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四年级下册发探教案

2014四年级下册发探教案
2014四年级下册发探教案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1.对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对称物体和图形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对称”现象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审美水平。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对称的意义,并能观察、判定生活实践中和建筑物中对称与不对称的物体或图形。对建筑艺术中的对称作用有一定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对称现象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与实物,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应对实验一制作相应课件。

2.制做好各小组的四叶风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要是通过美丽的图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六幅图分别是:(自左至右,自上至下)天安门、河北赵州桥、西安大雁塔、天坛、人民大会堂。初步向学生解释一下“对称”的概念,最好用实例说明。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初步认识对称现象,通过动手实验感知对称的概念,让他们体会出“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是通过用第一个环节的结论验证六幅图中哪个是对称图形。

3、实验三“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通过对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的建筑分析来研究对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的作用”是对称作用的延伸。

六布置作业:想一想生活中对称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七、课后小结:对称不仅仅美观而且有很的作用。

八:课后记:

2.溶解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溶解的快与慢中的一种情况及溶解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溶解快与慢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教学的难点是实验的观察与结论的推导。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3个实验杯、一把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等。

准备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讲解溶解及定义

(三)探索活动

1、实验一:糖块溶解

2、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3、探索延伸

思考为什么寒冷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找一找,生活中那些地方用了溶解?

七、课后小结: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溶解的快与慢与很多方面有关系,比如:温度、高度、浓度等。

八:课后反思:

3.“静电”小实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静电”小实验的活动。引起学生对静电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中的三个小实验都验证了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而产生了静电。

2.在干燥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摩擦起电的现象。

3.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静电是不同种类的电荷;相互排斥的物体所带的静电是同一种类型的电荷。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气球、布、塑料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自行设计静电实验,引发学生的质疑及学习兴趣。讲解静电的定义。让学生初步认识静电。

2.启发学生谈谈:身边有哪些静电现象。亲身感到周边静电的存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识。

3.“探索活动”:

实验,用身边物品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并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及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必在干燥条件下产生;异性电荷互相吸引、同性电荷互相排斥三个科学道理。

六、布置作业:搜集运用静电的现象。

七、课后小结: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

八、课后反思:

4手上的触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手上的触觉”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自己手上的触觉感知多方信息的学习研究兴趣。增强对人体感觉器官的了解及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人体科学及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学会用不同实验方法了解人体触觉器官的触觉差别,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手上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三种砂纸、4个带有凸起的硬卡纸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老师:“在学习、生活、劳动中,我们经常使用不同的触觉,几乎对触觉习以为常了,想象一下:

如果你全身的皮肤失去了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当你触到东西或东西碰到你的身体,你却感觉不到时,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

可见人的触觉对人的学习、生活、劳动有多么重要!

2.“探索活动”:

实验一:用手指和手掌体验触觉

按照实验程序体验触觉1~13 各部位触觉的敏感程度,并做好记录。(每位同学要按17页的表提前画好并要认真填写,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二:辨别同类物体之间的差别

按照实验程序体验粗砂纸、中砂纸、细砂纸触摸辨别的正确率,并能解答“思考问题”栏中的问题。

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

体验盲人用的“盲文”阅读的方法,看用哪个手指触摸“盲点”最准确。

3.“探索发现”:学习和了解人体触觉器官的一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摸人民币的盲文点。

七、课后小结:

八、课后记:

5.小降落伞的实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制作小降落伞与降落伞留空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与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降落伞留空时间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降落伞在防灾救灾、国防以及航空航天上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制作与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小降落伞投放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四、教学手段与教具:布、绳子、石块、三个做好的降落伞。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以2008年5月12日午后,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为背景导人新课。教师从简要介绍地震情景和空降兵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讲起,引到降落伞的作用并提出问题,降落伞为什么能飘浮在空中拖拉重物慢慢地降落到地面?进而提出降落伞留空时间的问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的研究”。

(3)探索活动

1.制作小降落伞。

2.进行投放对比试验。

②是进行“降落伞伞面大小不同,降落快与慢”的实验。

③是进行“降落伞携带重物不同,降落快与慢”的实验。

3.总结

六、布置作业:降落伞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小结:其它原因也会影响小降落伞下降的快慢。比如:风的影响,降落伞的形状、伞绳长短等”。

