)选穗整穗
根据确定的杂 交组合,在母本群 体内选择典型、健 壮植株的主茎穗 (刚抽出叶鞘、花 药呈绿色)
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 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
㈡“捻穗”杂交法
主要特点是授粉在隔离袋中进行。简便省时、 质量高。 杂交步骤如下:
⒈整穗去雄:
先去雄(方法如前述),后剪芒和颖,剪去的颖壳大约 占整个的1/3-1/2,已不伤柱头为度。
⒉授粉前父本穗的处理:
选择中上部小花的花药即将伸出的父本 穗,然后进行剪颖处理,把剪过颖的父本穗 剪断,插在土中,在阳光下晒2-3分钟,既 有花药伸出颖壳即将散粉时,进行授粉。
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 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套袋完毕
挂号标牌
⒊授粉:
在去雄后1-3天内进行授粉,结实率较高。授粉以 上午8时以后(8-11时)4时以前开花较盛时为宜,授 粉前先检查柱头有无损伤。如柱头已呈羽毛状分叉、 有光泽,表明正是授粉适期。采集成熟的父本花粉 (花药金黄色,有花粉散出)于小杯(或纸上)中, 然后立即用授粉器(将花粉)依次放入每朵去雄的花 内,全穗授粉后将纸袋套好,牌上写上父本名称,授 粉日期,10天后将纸袋去掉。
一、目的:
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 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二、内容说明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 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 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㈠小麦的花器构造
小麦属复穗状花序,由许多互生的小穗组成,小穗基部 着生两个护颖和3-9朵小花,但正常发育的都是基部的2-5朵 小花,小穗上部的小花往往退化。
用镊子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 两朵发育好的小花.
全穗约留20朵左右小花
⒉去雄套袋
去雄时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 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 轻镊出三个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 行另一侧,不能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