八、课后反思:

6.坦克的履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坦克相关内容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坦克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军事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科技在军事应用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坦克履带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2支铅笔(其中一支未削尖),1个图钉和1个螺丝钉,1块小木板,2张白纸,2块橡皮,1把直尺,6个相同砝码,1个沙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以1916年英法联军和德军的一次战斗,引出“坦克为什么能够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的问题,进而提出探索主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坦克的车轮为什么加装履带”。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①纸上扎孔

②手按图钉和螺丝钉

③沙盘上支持的作用

4.探索发现。

5.探索延伸:观察两幅图和三个问题,研究物体接触面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七、课后小结:

八、课后反思:

7.叶子能吸尘增湿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叶子吸附尘埃和增湿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于植物叶子作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科学体验和认识,形成积极地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达到分析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3.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了解植物蒸腾和吸附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植物的蒸腾和吸附活动的观察,理解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难点:建立现象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对于蒸腾所产生的水珠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分析和

判断。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盆叶片比较大的植物(如龟背竹或月季等)

大塑料袋1只(最好是透明的)可以将花套起来。

(课前一天用塑料袋将花套上,袋口在植物茎扎紧,放在阳光处,进行蒸腾实验)

分组材料:红色粉笔灰每组一包,16开白纸每组2张,放大镜一只。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植物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植物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2.探索课题

3.探索活动

实验一叶片蒸腾作用的认识

实验二叶片吸附作用的认识

4.探索发现

回顾本课的两个实验,通过对两次实验、观察的总结,建立植物的叶片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联系课题,建立植物可以改变空气湿度和洁净度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从“蒸腾和吸附”这两种植物叶片作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植物对空气净化影响不同,生活中应该选择哪种植物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七、课后小结: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

8.测量的技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特殊的测量方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感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3.通过探讨与体验活动,初步掌握用特殊方装测量圆形铅笔的周长、直径,测量硬币厚度等有关知识和技巧。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探讨测量方法的思考过程为教学重点。

教学的难点是探讨测量铅笔直径的活动。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一元硬币、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提出问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3.探索活动

实验一:通过“借用线绳帮忙的测量”的技巧。共进两个项目测量

实验一是全课的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实验二:通过“用两把三角板和直尺帮忙测量圆杆铅笔的直径”的技巧。

实验三:是通过“用直尺帮忙测量一枚1元硬币的厚度” 的技巧。要注意尺的刻度始点问题。

4.探索发现

总结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提出“身边事物都有科学知识、要培养自己多动脑、多实践的好习惯”。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七、课后小结:我们要养成对身边事物都有科学知识、要培养自己多动脑、多实践的好习惯

八、课后反思:

9.反冲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研究气体与液体的反冲作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研究兴趣,体验实验研究活动的乐趣。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懂得知识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反冲作用并了解有关反冲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实验的操作,对四年级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2个玩具气球(其中一个备用)、1台玩具气球打气泵、1根吸管、1个喷嘴、1个皮筋、胶带、1根4---6米细绳和1根0.6米细绳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以导语和三幅图片的观察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播放宇宙飞船升空的视频课件导入新课,更能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并引出“反冲作用”一词,并给适当解释。

2.探索课题

播放宇宙飞船升空的视频课件导入新课,并引出“反冲作用”一词,并给适当解释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反冲作用的基本原理”。

3.探索活动

实验一是研究气体反冲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反冲现象,“试一试”把气球充气后,再松手,看到气球向着与喷气方向相反的方向冲出去的现象;

实验二是问题的引伸,带定向纸条的气球运动实验。4.探索发现

总结全课的四个实验,

六、布置作业:搜集生活中用到反冲的事例。

七、课后小结:反冲运动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物体运动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反冲运动在生产技术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

10.“王莲”与“牛蒡子”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王莲”与“牛蒡子”的启示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研究兴趣,探究植物对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增强学生对生活周边的科学问题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其中奥秘的意识。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种种适应生存的形态、结构,人类借鉴了它们的优点,引发的很多发明创造的典型事例。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体验“王莲”叶片的承重能力及在水上的浮力。

2.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对人类的发明创造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尼龙搭扣、“王莲”与“牛蒡子”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师生收集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和教师制作的电脑软件引入课题。

2.“探索活动”:

①了解“水上花王——王莲”,观察王莲圆形大叶及叶子背面粗壮的叶脉。

按46页“动手仿制王莲叶片”的制做程序①~④步骤,按图5样子把“叶脉”和“横筋”粘好,晾干后试一试它的承重量及它的浮力。

②“牛蒡子与尼龙搭扣”

用放大镜观察“尼龙搭扣”的结构及开合的原理,让学生谈谈“尼龙搭扣”的优点及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植物的结构、形态对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

3.“探索延伸”:

它给同学们一个“植物形态结构对人类发明创造启示”查阅资料一个专题,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六、布置作业:搜集本课两种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七、课后小结:

八、课后反思:

11.缓冲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缓冲作用现象及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应用事例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缓冲作用现象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教学的难点是对应用实例和生活中相关现象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粉笔3支、报纸1张、塑料薄膜小降落伞1个。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采用设问方式,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实验研究缓冲作用现象及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实验一:通过“粉笔的投放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缓冲现象。

所得知识来研究“思考问题”栏目的问题。

实验二:通过“橡皮筋的作用”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感知缓冲作用现象。

4.探索发现

总结全课的两个实验再举一些事例来安排教学活动。

六、布置作业:搜集生活中运用反冲的事例。

七、课后小结:日常生活及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是在碰撞物体之间加装弹簧、充气轮胎、泡沫塑料、海绵等容易形变的物体,以延长相互作用时间,作为一种缓冲的手段,减小冲力。另外,增加摩擦也可作为一种缓冲的手段。

八、课后反思:

12. 死海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水的浮力与浓度的关系”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与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盐水的浓度与密度的关系,正确解释“不沉的死海”的秘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

1.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手制作与实验能力。

2.认识盐水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教学的难点是:“浓度计”的制作与测量。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食盐、小勺、搅拌棒、鸡蛋(或替代物品)、水盆、大烧杯等物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以一则小故事为背景导人新课。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海水的浮力”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实验一是“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

实验二是进行制作“小浓度计”与使用的实验。

4.探索发现

总结全课的三个实验。

六、布置作业:搜集生活中浮力的应用。

七、课后小结:海水里面有盐分,海水的密度比河水又稍大些,因此人在海水里得到的浮力要大一些,游起泳来也比较省力。海水的密度若超过人体的密度,人掉在海水里,不管会不会游泳,都不会沉下去。

八:课后反思:

2015年版本四年级下册第二课《少年的歌》教案

第三周四年级音乐教案 星期四四(2)班第3 4节(两课时) 第二课《少年的歌》 单元教学容: 演唱《我是少年阿凡提》《小小少年》 聆听《小小少年》《牧羊姑娘》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所塑造的不同情绪,鼓励学生做一个积极向上、自信、富有正义感的少年。 2、聆听用器乐形式表现的歌曲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表现力,认识双簧管,记住双簧管的音色特点并体会其表现作用。 3、能用自然和谐的歌声,自信的演唱,表现歌曲《小小少年》所塑造的、勇敢的少年形象。 4、流利的演唱《我是少年阿凡提》,感受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所塑造的少年阿凡提风趣、幽默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并表演歌曲。 5、认识变音几号,升级号#,并能听辨和唱准旋律中带有升记号的音,体会歌曲中带有升记号的表现作用。 6、能按:编创与活动“中指定的节奏和编创方法进行旋律创作,并能根据音乐情绪为《牧羊姑娘》主题填词和演唱。 教学重点:

1、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表现力,认识双簧管,记住双簧管的音色特点并体会其表现作用。 2、能用自然和谐的歌声,自信的演唱,表现歌曲《小小少年》所塑造的、勇敢的少年形象。 3、认识变音几号,升级号#,并能听辨和唱准旋律中带有升记号的音,体会歌 曲中带有升记号的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中指定的节奏和编创方法进行旋律创作,并能根据音 乐情绪为《牧羊姑娘》主题填词和演唱。 突破重、难点措施: 1、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对歌曲的理解与处理要结合音乐的要素让学生体会,不要仅限于对歌词的理解。 2、编创活动要在学生充分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做好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学生学过的文学容,编好歌词,唱好自己所编的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我是少年阿凡提》 教学容:演唱《我是少年阿凡提》 教材分析: 《我是少年阿凡提》是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少年的歌》 中的一首表演歌曲。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G 七声羽调式。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的优良行为。 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能识读简单的乐谱,能用听唱的方式学习歌曲。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全集)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旧州三小杨成忠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活动“1亿有多大?”。 前面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能够正确地读、写完以内的数。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因为在多位数中最常用的是亿以内的数,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后,比亿达的数的读写就可依此类推了。另外教材还介绍了数的产生、常见的计算工具及使用方法。 掌握大数的读、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了解数的产生和世界上曾出现过的不同数字以及不同时期的计算工具,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数感。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万以内数,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大小比较,这样,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容易。 2、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不太平常,学生了解也并不太多,教学中应大量提供一些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联系。 3、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和大小比较与万以内数类似,学习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可凭借知识经验自学自悟。难点是大数的改写,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自悟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学习改写方法。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方法,会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2、掌握将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 3、了解数的产生、计算工具的发展,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新部编本(韦华)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小学语文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 《长城》教学设计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天九年制学校韦华【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 【教具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长城多媒体课件、长城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多媒体出示长城图片,学生欣赏歌曲《长城长》。学生听完歌曲后,师问:同学们,在这首歌中提到了一处名胜古迹,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2.是呀,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今天我们就要继续学习17课。(板书课题:17.长城)。学生读课题。 3. 师过渡:毛泽东爷爷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就让咱们来当当好汉,一起走进长城,去一览它的雄姿。那我们怎么去长城呢?(学生各抒己见。)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词语飞机,如果同学们能正确流利的读好这些词语,就说明你们不但会开飞机,还开得很棒!就可以驾驶飞机登上长城了。(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 二、图文结合,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练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练习 [学习目标] 韩愈的“江如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对桂林山水的赞叹.在作者生动传神的笔下.桂林山水的美景令 人神往.让我们了解作者描绘景物的方法.体会句子表达的形象与生动.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 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注意积累优美词句. [尝试运用] 一、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1.荡漾船浆危锋兀立连棉不断()()() 2.观尝屏障洁白无暇波澜状阔()()() 3.竹伐翡翠峰栾雄伟拨地而起()()() 二、课文是用什么词语描写下面景物的特点的.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 例:(水平如镜)的西湖(风平浪静)(波光粼粼) ()的香山()() ()的大海()() ()的漓江()() 三、读句子.给带点字注音. 1.在漓江上.撑船人卷()起袖子.撑起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2.桂林的山倒()映在水中.色彩明丽;桂林的山危峰兀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巩固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碧: 二、仿写句子. 1.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今天的雨真大啊. . 真啊. 得 2.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 .却从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改写成排比句) 3.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用加 点字造句) 三、作者写桂林山水是按顺序写的.先总写; 接着分别写的特点;最后写 四、乱句重组.填好后再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小学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二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本单元的教学共分为4课时,第一课时以Part A 中Let's learn 部分的词汇教学为主,主要对以学过的动词复习扩充;第二课时为会话教学,并熟练运用句型What are you is she doing ?I'mShe is...;第三课时主要是扩展句型;第四课时以Part B 中的Read a story 为主,通过造飞机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内容以谈论正在做的事情为主题展开。关于日常活动方面的词汇在本教材的四年级上策都涉及过。 总第1课时 Unit2I'm in the Kitchen 教学内容: 一、以学习Let 's learn 部分为主,能听、说、读、写单词: Read ,write ,sleep ,eat ,listen ,cook ,stand ,sit , baby 二、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关于询问和表达此刻正在做的事情的句型: 1.--What are you doing? --I'm W e are. . .

2.--What I s ,cook ,stand ,sit等的学习谈论正在做的事情。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现在进行时态所表达的含义和功能结构是重点和难点。 教学用具: 1.本节课新授动词的图片。 2.录音机和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a.课前复习 完成Warming -up 中的Look and find,复习第一单元关于房间的词汇。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2.教师提问: T:Hi,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picture.Where is Colin ? Ss :He is in the bedroom. T :aWhere is Wu Chen? Ss:She is in the living room. T:Where is Liu Zhaoyang ? Ss:He is in the bathroom . 二.新课展示(Let's learn ) i.新课导入 完成Warming -up 中的Listen and do 部分,引入本节课话题。 T:(做跳绳动作并说)I like to jump rope.Look ,I'm jumpi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练习题附答案

2.乡下人家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瓜架( )南瓜 ( )尾巴( )旗杆 ( )桌椅( )梦乡 二、用“_____”画出每组里不是同一类的词语。 1.凤仙芍药鲜花大理菊鸡冠花 2.丝瓜苦瓜地瓜冬瓜哈密瓜 3.母鸡老鹰狗猪鹅 4.燕子螳螂蝉天牛纺织娘 5.彩云红霞乌云白云星星 6.傍晚晌午时间黄昏夜晚 三、改写句子。 1.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改为“被”字句) 2.雄鸡走过来。(扩句,至少扩两处。) 四、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重点段落品析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在文段中找出与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融洽()天高地阔()和谐()独特() 3.想象:在冬天,乡下人家又会是怎样一道风景线?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4.你觉得家乡有哪些景点是美丽的,令人向往令人欣赏的? 六、阅读理解。 我爱乡村的傍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冈。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 【教案】

2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识字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的字。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感悟乡村生活的美好。 想象画面。教学可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开展。 3.表达运用 读中悟写。采取自由读、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分工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读后练写。学生能依据课文中的画面,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脑海中浮现的乡村景致,并尝试着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等1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归纳课文描写的乡下生活的场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板题读题。 (1)师导入:读了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①师引导:你们瞧,这便是自然朴实、亲切祥和的乡下人家。(板书:乡下人家)在这幅图画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②生交流。 ③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师引导: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会怎么描述呢?赶快读读课文吧! (2)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生自由练读。师指名读,相机提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①分类识记生字示例。(出示课件) ②说文解字认识“率”字。 课件出示: ,率,现在指带领、坦白直爽、不慎重等含义。,像丝织的网;上部的和下部的“”,是捕鸟网的竿和手柄。所有与率相关的字,都采用“率”作偏旁。 (4)师指导书写。 ①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②师引导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书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上册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2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3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 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受。 课时安排: 1、亿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2、数的产生………………………………1课时 3、亿以上数的认识………………………1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1课时 5、用计算器计算…………………………2课时 1亿有多大?……………………… 1课时 第一课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课本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在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板书:25000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长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气势和高大坚固。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激发学生自主保护文物的意识。 4. 通过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5.通过法制教育,树立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歌曲《长城长》,《国歌》,多媒体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欣赏。引入课题 1.播放音乐《长城长》 师问:这首歌你知道是谁演唱的吗?那你知道歌颂的是什么吗? 2.《长城长》歌曲简介 师:我们已经听了关于长城的歌曲,想不想一起去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呢? 3,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听音朗读,初步感知长城。 1.录音朗读,学生手指课本。 听完以后,你认为哪些词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师相机出示词语: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嘉峪关垛子瞭望口屯兵堡垒气魄

2,交流如何记下这些词语。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记住了这些生字词,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3.学生齐读课文。 师: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现在对长城的第一印象吗? 4.师播放长城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三.细读经典,品味重点词句。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一名学生朗读,提问:你能从文中找出概括长城远处看的样子吗? 师板书: 远处看蜿蜒盘旋像一条龙 师: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要比作龙,而不把他比作其他动物呢?(学生交流)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作者来到了长城的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老师朗读,同学们思考: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学生明确答案:总共有六句话,分别写长城的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教师板书 远处看近看 蜿蜒盘旋长城坚固 像一条龙城墙顶上 外侧的垛子 城台 师问:你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吗?为什么? 3.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 引导学围绕着站,踏,扶,自然等词语分析作者的心情。 师:当我们为一件作品而惊叹,自然而然的想起他的作者。长城也正是一件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优质教案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课前准备: 1.课件。 2.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走入课文之前,请给着我一起欣赏几幅图画。(课件) 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可以谈谈我们身边的熟悉的乡村风景画面。(学生回答) 引入:乡村自然清新的景色多么令人向往,我们的乡村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心和笔描写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那么,作家陈醉云笔下的乡村风景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 二、复习字词。 (前面,你们的老师已经领着你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今天我们就进行第二课时的学习)。 1.复习词语。(齐读) 2.指导学生理解有不明白的词语。 3.指导学生书写难写的字:率 三、抓住最后一自然段,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统领全文的学习。 我们在读课文,乡下人家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个句子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而且还是全文的总结,找出这个句子。 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板书:独特,迷人)理解体会。 四、再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画面。 课文围绕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哪些画面? 1.抽读第二自然段后半段,结合“云状图”里的话指导学生概括描写的场景:雨后春 笋(板书)(强调学生记笔记)

【预习】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图文讲解

【预习】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图文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按照房前院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替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作者介绍: 陈醉云,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东台山人。小时候深受祖父陈绍典毛笔书法的熏陶。1962年移民来美,定居旧金山。陈醉云不仅是一位现代书法艺术坚强的拓荒者,而且也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不拘形式、爱憎分明、用词精练而含蓄。著有《寒星集》《乡下人家》《爱的乐章》和《醉云集》等。 我会写: 构:构成结构构造构思虚构构想 饰:装饰掩饰首饰饰演文过饰非 蹲:蹲着蹲下蹲坐蹲立蹲班蹲点 凤:凤凰凤冠凤爪凤仙花凤毛麟角 序:顺序秩序序幕序文前后有序 例:照例病例案例例外史无前例 率:率领率队直率轻率草率表率 觅:觅食寻觅觅路寻死觅活追风觅影 耸:耸肩高耸耸立耸动耸人听闻 踏:踏步践踏踏空踏勘脚踏实地 倘:倘若倘使 绘:绘画绘图描绘彩绘绘声绘色 谐:和谐谐音谐趣诙谐亦庄亦谐 寄:寄住寄生寄宿寄托寄信寄钱 眠:催眠睡眠安眠失眠入眠冬眠 形近字: 饰(装饰)怖(恐怖) 凤(凤凰)风(刮风) 例(举例)列(列队) 率(率领)摔(摔倒) 倘(倘若)尚(高尚) 绘(描绘)会(开会) 多音字: 结:jiē开花结果jié结论 场:chǎng广场cháng一场雨 冠:guān桂冠guàn冠军 踏:tà脚踏实地tā踏实

近义词: 装饰——装扮朴素——朴实 独特——特别鲜嫩——新鲜 照例——按例率领——带领 倘若——倘使和谐——祥和 反义词: 朴素——华丽独特——普通 照例——破例附近——遥远 理解词语: 【时令】季节。 【朴素】(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鲜嫩】新鲜而嫩。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率领】带领(队伍或集体)。 【倘若】表示假设。 【天高地阔】大地辽阔,天空高远。文中形容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 【和谐】①配合得适当;②和睦协调。文中是第一种意思。 词语扩展: AABB式: 甜甜蜜蜜星星点点隐隐约约 吞吞吐吐浩浩荡荡恍恍惚惚 郁郁葱葱 课内词语: 屋檐构成装饰凤仙顺序 华丽独特照例率领觅食 踏步倘若和谐甜蜜梦乡 催眠曲天高地阔 句子解析: 1、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雄鸡则俨然一位在阅兵的将军,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家人、守护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2、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高地阔”在这里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意思与“天南海北”、“海阔天空”类似;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把“天高地阔”换成“津津有味”或“狼吞虎咽”好不好,为什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

17.长城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3.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 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教学重 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在太空和 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 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2.你去过长城吗?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就和 作者一起游览一下“长城”(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带有本课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要读 准读音。 2.指名读这些句子,及时纠正。 3.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4.指名分段读课文(四个人) 三.初识长城,体味情感 1.师:长城以其壮美的雄姿,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之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 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 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游览长城之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 作。“(出示句子) 师:不止这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赞誉有加,就连作者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句话。 2.指名学生交流 (1)师出示最后一段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乡下人家》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按照房前院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替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作者介绍: 陈醉云,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东台山人。小时候深受祖父陈绍典毛笔书法的熏陶。1962年移民来美,定居旧金山。陈醉云不仅是一位现代书法艺术坚强的拓荒者,而且也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不拘形式、爱憎分明、用词精练而含蓄。著有《寒星集》《乡下人家》《爱的乐章》和《醉云集》等。 理解词语: 【时令】季节。 【朴素】(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鲜嫩】新鲜而嫩。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率领】带领(队伍或集体)。 【倘若】表示假设。 【天高地阔】大地辽阔,天空高远。文中形容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 【和谐】①配合得适当;②和睦协调。文中是第一种意思。 句子解析: 1、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雄鸡则俨然一位在阅兵的将军,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家人、守护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2、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高地阔”在这里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意思与“天南海北”、“海阔天空”类似;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把“天高地阔”换成“津津有味”或“狼吞虎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天高地阔”这个词既强调吃的动作,又强调吃的心情,还有边吃边聊的意思。而“津津有味”和“狼吞虎咽”则感受不到那份愉悦、快乐和惬意。 3、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这句话把红霞、飞鸟、乡下人家在一起的画面比作田园风景画。 描绘了一幅乡下人家吃晚饭的画面;傍晚,红霞辉映,微风轻拂,倦鸟归巢。乡下人家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作者将这美好的景象比喻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同时称红霞、微风、归鸟为农家人的“好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4、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

2017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体会并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再跳性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 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四、全册课时安排 1、大数的认识……………………………………………………15课时 2、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3、角的度量………………………………………………………7课时 4、三位数乘两位数………………………………………………15课时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8课时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0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3课时 9、总复习…………………………………………………………6课时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四大领域。具体分析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个单元。以上三块内容是小学阶段整数教学的总结完善阶段,因此,以上内容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2、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以上两块内容是小学阶段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开始。(第一学段学习的相关几何知识基本是属于直观认识阶段)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本册教材的又一教学重点。 3、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领域的知识包括统计;数学广角两个单元。统计主要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纵式和横式)学会看懂复式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数学广角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导读: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这一要求安排的。教学这篇课文时,要适当介绍一些长城的悠久历史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本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文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崇山峻岭、嘉峪关、城砖、蜿蜒、垛子、盘旋、瞭望口、屯兵、堡垒、呼应、陡峭、

智慧、气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或图片(这也是为完成课后选作题做准备),在同学间交流。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准备相应的挂图或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连同重点词句制成多媒体课件。 2.是看图学文,要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学文前要指导学生看图,第一幅图反映了长城的概貌,通过看图,学生对长城的长和雄伟壮观会有初步的感知。第二幅图的观察点由远处移到了长城上,学生通过看图会观察到长城的构造。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加深对“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句的理解,同时借助看图了解“瞭望口”“射口”“垛子”“城台”等的位置、样子及作用。在引导看图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本课文的重点在于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学生提

[VIP专享]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 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似火、拔地而起、奇峰 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激发阅读期待 1.播放韩晓的《我想去桂林》,歌词滚动出现。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 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

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 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 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2.听了这首歌,现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今天,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神游桂林山水, (出示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文章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桂林山水美在哪里? 2.课堂交流 (1)认读生字新词 漓江、波澜壮阔、欣赏、无暇、翡翠、峰峦雄伟、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竹筏、 指导书写:澜、嶙 (2)读准“啊”的变音。

真静啊(nga) 真清啊(nga) 真绿啊(y a) 真奇啊(y a) 真秀啊(wa) 真险啊(na) (3) 现在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概括出来?(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4)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那么请你说说,桂林山水美在哪里?(指名朗读你认为美的段落,指读通顺,读流利,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注意注意指导读好六个“啊”的变调) 三、理清脉落,确定研究内容 1.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板书: 山水 山 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